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膺是哪個朝代的(枊宗元什么朝代)
今天給各位分享元膺是哪個朝代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枊宗元什么朝代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元膺的意義,詳細解釋它的出處、寓意、現代意義等
李元膺
東平(今屬山東)人,南京教官。生平未詳。紹圣間,李孝美作《墨譜法式》,元膺為序。又蔡京翰苑,因賜宴西池,失足落水,幾至沉溺,元膺聞之笑曰:“蔡元長都濕了肚里文章。”京聞之怒,卒不得召用。據此,元膺當為哲宗、徽宗時人。
《樂府雅詞》有李元膺詞八首。
太子元膺謀反案是壓倒前蜀的最后一根稻草嗎?
五代十國時期發生在前蜀永平三年的前蜀太子王元膺謀反案,是前蜀統治集團內部一次嚴重的內訌事件, 是前蜀統治集團內部多股政治勢力的斗爭。這一事件對后來前蜀亡國有著重要影響。
一、前蜀是如何建立的
前蜀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政權,由王建創建,都城在今成都。它的疆域最大時約占據現在的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一帶。前蜀經歷高祖王建和后主王衍兩位皇帝,作為國家存在了十八年。
高祖王建
前蜀高祖王建原來是個販賣私鹽的,后來投軍入伍,被忠武監軍使楊復光看中,將他提拔為都將,并撥給他士兵千名。
公元880年,黃巢攻克長安,唐僖宗逃奔西川,此時楊復光已死,王建等人推舉鹿晏宏為將軍,去西川迎接唐僖宗。僖宗身邊的大宦官田令孜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收王建為義子,派他擔任壁州刺史。后來西川大亂,王建乘亂攻取了成都, 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
唐天復三年(903年),王建受封為蜀王,次年唐朝被后梁所滅,王建便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二、元膺謀反案的經過
天復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王建共有十一子 , 長子王宗仁“幼以疾廢”,次子元膺被立為太子。元膺是王建的貴妃張氏所生, 初名宗懿。元膺“多才藝, 能射錢中孔, 嘗自抱畫球擲馬上, 馳而射之, 無不中”。雖然王元膺長得不好看,有一只裂嘴巴、大齙牙,還生就了一對斜眼睛,但還是頗受王建器重,十七歲時被立為皇太子, “判六軍, 創天武神機營, 開永和府, 置官署” 。
元膺
但元膺生性輕狂, 朝中結怨頗多, 正是由于他自身的傲慢驕橫而導致了所謂的謀反事件,最終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據《蜀梼杌》記載:913年七夕節,太子元膺召諸王大臣飲宴, 集王王宗翰、內樞密使潘峭、翰林學士承旨高陽毛文錫等人沒來。元膺認為集王等人不來是受到了潘峭與毛文錫挑撥, 于是入宮對王建說:“潘峭、毛文錫離間我和集王兄弟感情。”王建一聽大怒,將潘峭和毛文錫貶逐。
王建的近侍唐道襲參與了元膺的宴會, 在太子的宴席上目睹了事件的經過,唐道襲素與太子有隙, 于是和王建說“太子陰謀作亂, 欲召諸將、諸王, 以兵錮之, 然后舉事。”唐道襲借口保衛皇帝,請求召屯營兵入宿衛, 王建同意了, 于是宮中內外戒嚴,一時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唐道襲劇照
太子聽聞唐道襲召集士兵, 自稱天武甲士, 又抓捕了自己的親信潘峭、毛文錫等人, 拷打后囚禁。于是讓忠于自己的徐瑤、常謙等人攻打唐道襲。唐道襲帶兵抵抗, 戰斗中中流矢受傷, 太子軍抓住并斬了唐道襲, 護衛京師的屯營兵死傷慘重。王建在宮中得到消息,以為太子造反,十分驚慌。
