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長簫秋意杳出自哪里 一曲蕭音什么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一曲長簫秋意杳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一曲蕭音什么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西湖秋意想起杜牧的詩句是什么?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譯文
青山隱隱起伏,江水遙遠悠長,秋時已盡江南的草木還未凋謝。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處,聽取美人吹簫?
創(chuàng)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jié)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jié)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后,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鑒賞 :
詩的首聯(lián)是寫江南秋景,說明懷念故人的背景,末聯(lián)是借揚州 二十四橋的典故,與友人韓綽調(diào)侃。意思是說你在江北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頹廢喧嘩的地方更讓詩人懷念對面江南的青山綠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jié)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jié)度判官的韓綽相識。這首詩當是杜牧離揚州幕府后不久寄贈韓綽之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死后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交誼。
前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回憶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風光:青山一帶,隱現(xiàn)天際,綠水悠長,迢迢不斷。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溫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滿生機吧。揚州地處長江知野塌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江南無異;不少詩人有“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說明揚州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簡直是花團錦簇,四季如春;而詩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區(qū)遙念揚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將揚州視為風光綺麗的“江南”了。“草未凋”與“青山”、綠水組合在一起,正突現(xiàn)了江南之秋明麗高遠,生機勃勃的特征。詩人非常懷念繁華的舊脊則游之地,在回憶想像中便賦予揚州以完美。這兩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綠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為下兩句想像中的生活圖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對,“隱隱”、“搭圓迢迢”迭用,次句“秋盡江南”與“草未凋”之間的轉(zhuǎn)折,更構(gòu)成了一種抑揚頓挫,悠揚有致的格調(diào),詩人翹首遙思、懷戀繁華舊游的感情也隱約表達出來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的三四兩句美景落到舊日同游好友韓綽身上,點醒寄贈之意,趁此表現(xiàn)出揚州特有的美景佳勝,和自己對它的懷念遙想,詩人將回憶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橋明月夜”,因為此景最能集中體現(xiàn)揚州風光繁華獨絕、浪漫美麗。二十四橋,是唐代揚州城內(nèi)橋梁的總稱,所謂“二十四橋明月夜”將活動場所集中在小橋明月,實際上等于說揚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揚州的“江南”水鄉(xiāng)特點,杜牧在揚州作幕的兩年中,經(jīng)常于夜間到十里長街一帶征歌逐舞,過著詩酒流連風流放縱的生活。當時韓綽想必也常與詩人一起游賞。詩人設問:此時此刻,你在二十四橋中的哪一橋上教歌女伎倡們吹簫作樂、流連忘返呢?“何處”應上“二十四橋”,表現(xiàn)了想像中地點不確定的特點,且以問語隱隱傳出悠然神往的意境。這幅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借此寄托了對往日舊游之地的思念,重溫了彼此同游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對友人的善意調(diào)侃,又對友人現(xiàn)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鳳凰臺上憶吹簫(秋意)原文_翻譯及賞析
