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白居易唱和詩有哪些 元稹白居易唱和詩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元稹白居易唱和詩有哪些,以及元稹白居易唱和詩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的詩有哪些?
白居易的古詩有《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大林寺帶清桃花》、《暮江吟》、《采蓮曲》、《宮詞》、《池上》、《浪淘沙》、《問劉十九》、《夜雪》等。
補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旅衫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拆行腔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封馮翊縣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龍門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關于元稹
對于元稹,一直以來都想寫點什么,可惜這人史上褒貶不一,也實在是毀大于譽,所以每每提筆總有些無言以對的感覺。前一陣子看了《白居易傳》,更是有這個感觸。白居易和元稹,世稱“元白‘,所以寫白居易總也離不了元稹的。白香山自不必說,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兩句便可名垂青史了。而元微之呢,稍有興趣于詩文的可能還會吟出“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至于其他恐怕再難了。
其實元九與白居易詩詞唱和,一同發(fā)起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新樂府運動”,白居易首次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便是在《與元九書》一文中。元稹與白居易相識于長安,兩人都是意氣風發(fā)的少年人,勵志科舉及第一展抱負,以大櫻雀唐之崛起為己任,力爭以一己之力驅(qū)散中唐頹糜之風。然后兩人一起中舉,一起做官,并肩對抗宦官勢力,又先后被貶謫。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起坐,暗風吹雨入寒窗。
這是元稹得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后寫來的詩,情真意切,使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
怪來調(diào)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這是白居易在旅途中寫元稹的詩,通州司馬正是元稹被貶后的官職。
元白,少年情誼,延展一生,悲歡離合,當世知己,兩人心心相印,絕對當脊彎早得起”好基友“一詞。
不過,文章到這里也該轉(zhuǎn)折了。元稹應該算是詩人里做官做到很大的一位了,整個中國古代史不好說,唐朝詩人里恐怕只有他做到了宰相。元稹晚年攀附閹人,幾乎可以說是平步青云,最后也鬧派是死在節(jié)度使任上,可以說位高權重了。縱觀有唐一代,詩人里做官應該就他厲害了。當然,其他的宰相應該也寫詩,但絕沒有元稹成就高,而且后世提到元九,也首先是冠以詩人稱號,而且應該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做宰相的事情的。
話說回來,就算官做得大,也不代表他政治成就高,畢竟當時的唐朝也已經(jīng)是外強中干,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了“甘露之變”。老白有兩句詩“大歷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皇帝更替頻繁,有很大原因是宦官弄權造成的。說到唐朝的宦官,說句題外話,上學時老師說過宦官當政與外戚專權其實與宰相制度是有根本去別的,宦官和外戚都是皇權的衍生,而宰相的權利是和皇權對立的,這也是為什么東廠西廠都跟大臣玩命而幾乎沒有人想要殺皇帝的原因。
還是說元稹,這廝悼亡詩寫的泣血動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風流花心負心漢。他是《鶯鶯傳》的作者,書里的崔鶯鶯也就是后來《西廂記》里女主的原型。注意,是原型,因為《鶯鶯傳》里的女主最后被張生拋棄掉了。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說《鶯鶯傳》里的張生就是元稹自己,魯迅就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當然,也有考證說并非如此。但是就算元稹并沒有真的在鶯鶯這里始亂終棄,他娶的韋叢確是出身高門,成為他晉身的階梯。而在韋叢死后,他又飛快地投入了新人的懷抱,悼亡詩寫寫罷了,誰還真的當真呢?“唯將永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誰知道夜里睡不著覺是因為啥……更不要提他跟薛濤的那些事,當然了,薛濤也是爭取女性開放自主權利的急先鋒,這些就不提了。
元九美姿容,所以他在女人堆里吃香。他才高八斗,所以他引領一代文壇風氣之先。他有抱負和理想,所以他不擇手段向上爬而終于成功。元稹是一個復雜的人,卻也是一個好懂的人。至少,在我看來,他的野心,他的作為都那么平鋪直敘,都沒有一點虛偽和矯枉過正。而他與白居易的友誼歷來為人稱道,他在文壇的貢獻也當?shù)糜浬弦还P。
當然,文章好壞與人品一點關系也無,但我還是愿意把元稹當做一個飽經(jīng)世情冷暖的可憐人罷了。說到底,說他品行高潔實在過譽,那么以他一篇菊花詩做結,毀譽與否就由人評說吧。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唐代詩人是怎樣一唱一和的?
