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小說)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以及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小說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聲聲慢》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內容摘要: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宋詞中屈指可數的最優秀的詞篇之一。起句大膽運用疊字,出奇制勝;接下來層層渲染悲凄之情,將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抒寫得蕩氣回腸,令人心碎;遣詞造句方面可謂煞費苦心,以聲摹情,展現了樂章之美;思想內容方面,宜看作是詞人幽愁暗恨和破碎心聲的真實抒發。
賞析:
宋詞,和唐詩一樣,都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在現存二萬首上下的宋詞中,佳作無數,詞人也不少,但出于社會等各方面原因,女詞人卻不多,能寫出流芳之作的女詞人更是鳳毛麟角。無疑,李清照是杰出的。她用深厚的文學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細膩敏銳的感受,為后世留下不少傳世名篇。后世研究李清照的學者不少,從現存的一百多篇李清照研究論文中,幾乎沒有一篇不涉及《聲聲慢》;在現存二萬首左右的宋詞中,雖然不能說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最好,但可以說它是全宋詞中屈指可數的最優秀的詞篇之一。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寫的名篇之一。(也有人說是她晚年的作品)南渡是她生活逆轉的分水嶺,靖康之變后,金兵南侵,她的丈夫趙明誠不幸病故。因為禍不單行: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流麗,樂觀活潑,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丈夫安葬以后,她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東,飽嘗流離顛沛之苦。此后的她成為一名寡婦,一直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一、疊字運用造出奇創意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回溯她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尋尋覓覓”,是說一起床便百無聊賴,若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想找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一無所獲,反被孤獨寡歡的氣氛所包圍,感到“凄凄慘慘戚戚”。象這樣使用疊字,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后世的詞話家都贊賞她這樣創造性地使用疊字,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起頭連疊七字,以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徐釚的《詞苑叢談》中評道:“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二、層層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來一句“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乍暖還寒”說的是什么季節?一般人習慣用這句話來形容早春天氣,李清照在這里寫得卻是秋天的早晨。朝陽初出,故曰“乍暖”;曉寒猶重,故曰“還寒”。“最難將息”是“最難調養、休息”的意思。此句與上文“尋尋覓覓”呼應,說明自己從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人們認為此詞是寫作者在“黃昏”時一段時間的感受。因“曉”字與“黃昏”相抵牾,即便是《詞綜》及其前后的約十幾種版本都作“曉”字,也未引起應有注意。但俞平伯、吳小如等專家均認為應作“曉”,因為此詞寫的是一整天的事,并非一晚的事,“曉來風急”正與“乍暖還寒”相合。而且古人有晨起于卯時飲酒的習慣,叫做“扶頭卯酒”。秦觀有一句詞叫做“曉風力暴”(《迎春樂》詞,《淮海詞》卷一)。李清照的“曉來風急”,是否受到秦句的啟發雖難以斷言,而秦、李二句均與《詩·邶風·終風》的“終風且暴”句有關,卻是可以肯定的。關于此篇的題旨有兩種說法,一是《詩序》所說:“《終風》,衛莊姜傷已也。遭州吁之暴,見侮慢而不能正也。”二是《詩集傳》云:“莊公之為人,狂蕩暴疾,莊姜蓋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終風且暴’為比。”且不說此二解本身是否有牽強之處,李清照在此化用這個典故,與自己的身世則極為吻合。見于南宋趙彥衛《云麓漫抄》卷十四之李清照《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是高宗趙構紹興二年(1132),作者四十九歲,再嫁張汝舟不久與之離異后所作。啟中有句云:“遂肆侵凌,日加毆擊,可念劉伶之肋,難勝石勒之拳。”這就是說李清照再嫁后,受到張汝舟的肆意打罵和虐待。啟中又云:“清照敢不省過知慚,捫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雖南山之竹,豈能窮多口之談;惟智者之言,可以止無根之謗。”這里當是指李清照因婚變、訴訟之事受到時人毀謗,哀求綦崇禮,為她止謗恢復名譽。李清照的這段經歷,與莊姜頗有相似之處,亦與莊姜一樣,以曉風為比。又因在當時看來,李清照和莊姜的這一隱衷可能被認為是不名譽的,所以她在詞中暗用其典,以致使后人難以解開這個謎。再從訓訪方面看,“終風且暴”,《傳》曰:“暴,疾也。”《疏》:“《釋天》云:‘日出而風曰暴。’孫炎曰:‘陰云不興而大風暴起,然則為風之暴疾。’故云疾也。”意思很明白,“日出而風曰暴”,“暴”又作“疾”解,那么“暴”也就是“曉來風急”的意思。這個典故運用得很有工夫。說它是大匠運斤,也不過分。
“雁過也"三句,是說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里的“憔悴損”是指黃花而言,還是指人而言?正確的解釋是指人。“黃花堆積”即菊花盛開,自己由于憂傷愁苦而憔悴瘦損,無心摘花。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凄涼。
