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巴陵日是什么意思,月巴陵日日風
今天給各位分享二月巴陵日是什么意思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月巴陵日日風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海棠詩句蘇軾的意思
1. 關于海棠的詩句及意思
關于海棠的詩句及意思 1.關于海棠的詩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給點分吧。。。。坐的我脖子疼。
2.描寫海棠的詩句有哪些
1、《好事近》——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2、《春暮游小園》——一從梅粉褪殘妝,涂抹新紅上海棠。
3、《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4、《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5、《寓居定惠院之東》——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1、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宋·周紫芝《好事近》
譯文:春天像一杯杯美酒那樣令人陶醉,以至讓海棠也像醉在了春風里,嬌柔嫵媚。
2、一從梅粉褪殘妝,涂抹新紅上海棠。——宋·王淇《春暮游小園》
譯文: 梅花零落,像少女卸去妝一樣時,海棠花開了,它就像少女剛剛涂抹了新紅一樣艷麗。不多久,待荼縻開花以后,一春的花事已告終結,惟有酸棗樹的絲絲葉片卻又長出于莓墻之上了。
3、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宋·陳與義《春寒》
譯文: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4、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譯文:明媚的春天,桃李競開,爭奇斗艷。
5、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
譯文: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3.與海棠有關的詩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出自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出自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4.求描寫海棠的詩句
1.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
2.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出自宋·葛勝仲《蝶戀花》
3.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4.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5.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出自宋·陳與義《春寒》
6.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
7. 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
8.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9.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5.與“海棠”有關的詩句都有什么
與“海棠”有關的詩句都有:
1、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出自宋·陳與義《春寒》
2、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
3、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
4、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
5、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6、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拼音] :hǎi táng
[釋義] :
1.即海棠樹,落葉喬木,卵形葉,開淡紅或白花,結紅、黃色球形果,酸甜可食
2.該植物所結果實
6.帶有“海棠”的詩句有哪些
李彌遜《虞美人》海棠開后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這兩句大意是:海棠花開后是什么花開呢?不論是什么花開,都會受到風雨的摧殘。
李清照《如夢令》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意思是: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意思是:只擔心海棠花在夜深時睡著了,所以特意點燃起高高的蠟燭,把她照亮,好欣賞她的美態呢。
陳與義《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意思是: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海棠詩》,又名《詠白海棠》,出現在名著《紅樓夢》中,是清代曹雪芹借大觀園詩社開社時眾姐妹角色所作的七言律詩。
分為《詠白海棠·薛寶釵》《詠白海棠·賈探春》《詠白海棠·賈寶玉》《詠白海棠·林黛玉》《詠白海棠·史湘云》。有多種版本。
春寒古詩翻譯及賞析
《春寒》是宋代詩人梅堯臣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首聯點春寒,因為雖是春晝,卻天色陰沉,云層又低又厚。這二句把春陰寫得很逼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春寒古詩翻譯及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作者是宋朝文學家陳與義。其古詩全文如下: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注釋】
1、巴陵:湖南岳陽的別名。
2、怯:怕,這里讓人感到畏懼的意思。
3、園公:作者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4、胭脂:形容海棠花色。杜甫《曲江對酒》:“林花著雨胭脂濕。”宋祁《錦纏道》詞:“海棠經雨胭脂透。”
【翻譯】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經是新花嫩葉裝點著春光了。這時候,人們所希望的是風和日麗,蜂蝶紛紛,把春光點綴得更加濃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夾著風雨侵襲來了,就會發生“倒春寒”,這些花兒葉兒就要遭受摧殘。
【鑒賞】
“二月巴陵”,指明了地點和時間。“日日風”,可見春寒的持續。說“風”也包括了“雨”,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風雨兩字拆開來,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應。在風雨不斷地侵凌下,已經開放了的花朵就會飄零,未曾開放的蓓蕾也不會吐蕊,春光就蕭索了。這種沒完沒了的壞天氣,對春天的新花嫩葉來說,是一場災難。“了”,完結。“怯”,害怕。“怯園公” 是倒裝句法,就是“使園公擔驚害怕”的意思。下面,筆鋒一轉,寫出一個振奮人心的情景來了,不料在這非常惡劣的天氣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風雨中開放,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足見天地之間的生機是扼殺不了的。海棠, 在唐宋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名花。因為它非常嬌嫩,有人用它來形容女性的嬌柔,所以詩人對鮮紅的花朵是用“胭脂色”來形容。這樣的花枝,受得了寒鳳冷雨的侵凌嗎?不能不令人擔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卻看到海棠花挺身獨立,雖然寂寞,但也昂揚,自己的“胭脂色”會被沖刷掉, 也毫不可惜。這兩句詩中所流露的心情,是驚訝和喜悅!
