二炮說的北驛是哪里 二炮手北驛在哪里
大家好,關于二炮說的北驛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二炮手北驛在哪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宋之問 題大庾嶺北驛
《題大庾嶺北驛》
作者: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注釋:
1、陽月:陰歷十月。
2、瘴:舊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致病之氣。
3、隴頭梅:其地氣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見梅,舊時紅白梅夾道,故有梅嶺之稱。隴頭:即為嶺頭。
譯文:
陰歷十月的時候,
大雁就開始南飛,
據說飛到大庾嶺,
它們就全部折回。
鳥兒不進,
我卻行程未止遠涉嶺南,
真不知何日何時,
我才能遇赦歸來?
潮水退落了,
江面靜靜地泛著漣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
瘴氣濃重散不開。
來日我登上高山頂,
向北遙望故鄉,
抑或能看到:那山頭上初放的紅梅。
賞析:
大庚嶺為五嶺之一,古人以此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飛至此不過嶺南之傳說。詩是作者流放欽州途經大庚嶺時所作。
全詩寫貶謫嶺南的傷感,于旅途中抒發情懷。開頭以比興入手,寫望雁思鄉,再寫嶺南境惡,更襯懷鄉情切。最后兩句由寫景轉為抒情,暗祈能見到紅梅采寄親眷,以表衷情。
詩旨在寫愁,卻未著愁字,情致凄婉,愁緒滿懷,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動人。
李商隱 籌筆驛
《籌筆驛》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釋:
1、猿鳥句:諸葛亮治軍以嚴明稱,這里意謂至今連魚鳥還在驚畏他的簡書。疑:驚。簡書:指軍令。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簡上。
2、儲胥:指軍用的籬柵。
3、上將:猶主帥,指諸葛亮。
4、降王:指后主劉禪。走傳車:魏元帝景元四年(二六三),鄧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東遷洛陽,出降時也經過籌筆驛。
5、傳車: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后主是皇帝,這時卻坐的是傳車,也隱含諷喻意。
6、管:管仲。春秋時齊相,曾佐齊桓公成就霸業。
7、樂:樂毅。戰國時人,燕國名將,曾大敗強齊。
8、原不忝:真不愧。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每自比管仲、樂毅。
9、他年:作往年解。
10、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12、梁父吟:兩句意謂,往年曾謁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隱居時吟詠《梁父吟》的抱負,不曾得到舒展,實在令人遺憾。
譯文:
猿鳥猶疑是驚畏丞相的嚴明軍令,
風云常常護著他軍壘的藩籬欄柵。
諸葛亮徒然在這里揮筆運籌劃算,
后主劉禪最終卻乘坐郵車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樂毅的才干。
關公張飛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瀾?
往年我經過錦城時進謁了武侯祠,
曾經吟誦了梁父吟為他深表遺憾!