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輕陰。似此心情自可,多了閑吟。秋在西樓西畔,秋較淺、不似情深。夜來月,為誰瘦小,塵鏡羞臨。彈箏,舊家伴侶,記雁啼秋水,下指成音。聽未穩(wěn)、當時自誤,又況如今。空虧那是柔腸易斷,人間事、獨此難禁。雕籠近,數(shù)聲別似春禽。——宋代·吳元可《鳳凰臺上憶吹簫(秋意)》 鳳凰臺上憶吹簫(秋意) 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輕陰。似此心情自可,多了閑吟。秋在西樓西畔,秋較淺、不似情深。
夜來月,為誰瘦小,塵鏡羞臨。
彈箏,舊家伴侶,記雁啼秋水,下指成音。聽未穩(wěn)、當時自誤,又況如今。那是柔腸易斷,人間事、基禪獨此難禁。雕籠近,數(shù)聲別似春禽。吳元可,南宋末遺民詞人,生卒事跡均不詳。號山庭,禾川(今江西永新縣)人。
吳元可
客事久輸鸚鵡杯,春愁如接鳳凰臺。樹陰不礙帆影過,雨氣卻隨潮信來。山搏虧塵似故人堪對飲,花如遺恨不重開。雪籬風榭年年事,辜負風光取次回。——宋代·呂本中《暮步至江上》
暮步至江上
宋代呂本中
舟人禱福祀靈君,我有狂言愿徹聞;借取重湖八百里,肄吾十萬水犀軍。——清代·文廷式《過洞庭湖·舟人禱福祀》
過洞庭湖·舟人禱福祀
清代文廷式
一翦晴波嬌欲溜。綠怨紅愁,長為春風瘦。舞罷金杯眉黛皺。背人倦倚晴窗繡。臉暈潮生微生微帶酒。催唱新詞,不應頻搖手。閑把琵琶調(diào)未就。羞郎卻又垂紅袖。——宋代·劉天迪《鳳棲梧(舞酒妓)》
鳳棲梧(舞酒妓)
一翦晴波嬌欲溜。綠怨紅愁,長為春風瘦。舞罷金杯眉黛皺。背人倦倚晴窗繡。
臉暈潮生微生微帶酒。催唱新詞,不應頻搖手。閑把琵琶調(diào)未就。羞郎卻又垂紅袖。
周勇//8.24處暑二日//古風樂府·潼關(guān)八景總覽//處暑·秋景·秋意(二)
? ? ?
? ? ? 題記:潼關(guān),南依秦嶺,北瞰黃渭,東接函谷關(guān),西攏華山,境內(nèi)山川如畫,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吸引了無數(shù)奔波于長安道上的文人墨客。潼關(guān),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guān)中、西域的必經(jīng)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內(nèi)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guān)”之譽。
? ? 潼關(guān)境內(nèi)有八大景觀,一曰雄關(guān)虎踞,二曰禁溝龍湫,三曰秦嶺云屏,四曰中條雪案,五曰風陵曉渡,六曰黃河春張,七曰譙樓晚照,八曰道觀神鐘。今天,讓我們總覽其貌,總賞其景,先睹為快!
古風樂府·詠關(guān)中潼關(guān)八景三十四韻
君不見,關(guān)中四關(guān)首潼關(guān),依傍渭水勢渾然。
君不聞,潼關(guān)八景天下唱,自然人文匯其間。
雄關(guān)虎踞麒麟山,形似猛虎守潼關(guān)。
遠望東有天塹橫,關(guān)中大門立峻險。
一夫當關(guān)憑崔嵬,萬夫莫開犯愁難。
秦山洪水一關(guān)橫,雄視中天護長安。
禁溝龍湫妙景觀,碧波蕩漾成深潭。
石門關(guān)北匯潼河,飛瀑直下河水湍。
魚躍波,龍沉潛,綠樹成蔭人興嘆。
鳥語花香人如織,西北江南水鄉(xiāng)現(xiàn)。
秦嶺云屏畫屏仙,潼關(guān)南面秦嶺巉。
峰巒疊嶂多起伏,賞心悅目樂忘返。
山為畫,畫是山,錦繡山河大景觀。
不辭勞苦遠路奔,煙波浩淼潼洛川。
中條雪案中條山,隔河相望在眼前。
大雪紛飛繪潼關(guān),城頭北眺眼界寬。
素裹山,銀光閃,瓊瑤失色仙境幻。
大河上下襲基頓時寂,銀樹玉峰冰欄桿。
風陵曉渡黃河灘,拍迅謹黃渭雙龍聚匯點。
交通樞紐史悠久,客商云集船不斷。
煙霧茫,桅燈燦,水槳聲越響成片。
洪波涌起接云際,幾葉扁舟渡曉天。
黃河春漲浪波歡,春暖花開意悠閑。
萬山叢中積雪融,封冰解凍水流湍。
冰塊撞,脆聲傳,威武雄壯耳眼間。
水天一色洶涌去,忽高忽低時隱顯。
譙樓晚照古建筑,樓上駐兵瞭望端。
夕陽西下景色秀,晚霞似火燒云天。
樓上游,客愉歡,山下五彩看不厭。
待得夕陽橫雁背,鼓聲初動天水間。
道觀神鐘廟宇現(xiàn),雌雄二鐘響潼關(guān)。
大明萬歷十八年,黃河肆虐水泛濫。
君不聞,鐘聲急迫警聲連,震響山川載史篇。
君不見,白云繚繞聲抑揚,律呂相生宮商變。
潼關(guān)八景的文化內(nèi)涵———
雄關(guān)虎踞———
? ? ? 明時某年某日,在函谷古道上,走來一位行吟詩人。只見他一身風塵,滿面疲憊之色,走走停停,不住地擦拭著額頭的汗水,并且不時地翹首西望。他就是由關(guān)外而來的詩人林云翰。當他隱隱約約地看到潼關(guān)城的輪廓時,不由驚叫起來:“到了!我終于看見潼關(guān)城了!”