沖突
大臣潘炕對王建說:“太子與唐道襲爭權, 沒有其他意思。陛下宜面諭大臣以安社稷。”王建遂發兵討伐徐瑤、常謙等人。徐瑤戰敗身死, 常謙與太子逃到龍躍池, 藏身小船中。王宗翰平時看不慣太子,于是帶人趕到龍躍池,上去就是一陣亂刀殺了元膺。
史書上說:““及暮稍定。己酉旦, 太子出就舟人丐食, 舟人以告蜀主, 遣集王宗翰往慰撫之, 比至, 太子已為衛士所殺。蜀主疑宗翰殺之,大慟不已。”王元膺死時才22歲,
三、為什么會發生太子謀反事件
元膺謀反乃是前蜀立國后一次嚴重的內訌, 牽涉了前蜀四股政治勢力:一為早年隨王建征伐起家王宗翰等人;二是王建近侍唐道襲;三是太子元膺一黨;四是毛文錫等大臣。這四股勢力是前蜀政權的基礎, 然其彼此之間矛盾很深,終于在太子謀反之事上爆發了。
太子元膺與王建的近侍唐道襲向來不和。《鑒誡錄》記載道襲“美眉目, 足機智, 自童年即親事太祖” , 乃“建之嬖也”。他 以舞童的身份進入宮中侍奉王建。由于善于機巧、心計頗重,很快得到了王建的重視,被升為馬軍都指揮使。
王建的養子王宗滌有勇有謀,戰功卓著,王建怕自己死后,無人能控制王宗滌,加上唐道襲在一邊進讒言,王建便下決心除掉王宗滌。唐道襲便請王宗滌飲宴,趁王宗滌喝醉后把他勒死。消息一出,成都為之罷市,百姓如喪親人,闔城痛哭。
請王宗滌飲宴
對于王建與唐道襲的這種特殊關系, 只太子元膺不怕,反而 “屢謔于朝”, 王建怕太子和唐道襲的矛盾擴大化,于公元910年“ 乃出道襲為興元節度使”。王建將唐道襲趕出京城后不久,又心生悔意,三年后讓 “道襲罷歸, 復典機要”。太子更加不滿, 王建也對太子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高祖殊不悅” )。
《資治通鑒》說太子元膺“驕暴, 好陵暴舊臣,性猜忍”, 且荒淫好色,“日與樂工群小嬉戲無度” 。
王建曾派許寂和徐簡夫去教王元膺,王元膺理都不理。王建曾作《誡子元膺文》給太子, 文中說:
“汝襁褓富貴, 不知創業之艱難, 更汝之名, 上應圖讖, 勿驕勿矜, 勿盈勿忌, 惟敬惟誡, 惟謙惟和, 內睦九族, 外安百姓, 赤心待群臣, 恩信愛士卒。刑罰人之命也, 無徇愛憎;奸邪國之賊也, 無信讒構。絕畋游之娛, 察聲色之禍, 然后能保我社稷, 君我民臣。吾蚤莫誡勖, 恐汝遺忘, 當置于幾案, 出入觀省。”
說明王建對太子的做法非常反感了,但太子不肯收斂, 以至兵敗身死。
王建喜歡收干兒子,史書記載他收了一百二十個干兒子, 這些干兒子們隨王建南征北戰, 為王建打下了江山。王建也十分在意太子同這些干兒子之間的關系,希望將來自己死后,干兒子們能支持元膺,保證政權穩固。太子與唐道襲不和, 令王建左右為難。
一方是自己親兒子,一方是自己的“嬖妾”,太子得到武將們的擁護, 唐道襲則有王建的撐腰。唐道襲被元膺殺死后。元膺又將事態擴大,囚禁拷打朝中對立的大臣。
王建認為這時的局勢再不干涉便會難以控制,便在打敗太子后,派干兒子王宗翰去慰撫太子, 不料王宗翰借機殺死了太子。王建懷疑王宗翰早就想殺死太子而代之,因為《蜀梼杌》上有記載說王宗翰“以戰功累遷中書令。恃位隆功高, 所為不法, 連上表求為太子。建勉諭令出, 而不肯去, 言辭甚悖”,所以后來王建找個機會殺掉了王宗翰,給太子報了仇。
王宗翰
太子死后,王建張榜安民,榜文中寫道: “(對元膺)不行斧鉞之誅, 將誤社稷之計”。事后王建追封唐道襲太師, 謚忠壯。對王元膺則是廢黜太子之位,發詔書:“朕何敢以私害公。”王建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
因為早在王建殺王宗滌時,“有勇略, 得將士心, 高祖頗內忌之。會成都作府門, 繪以朱丹, 國人未之畫紅樓。高祖以宗滌姓名應之, 而王宗佶等疾其功, 復為構飛語, 高祖召宗滌詰責之, 宗滌曰‘三蜀略平, 大王聽讒殺功臣, 可矣。’高祖令親隨指揮使唐道襲飲以酒, 縊殺之;成都為之罷市, 涕泣如喪親戚” 。王建令唐道襲謀殺了戰功顯赫的王宗滌, 招致軍民的強烈怨忿。這一事件造成王建前蜀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 事后王建也很后悔。如今元膺已死,那些干兒子們勢大, 王建只得把這次事件的責任歸于太子。
