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
很多朋友對于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和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近代中國有名的詩人,文豪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寧市[1] ,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2] 。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并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創辦《明報》[3] 。
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4]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5-6]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7-8] 。
近代詩人有哪些人
近代詩人有:艾青、徐志摩、胡適、郭沫若、冰心、季羨林、范光陵、臧克家、余光中、北島等。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華,現當代文學家、詩人、畫家。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骍,后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于世。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范光陵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和書畫家,他首創了中文“電腦”一詞,并發起新古詩運動,出版了中英文詩集20余種。他還創造了詩意派油畫,并首倡詩意管理學。
中國近代最優秀的詩人是誰
中國近代最優秀的詩人有臧克家,海子 ,余光中,顧城,卞之琳,北島,徐志摩,戴望舒
等。
臧克家的作品有:《泥土的歌》《烙印》等。 海子 的作品有: 《土地》《海子的詩》等。
余光中的作品有 :《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夜市》、《敲打樂》 等。
顧城的作品有:《黑眼睛》、《英兒》、 《靈臺獨語 》、《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等。
卞之琳的作品有:《三秋草》(1933)、《魚目集》(1935)、《數行集》(收入《漢園集》1936)、《慰勞信集》(1940)、《十年詩草》(1942)等。
北島的作品有:《陌生的海灘》(1978年)、《北島詩選》(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開鎖》(1999年)等。
徐志摩 的作品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戴望舒的作品有:《雨巷》,《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中國最著名的近.現代詩人都有誰
中國近現代十大詩人當選人(不分名次)為:
艾青,徐志摩,胡適,郭沬若,冰心,季羨林,范光陵,臧克家,余光中,北島.
1.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并組織春地畫社。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翻譯凡爾哈侖的詩作并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經保釋出獄。1937年抗戰爆發后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了《北方》等著名詩篇.不久赴延安,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有《向太陽》等。1944年獲模范工作者獎狀,并加人中國共產黨。
2.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3.胡適原名胡洪(馬辛)、嗣糜、字希疆,參加留美考試后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詩人,哲學家.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赴美后先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后轉文學院哲學。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并一生服膺。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抗戰勝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后去臺灣。1957年,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臟病去世。胡適是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詩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胡適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學,他認為“孔教不能適應時勢需要”,“現在大多數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夢”(《新思潮的意義》)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進步,“不是孔夫子之賜,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結果,是大家接受一個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結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開倒車是不會成功的。”(《寫在孔子誕辰之后》)對儒家強調的“三綱五常”持批判態度,說:“三綱五論”的話,古人認為是真理,因為這種話在古時宗法社會很有點用處。但現在時勢變了,國體變了……古時的天經地義現在變成廢話了.胡適著作很多,又經多次編選,比較重要的有《胡適文存》、《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等。
4. 郭沬若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出生在一個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后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6年任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后,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5.冰心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詩人.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原籍福建長樂,生于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后,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后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6.季羨林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詩人,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先生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并任系主任長達四十年。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研究會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副主編、語言卷主編,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德國哥廷根科學院《新疆吐魯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詞典》顧問,冰島大學《吐火羅文與印歐語系研究》顧問,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季羨林教授從事東方學和印度學的研究逾半個多世紀,在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學術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研究領域之廣、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響之深遠是極其突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7. 范光陵范光陵博士為舊金山導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奧克蘭論壇報Oakland Tribune等西方大報稱為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中方報刊稱為五四精神代言人,三冠才子-即桂冠詩人(Poet-Laureate)、中華電腦之父、企管大師。他詩書畫三絕,名滿國際。'電腦’'中文二字即他所首創。臺大畢業,美國碩士、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后.曾任大學系主任、所長、院長。在國際上任世界大會主席十余次,曾在好萊塢對明星群以流利英文演講,獲國際大獎,杰出學者獎多次。并任世界文化總會長,中華文化協會會長,中華工商管理學會理事長。他創始了新古詩運動,使新古詩成為中國三大詩派之一,他又創始了詩意派油畫(Poetic oil painting),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結合詩與油畫者,他創始了詩意管理學(Poetic Management),為世界第一位結合詩與管理,并在大學研究所開授二學分'詩意管理'課程。1988年6月18日他帶領了臺灣四十年來第一個文化經濟團訪大陸,開創了兩岸破冰之旅。以他的詩所作紀念碑遍布臺北、碧山巖、石門、清靜農場、苗栗等地.他中英文詩俱佳. 2005年10月29日他的第一個夢終于完成了–召開中國第一個世界詩人大會,并任大會主席.對中華未來詩運,詩教影響重大,更開啟了漢詩走上世界之門.
