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與上大夫哪個大(司馬大夫是什么官)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大司馬與上大夫哪個大,以及司馬大夫是什么官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三國時代,皇宮是怎樣排官位大小的? 例如:大夫、上卿。
三國官制和漢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襲了東漢官制的內容,但三國也略有不同。
丞 相:三國皆置丞相,以蜀漢丞相全委最重。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掌管軍事。
司 徒:東漢時掌管教化。
司 空: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
司馬、司空、司徒被稱為“三公”
九卿:
大司農:治粟、物資的保管工作了。
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
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
衛 尉:掌管宮門警衛。
廷 尉:掌管刑法獄訟。
太 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
太 仆: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
少 府: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服侍皇帝。
宗 正
漢末三國時期的太尉、大將軍、上大將軍、大司馬等官職哪個大一點啊?怎么排序的呢?
大司馬: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漢末位在三公之上。 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 ,置僚佐。后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后又撤銷。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敦、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資治通鑒》卷七十一:“吳于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陸遜曾任此職。 (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后,呂岱拜大司馬)
可見: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太尉
在漢朝大將軍、大司馬、丞相這三個官職哪個地位最高
大將軍: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于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
大司馬:在漢朝的時候(僅僅是漢朝),漢武帝劉徹首先設置了大司馬。不過這個大司馬是由大將軍兼任的官號。往往加與大將軍,驃騎大將軍等官職之前。所以說大司馬多半只是作為榮譽稱號一樣的官職而存在。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可以說是皇帝的第一代理人。所以可以說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下面來比一下
大將軍權利最大,威望一般來說是最高的。因為其手握兵權,因為兵權的緣故,在朝廷內有相當的話語權(如大將軍霍光)。
大司馬并不是實際的官職,而且多授予大將軍。作為一種榮譽稱號,大司馬位列三公。屬于最高的榮譽稱號。
丞相在漢代時權利并不大,因為丞相在當時都要留在皇帝身邊,而且當時中央集權做的不好,容易出現大權旁落的現象。丞相也沒有其所規定的有那么大權力。
所以,從實際情況看,在漢代是大將軍真正的地位最高。大司馬是作為一種超然的榮譽存在。而丞相在官職上來說是地位最高的官職。
不知道你問的是針對于哪個方面。我給你說的夠明白了哦。
給不給分看樓主您啦。
左大司馬、右大司馬、大將軍和上大將軍誰的官職最高?
三國時期曹魏和蜀漢的軍職大多秉承漢制,雖然也有一些不同之處:比如曹魏立國后四征和四鎮將軍級別躍居四方將軍之上、而蜀漢四征將軍不僅不如四方將軍,也不如四鎮和四平四安將軍級別(當然四征加大者另當別論),但是大體來說并不混亂。
可能是因為江東本身軍制就比較特別,比如統兵大將大部分都有自己的部曲和私兵,所以東吳的軍職相對而言就比較混亂,按一般而言,將軍級別從低到高分別是雜號將軍-四平四安四鎮四征將軍-四方將軍-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四方將軍之下且不說,東吳的高級將軍級別有點讓人眼花繚亂,比如有大將軍和上大將軍,還有左大司馬和右大司馬,那么這幾個誰的級別更高?
或許一般人都會認為大將軍是軍中最高級別的統帥了,其實并非如此,尤其是在三國時期大將軍之上還有大司馬,比如曹魏的曹仁、曹休、曹真等人都是先任大將軍然后才升為大司馬;蜀漢也是這樣,諸葛亮死后劉禪不再設立丞相一職,而是大將軍和大司馬分立,但是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比如蔣琬在建興十三年(235年)出任大將軍,延熙二年(239年)升遷至大司馬。
東吳同樣如此,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比如丁奉就在永安七年(264年)由大將軍升為右大司馬,不過東吳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大將軍和大司馬之間還多了一個上大將軍:這個職位是孫權特意為陸遜設立的,原因就在于陸遜夷陵破劉備、石亭破曹休功勞太大,大將軍不足以酬其功,而當時孫權還未立國沒有設立左右大司馬(赤烏九年也就是246年孫權設立左右大司馬),所以孫權就為陸遜特設了上大將軍一職,位在大將軍之上。
東吳除了陸遜之外,還有呂岱、施績也曾任此職:赤烏九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后,建興元年拜呂岱為大司馬;元興元年上大將軍施績遷左大司馬。由此可見在東吳大將軍之上是上大將軍,上大將軍之上是大司馬。
那么左大司馬和右大司馬哪個大一點呢?大司馬被分為前后左右中始于王莽時期,其后的更始政權也曾分設左、右大司馬,不過劉秀立國后合二為一只有大司馬,直到孫權在246年又重新設左、右大司馬(可能是出于分權的考慮)。
古人尚右,以右為尊,比如“左遷”即表示貶官,但是也并非絕對,在中國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比如戰國時期以左為尊(信陵君虛左以待的故事),漢代(包括三國)則以右為尊(成語無出其右的典故),而且一般而言文官尊左,武將尊右,所以東吳的右大司馬級別上要略高于左大司馬。
如此一來就很好區分了,東吳這幾個高級別的軍方職位中,從高到低分別是右大司馬、左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一般人認為最高的大將軍反而是這幾個中級別最低的。
大將軍,大司馬和太尉,哪個最大
大司馬官職大,大司馬是中央軍事最高長官,大將軍是領兵統帥。
大司馬,古代官名。《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并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陳但為贈官。明清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大將軍,是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置的武官職名,多為高級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古代大將軍其實際職權變化很大,歷史上各時期多見以“某某將軍”尊稱為“某某大將軍”的習慣,但是秦漢與三國時期的大將軍職位有很大差異。
周朝的大司空、大司馬、大司寇分別叫什么?
1、大冢宰
北周依《周禮》置六官,設天官府,以大冢宰卿為主官,正七命。副為小冢宰上大夫,另有天官府都上士,辦理本府諸事。北周大冢宰若有“五府總于天官”之命,則與《周禮》之冢宰相同,執掌國政。若無此命,則僅統本府各官。
2、大司空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并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戰國時沿置。是周代掌管當時代表最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工部的手工業制造官員。漢朝本無此官,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但職掌與周代的司空不同。司空亦為中國姓氏之一。
3、大司徒
其日常工作有為移民墾荒,招撫安置流民,以魚鱗圖冊、黃冊為根據,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樹藝課農官;以草地養馬放牧;以電種召佃盡地利;對多年積欠賠累可根據情況給予蠲免;根據各省收支情況,調劑余缺;差役的減輕免復;對災區貧老的撫恤救濟,對有功人的賞賜;
權量市糴,評估物價;征收山澤坡池、關市、坑冶之稅;贍軍輸,督漕運,贍及轉輸屯種,開中以實邊,和百官俸祿支給;定期編造戶口冊籍,調整戶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減變化;對隱匿戶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為及時給予制止、糾正。
4、大司馬
《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5、大司寇
西周時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設大司寇,負責實踐法律法令,輔佐周王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大、小司寇下設專門的司法屬吏。此外,基層設有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冢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司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司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司寇
關于大司馬與上大夫哪個大和司馬大夫是什么官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