草木是沒有情感的。它的開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詩人賦與它感情,認為此時此地冒寒開放,表現了一種剛健挺撥,不惜自我犧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細雨中”“獨立”無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這兩句把海棠刻畫得生氣勃勃,正是表達了詩人自己的情懷。
“靖康之難”,對宋朝統治下的漢族人民,當時的確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變動。陳與義在流離奔走之中,有著凄涼慷慨的情懷。他的某些詩篇熱情歌頌了民族反侵略戰爭。這首詩雖然是寫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樣反映了時代的戰斗氣息。
拓展
文學賞析
詩是寫初春的景物和感受,反映了作者凄冷的情懷。
首聯由正面入題。晨起本望能看到風和日麗的春色,不料又是一個陰沉沉的天氣,薄薄的云層變得越來越濃了。開首擒題,概括寫春寒。
頷聯是說:蝴蝶因寒氣襲來,收起雙翅,不能飛舞;花卉因氣候凜冽,蓓蕾萎縮,無力舒展。這是借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來寫天氣之寒。蝶和花是人間美好的物象、春光的標記,它們為寒氣摧抑,而不能及時給人間送來春的喜悅和溫存,是令人遺憾的。“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運思精巧細膩,體現出詩人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詩人對自然界微妙物象的真切揭示,常常會誘發人們對生活中更多事物的合理聯想:由于周圍的環境沒有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氣氛,而使新生事物的雙翅和蓓蕾得不到人們所期望的舒展和開放。
頸聯從不同角度形容春寒,“亞樹青簾動”是寫風,亞同壓,壓掛在樹枝的酒旗,隨風翻轉,足見風力之猛;“依山片雨臨”是寫雨,依傍山丘的陰云,霎時送來了陣雨,說明雨勢之急。這一派峭寒,推遲了春光的腳步,窒息了大地的生機,使天字充塞著寥落凄冷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下來。
尾聯寫作者的態度以作收束,是說:我從來不曾辜負春光的良辰美景,可是這回卻因多病體弱,不能外出尋春了。其實,多病恐怕是托辭,倒是春寒和風雨敗了詩人的游興,使他只好怏快然杜門不出了。梅堯臣寫詩,主張“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宛陵文集》卷二十七)。
梅堯臣曾談到自己寫詩的體會,說:“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矣。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也。”(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首詩基本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名家點評
清·紀昀《紀曉嵐批點宋詩》:三四托意深微,妙無痕跡,真詩人之筆。
故園今日海棠開——宋代詠海棠詩詞賞析(六)
艷麗的海棠花,自然也經過風吹雨打,受到大自然的摧殘。面對此景,詩人常常睹物感興,詠懷抒情。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在《春晴懷故園海棠二首》(其一)中,見海棠花開,抒懷鄉之情:
故園今日海棠開,夢入江西錦繡堆。?
萬物皆春人獨老,一年過社燕方回。?
似青如白天濃淡,欲墮還飛絮往來。?
