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哪個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什么山)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哪個山,以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什么山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詩寫的是哪座山
寫的是廬山,全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寫的是廬山。我為大家帶來了詳細的內容。
題西林壁寫的是什么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詩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后兩句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詩中所寫的山是廬山。
古詩創作背景
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作者蘇軾簡介
蘇軾(別稱蘇東坡、蘇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上內容就是我為大家找來的《題西林壁》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哪一座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指的是廬山。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題西林壁》,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本文中,我整理了這首詩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廬山簡介
廬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西藏珠穆朗瑪峰、山東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廬山、吉林長白山、陜西華山、福建武夷山、臺灣玉山、山西五臺山),又名匡山、匡廬,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北枕滔滔長江,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斷塊山。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美句。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題西林壁》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橫看成峰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的是哪座山
這句詩描寫的是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詩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后兩句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詩中所寫的山是廬山。
《題西林壁》原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詞。《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詞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詞,但詩詞人蘇軾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廬山簡介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北枕滔滔長江,聳峙于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介于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之間,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斷塊山。
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題西林壁知識點,感謝閱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詩寫的是哪座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詩寫的是廬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出自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后兩句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詩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此詩通過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題西林壁》賞析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
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關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哪個山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什么山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