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的詞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鄭珍 晚望 賞析
《晚望》,寫出春色,寫出碧水青山,更寫出一代大儒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懷。
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鳥兒將飛翔的影子隱沒于萬里碧空之中,農人在田間穿行勞作。水因為山而顯得澄碧靜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顯出一副清潤動人的模樣。置身于這樣的山水中還有什么理由不被打動呢?可是你看那些破舊的房舍,你看那些憔悴的人們。他們終日辛勞,卻仍生活在這樣的困苦之中。在這樣的山水春色之中,詩人飽含深情,感受著春色美景與清貧農家給他心靈造成的強烈的對比碰撞。詩人用美好的詞句寫盡田園春色,結尾卻顯得異常沉重。在這里,山水田園之美的贊賞與對民生疾苦的感嘆交織在一起,真切而動人,沒境界高妙。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山水田園詩,我以為它寫得精妙,有以下幾點:
首先,意境的營造和色彩的運用。
單看首、頷兩聯,詩人在一個春日的傍晚來到一片開闊的原野上,極目遠望。“悠然”二字傳達出的是一種閑適,清雅的感覺。再看對句,更是一派優美的田園風光。詩人運用“碧”“翠”兩字,在讀者眼前勾畫出一幅色彩明麗,對比鮮明的春景圖。隨著他的目光望去,飛鳥,行人,一派和諧景象。古人作詩,講究的正是這種畫面感。詩人將景色描繪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青山碧水。這不正是我們心中為之向往的家園嗎?這樣的描寫,也暗含了一個文人儒生心中的價值取向,他陶醉在這樣的美景中,亦能從這樣的景致中看到自己關注的東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現實的積極意義。兩者完美的結合,這正是鄭珍的高妙之處。
其次,動靜結合的寫法,讓畫面充滿靈動之感。
這首《晚望》,在第二聯中描寫的是動景,飛鳥,行人都充滿著生氣。而在接下來的頸聯中,詩人筆鋒一轉,又向我們展示出一幅靜態的圖畫。“水色秋前靜,山容雨后新。”這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氣含著泥土的芬芳。滿山的蒼翠,沉默的山映著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動一靜之間,盡顯田園雅趣。讓全詩一下子靈動起來。其實,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畫面的美。很多時候,更能夠打動人的是那些富有生氣的句子。將生活中最美卻又最常見的物或人以最精準的表達寫下來,寫出人人心中所想卻又不曾付諸筆端的東西,這樣才能觸動心里最柔軟的地方,這樣才是動人。如果鄭珍只寫那些青山綠水,只寫那些暮野流光,我們必定不會認為他有多好。可是他并不是這樣的。他寫青山也寫飛鳥,寫出大自然對這片山水的眷顧與厚愛。他寫翠稻也寫行人,寫出山水美景中人的生活。也將這樣一首小詩寫活了。
第三,以樂景襯悲情。
如果不讀最后一句,一定會覺得這是一首單純寫景的詩歌。可是讀到尾聯,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將其中深意體會深刻。“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空有好山好水,而無與之相適的愜意生活。美景何用?不過是成了悲劇的背景罷了。不過是讓詩人更感傷的理由罷了。原來他是想說,在這樣的好山好水中,人們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們為生活耗盡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沒用人來欣賞。詩人并沒有用過多的文字來描寫人民生活的艱辛,乍看之下,反而顯得語氣平淡,有如一句簡單的陳述。可是,在前三聯的景物描寫的鋪墊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只有在那樣的美景的襯托下,才更能突顯最后一聯的悲涼氣氛。以樂景襯悲情,詩人的智慧和他對百姓貧苦生活的憐憫躍然紙上。
對民生疾苦的關注,是鄭珍詩歌的一大主題。鄭珍不是那種只懂游山玩水的高傲文人,在如此美麗的山水之間,他仍把目光投向那些破舊的房舍,清貧的農家。一代巨儒的家國情懷,在這個春日的古原上,肆意浸染。他不是只看到美好的東西,他知道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從那樣的生活中走來,讓他對現實的艱苦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更能感同身受。鄭珍這樣低聲的傾訴給人帶來的震撼并不亞于杜甫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時候,這樣的輕嘆和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更能寫出作者心里的感情,也更讓人有回味的余地。