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么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凄清的苦況蘊含于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這句中最受稱道的是“獨自怎生得黑”的“黑”字,這個字古人稱其“絕妙”(《詞菁》卷二),又說“‘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詞筆,殆間氣也。”(《白雨齋詞話》卷七引張正夫語)等等。其實這個字之所以十分難得,還是因為作者寫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據載,李清照結婚不久,就常常與丈夫分離,喪夫后更是煢獨棲惶,幾十年來,她不知孤零零地渡過了多少個黃昏和黑夜,所以對“黑”字有獨特的感受,這個字含蓄而準確地表達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凄涼多了。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靡靡,更添愁緒。這里將凄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對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相形之下,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么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里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尾,能調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并深化了主題,大有“回腸九疊后,猶有剩回腸”的藝術效果。劉體仁在《七頌堂隨筆》評道:“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3、以聲摹情展樂章之美
綜觀李清照這首《聲聲慢》,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來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贊賞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了這么多的疊字,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言道:“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上十四疊字,則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矣。”。后來有不少詞曲仿效這種寫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勝而又自然生動。“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語,幾乎純屬白話,寫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卻典型地表現了作者晚年孤獨無依的生活境遇。詞調取名《聲聲慢》,聲調上也因此特別講究,用了不少雙聲疊韻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都是雙聲;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都是疊韻。李清照作詞主張分辨五音,此詞用齒音、舌音特別多:齒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計五十七字,占全詞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齒兩聲交加重疊,看來是特意用嚙齒丁寧的口吻,來表達憂郁惝恍的心情。這些,都是經過慘淡經營的,卻絕無雕琢的痕跡,同時,用心細膩而筆致奇橫,使人不能不贊嘆其藝術手腕的高明。
4、血淚交迸蘊破碎心聲
當然,衡量一篇作品的高低優劣,還離不開對其思想內容的具體分析。以往在相當一部分有關《聲聲慢》的評述中,存在著對其思想內容的過多挑剔或否定,與對其藝術形式高度贊賞的尖銳矛盾。對這首詞的藝術形式或藝術性予以高度評價是必要的,但如果貶低了其思想性則又是失算的。思想性一詞已經不新鮮了,今天假若繼續使用這個詞時,似不必專以某一作品所達到的所謂思想高度,或它的作者所隸屬的階級、階層及其世界觀如何,定其高低。不錯,在《聲聲慢》里,聽不到有論者所要求于它的“時代號角”的戰斗聲響,聽到的倒是令人“傷心”的雁叫和雨打秋桐的凄厲之聲;看到的不是作者于“黃昏”之時,象抗金志士們那樣“挑燈看劍”(辛棄疾《破陣子》詞),而是一個蹙額斂眉的已老徐娘獨酌難敵風寒的“淡酒”,以及滿地憔悴的黃花、雨中飄零的桐葉;作者自身也不是象“亙古男兒一放翁”那樣的好漢,倒曾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貴家子弟”——禮部員外郎的女兒和權相的兒媳。然而,事物的這種固定的屬性,往往難以說明事物的本身,至少是難以全面、準確地把握這一事物的動態及其復雜的內部結構。所以,讀這首詞,首先應克服那種機械的查階級定成分的做法。對生活在封建時代的一個有身分、有才學,抑或品貌端正的女子來說,她的思想愈有光彩,舉動愈是正義、大膽,將會愈益招致物議和蒙受攻訐。李清照和她的有一些作品所遭受的正是這種命運。奇怪的是,對《聲聲慢》一詞“昔人極口稱之”(《詞林紀事》卷十九及《詞綜偶評》),間或有微詞,也只是說它在技巧方面“刻意播弄”(《歷代名媛詩詞》卷十一)、“并非高調”(《白雨齋詞話》卷一),頂重的.也不過說它“頗帶傖(粗俗)氣”(《詞林紀事》卷十九及《詞綜偶評》)。而今人對其卻十分苛責,曾經是動輒批判,甚至說它是“貴族婦人的哀鳴”、有“毒害和腐蝕作用”等等。當然歷代也有一些揄揚過甚、蓄意拔高的言辭,比如,說“雁過”以下三句,與朱敦儒南渡以后寫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朱敦儒《臨江仙》詞)一樣,都是表達恢復無望的苦悶;說“梧桐更兼細雨”至煞拍數句,與張炎的“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詞)一樣,是表現作者對時事的憂傷;還有的說李清照的這首詞比她的詩更加深沉地表達了她甘灑熱血的愛國激情。以上看法,有些雖然不能說一無可取,但總的看缺乏應有的說服力。從眾多評述來看,最為中肯應是梁啟超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所說的:“那種煢獨恓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總而言之,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是一篇言愁絕唱,凝聚著詞人對北宋亡國、丈夫壯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聲,它的血淚交迸、感人至深之處,令注家甚至指認它是作者晚期的“悼亡之詞”。它表現了一個女詞人言必己出、多含妙悟的極其敏銳精致的語言感覺,簡直可以看成一種深度生命體驗和鮮活的語言學相融合的標本。李清照不愧為李清照,易安詞不愧為易安詞。
拓展閱讀: 宋詞如夢令李清照賞析
如夢令
【北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歸路。
興盡③晚回舟,誤入藕花④深處。
爭渡,爭渡⑤,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溪邊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興盡:游興得到了滿足。
④藕花:蓮花。
⑤爭渡: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爭:怎。
【譯文】
那是一個多么快樂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蒼茫,泛舟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撲哧哧全飛起來了。置身于這樣優美的情景中,詩人怎不滿心歡快呢?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忘返。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憶外游時所作。
【作者簡介】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現山東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詞人,也是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出自那里?什么意思?