四、王建為什么要收那么多假子
晚唐五代時期,唐室暗弱,各地的軍閥們為了壯大實力,大規模收養假子,形成風氣。王建收養假子多達百二十人,他們不但在前蜀立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且構成前蜀立國后統治結構的核心力量。
王建和他兒子們
這些假子有的是王建的同姓或宗戚:“宗壽,建宗人之子,幼從征伐,警悟有機變。”、“宗裕,建之宗屬。幼從 建入為牙校,善遁甲,絕甘分苦,得將士心。”、“王宗翰,本姓孟氏,高祖之姊子也。高祖蓄為子,賜姓名。”;有的是王建的同鄉或者下屬:“宗侃,許昌人,本姓田,名師,世為鄉豪。隸名忠武軍籍。”、“宗弼,許州人。本姓魏,名 宏夫,以家籍隸忠武軍。”;還有的是立功的將士,如王宗黯,本姓吉,名諫,隸高祖帳下為牙將,景福元年(892)破楊守厚有功, 賜姓名曰王宗黯;還有的是孤兒,如“宗佶,豫章 人,本姓甘氏,幼穎異,建討徐堂舉于江西,獲之,憐其慧黠,是時諸子未生,遂收為養子,每給事帳下。”
王建對這些假子的心理和態度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他需要能將為其效力,另一方面他又本猜忌和防范他們。一旦他認為他的地位存有威脅,那也決不手軟。“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納直言,好土樂士,謙恭儉素,用人各盡其才。然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王宗之被殺便是一例。王宗之是王建假子中雄才大略的人物,善于用兵,多次出奇制勝。他在拔東川、奪山南之戰中,戰功第一,被封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但是宗之“有勇略,得將士心,王建忌之。命親隨馬軍都指揮使唐道襲夜飲之酒,縊殺之”。
爭戰
五、元膺謀反案對前蜀的影響
元膺事件折射出前蜀政權內部各派勢力的爭斗, 說明前蜀政權離覆滅不遠了。此次政變王建失去了太子元膺事小, 后來的結果是使鄭王王衍當上皇帝,造成那些干兒子擅權, 最終前蜀覆亡。
太子風波平息后, 皇子王衍的生母徐賢妃與宦官唐文扆重金賄賂宰相張格,張格接受了重禮,在王建面前請立鄭王王衍為太子。
王衍為王建幼子,生性平庸, 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但其母徐妃是王建寵妃, 加上宰相張格的力挺, 王衍得以立為太子。《十國春秋》說王衍“嗜酒色游戲, 帝嘗自夾城過, 聞太子與諸王斗雞擊球喧呼之聲, 嘆曰‘吾百戰以立基業, 此輩其能守乎?’由是惡張格, 而賢妃為之內主, 竟不能去”。恐怕此時的王建也有些后悔了。
王衍
但是事已至此,王建后悔也來不及了。因為此后不久,徐妃做了雞燒餅給王建吃, 然后“帝中毒而逝”。王建的死,徐妃和張格是脫不了干系的。
王衍繼位后, “委其政于宦者”。寵信韓昭等人。《十國春秋》記載“昭素無品望, 特以嬖幸得出入宮掖, 累官禮部尚書, 兼成都尹。”據《蜀梼杌》說 “昭以便佞, 恩傾一時, 出入宮掖。太妃愛其美風姿, 而專有辟陽之寵。”自此, 奸臣們左右了朝政。
王建的另一個干兒子王宗弼驍勇善戰,頗得王建賞識。但王宗弼為人不講信義,曾背叛王建投靠過顧彥暉,“及彥暉敗, 復自歸于高祖”。王建雖然知道王宗弼忠誠不夠, 但因其善戰,臨死之時仍“以宗弼沉靜多謀, 召為馬步都指揮使, 同諸臣受遺詔” 。
王衍繼位后, 寵信宦官宋光嗣、宋光葆、景潤澄等人,又用韓昭、潘在迎、顧在珣、嚴旭等人為狎客,起造宣華苑,日夜與眾多狎客、婦女在宣華苑中酣飲作樂。還曾經在宣華苑大擺宴席九天,嘉王王宗壽哭著勸誡王衍,韓昭等人竟然說:''嘉王不過酒后難過罷了!''