無那風光餐不得,遣詩招入翠瓊杯。
?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時詩人離家宦游,正在廣州任內。詩既不是單純詠物,也不是直抒其懷,而是以景寓情,故筆筆寫眼前春晴之色,句句著故園海棠之思,處處見詩人懷鄉之念。
詩的起句即點題。詩人為江西吉水人,“江西”二字,承上句“故園”。古人以為積思成夢,“夢”字既點題中“懷”字,也可見其懷念之深。昔人稱成都二月,海棠花開,如錦繡裹城。宋祁《海棠》詩:“長衾繡作地,密帳錦為天。”此處用“錦繡堆”三字,形容海棠花團錦簇,如堆錦積繡。
頷聯、頸聯寫夢醒之后,眼前所見之景。頷聯點題中“春”字,“萬物皆春”是明點,“一年過社”是暗點。燕為候鳥,春來秋去,此“社”指春社。“人獨老”、“燕方回”,俱從杜甫詩中化出,為感慨之詞。杜甫詩句“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俗自相親”(《冬至》),這是古人作客他鄉常有的感嘆,是明慨。杜甫又有詩“舊入故園曾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燕子來舟中作》),見燕子處處筑巢,念此身飄飄難托,是暗慨。這兩句,也都寓“懷”字在內。頸聯補出“晴”字。杜甫詩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可嘆》)柳宗元文:“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始得西山宴游記》)俱以青、白形容云色。頸聯出句寫空中浮云,時多時少,故天色似青如白,或淡或濃,正是初晴景象。蘇軾詞:“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水龍吟》)以美人困倦時欲開還閉的嬌眼,形容柳絮將飛又墮的神態。對句即以直白之語,將蘇詞之意寫出。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有海棠一株,特別繁茂,蘇軾謫居于此,每歲花開,必攜客置酒,醉于樹下。尾聯暗用其意。出句言春光明媚,愛之欲餐,只可惜實不可得,徒勞此想罷了。對句承上句,作進一步想,言若能以詩將春光招入酒杯之中,豈不是可餐了嗎?作者的愛惜之情,就在這奇特的設想中,生動、真切地表現出來。誠齋作詩,于結句每以出人不意為勝,于此可見一斑。?
這首詩的章法極其謹嚴,詩中句句都緊扣詩題“春晴懷故園海棠”,細針密縫,前后照應,一筆不懈。從表面看,此詩明白自然,若信手而出,但其中實有不少暗用前人詩句成語,只是融化入妙,混然無跡,讀來不易覺察罷了。《西清詩話》載:“杜少陵云:‘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此說,詩家秘密藏也……善用事者,如系風捕影,豈有跡邪!”(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誠齋此詩,誠不愧此語。
南宋詩人陳與義的《春寒》,見春寒細雨中獨立的海棠,感物起興,別出新意: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這首詩作于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當時南宋朝廷正處在風雨飄搖之際。金兵連陷青州、徐州,進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勢。高宗由揚州逃到鎮江,再到杭州。此時詩人正避亂于岳州(今湖南岳陽)。這年正月,岳州發生大火,詩人借郡守王接后園君子亭暫居,自號為“園公”。他蒿目時艱,孤貞自守,見春寒細雨中獨立的海棠,感物起興,寫了這首詩。?
“二月巴陵日日內,春寒未了怯園公”,巴陵,古代郡名,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陽)。二月的巴陵,春寒未盡,日日有風,料峭刺骨。對于漂泊異鄉、僻居小園的詩人來說,這陰冷的天氣更令人難以忍受。“怯園公”三字,道出了他此時的心境。去年正月,金兵攻下鄧州,詩人逃難到房州,在房州險些被俘。此后離房州至均陽,經石城到岳州。一年之中,驚惶逃難,備嘗險阻艱難。這兩句平常的詩,只有結合詩人當時的切身經歷,才能體味出其中的含蘊。?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仲春二月,氣候變化無常,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一陣寒風過去,便降下蒙蒙細雨。只見庭園之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損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細雨之中。這海棠既有美艷之姿,又有清高之操。詩人用了“不惜”、“獨立”等字面,更表現了海棠與春寒斗傲的孤高絕俗的精神。詩人寫的是海棠,不是松竹,也不是梅菊,所以筆下所描繪的,不僅有孤傲的品格,而且有風流的雅致,與海棠的身份正相適合。而且詩人不僅是寫海棠,其中也隱含著自己的人格,不是泛泛詠物。寫得既有風骨,又有雅致,堪稱詠物詩的上乘之作。?
