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哪些詞不翻譯,文言文中哪些詞不翻譯的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文言文中哪些詞不翻譯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文言文中哪些詞不翻譯的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文言文輔助不翻譯的詞
1. 初中文言文中哪些字詞翻譯始終不變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常常組合在一起形成比較穩定的結構,表示一定的意義,這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古漢語中稱之為固定結構?,F就初中文言文中出現的固定結構例說如下:
1.“不亦……乎”表示反問,用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看法,可譯成“不也是……嗎”,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是很愉快嗎?
(《;論語;十則》)
2.“有……者”用于所要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23366介紹、陳述的對象,可譯成“有個……的人”,例如:“有好事者船載以人。”――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子到了黔地。
(《黔之驢》)
3.“何所……”表示疑問,可譯成“……的是什么”,例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报D―問女兒想的是什么,問女兒思念的是什么。
(《木蘭詩》)
4.“如……何”表示反問,可澤成“把……怎么樣”,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匠,如太行、王屋何?”――憑您的力量,連像魁父這樣的小丘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
(《愚公移山》)
5。“何……之有”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可譯成“有什么……呢”,例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 (《陋室銘》)
6.“為……所”表示被動,可譯成“被”,例如:“其印為予群從所得”――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活板》)
7.“……何如”表示詢問,可譯成“如何,怎么樣”,例如:“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怎么樣呢? (《捕蛇者說》)
8.“非……則”表選擇,可譯成“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則徙爾。”――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捕蛇者說》)
9.“得無……乎”表示推測的語氣,意思是“可能……吧”、“或許……吧”,例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可能會有所不同吧?
(《岳陽樓記》)
10.“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論述,可譯成“像那”;“至若”用在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論述,可譯成“至于,義如”,例如:“若夫霪雨霏霏”――像那連綿細雨紛紛而下(《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岳陽樓記》)
11.“然則……”表示承接關系,可譯成“既然這樣,那么……”,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邪?”――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岳陽樓記》)
12.“是以”、“是故”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結果或推斷,可譯成“因此”,例如:“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此先帝把他們選 *** 留給陛下(《出師表》)?!笆枪仕猩跤谏摺报D―因此,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魚我所欲也》)。
13.“所以”用在動詞前,表示動作的H的、原因等,可譯成“……的原因”,例如:“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出師表》)
14.“……者……也”表示判斷,可譯成“是”。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陳涉世家》)
15.“孰與”用于:二者之間的比較,可譯成“與……相比,哪一個……”,例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漂亮?(《鄒忌諷齊王納諫》)
2. 怎么翻譯文言文中的字詞
文言文解題技巧 一、以題解文。 文言文閱讀相對是難點,一般同學往往讀了一遍不很懂。此時,要迅速瀏覽一下試題要求,特別是最后的內容概括判斷題,仔細閱讀,能夠了解全文大致內容,因為這道題往往有一項不符原文,其他三項都正確,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細節問題。那么通過解讀最后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化難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話來解題。文章中的諸種因素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一種依據,例如1994年試題,“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必獨饗白粲”。“白粲”即白米,因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題者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往往能給解題帶來很大幫助。例如1991年試題中有一句“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命題者給“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礎上出了一道題:“對于瑯阝王邪 王,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原因是(什么)?!薄斑@實際上考查學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譯句子時,要與語境結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給供養”一句中“給”,到底講成“給以”還是“使……豐足?”似乎都可以。但從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豐足”。因為何子平做為退職官員,“竭身運力”就是不滿足于一般的供養,而要“使之豐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譯法,是“在家奉養母親,”還是“扶助母親理家”?拋開詞義的規定性不談,僅從情理上看,也不能講成“扶助母親理家”。因為這“理家”的重任還要靠年近八十的母親,何子平何孝之有?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傊?,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傊僮x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砂堰@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罢摺病北砼袛啵瑹o義,應刪去??砂堰@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笨砂堰@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準確率較高。
在文言文翻譯中哪些詞是可以直接抄寫,不譯的
地名、人名、官職、稱號、特殊事件的名字、物品的名字。
文言文中詞語不需要翻譯詞語為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中的“留、略”。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及專有名詞.其中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謚號、廟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官職名、年號名、器物名等。
略——就是略支文言文中某些詞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如“夫”“蓋”,襯音助詞,如“之”,陳述語氣助詞,如“也”,提頓語氣詞,如“者”,某些承接連詞,如“而”“以”等,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就可以不譯。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于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文言文都不是意思的詞
1. 有幾首文言文請教(不是翻譯)
注意:一定要認真看??!你少打了.《浣溪沙》蘇軾。
..你所學的是蘇軾詞3首?。。。。。。?蝶戀花 柳永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
"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
不說"春愁"潛滋暗長于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 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
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
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愿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
"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
后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浣溪沙 晏殊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上闋: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闋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
全詞語言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作者回憶舊時與同僚一邊飲美酒、一邊填新詞供伶人演唱的游樂生活。
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觸發他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在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
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與往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景,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
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蘊: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即使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于此處安巢的舊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的問題。