? ? ? 潼關(guān)東門關(guān)樓,北臨黃河,南依麒麟山角昌脊,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中原入關(guān)的唯一大門,大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以威嚴雄險著稱于世。而這里的雄關(guān),是指潼關(guān)東城門上的關(guān)樓,它和右邊的麒麟山角組合,象猛虎高踞,把守關(guān)門,因此得名雄關(guān)虎踞。
? ? ? 林云翰按捺不住心頭的狂喜,腳下不由得加快了步伐。漸漸地,潼關(guān)城的雄姿越來越清楚了。那重巒疊嶂的群山、那山巔之上的百二秦關(guān)已歷歷在目。這就是他所心儀已久的天下雄關(guān)!他不由得坐在關(guān)門東面的官道上,細細地觀賞起來。只見潼關(guān)東城門的關(guān)樓高聳云天,與近旁的麒麟山角連為一體,極似一只猛虎高蹲在關(guān)口,虎視眈眈地雄視著東方,其威猛之勢,令人望之卻步。目睹眼前雄關(guān),耳聽黃河濤聲,他想起了歷代潼關(guān)那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想起了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的流離之苦,想起了老子騎著青牛把紫氣灑滿人間的祥瑞……他不由在心里對自己說:再不要戰(zhàn)爭了,還是世道太平為好!于是,他思潮洶涌,百感交集,就眼前所見,心頭所思,即興賦詩一首:
西上秦川百二山, 雄關(guān)虎踞控三藩。
重岡疊嶂縈紆遠, 岐路懸崖曲折還。
行旅謾勞問夜柝, 隱賢今喜待朝班。
等閑莫起眈眈視, 為問青牛更往還?
禁溝龍湫———
? ? ? 禁溝,位于潼關(guān)城東南,南起秦嶺蒿岔峪口,北至明清潼關(guān)城南之石門關(guān),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天險深谷,亦是歷代守衛(wèi)潼關(guān)的一道重要軍事防線。自唐代以降,沿溝西夯筑方形烽火臺12座,高約二丈二尺八寸。因烽火臺與潼關(guān)城相連,也叫“十二連城”。有了禁溝和十二連城,才使得潼關(guān)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 ? ? 禁溝不僅是軍事上的重要防線,而且有著無比壯觀的“禁溝龍湫”勝景。所謂龍湫,即上有瀑布下有深潭的景觀。此景居八景之二,位于禁溝口石門關(guān)北面,禁溝水與潼河相匯之處。北距明清潼關(guān)城約2公里,是春日郊游的一個勝地。