海棠為名花之一,歷代詩人多有歌詠,或賞其艷麗,或憐其凋落,大多風流有余,品格不足。唯有這首詩,別出新意,品格風流兼備。究其原因,在于他既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又與海棠的形貌切合。
南宋詞人吳潛的《滿江紅》,在賦花的同時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涵:
二園花卉僅有海棠未謝,五用韻問海棠花,誰留戀、未教飄墜?真個好,一般標格,聘梅奴李。怯冷擬將蘇幕護,怕驚莫把金鈴綴。望銅梁、玉壘正春深,花空美。
非粉飾,肌膚細;非涂澤,胭脂膩。恐人間天上,少其倫爾。西子顰收初雨后,太真浴罷微暄里。又明朝、楊柳插清明,鵑歸未?
吳潛是南宋后期名臣,詩人。先后任為右、左丞相,封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為賈似道黨羽下毒害死。后獲平反,追贈少師。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
此詞在結構安排上,與眾不同,即先抒發對海棠的贊美之情,爾后描摹海棠的形貌神韻。全詞詠物而不留滯于物,在賦花的同時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涵。?
“問海棠花,誰留戀、未教飄墜?”起句用設問形式,落筆點題,寫海棠花常開未謝。這一設問將海棠花人格化、性格化了,既透露了詞人惜花的幽情,又隱約可見詞人似有寄托。它同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當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淺層意思上說,海棠花在百花謝落之后,以自己的盎然生機苦苦留春,值得贊賞和嘉許;從深層意義上講,這種駐春品格,何嘗不是詞人效仿的榜樣,或者詞人借此表達自己的志趣?所以接下來,詞人竟至敞開心扉,直道一聲“真個好”,這恰如戲迷為演員演到精彩處喝彩一般,情不自禁,脫口而出。詞人有詠梅詞數首,同前人一樣,對梅的標格備加夸贊,如說梅花“高節聳,清名邈”、“孤標獨韻”、“靚妝姿態”等;而對李,則有“繁李俗”、“粗桃凡李”之譏。詞人說海棠的標格正可以梅為友,以李為奴,意在突出海棠的“主人”地位。梅既早謝,桃李消聲,眼下只有海棠迎風而不飄,怎能不惹動詞人魂縈魄牽般的情懷?
古人因愛花而有護花之法甚多,帷遮幕蓋,玉砌欄圍,裝飾十分講究,護花的帳幕上也常有藝術點綴,可見其用心良苦了。“怯冷擬將蘇幕護”,說的就是唯恐海棠弱不勝風寒,而欲以蘇幕護之。句中“蘇幕”指用來護花的帷帳之類。“怕驚莫把金鈴綴”,謂勿系綴金鈴等響物使花受到驚嚇。上下兩句構成對仗,同是寫惜花之情,護花之想。一“怯”一“怕”,寫來傳神,煉字有工。而這里的惜花僅是外層表現,惜春才是內在真情;惜春通過惜花表現,則把感情上升了一步。
上片結句更蕩開一筆,由園中海棠聯想到園外春深:“望銅梁、玉壘正春深,花空美。”“銅梁”、“玉壘”為兩山名,分別在四川合川縣和灌縣境內。詞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積極主張采取穩妥良策御金雪恥,兩次為相均遭讒被罷,郁郁不得志。聯想到“決玉壘山以除水害”的蜀相開明(戰國時蜀君。原為蜀王杜宇相,因治水有功,杜宇效堯舜禪讓之義,禪位于他),勢必牽動自身罷相、國運岌岌可危的隱痛,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嘆。此種心曲還可以從同一時期詞人的其他兩首《海棠春》詠海棠詞中得到佐證:“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一點聘梅心,千古憑誰語?”放眼銅梁、玉壘,已是春深寂寂,山花開且落,可嘆無人賞。“望銅梁”兩句為結拍埋下伏筆,寄慨遙深。?