文人之間的交流一直非常流行,在唐代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詩人其作品很多都是相互之間的讓態(tài)“唱”、“和”之作。
一、 唐代詩人“唱”、“和”的歷史成因
唐代是我坦告源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不僅擴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了以“唐詩”為代表的璀璨文化,所以唐代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很高,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當然這期間也產(chǎn)生了一些小趣聞,詩人之間的“唱”、“和”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比較有名的包括劉禹錫和白居易之間的詩文唱和,比如劉禹錫對白居易的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的一個應和;還有元稹和白居易之間的詩文唱和,比如白居易的《雨夜憶元九》和元稹的《酬樂天雨后見憶》,都是非常有名的“唱”、“和”之作。
二、 唐代詩人“唱”、“和”的文學價值
文人之間的靈感需要互相激發(fā),也是一個比較、斗文的過程,既有對同樣境遇的同情、呼應之意,同時也是相互展示才華、以文會友的體友正現(xiàn)。這之間也的的確確產(chǎn)生了很多妙詞佳句。
比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唱一和,從另一個角度展現(xiàn)了社會和人文的宏觀要素,從一個人的角度、一種情懷,展變成多個視角、多種共情,讓我們在欣賞這些優(yōu)秀詩歌作品時,對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文人(對社會最敏感、最善于表達的一部分人)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唐代詩人這種在詩文上的“一唱一和”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現(xiàn)象,也是我們祖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珍貴寶藏,對今天的文化交流依然具有積極的影響。
元鎮(zhèn)和白居易是朋友嗎?有什么他們?yōu)閷Ψ阶鞯脑?
分類: 文化/藝術 文學 小說
解析: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和元稹(779—831 字微之)是好朋友呀。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 白居易
歸騎紛紛滿九衢,放朝三日為泥涂。
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無?顫搜
獨酌憶微之 白居易
獨酌花前醉憶君,與君春別又逢春。
惆悵銀杯來處重,不曾盛酒勸閑人。
見紫薇花憶微之 白居易
一叢暗淡將何比?淺碧籠裙襯紫巾。
除卻微之見應愛,人間少有別花人。
憶微之 白居易
與君何日出屯蒙,魚戀江湖鳥厭籠。
分手各拋滄海畔,折腰俱老綠衫中。
三年隔闊音塵斷,兩地飄零氣味同。
又被新年勸相憶,柳條黃軟欲春風。
夢微之 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聞李尚書拜相因以長句寄賀微之 白居易
憐君不久在通川,知已新提造化權。
夔卨定求才濟世,張雷應辨氣沖天。
那知淪落天涯日,正是陶鈞海內(nèi)年。茄笑歷
肯向泥中拋折劍,不收重鑄作龍泉。
寄微之 白居易
帝城行樂日紛紛,天畔窮愁我與君。
秦女笑歌春不見,巴猿啼哭夜常聞。
何處琵琶弦似語?誰家卨墮髻如云?
人生多少歡娛事,那獨千分無一分。
三月三日憶微之 白居易
良時光景長虛擲,壯歲風情已暗銷。
忽憶同為校書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寄微之 時微之為虢州長史。 白居易
高天默默物茫茫,各有來由致?lián)p傷。
鸚為能言長剪翅,龜緣難死久搘床。
莫嫌冷落拋閑地,猶勝炎蒸臥瘴鄉(xiāng)。
外物竟關身底事,謾排門戟系腰章?
商山路驛桐樹昔與微之前后題名處 白居易
與君前后多遷謫,五度經(jīng)過此路隅。
笑問中庭老桐樹,這回歸去免來無?