? ? ?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詩人林云翰慕名來賞這龍湫美景。他站在禁溝口,只見從秦嶺蒿岔峪流來的峪水,清澈透明,匯合著溝底涌出的泉水,順著溝勢滔滔地流淌。到石門關(guān)處,河床突然下陷,形成了高高的懸崖。峪水到此飛流直下,恰似白練懸空飄舞,四周水霧騰騰,一派瀑布奇觀。更令詩人驚嘆的是,禁溝口有座龍頭形狀的山。遠遠望去,只見那龍高揚著脖子,仰望著云空,張大的嘴巴里吐出串串銀珠,水霧蒸騰飄逸,真是神奇之至。此時,穿城而過的潼水也趕來湊興,它和飛速而下的瀑布相互交融,匯成了碧綠色的深潭。潭水在瀑布的沖擊下,翻轉(zhuǎn)渦旋,濺起萬千雪白的浪花。站在龍湫不遠處,藍的天,碧的潭,綠的樹,青的草,白的瀑花,黃的土崖,交相輝映,恰似一幅高懸的青綠山水畫卷。這是一個美妙的季節(jié),不少游人和潼民紛紛趕來這里,觀飛瀑噴雪,碧潭映日;賞魚龍爭戲,萬綠競茂。亦有一些紅男綠女,席坐于芳甸之上,聽鳴囀鳥語,品襲人花香,貪婪地飽餐這頗有幾分江南水鄉(xiāng)風韻的龍湫勝景。
? ? ? 龍湫勝景不只給潼民帶來無盡地精神愉悅,它還擔負著一年四季灌溉稼禾的使命,使得這里土地肥沃,芳草鮮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于自然和諧,無比優(yōu)美的山水田園畫中。
? ? ? 林云翰被眼前神奇的龍湫勝景陶醉了,于是他取出美酒,在如茵的芳草地上盤腿而坐,迎著春風,開懷暢飲起來。微醺的他此時不覺詩興大發(fā),杯邊吟就了傳世之作《禁溝龍湫》詩:
禁溝山下有靈源, 一脈淵深透海門。
龍仰鏡天噓霧氣, 魚穿石甃動苔痕。
四時霖雨資農(nóng)望, 千里風云斡化元。
乘興登臨懷勝跡, 載將春酒醉芳尊。
譙樓晚照———
? ? ? 譙樓,位于潼關(guān)西城門上,也叫望樓。樓上駐兵,用以 望,報警報時。譙樓晚照,是指黃昏時站立譙樓觀賞關(guān)河落日的景致。這里關(guān)樓高峻,視野開闊,目接華岳,胸展黃河,晚照美景,盡收眼底,是明清以至民國前期觀賞關(guān)河夕照的最佳位置。
? ? ? 一日黃昏,當太陽快要落入黃河西岸群山中的時候,詩人林云翰來到潼關(guān)西門的譙樓下面。此時,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譙樓披錦裹繡,置身于五色云中。雕柱斗角,飛檐鉤心,光彩四射,譙樓暗亮分明,邊沿折光,五顏十色。欄桿空處,紅霞道道如束。樓上游人,指點河岳,似在畫中賞景。林云翰觀之,不覺大奇,于是舉步登樓。
? ? ? 上得樓來,只見譙樓高接云天,似乎一伸手便可摸住人間所說的天宮。林云翰憑欄遠眺,只見黃河恰似萬頃金色的綢子飄忽南北,西岳華山壁立千仞的西峰崖面已被涂抹得一派赤紅,而身邊的雕樓畫閣更是色彩斑斕紅云蒸騰。這時候,一群一群的大雁悄沒聲息地從遠方翩翩飛回,爭先恐后地落入關(guān)樓棲身,還有一少部分飛入城內(nèi)尋常人家。而大河上的天空顯得十分遼闊,兩岸的樹木被暮靄籠罩著影影綽綽地,好像遠在天邊一樣。月亮漸漸地升上了關(guān)樓,卻不是朗照的那種,朦朦朧朧地,給人一種凌空而起飄飄欲仙的感覺。詩人的靈感瞬間閃現(xiàn),一首《譙樓晚照》詩便吟哦而就:
譙樓百尺倚晴空, 屹立關(guān)城勢最雄。
高閣遠臨霄漢碧, 危欄斜照夕陽紅。
歸鴻默默爭先集, 落雁翩翩入望中。
萬里海天云樹杳, 憑虛更喜月朧朧。
道觀神鐘———