鄭珍生活在道光、咸豐年間。足跡所履,主要在大西南以及鄂、湘等地。那時中國處于鴉片戰爭時期,繼而太平軍戰事起,而黔地亂事疊生,民不聊生,更兼以生產力落后,經濟蕭條,階級矛盾尖銳,潛伏著深重的社會危機。鄭珍關心民生,寫下了許多反映民生疾苦,社會不公的詩篇。他對勞動人民的苦難深抱同情,故能大膽揭露官府殘害、壓迫民眾的罪行,代民呼天搶地。他心系家鄉,為人民的貧苦生活嘆息。他有著一個文人應有的思想高度,將目光投與社會生活,并從中汲取養分。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一顆赤子之心將眼中所見之景描繪出來,讓后人讀來回味無窮,感慨萬分。
8.這首詩字面平易,卻實有刻煉之功。頷聯“收”、“出”兩字以淺為深,用得很特別。請說說這兩個字的妙處。(5分)
鳥兒隱沒于碧空之中,卻說被藍天白云收了進去;農人田間穿行勞作,卻說被翠綠的稻秧送了出來。(2分)一“收”一“出”,運用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繪出一幅清新明麗的春景圖。(3分)
9.有人認為,尾聯破壞了全詩優美的意境,應該刪去;也有人說,這兩句恰是詩人匠心獨運之處。你同意哪一種意見?請結合全詩內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同意后一種意見。前三聯描繪春色之美和閑適之感,最后兩句點出農村的窮苦和詩人內心的沉重。(3分)作者運用“以樂寫哀”的手法(或“以樂景襯悲情”、“對比”),抒發了滿腔悲憤之情,也使感嘆民生疾苦的主旨更為明確。(3分)(如同意前一種意見,只要能自圓其說,也可適當給分。)
網名獨憐溪出自哪首詩,有什么寓意?
晚 望
鄭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鳥,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靜,山容雨后新。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
只是一條溪的名字額
望采納,謝謝
晚望曉望兩首詩都屬于什么
晚望曉望兩詩都屬于晚上盼望早上盼望,都屬于整體盼望著一件事情,早也盼望晚上也盼望
古代詩歌鑒賞
(1)“收”字與“出”字,字面看起來確是平易,但仔細想來,卻別有一番閑適的味道。
“收”字,表達出天晚了,鳥兒回巢了,碧藍的天空中就只留下了云朵,就好像是云朵把鳥兒收藏起來了。一個收字,帶有擬人的情趣,生動形象,又給人留以想象的空間。
“出”表達出天晚了,忙碌了一天的農民從稻田里出來,趕著回家。一個出字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這一情景。
(2)全句的尾聯確實是詩人獨具匠心獨運之處,不能刪去,最后兩句點出了雖然景色雖好,但農人的生活卻是并不富裕,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辛苦種了糧食,還要交納各種賦稅,繁重的苛捐雜稅讓他們的生活很是清苦。這兩句也正表達出了作者想要說的話,只是比較隱晦,通過前面的對美好景物的描寫來與結尾一句進行強烈的對比。
晚望和曉望這兩首詩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屬于周蓉的作品,都流露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
晚望
[清]周容
獨立空庭日沒西,歸鴉風急翼難齊。
故園小閣疏籬外,烏桕梢頭各早棲。
曉望
[清]周容
萬點寒鴉過盡西,一輪斜月向人低。
欲追殘夢驚回處,黃菊樽前剝蟹臍
晚望:望著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獨自站在空蕩蕩的院子里,有一種落寞的感受,流露出憂傷之情。望見“歸鴉”“翼難齊”,想到烏鴉難歸巢,自己也有家難回,流露出故園之思。
曉望:西去的“萬點寒鴉”引起了詩人凄涼的感受,觸發了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望見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殘缺,人無團圓,流露出對故園的懷念之情。
兩首詩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
鄭珍晚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以樂景襯悲情。
如果不讀最后一句,一定會覺得這是一首單純寫景的詩歌。可是讀到尾聯,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將其中深意體會深刻。“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空有好山好水,而無與之相適的愜意生活。美景何用?不過是成了悲劇的背景罷了。不過是讓詩人更感傷的理由罷了。原來他是想說,在這樣的好山好水中,人們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們為生活耗盡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沒用人來欣賞。詩人并沒有用過多的文字來描寫人民生活的艱辛,乍看之下,反而顯得語氣平淡,有如一句簡單的陳述。可是,在前三聯的景物描寫的鋪墊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只有在那樣的美景的襯托下,才更能突顯最后一聯的悲涼氣氛。以樂景襯悲情,詩人的智慧和他對百姓貧苦生活的憐憫躍然紙上。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