賞析:
這也是一首憑吊詩。張采田以為詩是大中十年(856)冬,詩人罷去梓州幕府,隨柳中郡還京,途經籌筆驛時所作。
詩中盛贊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為他未能統一中國而惋惜。同時對懦弱昏庸、終于投降魏國的后主劉禪加以貶斥。
全詩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以精煉的筆墨描繪諸葛亮長于治軍,軍紀嚴明,余威猶存,用以展示出他作為一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的形象特征。接著以劉禪和關張這兩類不同典型人物與其構成鮮明對比。由于劉禪的昏庸,使諸葛亮一生的謀劃付之東流。關羽違反了諸葛亮抗魏的策略,而使蜀漢兵挫地削,招致自己和張飛的亡身之禍。通過對比,更顯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之卓越。
籌筆驛
李商隱 籌筆驛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譯文及注釋】
籌筆驛,又名朝天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管仲,春秋時齊相,曾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樂毅,戰國時燕國名將,曾為燕昭王率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大破強齊,諸葛亮隱居南陽時常以管、樂自許。
【賞析】
本詩寫得沉郁頓挫,頗類杜甫。和杜甫所感嘆的長使英雄淚滿襟相似,為有才有志的諸葛亮事業最終不竟而遺恨無窮。
望驛臺
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釋
(1)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2)望驛臺:在四川廣元。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3)居人:家中的人,這里指元稹的妻子。
客:在外的人,指元稹。
翻譯
靖安宅里,天天面對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首句點出地點和時間。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中人思念著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樣也思念著家中的人。
賞析
元稹組詩中的《使東川》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臺。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是詩人的揣測之辭。他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等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悵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詩更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當窗柳”,元稹住宅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韋叢當時就住在那里,詩人寫元稹的住宅,詩句就自然聯系到元稹的妻子。“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這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讀者從這詩句里,可以看出韋叢天天守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的懷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驛臺前撲地花”是寫元稹。春意闌珊,落紅滿地。元稹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聯想,也饒有詩情。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盡”,也就是兩人預期的歡聚落空了。這樣,就自然導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來,思念決不只是限在這一天,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系起來了。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全詩緊扣思字,含蓄地、層層深入地展開。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沒有直接點出,只用“春光盡”三字來寫,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詩詩格與原作一樣,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與原詩不同,開篇便用對句,而且對仗工穩,不僅具有形式整飭之美,也加強了表達力量。因為,在內容上,這兩句是同時寫雙方,用了對句,就表現出雙方感情同等深摯,相思同樣纏綿,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對局開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嚴謹中有變化,也就增加了詩的聲情之美。
北驛是哪里
黑龍江。現在叫呼蘭站,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呼蘭鎮境內,為濱北鐵路上的一個車站,建于1926年。
題大丘陵中的丘陵北驛是屬于哪里
我國的三大丘陵是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其中位置最北的是遼東丘陵.
故選:B.
題大庾嶺北驛一詩的賞析
【作品簡介】
《題大庾嶺北驛》由宋之問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大庚嶺為五嶺之一,古人以此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飛至此不過嶺南之傳說。詩是作者流放欽州途經大庚嶺時所作。全詩寫貶謫嶺南的傷感,于旅途中抒發情懷。開頭以比興入手,寫望雁思鄉,再寫嶺南境惡,更襯懷鄉情切。最后兩句由寫景轉為抒情,暗祈能見到紅梅采寄親眷,以表衷情。這首詩旨在寫“愁”,卻未著“愁”字,情致凄婉,愁緒滿懷,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動人。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 題大庾嶺北驛 》
作者: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注解】
大庾嶺:在今江西省大庾縣南,為五嶺之一。北驛:大庾嶺北面的驛站。
陽月:陰歷十月。
至此回:相傳北雁南飛對大庾嶺便止息下來,待春北返。此:指大庾嶺。
殊未已:還沒有停止。殊:還。"我行"句意謂自己要去的貶謫之地還遠,所以自己還不能停下。
復歸來:再回來。
潮初落:潮水剛落下去。初:剛剛。
瘴:南方濕熱天氣山林間對人有害的毒氣。
望鄉處:遠望故鄉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嶺處。在江西、廣東交界處,為五嶺之一。
北驛:大庾嶺北面的驛站。
隴頭梅:大庾嶺地處南方,十月即開梅花。舊時紅白梅夾道,故有梅嶺之稱。隴頭:即為“嶺頭”。
【韻譯】
陰歷十月的時候,大雁就開始南飛,據說飛到大庾嶺,它們就全部折回。
鳥兒不進,我卻行程未止遠涉嶺南,真不知何日何時,我才能遇赦歸來?