? ? ? 道觀神鐘,本是潼關(guān)的一口神異的鐘。關(guān)于這鐘的來歷,現(xiàn)存兩種說法。根據(jù)清潼關(guān)分署西安府撫民同知李天畿所撰《麒麟山鐘亭序》記載:“北周大定二十九年(公元609年,即隋煬帝大業(yè)五年),河北東路楊氏鑄有雌雄二鐘。至萬歷年間洪水泛濫,擁波而至。陰鐘至關(guān)(潼關(guān))而止,關(guān)民聚眾,擎懸東岳廟內(nèi),后升懸麒麟山上。陽鐘流于陜州。“這是一說。另一說則是,來自黃陵縣的一個傳說。相傳數(shù)百年前的一天,黃陵一帶突降大雨,沮河暴漲,從上游漂來兩口大鐘。一口鐘喊”我到中部(黃陵縣古稱),另一口鐘喊“我到潼關(guān)”。結(jié)果,一口鐘擱淺在沮河的沙灘上,另一口鐘漂向下游潼關(guān)。此說雖近于荒誕,但也有事實依據(jù)。漂到黃陵的那口鐘如今收藏在軒轅廟里,鑄文明載為明弘治年間所造,已有500多年歷史。可惜潼關(guān)道觀的神鐘早已不知去向,無法確證,但這口鐘從黃河上漂流而來兩說卻是一致的。
? ? ? 有史書記載,這口鐘在黃河里,“摩蕩有聲”,“出知陰晴”,扣之,則“宮商遞變,律呂相生,聲揚遠聞”。神鐘懸在潼關(guān)城內(nèi)麒麟山上的道觀里,每日清音悠悠,也給這軍事要塞增添了幾分肅穆祥和之氣,確乎算得潼關(guān)一奇。遠方游人抵潼,必登麒麟山道觀先睹為快。
? ? ? 大約在朝山廟會的前一天,林云翰決定去麒麟山道觀瞻仰神鐘。
? ? ? 此日,他起了一個大早,便動身上山。當他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太陽升起來了。只見高踞在山巔的道觀,祥云飄飄,紫氣裊裊,恍若仙境一般。而此際,鐘亭的晨鐘敲響了。那清脆悅耳的鐘聲,仿佛天籟一般,在山谷峰巔盤繞,經(jīng)久不息。林云翰不覺游興大增,急急攀援而上。
? ? ? 到了山頂,進了道觀。這時候道士們正在做早課,鐘鼓聲和著誦經(jīng)聲悠悠地從殿堂里傳出來,煞是悅耳。他顧不得焚香拜神,便直奔鐘亭。鐘亭建在廟堂的側(cè)旁,四周綠樹參天,樹上掛滿了寓意吉祥的紅布條兒。亭前有香火,煙香裊裊,而紅色的炮屑落了一地。由此可見,人們已把這口鐘視若神明。林云翰步入鐘亭,只見那口神鐘就懸在亭的中央。由于年深日久,那掛鐘的鈕兒繡滿了綠色的苔蘚,似乎就要磨斷的樣子。而那鐘的外表十分古氣,上面布滿了青霧一般的云紋。用杵輕輕一撞,果然似黃鐘大呂,宏亮清越,奇妙無比。林云翰用手撫摸著那鐘,心頭尋思:以鐘上的水狀云紋察之,此鐘莫非是海里的鯨魚制成?不然,何來如此巨大?又如此洪亮?他琢磨了半天,終是匪夷所思。每日天色還未亮,道士們做早課前都要撞響這口神鐘。大概是經(jīng)年撞擊的緣故,撞鐘的杵竟撞殘了無數(shù)根,光放置在亭角的就有一大堆。清脆的晨鐘由山上道觀傳出,響徹山下潼關(guān)城內(nèi)的大街小巷,于是千門吱呀,次第打開,在悠揚的鐘聲里,關(guān)民們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 ? ? 這一天,林云翰乘興游了這座古老的道觀,亦游了白蓮池、印臺,還登上山河一覽樓,飽覽了四望的美景。夜晚他便借宿在道觀,做了一回香客。五更時分,他還在酣睡,卻被一陣喧嘩聲驚醒,急忙披衣出門探看,卻是上廟會的香客和游人上山來了。只見從山下到山頂,人流猶如一條蜿蜒的長龍,向道觀涌來。此時天還不甚亮,山上的人看上去影影綽綽地,朦朧中只聽得佩環(huán)相撞叮當作響,好似空中飄蕩的仙樂一般。林云翰不覺睡意全消,他連忙起身,投入了朝山的人流。