答微之上船后留別 白居易
燭下尊前一分手,舟中岸上兩回頭。
歸來虛白堂中夢,合眼先應到越州。
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 白居易
煙波盡處一點白,應是西陵古驛臺。
知在臺邊望不見,暮潮空送渡船回。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 白居易
賀上人回得報書,大夸州宅似仙居。
厭看馮翊風沙久,喜見蘭亭煙景初。
日出旌旗生氣色,月明樓閣在空虛。
知君暗數(shù)江南郡,除卻余杭盡不如。
夕因題卷后封寄微之 白居易
秦城南省清秋夜,江郡東樓明月時。
去我三千六百里,得君二十五篇詩。
陽春曲調(diào)高難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坐到天明吟未足,重封轉(zhuǎn)寄與微之。
醉封詩筒寄微之 白居易
一生休戚與窮通,處處相隨事事同。
未死又鄰滄海郡,無兒俱作白頭翁。
展眉只仰三杯后,代面唯憑五字中。
為向兩州郵吏道,莫辭來去遞詩筒。
除夜寄微之 白居易
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
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答微之見寄 白居易
可憐風雪浙東西,先數(shù)余杭次會稽。
禹廟未勝天竺寺,錢湖不羨若耶溪。
擺塵野鶴春毛暖,拍水沙鷗濕翅低。
更對雪樓君愛否,紅欄碧甃點銀泥。
早春憶微之 白居易
昏昏老與病相和,感物思君嘆復歌。
聲早雞先知夜短,色濃柳最占春多。
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qū)瑟瑟波。
可道眼前光景惡,其如難見故人何。
重寄別微之 白居易
憑仗江波寄一辭,不須惆悵報微之。
猶勝往歲峽中別,滟預堆邊升備招手時。
河陰夜泊憶微之 白居易
憶君我正泊行舟,望我君應上郡樓。
萬里月明同此夜,黃河東面海西頭。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和樂天感鶴 元稹
我有所愛鶴,毛羽霜雪妍。
秋霄一滴露,聲聞林外天。
自隨衛(wèi)侯去,遂入大夫軒。
云貌久已隔,玉音無復傳。
吟君感鶴操,不覺心惕然。
無乃予所愛,誤為微物遷。
因茲諭直質(zhì),未免柔細牽。
君看孤松樹,左右蘿蔦纏。
既可習為飽,亦可薰為荃。
期君常善救,勿令終棄捐。
酬樂天 元稹
放鶴在深水,置魚在高枝。
升沉或異勢,同謂非所宜。
君為邑中吏,皎皎鸞鳳姿。
顧我何為者,翻侍白玉墀。
昔作蕓香侶,三載不暫離。
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
崔嵬驪山頂,宮樹遙參差。
只得兩相望,不得長相隨。
多君歲寒意,裁作秋興詩。
上言風塵苦,下言時節(jié)移。
官家事拘束,安得攜手期。
愿為云與雨,會合天之垂。
酬樂天登樂游園見憶 元稹
昔君樂游園,悵望天欲曛。
今我大江上,快意波翻云。
秋空壓澶漫,澒洞無垢氛。
四顧皆豁達,我眉今日伸。
長安隘朝市,百道走埃塵。
軒車隨對列,骨肉非本親。
夸游丞相第,偷入常侍門。
愛君直如發(fā),勿念江湖人。
酬樂天早夏見懷 元稹
庭柚有垂實,燕巢無宿雛。
我亦辭社燕,茫茫焉所如。
君詩夏方早,我嘆秋已徂。
食物風土異,衾裯時節(jié)殊。
荒草滿田地,近移江上居。
八日復切九,月明侵半除。
和樂天秋題曲江 元稹
十載定交契,七年鎮(zhèn)相隨。
長安最多處,多是曲江池。
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
共愛寥落境,相將偏此時。
綿綿紅蓼水,飏飏白鷺鶿。
詩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
今來云雨曠,舊賞魂夢知。
況乃江楓夕,和君秋興詩。
和樂天秋題牡丹叢 元稹
敝宅艷山卉,別來長嘆息。
吟君晚叢詠,似見摧頹色。
欲識別后容,勤過晚叢側。
和樂天劉家花 元稹
閑坊靜曲同消日,淚草傷花不為春。
遍問舊交零落盡,十人才有兩三人。
水上寄樂天 元稹
眼前明月水,先入漢江流。
漢水流江海,西江過庾樓。
庾樓今夜月,君豈在樓頭。
萬一樓頭望,還應望我愁。
代杭民答樂天 元稹
翠幕籠斜日,朱衣儼別筵。
管弦凄欲罷,城郭望依然。
路溢新城市,農(nóng)開舊廢田。
春坊幸無事,何惜借三年。
酬樂天秋興 元稹
勸君休作悲秋賦,白發(fā)如星也任垂。
畢竟百年同是夢,長年何異少何為。
贈樂天 元稹
等閑相見銷長日,也有閑時更學琴。
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心事不經(jīng)心。