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回過頭來再看一下這首詞,作者在回。
2. 詞是不是文言文
詞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F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3. 各個文言文常用詞語的意思
被(遭受,覆,蓋,通“披”) 兵(武器,軍事) 除(建筑物臺階,任命官職) 床(一種坐具) 存(思念、愛撫) 黨(古代居民組織,偏袒) 豆(古食器) 多(稱贊) 伐(功業,自夸) 訪(咨詢) 墳(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諷(背誦,委婉勸告) 封(疆界,筑土為壇祭山神,分 封) 國(國都,城邑,封地,地方) 購(懸賞捉拿) 河 (專指黃河) 恨(遺憾) 集(棲止) 幾(希望) 假(借 給,借助,寬容) 江(專指長江) 揭(高舉) 就(靠近, 完成) 竊(表自謙) 窮(困窘,竭盡) 勸(勉勵) 卻 (退,推辭,回頭) 去(離開,相距) 讓(禮讓,責備) 稍(漸漸) 少(稍微) 身(自身) 是(這) 適(前往) 樹(種植,培養) 速(招來,邀請) 湯(熱水,開水) 涕(眼淚) 偷(得過且過) 臭(氣味) 厭(滿足,吃飽) 再(兩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賊(禍害,殘害) 遮(攔?。?走(快行) 雙音詞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見識鄙俗) 處分 (處置,安排) 從容(語言得體) 聰明(聽力好與眼力好) 大塊(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縱橫) 獨立(單獨或孤獨站立,超群不凡) 反復(改變以往局面,書信來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況) 風流(有功績而又有文采,流風余韻) 逢迎(迎接) 感激(感動奮發) 光景(光陰) 故事(往昔的事,舊例) 橫 行(縱橫于四方而無所阻擋) 交通(勾結,彼此相通) 結束(整裝,裝束) 經濟(治理國家) 舅姑(公公與婆婆) 具體(具備形體)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可憐(可愛,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業的人) 美人(妃嬪) 莫非(沒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實(它的果實,他[或它]的實際) 妻子(妻子和兒女) 親戚(父母家人,族內外親屬)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劍,指法律條文) 山東(崤山以東,太行山以東,華山以東) 身體(親自實行) 首領(頭和脖子) 書記 (主管文書的官員) 雖然(雖然這樣,即使這樣) 提綱 (抓住綱領)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現) 文法(法令或法令條文) 文章(法律條文,文彩) 無 賴(無所依恃,無聊) 無論(不要說) 無日(沒多少日子)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縣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長)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體和容貌) 學者(學習的人) 顏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種田人) 一貫(用同一原則、理論貫徹始終) 一再(一次和兩次) 以為(把……看作,使……成為) 殷勤(誠摯而懇切) 因為(因此作……) 影響 (影子和聲響) 魚肉(殘害與欺凌) 于是(在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對男性長者的尊 稱) 爪牙(武臣,泛指輔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來讓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國(泛指中原地區) 祖父(祖輩和父輩) 左右(侍從人員) 2.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這種語言現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現得更為普遍,更為突出。
理解文言文的詞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準確把握多義詞的特定含義。課本編者列出的340個常用文言實詞都是多義詞,應是學習的重點。
在這340個實詞中,出現頻率更高所含義項較多的又是下面100個實詞。 拔、拜、暴、報、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從、殆、當、度、惡、伐、訪、放、封、覆、負、蓋、固、顧、故、觀、國、忽、華、會、或、幾、羈、及、疾、濟、假、兼、間、簡、見、將、藉、就、咎、舉、遽、覺、堪、克、曠、臨、略、蒙、靡、莫、屏、竊、傾、窮、趨、卻、再、身、審、實、適、屬、數、徒、望、微、危、文、聞、向、相、謝、信、行、幸、許、恤、益、因、引、遇、援、責、直、至、致、質、著、卒、族。
3.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關系到對文言文的確切認讀,又關系到對詞句的正確理解。因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達的意義不是該字本身的意義,而是所通“本字”的意義。
只有識別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當的解釋。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這是就古代讀音而言的),只有少數是形體或偏旁相近。
通假字的讀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現代讀音來讀。現將中學語文課本古代詩文中的常見通假字及其讀音、意義分列于后。
[備用資料一] 通 假 字 讀音 意 義 例 句 亡——無 WU 沒有 河曲智叟亡以應 爾——耳 er 相當于“罷了” 無他,但手熟爾 見——現 xian 顯露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說——悅 yue 愉快 學而時習之,不變說乎! 湯——燙 tang 用熱火焐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直——值 zhi 價錢,代價 系向牛頭充炭直 反——返 fan 回來 寒暑易節,始。
4. 初中古文言文常用詞及其的各個意思
1-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通“薆”。
隱蔽,躲藏) 2-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陪鄭(通“倍”,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敵時就包圍它,五倍于敵時就進攻它,兩倍于敵時就分化它,以造成絕對優勢,然后將其各個擊滅。和敵人勢均力敵時有戰勝敵人的能力,數量少于敵人時有騷撓(“逃”為“挑”之借字,訓為“撓”)敵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敵人時有避開敵人的能力。
) 4-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助詞)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A)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名詞)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諱。
(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動詞)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名詞作動詞)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8-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名詞)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詞)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名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動詞)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動詞)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動詞) 9-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形容詞)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形容詞)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ǔ姡荩?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動詞) 2- 11-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副詞,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副詞)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副詞)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名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動詞) 12-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冒著,動詞)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數詞) 13-誠 1帝感其誠(誠心,誠意,名詞)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副詞)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連詞) 4誠心誠意(真誠,形容詞) 14-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名詞)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名詞) 15-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16-從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隨,帶著)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介詞)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云(隨從的。
5. 文言文中含有及,至含義的詞有哪些
及:本義:追趕上,抓住.及,逮也。——《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 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禍且及汝?!鳌?魏禧《大鐵椎傳》
至:本義:到來,到達.
上古時期多用“至”,中古時期多用“到”.
鳳鳥不至?!墩撜Z》
遠道不至。——《墨子·辭過》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至則行矣?!墩撜Z·微子》
至則無可用?!啤?柳宗元《三戒》
風雨驟至。——漢· 王粲《登樓賦》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独献印ば衙瘛?/p>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