酣飲作樂
王衍將政務交給王宗弼,史載“宗弼守太師兼中書令、判六軍, 輔政。已又封巨鹿王, 進封齊王“。這時的前蜀,“內外遷除皆自宗弼出” , 王宗弼大權在握,權傾朝野。
乾德二年(公元920年)八月, 王衍在嬖臣韓昭等人的慫恿下欲去秦州巡視,其實是想選美(“采掇美麗”), 王衍身披金甲,頭戴珠帽,隨從的隊伍有百余里長。大臣段融上書稱皇帝不宜遠離都城,王宗弼也力言不可去, 王衍不聽勸阻, 堅持去秦州。唐兵趁機入蜀, 幸虧王宗弼迅速回朝,斬了韓昭, 打退唐兵。
咸康元年 (924) ,山南節度王宗儔與王宗弼密謀廢掉王衍。王宗弼權衡之后, 拒絕了王宗儔。
王建臨終前對王宗弼說過:“太子若不堪大業, 可置其于別宮, 幸勿殺之,可擇王氏子弟而輔也”。王宗弼雖然沒有殺王衍,可他在后唐莊宗李存勖派李繼岌、郭崇韜等率兵六萬攻打前蜀之時,贈送軍糧給唐軍,不戰而降, 且“刦遷太后、后宮諸王于西宮, 收璽綬, 又使親吏于義興門邀取內庫金帛”。同時并賂郭崇韜, 請為西川節度使。
李繼岌劇照
沒想到唐軍統帥李繼岌痛恨王宗弼的卑劣行為, “入城翌日, 數其不忠之罪, 并其子斬之于球場。軍士取其尸, 臠而食之” 。
后唐大將李繼岌攻到成都時,王衍帶著棺材,自縛于七里亭迎降。前蜀就此滅亡。
公元926年(同光四年)正月,王衍和宗族朝臣等人被唐莊宗召赴洛陽。王衍一行剛走到秦川驛,唐莊宗派人誅殺王衍及其宗族,王衍死時年二十八歲。
唐莊宗
王衍的母親徐妃臨死時大叫:''我兒子以一個國家迎降,反而被殺戮,信義都被拋棄,你們的禍患不久就會跟隨而來了!''
只有王衍的妃子劉氏因為頗有姿色,莊宗使者不忍殺她,但她卻說:''家喪國亡,寧死不辱!''這個女人從容就死,相比之下,王衍等人的表現相差太多。
歸根結底,元膺謀反事件是前蜀衰敗的開始。太子元膺的謀反乃是唐道襲的誣告。元膺殺了唐道襲,王宗翰又因與太子有隙殺了元膺,導致長于綺紈富貴中的王衍得以
十國的各國建立者.亡國者.起止時間
十國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軍閥混戰的結果是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并存過九個較小的割據政權,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后蜀、南漢、南平及閩等九國;北方河東地區則有北漢勢力。史稱:“五代十國”。后唐末年,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獻給契丹,對中原北部邊防造成極大的威脅。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但在周世宗時,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發動了北伐戰爭,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十國
吳 南唐 吳越 楚 北漢
南漢 前蜀 后蜀 南平(荊南) 閩
吳國(902~937)是五代時十國之一。楊行密所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濟有所恢復。
吳最強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佑二年(905)楊行密死,其子楊渥繼位,大權旁落。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滅。吳共歷4主,36年。
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稱江寧府。盛時疆域三十五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歷三主,前后約三十九年。
吳自楊隆演嗣位后,大將徐溫獨掌大權。后梁貞明四年 (918)起,徐溫養子徐知誥開始掌管楊氏政權,他進用人才,作了一些改革,收取人心,有步驟地取代楊氏。吳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大齊,年號昪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見南唐前主李昪)。
李昪即位后,繼續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昪元七年 (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燝(916~961),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保大三年 (945),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當時,吳越出兵與南唐爭地,戰爭的結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吳越得福州(今屬福建);閩舊將留從效得泉州,南唐授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承認其割據。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 “都省坊”銅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5~958),后周連續進攻南唐,李獻江以北、淮以南十四州,對后周稱臣,去年號,后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國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死,子李煜(初名從嘉,937~ 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 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吳越國
吳越國(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镠所建。都城為杭州。強盛時擁有十三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
吳越國的歷代君主
太祖武肅王?錢繆,(字具美 852年-932年 在位907年-932年)
世宗文穆王?錢元瓘(字明寶 887年-941年 在位932年-941年)
忠獻王?錢佐(字符佑 928年-947年 在位941年-947年)
忠遜王?錢倧(字隆道 929年?-971年 在位947年)
忠懿王?錢俶(字文徳 929年-988年 在位948年-978年)
吳越國的建立與滅亡
吳越國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其創建人錢镠為杭州人,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盜;后應募為兵,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唐昭宗天復二年(九○二年),封其為越王。九○四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臺、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由于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镠忠于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從后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后唐滅梁以后,錢镠又向后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時錢镠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雖然如此,錢镠勤于政事,了解民間疾苦,如筑捍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頗得民心。