貶江陵途中寄樂天、杓直、杓直以員外郎判鹽 元稹
想到江陵無一事,酒杯書卷綴新文。
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數(shù)瓣分。
暇日上山狂逐鹿,凌晨過寺飽看云。
算緡草詔終須解,不敢將心遠羨君。
酬樂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獨直玩月見寄 元稹
一年秋半月偏深,況就煙霄極賞心。
金鳳臺前波漾漾,玉鉤簾下影沉沉。
宴移明處清蘭路,歌待新詞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詔,瞥然塵念到江陰。
予病瘴,樂天寄通中 元稹
紫河變煉紅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
金籍真人天上合,鹽車病驥軛前驚。
愁腸欲轉(zhuǎn)蛟龍吼,醉眼初開日月明。
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銷雪盡意還生。
書樂天紙 元稹
金鑾殿里書殘紙,乞與荊州元判司。
不忍拈將等閑用,半封京信半題詩。
和樂天招錢蔚章看山絕句 元稹
碧落招邀閑曠望,黃金城外玉方壺。
人間還有大江海,萬里煙波天上無。
和樂天高相宅 元稹
莫愁已去無窮事,漫苦如今有限身。
二百年來城里宅,一家知換幾多人。
和樂天仇家酒 元稹
病嗟酒戶年年減,老覺塵機漸漸深。
飲罷醒馀更惆悵,不如閑事不經(jīng)心。
和樂天贈云寂僧 元稹
欲離煩惱三千界,不在禪門八萬條。
心火自生還自滅,云師無路與君銷。
憑李忠州寄書樂天 元稹
萬里寄書將出峽,卻憑巫峽寄江州。
傷心最是江頭月,莫把書將上庾樓。
得樂天書 元稹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寄樂天 元稹
無身尚擬魂相就,身在那無夢往還。
直到他生亦相覓,不能空記樹中環(huán)。
酬樂天醉別 元稹
前回一去五年別,此別又知何日回。
好住樂天休悵望,匹如元不到京來。
酬樂天雨后見憶 元稹
雨滑危梁性命愁,差池一步一生休。
黃泉便是通州郡,漸入深泥漸到州。
和樂天過秘閣書省舊廳 元稹
聞君西省重徘徊,秘閣書房次第開。
壁記欲題三漏合,吏人驚問十年來。
經(jīng)排蠹簡憐初校,蕓長陳根識舊栽。
司馬見詩心最苦,滿身蚊蚋哭煙埃。
詩詞唱和大致有哪幾種方式
chànghè 詩詞術語。
亦作「唱酬」、「酬唱」。
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
大致有以下幾種裂鉛方式: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唱和本是指唱歌拆磨時一方唱、彼方和。
后來“唱和”也作為彼此以詩詞贈答的代詞。
唱和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甲方贈乙方的詩詞,乙方根據(jù)甲方所內(nèi)外交贈詩詞的原韻寫來回 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這種依韻唱和的詩頗多。
另一種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贈的詩詞,只根據(jù)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韻,唐代柳宗元與劉禹錫之間的唱和詩就屬這一類
唱和詩是什么
唱和詩是古代詩人相互間應答酬謝所作的詩詞。
和詩分為:依韻,用韻,步韻,及和詩4種形式。
其中,依韻又叫同韻,步韻又叫次韻,只作詩酬并不用被和詩原韻叫和詩。
唱和,指歌唱時此唱彼和,是歌唱的一種形式。
《詩·鄭風·萚兮》有“倡予和汝。
”唐陸德明釋文:“倡,本又作唱。
”后成為作詩的方式之一。
唱和詩是伴隨著詩歌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
詩的源頭是歌謠。
上古時候,人們碰到節(jié)日,就聚在一起酬神作樂,手舞足蹈者有之,一唱眾和者有之,彼此競勝者有之。
唱和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有聯(lián)句、酬和、賡和、追和、和答、分韻、和韻、次韻等(其中聯(lián)句、分韻帶有文字游戲的性質(zhì),無甚佳作)。
就總的情形看,大致分為限韻和旅源斗不限韻兩類。
唐以前沒有和韻的要求,只要求和詩與原詩語意相應答,和詩比較自由。
中唐以后對聲律的講求日趨嚴格,除了“依韻”、“用韻”,更講究“次韻”(亦稱“步韻”),即依照所和詩中的原韻原字及用韻的先后次序?qū)懺姡购驮娫絹碓绞艿叫问街髁x的束縛。
...
