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句子如何賞析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古詩句子如何賞析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
賞析古詩詞句子是小升初的常考題,下面是我整理的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1
一、意象搭橋,進入意境意象是指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恰當的意象組合,就能營造
一個優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詩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灑脫的形象,憂國憂民的形象,鐘情山水的形象,懷古傷今的形象,兒女情長的形象等。景物(環境)描寫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托物言志。言近而意遠,只有把詩中的意象通過聯想,再加以重新組合,再現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才能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二、尋找規律,把握情感
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準確鑒賞詩歌的關鍵在于把握詩歌里所表達的感情。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大概可分為以下八類:惜別、離別、思鄉、諷喻、懷古、報國、詠景和戀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過意象在詩中充分體現出來,如:古人常通過游子、折柳、天涯、家書、歸雁、明月、秋、落葉等意象,表達思鄉之情。平常要多積累總結。
三、由表及里,解讀詩文
首先,要正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就應當深入地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時代背景。
其次,注意分析詩題,詩題是詩的“眼睛”,分析詩題也是正確把握詩的主旨的重要途徑之一。
然后,仔細研讀詩歌語言,特別是關鍵字句、修辭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隱含信息,有的詩句語意雙關,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結合全詩細心揣摩,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義,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意境。
總之,要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優美的古詩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并注意同類型詩歌的比較。
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2
一、鑒賞方法點撥:
(一)注重平時積累
賞析詩詞時要注意作者、題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論世以察詩情;題目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詞的意境、詩詞的類型等)。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要了解古代詩詞的一些基礎知識,記住一些術語。弄清與詩詞鑒賞有關的名詞術語,以便鑒賞時恰當選用。
(二)、分析詩詞意象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詩詞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詩詞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來抒發情感的,這些景或物都明顯帶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我們就是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因此,在鑒賞詩歌時要注重反復誦讀,養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分析形象的習慣。
(三)辨析表達技巧
詩是藝術的精品,詩詞創作離不開各種藝術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可大致分為四類: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諷今、托物言志等;
2、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對比、夸張、象征、雙關、互文等:
3、描寫手法,如鋪陳、渲染、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小見大等;
4、景物描寫的角度,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視覺、聽覺、嗅覺、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俯視、仰視等。分析表達技巧,不僅能細致地體會到詩詞的藝術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詩人的情感傾向。
古詩詞如何鑒賞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icwu 提取碼: icwu
如何賞析古詩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義,如柳象征離別,梅象征高潔,月象征團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于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于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于一時一地或并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夸張:夸張是指夸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張)
8.象征:象征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征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11.反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蟬噪”襯“林靜”,以“鳥鳴”襯“山幽”。與對比相比,不難看出反襯是以相反的一方寫另一方,“犧牲”相反的一方來突出另一方,如以動寫靜、以樂寫悲、以黑寫白等;對比卻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對比雙方不存在誰為誰服務的問題,而是雙方都為某一個目標服務。
12.正襯(烘托):是綠葉對牡丹的襯托,是云彩對明月的烘托。如《山園小梅》的頸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在這里是虛擬“霜禽”和“粉蝶”對梅的喜愛,烘托自己對梅花的喜愛。正襯與反襯的性質一樣,只是正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同一“立場”,反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相反“立場”。
13.化用:詩詞的詩句是由前人的詩句變化而來。如王實甫《牡丹亭·長亭送別》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4.借代: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門”是朱紅色的大門,這里代指權貴豪門之家;“絲竹”,“絲”本指琴瑟一類的弦樂器,“竹”本批簫笛一類的管樂器,這里“絲竹”一起代指音樂。
15.通感: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就是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觸覺“冰泉冷澀”寫聽覺琴聲低沉(“弦凝絕”),傳達出琴聲的幽愁暗恨。
關于古詩句子如何賞析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