九三二年,錢镠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子元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風。公元九四一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后嗣位。九四七年,吳越將胡進思廢其主倧,以其主弟錢弘俶嗣位。九七八年,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吳越亡。從公元八九三年錢镠為鎮海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楚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馬楚政權,長沙為王都。楚國創始人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鎮,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楚自896年馬殷任命節度使到951年楚國滅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戰爭,消滅了湖南境內割據勢力,實現了湖南的統一。馬殷政權時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經濟上,采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歷史
896年,唐朝朝廷任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
907年,后梁封馬殷為楚王。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冊封馬殷為楚國王,楚國正式成立。馬殷仿效朝廷體制,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并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成為五代時期10個封建割據國家之一。
930年馬殷死,馬殷次子馬希聲繼位。
932年馬希聲死,馬殷子馬希范繼位。
947年馬希范死,馬希廣繼位。
950年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兵敗被殺。于是馬希萼自立楚王。
951年11月,南唐圖乘馬楚內亂,派大將邊鎬率軍進入楚國,占領長沙,楚滅亡。南唐還未站穩腳跟,馬殷舊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947年到951年的這段爭奪王位的戰爭,被稱為眾駒爭槽。
952年,王逵殺劉言控制湖南。
955年,部將潘叔嗣又殺了王逵;潭州軍府事周行逢又進軍朗州殺了潘叔嗣,湖南全境遂為周行逢所控制。
962年,行逢死,子周保權繼位,手下大將張文表起兵反叛。經過惡戰,周保權殺了張文表。此時趙匡胤已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趁機揮軍南下攻占潭州。
963年,湖南完全并入宋的版圖。
楚之重商政策
據史料記載,馬殷“土宇既廣,乃養士息民”,由于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時奉行獎勵農桑、發展茶葉、倡導紡織、重視商業貿易。馬楚利用湖南地處南方各政權中心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與中原和周邊的商業貿易,采取免收關稅,鼓勵進出口貿易,招徠各國商人。《十國春秋·楚武穆王世家》載:“是時王關市無征,四方商旅聞風輻。”
茶稅為當時楚國主要稅收來源,因此政府每年稅收“凡百萬計”。為促進茶葉的生產與貿易,馬楚政權采取“令民自造茶”、“聽民售茶北客”的寬松政策,讓百姓自己制造茶葉“以通商旅”。同時,馬楚政權全國各地設置商業貨棧(回圖務),組織商人收購茶葉(茶商號“八床主人”),銷往中原地區的商人,換回戰馬和絲織品。
由于馬楚政權重商政策,那時的潭州已成為南方最大的茶市,城市化水平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手工業和礦冶業也比較發達,其時采取“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后“民間機抒大盛”,長沙棉紡業也始于馬楚時期,其時楚地已種棉,故有胡三省之“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種之,至夏秋之交結實,至秋豐其實之外皮四裂,中踴出自如綿。土人取而紡之,織之以布,細密厚暖,宜以御冬。”礦冶業方面,楚時潭州境內丹砂礦的開采風行一時,據說州的東境山崩,“涌出丹砂,委積如丘陵”,主要用于作為涂料之用,楚王馬希范丹砂涂壁,“凡用數十萬斤”。
鑄造錢幣
為了發展商業,馬殷采納大臣高郁的建議,鑄造鉛、鐵錢幣在境內流通。由于鉛鐵錢幣笨重,攜帶不便,商旅出境外貿易,大都“無所用錢”,往往在楚就地購買大量產品銷往各地,這樣楚地境內生產的產品通過“易天下百貨”,楚而變得富饒。當時楚國茶葉為與周邊的主要貿易產品。
君主列表
五代十國之楚國君主(907年-951年,沿用后唐年號)
順序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無 文肅王 馬筠 無
無 莊穆王 馬正 無
無 景莊王 馬元豐 無
1 武穆王 馬殷 897年4月~930年11月
2 衡陽王 馬希聲 930年11月~932年7月
3 文昭王 馬希范 932年8月~947年5月
4 廢王 馬希廣 947年5月~950年12月[1]
5 恭孝王 馬希萼 950年12月~951年9月
6 無 馬希崇 951年9月~10月
備注:楚國之建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注釋[1]:馬希廣于后漢乾佑三年(950年)十二月十二日被馬希萼所擒,合陽歷951年1月22日,兩日后,馬希萼登楚王位。
楚國滅亡后的武平節度使
姓名 在位時間
劉言 951年—953年
王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權 962年—963年
北漢
五代時十國之一。一稱東漢。劉崇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歷四主,共二十九年。
劉崇(895~954)先世為沙陀部人。他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后漢隱帝時,劉崇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隱帝年少,大臣專權,劉崇見后漢政權不鞏固,便在軍事和財政上作了準備。乾□三年(950)十一月,樞密使郭威于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隱帝兵敗為人所殺。郭威迎立劉崇子□。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殺劉□。劉崇即據河東十二州稱帝,改名□,仍用后漢乾□年號(直到劉□次子承鈞嗣位三年后,始改乾□十年為天會元年,957),國號漢,史稱北漢或東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合遼兵,兩度進攻后周,但先敗于晉州(今山西臨汾);乾□七年又敗于高平(今屬山西),后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余。后周兵退后,劉崇卒。其子承鈞(后改名劉鈞,926~968)繼立,奉遼帝為父皇帝。此后,后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幸存。