白居易寫的那些詩
樓主你好,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他的諷諭詩,其中包括《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這些詩篇廣泛反映了中唐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xiàn)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觀刈麥》、《采地黃者》、《重賦》、《杜陵叟》等寫農(nóng)夫的辛苦和賦稅剝削的沉重;《宿紫閣山北村》、《賣炭翁》等寫宦官的飛揚跋扈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輕肥》、《歌舞》、《紅線毯》、《兩朱閣》等揭露豪門貴族的窮奢極侈;《新豐折臂翁》、《縛戎人》、《城鹽州》、《西涼伎》等反映邊防問題和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澗底松》、《贏駿》、《悲哉行》、《諭友》等為門第限制下人才受壓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銀瓶》、《議婚》、《母別子》、《上陽白發(fā)人》等為禮教束縛下婦女的悲慘命運發(fā)出控訴;《傷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擊世風衰敗和人情澆薄;《海漫漫》、《夢仙》等諷刺迷信神仙的虛妄愚昧橋段。這些作品都稱得上心苦力勤,直氣凜然。在廣泛反映現(xiàn)實的基礎上,詩人對不合理的現(xiàn)象痛下針砭,如“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重賦》);“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紅線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杜陵叟》),措辭激切,毫無顧忌,突破了儒家“溫柔敦厚”詩教的框框。這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諷諭詩在表現(xiàn)形式上,多數(shù)采用直賦其事的方法。《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縛戎人》、《井底引銀瓶》等,敘事完整,情節(jié)生動,刻畫人情物態(tài)細致傳神,對發(fā)展中國敘事詩的傳統(tǒng)有積極的貢獻。另一部分諷諭詩則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龍》寫家家戶戶殺豬祭龍王,酒肉實際上喂了狐貍,而深居九重的龍王卻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繪出皇帝耳目閉塞、官吏近侍貪污中飽和小民慘遭剝削的情況。《題海圖屏風》則通過海中大鰲興風作浪、鯨鯢助威肆虐,造成“萬里無活鱗,百川多倒流”的景象,為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聯(lián)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實的寫照。還有把鶴、鳥、松、竹等動植物擬人化,用以表現(xiàn)社會生活中的各類人物及其關系,如晚年所作《禽蟲》十二章,就屬于這類寓言詩。無論是直賦其事或寓言托物,一般都概括深廣,取材典型,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明白曉暢。一部分《新樂府》還采用了“三、三、七”言的句式,顯示了詩人向民間通俗文藝學習的痕跡。
白居易的閑適詩多用于表現(xiàn)閑情逸致,抒寫對歸隱田園的寧靜生活的向往和潔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還宣揚了省分知足、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但也有一些醒目的警句,如“作客誠已難,為臣尤不易”、“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適意二首》)以及“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不唯非貴相,但恐出禍因”(《自題寫直》)等等,仍從側面反映出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說明他追求閑適,只是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閑適詩中也有一些描寫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佳作。如《觀稼》、《歸田三首》,寫農(nóng)村景象,質(zhì)樸而清新。《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以游記文的筆法依次記敘五日游山的經(jīng)過,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白居易的感傷詩寫一時感觸,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其中如著名的敘事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長恨歌》歌詠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huán)的婚姻愛情故事,情緒感傷,寄托深微。詩中既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導致昏庸誤國,諷意明顯;更寫“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感傷玄宗貴妃愛情真摯纏綿,流露出作者的同情。唐陳鴻說,白居薯咐易“深于詩,多于情”,創(chuàng)作《長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長恨歌傳》)。《琵琶行》則有遭際之感。這兩首長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加敏手譽以繪聲繪色的鋪排描寫,多方面的氣氛烘托以及流轉(zhuǎn)和諧的韻律聲調(diào),藝術上達到很高成就。“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說明這兩首詩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所以清人趙翼指出,白居易“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甌北詩話》卷四)。感傷詩中還有不少親朋間酬贈的篇什,如《別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寶樂叟》、《畫竹歌》、《醉后狂言酬贈蕭殷二協(xié)律》等,也都寫得情真意切,樸摯動人。