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陸游抒發了哪些感情 江上 陸游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江上陸游抒發了哪些感情,以及江上 陸游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陸游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于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蕩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一名杰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余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蛘呙鑼懟馃岬能娭猩?,"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托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之所以成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是由其愛國思想和人格力量決定的.陸游詩詞中的愛國思想為人們所熟稔,而對其人格力量似乎有所忽視.陸游的愛國思想是以人格力量作支撐的.
南宋時期的社會時勢使陸游成為屈原的異代知音,陸游對屈原愛國主義思想及愛國者人格的繼承是十分具體而深刻的.陸游和屈原,兩人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礎完全一致,有著承傳關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陸游也根據當時社會時勢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脈傳承;陸游為實現恢復中原、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抱負,如同屈原一樣也作了終生的不懈追求,表現出一個愛國主義者的高尚人格.陸游將我國愛國主義傳統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陸游有著什么樣的愛國情感?
陸游詩中的愛國情懷,是當時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精神力量。其經典詩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其二》,是陸游68歲時留下的一首愛國詩篇:“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全詩意境宏闊、意象奇幻、筆力豪健、氣勢恢宏,表現了作者赤心報國的高邁志向和抗戰雪恥的堅韌氣節,喊出了南宋時期志士仁人的共同心聲。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早年讀罷此詩,遂將陸游引為精神知己。
此詩首句描寫了詩人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詩人已到了年邁多病的“僵臥”年紀,居住在孤寂荒涼的村莊,此句寫出了詩人回鄉后的寂寞處境和生活的窘迫。但貧病凄涼對詩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值得悲哀的,詩人依舊樂觀豁達。次句寫詩人心中仍想著為國戍邊,結合首句來看,可知詩人之所以不把自己年邁多病的身體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是因其愛國熱忱高于一切,一心只想著“為國戍輪臺”,彰顯出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
但烈士暮年,夕陽西下,詩人自知再去戍守邊疆已不現實,于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里,詩人觸景生情,由情生思,終于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戰場的愿望。這兩句的含義層層遞進,噴薄而出,充分展現了詩人的英雄氣概。詩人因為內心想著去戍守邊疆,所以在夜晚難以入睡,對外面的風雨感觸清晰,然后由自然中的風雨想到了國家的風雨飄搖,再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聯想到戰爭中的情景,如此便自然而然地進入“鐵馬冰河”的夢境。
該詩將陸游的愛國主義思想體現到了極致,同時也讓詩中悲壯的氣氛,變得豪邁起來。全詩雖只有四句,但句句動人心弦,所蘊含的磅礴氣勢,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江上王安石這首詩后兩句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江上》后兩句寄托了詩遠離故鄉、時世動亂之際,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二、擴展知識:
1、原詞欣賞: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2、作品簡介:《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達出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現什么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郁郁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碧囟ǖ募竟潯⑻囟ǖ木拔?,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雋的詩韻詩味。
3、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