下片,詞人仍首先全力譽飾海棠的形態美和神韻美,采用將花比人的技巧,以完成對海棠審美形象的塑造。詞人先行描摹海棠枝體和顏色的驚人美,說“肌膚細”、“胭脂膩”,有如天生姝麗,絕無人為涂飾之嫌。兩個“非”字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去”字功,可見詞人對所寫之物觀察縝密真切,比喻自然形象,審美意識強烈。評論為“恐人間天上,少其倫爾”似乎偏高,但從一般藝術夸張角度看,也可接受。“西子顰收初雨后,太真浴罷微喧里”的“西子”,即春秋越國著名美女西施;“太真”,即楊貴妃。這組對句,以美人喻鮮花,通過比喻描摹海棠的神韻美,所用典故雖屬詩詞作家常用,但因加寫了環境氣氛,便構成了一種和諧的意境美。
在對海棠的豐姿神韻作了如此贊譽之后,詞人用一“又”字將語意暗中一轉,再表心曲:清明臨近,山中春色猶好,鳴叫著的杜鵑是否歸去了呢?全詞的這一結句與上片結句遙相呼應,化用同一典故,用曲筆將詞人渴望收復金人盤踞下的北方故土的隱衷揭示出來。杜鵑鳥相傳為蜀望帝精魂所化。詞的字面上是問“鵑歸來”,隱含著的潛臺詞則是“鵑未歸”,也無處可歸!這種寫法,往往為南宋詞家所采用,此乃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使然。由此可見,結尾“鵑歸未”這一問,實在是意味深長。?
南宋詞人王沂孫的《水龍吟·海棠》,詠物以寄憂思,寫花以抒情懷:
世間無此娉婷,玉環未破東風睡。將開半斂,似紅還白,余花怎比。偏占年華,禁煙才過,夾衣初試。嘆黃州一夢,燕宮絕筆,無人解,看花意。
猶記花陰同醉。小闌干、月高人起。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銀燭延嬌,綠房留艷,夜深花底。怕明朝、小雨濛濛,便化作、燕支淚。?
詞人為宋亡遺民,既身經亡國之痛,自然常懷淪亡之愁苦。他在作品中大量地采用自然界的事物,作為自己詠嘆的對象,而身世之感充塞字里行間。雖詠嘆的是蟬、月、花、雪之類,卻抒發故國之思,家國之恨。故后人稱其詞“惓惓故國、忠愛之心,油然感人,作少陵詩讀可也。”(《白雨齋詞話》)
此首《水龍吟》乃詠海棠之詞,在描畫海棠形態和抒發愛花惜春情感之中,隱含家國之悲,淪亡之痛。?
詞的上片具體描寫海棠素雅芳潔之神韻,嘆人才銷乏,負此名花。
“世間無此娉婷,玉環未破東風睡”,首句以世間眾花相比較,襯托出海棠卓然兀立,形貌不俗。這一句以議論評價之語對海棠麗姿作了概括,開篇即渲染出海棠之美與愛海棠之甚的氣氛。次句寫幽靜月夜之環境,點明賞花在夜間,圓月高照,風平人靜。“玉環”比喻團圞明月。
在前面的蓄勢備足之后,詞人即正面描寫海棠:“將開半斂,似紅還白,余花怎比。”此處描畫了海棠之精華所在,即花冠的形態與顏色。半開半合的花瓣與其粉紅之色,如閨中少女立于客前,臉龐緋紅,粉頸低垂,嬌羞局促。此為工筆細寫。海棠之形,花豐葉茂,姿影婥約,婀娜含嬌,溫柔新麗而清雅。“其株翛然出塵,俯視眾芳,有超群絕類之勢。”(《廣群芳譜》)故譽為“花中神仙。”海棠之色,比梅花鮮艷,比桃花淡雅,初開胭脂點點,開后漸成纈暈明霞,花粉時又宿妝淡粉,加上葉茂枝柔,十分嬌妍動人。“將開半斂,似紅還白”則正是海棠麗姿寫照。“余花怎比”乃評議口吻頌揚,照應了首句“世間無此娉婷”。
“偏占年華,禁煙才過,夾衣初試”,“禁煙”即禁火,指清明前一日之“寒食”。“夾衣初試”也為春暖而換襖試夾衣。此三句均為點明海棠之花期。陽春三月,海棠即開放,清明時分更艷媚爛漫,幽姿淑態。實乃年年歲歲,共占春風,“偏占年華。”
“嘆黃州一夢,燕宮絕筆,無人解,看花意”,據《王直方詩話》記載:蘇軾元豐年間謫黃州,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而獨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對于這株幽居獨處的海棠,橫遭貶謫的蘇軾視為知己,數次小酌花下,為之賦詩。其中《海棠》、《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常一株,土人不知貴也》兩首尤為構思別致,情景真切,廣為傳誦。詞人此處言自東坡去后,海棠雖好,但俊賞無人,因而嘆人才匱之,有負于此名花秀容俊貌。而寓意為宋末更需要大批蘇軾輩有才志士,力挽狂瀾,以救衰微之國運。?