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余戶。北漢建立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統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余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 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后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992)被迫出降,北漢亡。
南漢
五代時十國之一。曾稱大越國。劉隱、劉巖兄弟所建。都廣州番禺(今廣東廣州),稱興王府;盛時疆域有六十州,約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及云南的一部分。歷五主,共六十七年。
劉隱(874~911)原籍上蔡(今屬河南),一云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遷居泉州。父劉謙,唐末為封州(今廣西梧州東南)刺史,擁有上萬人的軍隊和成百的戰艦。乾寧元年(894)劉謙卒,不久,劉隱繼任封州刺史。天□ 二年(905),唐任劉隱為清海軍(嶺南東道)節度使。后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封劉隱為大彭郡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又進封南海王。
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是為了避戰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后裔,還有因戰亂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收用這三類士人為輔佐。他遣其弟劉巖 (889~942)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乾化元年 (911)劉隱卒。劉巖繼立,先后改名為陟、龔、□。后梁貞明三年(917) 劉巖稱帝于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劉巖有乾亨、白龍、大有三個年號。大有十五年 (942)劉巖卒,年五十四。其子劉玢(原名洪度,920~943)嗣位,年號光天。次年,玢弟劉晟(原名洪熙,920~958)殺玢自立,有應乾、乾和兩個年號。乾和六年(948)劉晟乘楚國內亂,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十余州。十六年 (958),劉晟卒,年三十九。其子劉□(原名繼興,942~ 980)嗣位,年號大寶。
劉巖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十余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巖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劉巖造昭陽殿時,以金為頂,以銀鋪地,還耗費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裝飾。為了課斂重賦并鎮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七月,劉巖死后不久,博羅(今屬廣東)人張遇賢在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起義軍多次打敗南漢官軍,并自嶺南向北挺進到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贛州),以白云洞為根據地,擁眾十余萬人。次年,因敵我力量懸殊及叛徒出賣,被南唐軍所鎮壓。
劉□即位后,宦官壟斷了大權,朝政更加腐敗。宋開寶四年(即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宋兵攻占廣州,劉 □降,南漢亡。
前蜀
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三十五年。
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 后入為禁軍, 光啟二年 (886),出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順二年(891) 攻占成都,據西川。乾寧四年(897),占有東川梓(今四川三臺)、渝(今四川重慶)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陜西漢中)。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后梁開平元年(蜀仍稱天復七年,907)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陜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康縣)四州,擴境至大散關。天漢元年(917),王建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見前蜀高祖王建)。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子掌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有時互相廝殺。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場斗爭中被殺。光天元年 (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繼位。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游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后唐莊宗李存□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
后蜀
五代時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四十年。
同光三年(925)后唐滅前蜀,以孟知祥(874~934)為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長興三年(932),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四年,封為蜀王。后唐閔帝應順元年 (934)知祥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繼位,仍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改元廣政。
契丹滅后晉時,秦(今甘肅秦安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鳳州(今陜西鳳縣東),疆士遂與前蜀相同。廣政十八年(后周顯德二年,955),秦、階、成、鳳四州又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發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后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后蜀宰相毋昭裔與趙崇祚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后世影響很大。毋昭裔還曾出私財百萬營學館,并奏請雕版刻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當時節度使往往兼領禁軍,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這些地區的知節度事,這一措施,開宋代削弱藩鎮的先例。
