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菊這首詩寫菊花有哪些品質 畫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品質
很多朋友對于畫菊這首詩寫菊花有哪些品質和畫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品質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畫菊與不第后賦菊這兩首詩中所描繪的菊花特點有何不同
畫菊——贊頌菊花的不俗不艷不媚不屈。
不第后賦菊——著重描寫菊花的盎然生機。
《不第后賦菊》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
《畫菊》宋代鄭思肖所作。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
擴展資料
《畫菊》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皆下品。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筆勢剛勁,格調雄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英雄形象,諸如“我花開后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句,語調斬截,氣勢凌厲,對后世許多有志之士的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畫菊 鄭思肖 以菊象征了怎樣的品格
最能表達他忠貞愛國的民族氣節的,除了他的無根蘭,即是他的《畫菊》詩了。詩曰:
花開不并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他頌菊自喻,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表現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品格。“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畫菊中“菊"所展現的精神品格.
你說的是誰作的《畫菊》?鄭思肖嗎?精神品格: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作者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詩人鄭思肖是南宋末期的愛國詩人兼畫家。宋亡后,他堅持民族氣節,隱居不出,自許“終身只宋民”,寫詩作畫,以寄托自己思念故國之情。這首題畫的詩,借菊抒懷,感情深沉,言辭有力。一二句“花開不并百花紅,獨立疏籬趣未窮。”寫秋菊不與百花爭艷媚春,而獨立于稀疏的竹籬邊,凌寒傲霜,其樂無窮。“芳菲過眼已成空,寂寞籬邊見幾叢。”(許廷榮)這獨立的秋菊,多么頑強。“獨立”二字寫出了秋風之中菊花剛毅挺拔的形象。三四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用“寧可”“何曾”,對菊花不屈不撓、至死不改其性的精神,贊嘆不已。菊花寧可含香枯死在枝頭,也不會被冷酷的北風吹落地上,離開枝體,多么堅毅剛強。詩人以菊花自喻,表白自己即使犧牲生命,也不會向元朝統治者屈服,表現了詩人的崇高氣節。
畫菊詩中的菊花有哪些品格?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譜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說法,云: 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發,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的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畫菊一詩中詩人筆下的菊花有怎樣的特點畫菊一詩中詩人筆下的菊花有怎樣的特點?
《畫菊》又名《寒菊》,是宋末元初詩人鄭思肖的一首七言絕句: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筆下的菊花具有獨立、高潔、有情趣、不懼風霜、有氣節的特點。作者借物抒情,表達了自己絕不屈服投降的高尚品格。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