下片寫夜間賞花,惜花更惜春,情思無限。“猶記花陰同醉。小闌干,月高人起”,“猶記”為領字,領起以下夜間月下賞花八句。意謂曾記得那夜在小庭院闌干旁,明月高懸,夜色幽靜,獨自賞花酌飲,思緒浩蕩,人花相親,花人同醉。此三句中首句為夜間賞花的提起與概括,后兩句也是寫賞花環境。
環境幽美,花色更美:“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因上片已對海棠作了具體描寫,因而此處只需概括描繪即可。“媚色”與“芳景”相對,寫出了海棠明媚艷麗,芬芳四溢。“千枝”與“一庭”相對,寫出海棠枝繁葉茂,花團錦簇,堆錦積繡。這里寫海棠花叢面積之廣,與上片寫海棠花冠之精細深入相互照應,有面有點,層次豐滿,堪為精巧構思。“清寒如水”為海棠素凈淡雅之寫照,“寒”字既抓住了海棠素雅的特征,也寓意詞人沉郁之心境。
“銀燭延嬌,綠房留艷,夜深花底”,詞人愛花惜花,惜花實乃惜春戀春。故此秉燭映花,于“夜深花底”“延嬌”“留艷”。蘇軾曾在《海棠》詩中寫道:“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霏霏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高燭映照海棠,為使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東坡以此嘆息良辰易失,盛時不再。深情綿邈,想象豐富。而碧山此處只為惜花留春,畏春別離而憂心忡忡,此春不僅指自然季節,更寓意為君國命運。
“怕明朝、小雨濛濛,便化作、燕支淚”,如同上片結句一樣,此下片結句也可窺見本意。字面上詞人憂慮海棠花叢被明日風雨摧殘,碎紅片片,化為胭脂泥水,慘不忍睹。而本意為黯然家國之悲,音在弦外花香細雨之間,杜娘紅淚,與胭脂同灑春衫。一個“怕”字,憂慮惶恐,社稷之憂,君國之慮,俱囊括其內。“燕支淚”三字,形象慘淡,言盡意不盡。?
縱觀此詞,篇章構思精巧,情感深沉真切,上下片之結句可透見本意,余者皆寫花詠物。詞人詠物以寄憂思,寫花以抒情懷。在輕描淡寫中含幽怨哀愁,從恬淡胸襟內顯志士之悲。
春寒陳與義翻譯賞析
春寒陳與義翻譯賞析
春寒,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陳與義的作品,這首詩與其說是寫春寒,倒不如說是詠海棠,陳與義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到對海棠的描寫中,讓這首詩成為詠物的上乘之作。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春寒陳與義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春寒
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春寒字詞解釋: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春寒翻譯: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
春寒襲人,也侵凌著初春的花朵,怎不叫人擔憂。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
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春寒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實,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作的訣竅。
個人資料: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