荊南國
荊南又稱南平、北楚,五代時十國之一。高季興所建。
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當時荊南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漸復業,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后唐封為南平王,史稱荊南或南平。后唐滅前蜀以后,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后唐而作罷。
荊南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沖。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后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于荊南;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一概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公元929年,高季興死,后唐明宗追封他為楚王,故南平又稱北楚。據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從誨繼立,后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沖,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納地歸降。
由高季興公元907年擔任節度使至荊南公元963年亡國,前后歷五十七年。
閩國
閩國是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審知所建。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審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漸據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政府授職為福建觀察使,不久升為威武軍節度使。乾寧四年十二月(陽歷為898年1月)王潮死,其弟審知受封為瑯琊王。后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受后梁封為閩王。王審知稱臣中原,交好鄰國,提倡節儉,減輕賦役,以保境息民為立國方針,他還建立學校,獎勵通商。在他在位期間,閩地的經濟、文化都得以迅速發展。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審知子王延鈞稱帝,建都長樂(今福建福州),國號閩,年號龍啟。延鈞弟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年號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復國號為閩。不久,閩即為南唐所滅。閩共歷6主37年
李元膺到底是哪朝人?《杜秋娘“花開堪折”》的作者怎么說唐憲宗知道他的詩?
李元膺生平簡介
【李元膺】東平(今屬山東)人,南京教官。生
平未詳。紹圣間,李孝美作《墨譜法式》,元膺為序。
又蔡京在翰苑,因賜宴西池,失足落水,幾至沉溺,
元膺聞之笑曰:“蔡元長都濕了肚里文章。”京聞之
怒,卒不得召用。據此,元膺當為哲宗、徽宗時人。
近人趙萬里輯有《李元膺詞》一卷,凡九首。
杜秋娘“花開堪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原是間州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雖出身微賤,卻獨稟天地之靈秀,出落得美慧無雙,不僅占盡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還會寫詩填詞作曲,作為歌妓曾風靡了江南一帶。她十五歲時,艷名被鎮海節度使李锜風聞,設法以重金買入府中充任歌舞姬。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學一些現成的歌舞,為主人表演取樂;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卻不甘埋沒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寫自譜了一曲“金縷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聲情并茂地演唱了給李锜聽。李锜此時已年過半百,卻也雄心不減,當他聽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縷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動起來。在他看來,這小曲充滿了挑逗,雖然他已不是“少年時”,但臨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華的尾巴,及時享受生命樂趣,這小女子簡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頓時,李锜對杜秋娘大為欣賞,當時就決定把她收為侍妾。李锜與杜秋娘成了一對忘年夫妻,但因兩人都熱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這對老夫少妻,度過了許多甜蜜醉人的時光。
這時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順宗因病體不支,在位僅八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唐憲宗年輕氣盛,一登基就決心扭轉國內藩鎮割踞的離散形勢,因而采取強制手段,試圖削減節度使的權利。身為節度使的李锜為之大為不滿,依仗手中的兵力,舉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軍的鎮壓下,叛亂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戰亂中被殺。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宮為奴,依據她的專長,讓她仍舊充當歌舞姬。有心的秋娘趁著為唐憲宗表演的機會,再一次賣力地表演了“金縷衣”。唐憲宗李純這時倒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艷而雅潔,氣韻在眾佳麗中獨高一格,不禁為之心動;況且此曲還是由她親自創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憲宗寵愛,她的一笑一言,一舉一動,都別有風韻,令年輕的憲宗為之沉醉。春暖花開時,他們雙雙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潔時,又對對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時,共同調教鸚鵡學念宮詩;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燈下對奕直至夜半。期間情深意摯,頗似當年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縱情放蕩的楊貴妃,杜秋娘又高一籌,她不僅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而且還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為皇夫分憂解勞。