8. 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烙印》,這是他最具影響的作品。這部詩集真摯樸實地表現了中國農村的破落,農民的苦難、堅忍與民族的憂患。
此后,他陸續出版的詩集、長詩有《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泥土的歌》、《寶貝兒》、《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這個時期,臧克家的詩篇幅短小,卻頗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識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
建國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范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除了繼續做短小雋永的小詩之外,臧克家還創作了一部人物傳記體長詩《李大釗》。這部長詩從多個角度,包括戰斗、家庭等方面將一個革命先驅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現出來。
9.余光中生于南京,福建永春人。臺灣現代派詩人。詩集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蓮的聯想》、《余光中詩選》等,詩風因題材而異。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細膩而柔綿。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它文學會議并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余光中詩選》于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10.北島原名趙振開,北京人,現移居國外。《今天》雜志創辦人之一,著有《北島詩選》等,他是“20世紀中國現代詩承上啟下一起向未來的有力的一環,一座不可忽略的里程碑”。
除此之外還有:戴望舒,舒婷,海子等等.
中國近現代十大詩人都有誰
中國近現代十大詩人一說由來已久,但在文學史和民間說法不一,直到2016年一位學者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專門收集了這些詩人生平創作的作品,以及這些詩人對中國詩壇乃至中國文壇的影響等等,做了各種數據統計和研究論證,最終形成了十大詩人的名單,他們是:胡適、艾青、徐志摩、海子、洛夫、易白、北島、汪國真、舒婷(汪舒二人并列第八)、席慕蓉和食指。這也是目前較為公認的說法。他們都曾在文壇活躍一時,并且憑借風靡海內外的代表作被讀者所銘記。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詩人,有哪些代表作?
席慕容(1943- ),出版的詩集有《七里香》(1981)、《無怨的青春》(1982)、《時光九篇》(1987)等。
席慕容,蒙古族女詩人。原籍內蒙古查哈爾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稱穆倫席連勃,意為浩蕩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親的軍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臺北師范藝術科,后又入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后任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多次獲多種繪畫獎。1981年,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 《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其他詩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
那么,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云中鶴。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挽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
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東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
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作品: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
小說《春痕》;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縣靠山鎮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家。象征派詩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畢業于南開中學。1926年又畢業于日本東京大學,曾赴日本留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回國曾任中山大學、吉林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負責左聯詩歌組工作,并參與成立中國詩歌會,后歷任桂林師范學院、同濟大學教授,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作品:《旅心》(1927)
* 《流亡者之歌》(1937)
* 《新的旅途》(1942)
* 《穆木天詩選》(1987)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學就讀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學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同施蟄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創辦《瓔珞》旬刊,譯魏爾倫的詩。他譯詩的時候,正是寫《雨巷》的時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從事編譯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huá),號友三,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生於湖北黃岡浠水。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作品:《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云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作品:《靜安文集》
《王國維遺書》
《王觀堂先生全集》
《宋元戲曲考》
《曲錄》
《人間詞話》
《殷周制度論》
《王國維詩詞全編》
《紅樓夢評論》
《流沙墜簡》
《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
此外,還有郭沫若.海子.冰心、艾青、食指等……。
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近代著名詩人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