出處:宋·張炎《清平樂·候蛩凄斷》
釋義:門外只有一枝梧桐落葉,可它不知會發出多少蕭蕭秋聲。
原詩:
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譯文:
蟋蟀鳴聲凄切漸漸中斷,又聞人聲話語在西風堤岸。明月低照,平沙寒淡,宛若白綢絲帶的是靜靜的江面。極目望盡蘆花叢,尋不見棲宿傳書的鴻雁。暗中愁壞了滯留北方的故人,夜夜牽動著江南江北的思情。門外只有一枝梧桐落葉,可它不知會發出多少蕭蕭秋聲。
擴展資料:
據陸行直詞序,知此詞原是贈友之作。作者后收入詞集時,作了不少改動,使內涵意蘊更豐富廣闊。詞境頗具繪畫效果,尤其是“月落”二句與結句,構成一上下俯仰的立體時空境界。畫面空中有月,地上有平沙、江水、梧桐和隔岸相語之人。陸行直正是據此而作“碧梧蒼石圖”。
詞不僅具有畫意,更有聲響。蛩聲、人語聲、風聲、葉聲,構成了一支秋聲交響曲。結句以少總多,表現出敏感的詞人對大自然也是對社會的心理感受。故國之思、淪落之感全含蘊在其中。此詞一出,同時唱和者有十五人之多。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這句話出自哪里啊,偶然看到這句話很喜歡,想看看原文,
[張炎] 秋蟬 清平樂 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每日書摘:不知多少秋聲
文學是一種清凈的歡喜。這種清凈的歡喜,使文學家自然成為富足的人。他的內心之樹結滿了果子,拿來與別人分享,希望能有甜蜜與清涼;他的內心之礦結滿了寶石,用雙手奉上,希望珠寶能裝點灰色的人生;他每天都在墾荒種地,身上帶著泥土與溪水的芳香,因為一切都是珍貴無比的,希望人人都能品味芳香。
文學是歡喜,寫的人歡喜,讀的人也歡喜。
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后是無限的穹蒼。
——林清玄《孤獨是一種清歡》之《不知多少秋聲》
《清平樂·候蛩凄斷》原文及賞析
清平樂1
候蛩2凄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3,望盡蘆花4無雁。
暗教愁損5蘭成6,可憐夜夜關情7。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注釋
1 清平樂: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又名《清平樂令》、《憶蘿花》、《醉東風》等。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后段四句三平韻。又一體,前段四句四仄韻;后段四句三仄韻。
2 蛩(qióng):蟋蟀。
3 練:素白未染之熟絹。
4 蘆花:蘆絮。蘆葦花軸上密生的白毛。
5 愁損:愁殺。
6 蘭成:北周庾信的小字。
7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
譯文
蟋蟀哀鳴欲斷魂,秋風蕭瑟秋江岸,人與秋蟲共鳴。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絹,千里蘆花望斷,不見歸雁行蹤。
默默愁煞庾信,可憐夜夜脈脈含離情。只有那一葉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涼悲聲!
《清平樂·候蛩凄斷》是宋末元初詞人張炎創作的一首詞。詞上片寫秋意,候蛩的哀鳴,西風的衰颯,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凈,無雁的蘆花,一幅蕭殺的“秋曉圖”。 下片寫情,道出無限“秋愁”,最后一句極具概括性和藝術性,成為蓋世佳句。 詞選景巧妙,言情深遠,筆調精練、含蓄,風韻幽雅獨特,意境清空淡遠,情感真切感人。
關于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和不知多少秋聲在線閱讀小說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