唐憲宗執政之初,由于鋒芒凌利,對藩鎮采取強壓手段,引起藩鎮紛紛的不滿。后來番邦犬戎侵犯大唐邊境,憲宗對藩鎮施以寬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興。憲宗之所以能及時轉變態度,除了大臣的建議外,重要的還是靠秋娘枕邊風的吹拂,她以一顆女性的柔愛之心,感化著鋒芒畢露的唐憲宗。
國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勸諫唐憲宗用嚴刑厲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動亂,這建議頗合憲宗的性格;但秋娘聞言則說:“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豈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見識深遠,入情入理,讓唐憲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見,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機要秘書,幾乎占居了憲宗的整個身心,使憲宗對其他佳麗無以復顧。當國家逐漸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勸唐憲宗可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他說:“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唐憲宗此時還不到三十歲,而憲宗則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憶詩’,歷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見,我還求什么?”李元膺的“十憶詩”是這樣的:
其一:
瘦損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領巾長;
裙邊遮定雙鴛小,只有金蓮步步香。
其二:
椅上藤花撩面平,繡裙斜罩茜羅輕;
踏青姊妹頻來喚,鴛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
綠蟻頻摧未厭多,帕羅香軟襯金荷;
從教弄酒春衫涴,別有風流上眼波。
其四:
一串紅牙碎玉敲,碧云無力駐凌霄;
也知唱到關情處,緩按余聲眼色招。
其五:
纖玉參差象管輕,蜀箋小研碧窗明;
袖紗密掩嗔郎看,學寫鴛鴦字未成。
其六:
小閣爭籌畫燭低,錦茵圍坐玉相欹;
嬌羞慣被郎君戲,袖掩春蔥出注遲。
其七:
漫注橫波無語處,輕攏小板欲歌時;
千愁萬恨關心曲,卻使眉尖學別離。
其八:
從來一笑值千金,無事夸多始見心;
乍問客前猶掩斂,不知已覺兩窩深。
其九:
怩嬌成惘日初長,暫卸輕裙玉簟涼;
漠漠帳煙籠玉枕,粉肌生汗白蓮香。
其十:
宮樣梳兒金縷犀,釵梁水玉刻蚊螭;
眉間幾許傷心事,不管蕭郎只畫眉。
秋娘深得唐憲宗的專寵,從這里可見一斑。幸而秋妃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雖然拴住了憲宗的心,但并沒使他沉溺于享樂而忘卻國事,相反的倒是潛移默化地幫著他治國安邦。這種夫唱婦隨,同心協力的日子,又豈是一般的“折花”之樂。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剛過,唐憲宗就不明不白地駕崩于中和殿上,年僅四十三歲,正值年盛體強之時。有人說憲宗是服食長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說是內常侍陳弘志蓄意謀弒,然而當時宦官在朝中勢力龐大,也就無人膽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歲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馬潭等人擁戴下嗣位為唐穆宗,改元長慶。
此時,進宮十二年,年已三十開外的杜秋娘,在宮廷中頗有聲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對她相當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風暴,并沒有影響她的地位,在某些軍國大事上,唐穆宗還經常要聽取她的意見!
后來,杜秋娘被派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母,負責皇子的教養,杜秋娘自己沒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愛傾注到李湊身上。
而唐穆宗李恒是個好色荒淫的皇帝,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聲色游樂之中,藩鎮相繼發生叛亂,河朔三鎮再度失守,他都不聞不問。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則在一邊冷眼旁觀。
長慶四年,不滿三十歲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嗚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改元寶歷。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貪玩,特別喜歡擊毬的游戲和在深夜里捕獵狐貍,天天帶著一班宦官伴臣東游西蕩,花樣百出,還不時地發一頓小皇帝脾氣,無緣無故地將身邊人痛打一頓,根本談不上操心國事。
寶歷二年臘月冬寒,唐敬宗夜獵回宮后,又與宦官劉克明及擊毬將軍蘇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飲。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燈火忽然被一陣狂風吹滅,待再點亮時,人們發現小小年紀的唐敬宗被弒于內室,這時他還不過是十七歲。
緊接著,樞密使王守澄又與宮內宦官內外相結,保舉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宮,成為唐文宗。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權實際落在一幫大臣和宦官手中。
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杜秋娘眼看著李家皇帝一個個被宦官所弒,又一個個在宦官操縱下登基,簡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調教下,漳王李湊養成一副有膽識的個性,并立志要作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眼看時機即將成熟,杜秋娘周密籌劃,與朝中宰相宋申錫密切配合,企圖一舉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勢力,廢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寶座。
無奈宦官的耳目眾多,雖然杜秋娘的計劃十分隱密,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好在沒有什么把柄落在他們手中,自然不便嚴加處置,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放歸故鄉,結束了她這一段絢彩的“折花”歲月。
自古女子的命運多掌握在別人手中,而出身微賤的杜秋娘,卻敢于憑著自己的才智向命運挑戰,博得了一段輝煌的歷程。
關于元膺是哪個朝代的和枊宗元什么朝代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