潮水退落了,江面靜靜地泛著漣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氣濃重散不開。
來日我登上高山頂,向北遙望故鄉,抑或能看到:那山頭上初放的紅梅。
【講解】
這是詩人流放時途經大庾嶺之作。全詩通過描寫途中所見景物,借景抒情,抒發了詩人對官場坎坷的慨嘆和思念家鄉的感情。詩先寫詩人見雁南飛,觸景生情,傳說中雁南飛至大庾嶺而北回,而自己卻行程無盡頭,不知何日能歸。人雁相比,人不如雁,深切表現了詩人憂傷哀怨的復雜的內心感情。后四句寫大庾嶺黃昏的凄迷景色,江潮初落,水面平靜,瘴氣繚繞,故鄉何在?明晨踏上嶺頭時,再望一望故鄉吧!雖然見不到她的蹤影,但嶺上盛開的梅花該是可以見到的!悲苦和鄉思在此一露無遺。全詩寫的是“愁”,卻未著一“愁”字。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感到愁緒滿懷,凄惻纏綿。詩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襯情,使情景融合,傳情達意,因而情真意切,動人心弦。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詩人登上大庾嶺前的所見所感: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十月份開始南飛的大雁,據說飛到大庾嶺後便不再南飛,來年春天便開始飛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可我這次被貶謫的路程還很遙遠,尚需繼續南行,更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歸期。
這首詩的后四句描寫詩人眼前的'景色及詩人的想象: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驛站前方,潮水初落,江面靜悄悄的;深山密林中,瘴氣彌漫,云霧濛濛。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明日登上山嶺回頭眺望家鄉的時候,雖然是十月,也應該見到隴頭的梅花了。
【評析】
這是宋之問流放欽州(治所在今廣西欽州東北)途經大庾嶺時,寫在嶺北驛的一首五律。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嶺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嶺。古人認為此嶺是南北的分界線,因有十月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說。
本來,在武后、中宗兩朝,宋之問頗得寵幸,睿宗執政后,卻成了謫罪之人,發配嶺南,其心中的痛苦哀傷自是可知。所以當他到達大庾嶺北驛時,眼望那蒼茫山色、長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過嶺,一嶺之隔,與中原便咫尺天涯,頓時遷謫失意的痛苦,懷土思鄉的憂傷一起涌上心頭。悲切之音脫口而出:“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意謂:陽月(即農歷十月)雁南飛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卻像“孤雁獨南翔”(曹丕《雜詩》),非但不能滯留,還要翻山越嶺,到那荒遠的瘴癘之鄉;群雁北歸有定期,而我呢,何時才能重來大庾嶺,再返故鄉和親人團聚!由雁而后及人,詩人用的是比興手法。兩兩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蘊其中。這一鮮明對照,把詩人那憂傷、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復雜的內心情感表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較以后,五六兩句,詩人又點綴了眼前景色:“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黃昏到來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靜得令人寂寞,林間瘴氣繚繞,一片迷蒙。這景象又給詩人平添了一段憂傷。因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靜的時候,而詩人心潮起伏,卻無一刻安寧。叢林迷瞑,瘴氣如煙,故鄉望眼難尋;前路如何,又難以卜知。失意的痛苦,鄉思的煩惱,面對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惱人的景象,愁殺了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內心的迷離惝恍。因此,這二句寫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轉承得實在好,以景襯情,渲染了凄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進一層,更加深刻細膩,更加強烈具體了。
最后二句,詩人又從寫景轉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明晨踏上嶺頭的時候,再望一望故鄉吧!雖然見不到她的蹤影,但嶺上盛開的梅花該是可以見到的!《荊州記》載,南朝梁時詩人陸凱有這樣一首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暗用了這一典故。雖然家不可歸,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鄉的親人。
情致凄婉,綿長不斷,詩人懷鄉之情已經升發到最高點,然而卻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義父說:“以景結情最好”,“含有余不盡之意”。(《樂府指迷》)這一聯恰好如此,詩人沒有接續上文去寫實景,而是拓開一筆,寫了想象,虛擬一段情景來關合全詩。這樣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情韻醇厚,含悠然不盡之意,令人神馳遐想。
全詩寫的是“愁”,卻未著一“愁”字。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感到愁緒滿懷,凄惻纏綿。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藝術魅力呢?因為“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露還藏”(陸時雍《詩鏡總論》)。這首詩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別具匠心。詩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襯情,使情景融合,寫出了真實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動人心弦。
【鑒賞問答】
①這首詩抒發的是羈旅行役之愁,但全詩不見一個“愁”字,詩人究竟將“愁”藏在哪兒呢?