這類詩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感傷色彩,如“畏老老轉(zhuǎn)迫,憂病病彌縛”,“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自覺》二首)等;厭苦塵世煩惱,力求加以解脫,聲稱要“度脫生死輪”,“永洗煩惱塵”(同前),明顯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雜律詩在白居易詩作中數(shù)量最多。其中有價值的是 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寫景小詩,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西湖留別》、《暮江吟》、《問劉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生意盎然的境界,歷來膾炙人口。而一部分鋪陳故實、排比聲韻的長篇排律和杯酒光景、艷情風月的小碎篇章,頗為時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白居易詩歌的基本風格是平易淺切,明暢通俗。平易,是指用尋常的話,寫尋常的事,明白自然,人人能夠領略。所謂“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劉禹錫《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就是對于這種平易自然、渾成無跡的詩風的高度贊揚。平易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劉熙載《藝概》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趙翼《甌北詩話》也認為“元、白尚坦易,務言人所共欲言”,指出“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白詩的平易,又是同敘寫情事的直切暢達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意到筆隨,揮灑自如,“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王若虛《滹南詩話》),有很大的感染力。這樣的平易,是提煉的結果。趙翼又說:“其筆快如并剪,銳如昆刀,無不達之隱,無稍晦之詞;工夫又鍛煉至潔,看是平易,其實精純。”宋代僧人惠洪《冷齋夜話》記敘白居易作詩令老嫗都解的傳說,雖不必真有其事,而他的作品文字淺顯,少用典故和古奧的詞句,便于廣大讀者接受,則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他還喜歡提煉民間俗語入詩,增添詩歌的神趣。《唐音癸簽》引《閱耕余錄》說:“白太傅詩:‘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航活’,吳中以水漲船動為船活,采入詩中,便成佳句。”龔頤正《芥隱筆記》也說:“詩中用而今、匹如、些些、耳冷、妒他、欺我、生憎、勿留、贏垂、溫暾,皆樂天語。”
白居易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后世頗有訾議。有人說他“俗”,說他“淺”,甚至說他“力□而氣孱”(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這些批評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部分作品矜耀富貴,吟弄風情,存在著格調(diào)低下的庸俗的一面;晚年“更作知足語,千篇一律”(《詩源辯體》引王世貞語),“其中頹唐俚俗十居六、七”(葉燮《原詩》)。在藝術上他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詩篇,意太詳,語太露,缺少蘊藉含蓄的韻味和抑揚頓挫的氣勢。但他的成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薛雪《一瓢詩話》),在平易、切近的形式里蘊含深遠的思想情趣,有力地顯示著白詩通俗化、大眾化的重要成就。所以晚唐張為《詩人主客圖》稱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內(nèi)容的深刻和風格的平易,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會上流傳特別廣。他在世時,他的詩歌已廣泛傳誦,“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元稹《元氏長慶集序》)。他與元稹兩人唱和的所謂“元和體”,“自衣冠士子,閭閻下俚,至悉傳諷之”(《舊唐書·元稹傳》)。白居易的名聲遠播國外。當時有朝鮮商人來求索白詩,帶回去賣給該國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也在蘇州南禪寺抄得一部白集帶回國,后陸續(xù)有人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當于宋、元時的三種抄本各一卷,視為國寶。
白居易的詩歌對后世文學有巨大影響。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羅隱、杜荀鶴,宋代的王禹□、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一直到清代的吳偉業(yè)、黃遵憲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詩風的啟示。此外,元、明、清歷代劇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為題材編寫戲曲,如《長恨歌》演變?yōu)榘讟愕摹段嗤┯辍贰⒑椤醯摹堕L生殿》,《琵琶行》演變?yōu)轳R致遠的《青衫淚》、蔣士銓的《四弦秋》等。白詩的詞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話本所采用。
詩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寫得也很有特色。他雖然不屬于韓愈、柳宗元的文學團體,卻以其創(chuàng)作的實踐,推動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有意識地追蹤賈誼的《治安策》。其中有些篇章如《決壅蔽》、《使官吏清廉》、《去盜賊》等,不僅內(nèi)容切實,見解精辟,而且引古鑒今,析理深透,語言明快,詞氣讜直,是議論文中的杰作。《為人上宰相書》和一系列論政事的奏狀,條分縷析,勁直剴切,開啟了北宋王安石上書言事的先聲。《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而象《草堂記》、《冷泉亭記》、《三游洞序》、《荔枝圖序》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又是興文藝樣式——曲子詞的寫作。他的《憶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長相思》諸小令,為文人詞的發(fā)展開拓了道路。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