【答】詩人把“愁”藏在南飛的大雁里,藏在江潮里,藏在森林里,藏在梅花里。
【解題指要】“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詩詞創作中稱此類為“虛”,因此不能以虛為虛,必須化景物為情思,這也是詩詞鑒賞的一把鑰匙。所以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必須到詩人所寫的景物中去尋找才行。
②詩人以“應見隴頭梅”作結,含有不少潛臺詞,請展開聯想,加以發揮:
【答】詩人想象明天嶺上看到的將是盛開的紅梅,多想折一枝寄給家人以報平安,但能逢上“驛使”嗎?即使逢上驛使,恐怕也不愿意為遷客逐臣帶上一枝梅遠去。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解題指要】在詩詞創作時,必須騎上聯想的駿馬,馳騁于廣袤的時間和空間,鑒賞也應這樣。在回答這道題時,還應結合詩人當時的遭遇何心境,這樣才能“想”得合情合理。
【作者介紹】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宋之問約生于唐高宗顯慶元年( 656年~712年),并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于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饒著聲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于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 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皇后實際把握朝政之時。武后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 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天授元年( 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于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時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于祿的捷徑與保障。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態。武后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后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武后賞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后奪東方虬錦袍轉賜給他。這樣的予奪,既反映了武后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并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之中。
宋之問在武后晚年先后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及李適、富嘉謨、劉允濟等文士預修。宋之問與閻士隱等多代工張賦篇入集,傾心媚附。書成,于長安二年( 703年)遷司禮主簿。神龍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與杜審言等友皆遭貶謫。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諸事艱難,慕念昔榮,次年春便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張伸之與王同皎等媒誅宰相武三思(時張柬之被貶),后使人告密,擢任鴻臚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景龍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殺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問上表歌頌武氏父子功德,請造唐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于次年遷考功員外郎,并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及典舉,引拔后進,多知名者。”其時朝廷朋黨爭立,由于他傾附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于景龍三年( 7O9年)將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
唐中宗年間的政治動蕩及個人寵辱無常的經歷,使宋之問感觸良深,而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凈心靈,境界升華。他在越州寫的《祭禹廟文》,在真誠歌頌了大禹治水、救災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寫道:“先王為心,享是明德。后之從政,忌斯好佞。酌鏡水而勵清,援竹箭以自直;謁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蘇息。”反映了這種思想情感上的轉變。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險,訪察民生,“頗自力為政”詩歌創作也開始轉入了健康清新的軌道,“流布京師,人人傳諷。”但是,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將他逼上了絕境。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問被賜死于徙所,結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可譏,但卻是知名當世的詩人。由于宮廷詩人的局限,代筆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淺,他的詩文不少是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顛簸人生,接觸社會,歷練生活,他也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楊炯死后寫的《祭楊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聲,句句華歆,內容言簡辭切,悲涼真摯,催人淚下,與他代筆寫的《為宗尚書祭梁宣王文》、《為宗尚書兄弟祭魯忠王文》等相比,文華情感,殊若天壤。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為詩人,宋之問年輕時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從《宋之問集》和《全唐詩》所收作品來看,他對當時體裁多能把握,運用熟諳,佳作名句也有可觀。如短歌《冬霄引·贈司馬承楨》訴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五言古詩《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詩《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卜人。”五言絕句《送杜審言》表離別:“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五言長律《靈隱寺》繪勝景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他與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并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
【英漢對照】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 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 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 應見隴頭梅。
INSCRIBED ON THE WALL OF AN INN NORTH OF DAYU MOUNTAIN
Song Zhiwen
They say that wildgeese, flying southward,
Here turn back, this very month....
Shall my own southward journey
Ever be retraced, I wonder
...The river is pausing at ebb-tide,
And the woods are thick with clinging mist --
But tomorrow morning, over the mountain,
Dawn will be white with the plum-trees of home.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