譙樓晚照———
? ? ? 這道觀的廟會還頗有一些看頭。有燒香的,有還愿的,亦有給神唱戲的。地道的東路迷胡,純正的老腔影子,你方唱罷他登臺,煞是熱鬧。還有不少小吃攤子,也在廟門前擺得滿滿的。在悠悠的鐘聲里,人們虔誠地敬神、娛神,同時也娛自己。一直鬧騰到午后,廟會方散。下山路上,那神奇的鐘聲一直縈繞在林云翰的腦際,于是釀成了《道觀神鐘》這首佳作:
隔斷紅塵紫氣堆, 仙家臺殿倚云開。
海鯨制就迷青霧, 追蠡年深繡綠苔。
百杵敲殘?zhí)煳词铮? 千門響徹夢初回。
飄飄環(huán)佩空中舉, 又是朝元禮上臺。
中條雪案———
? ? ? 中條山在黃河對岸的山西境內(nèi),其西南端與潼關(guān)隔河南北相望。每當大雪紛飛的時日,佇立潼關(guān)城頭,舉目北眺黃河與中條,只見“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好一派北國風光!而此時的中條山,極似一條碩大無朋的銀白色的幾案,一字兒擺在潼關(guān)面前,壯觀之至。“中條雪案”因此而得名。每至大雪狂舞或雪霽日出之時,便有潼民和旅人登上潼關(guān)城頭,觀賞這關(guān)河之濱的壯麗雪景。故此,關(guān)城之上是觀賞此景的最佳視角。
? ? ? 一個大雪初霽夕陽復出的黃昏,詩人林云翰登上了潼關(guān)城頭。對岸中條山美麗的雪景不由使他眼前一亮,一個“美”字不覺脫口而出。只見蒼茫大地鋪滿了皚皚白雪,往日喧囂的世界一下子變得悄無聲息,他不禁高聲吟誦起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詩句來。這時的中條山,失去了夏日那翠若蓮花的麗景,晶瑩的雪花凝結(jié)成千萬株銀樹,百丈冰雪堆砌起一座座玉峰,在夕陽的映照下,紅裝素裹,顯得分外妖嬈。瓊瑤為之失色,仙子因之動容,詩人競相折腰!夕陽漸漸落下,數(shù)只白鶴在淡淡的流云下盤旋低回,雪后的關(guān)河遼闊之至,顯得愈加清幽。這時候,一輪淡白色的月亮悄然爬上了關(guān)樓的垛口,溶溶月光下,中條山脈猶如一條銀白色的巨龍蟠臥在那里,透出幾分神奇和幾分神密。眼前充滿詩意的雪景,使得林云翰頗有些醉思悠悠。他忽然就想起了“華封三祝”。這是發(fā)生在華山腳下的一個美麗的故事。說是堯在他繼位五十年的時候,特意來華山瞻禮。華封人向仁慈的堯執(zhí)政五十年表示祝賀,祝圣人多福多壽多男子。這就是有名的“華封三祝“。此時的林云翰心里在想:瑞雪兆豐年,看來明年又是個好收成,老百姓日子過好了,他們就會像華封人祝福堯一樣來祝福當今天子。想到這里,林云翰按不住心頭的喜悅,一首《中條雪案》詩便吟哦而就:
大地平鋪莫辨蹤, 中條山翠失芙蓉。
六花凍結(jié)銀為樹, 亂紛堆勻玉作峰。
縞鶴低回云淡淡, 素龍蟠臥月溶溶。
豐登喜見多嘉兆, 三祝堯仁效華封。
秦嶺云屏———
? ? ? 由西而來的秦嶺綿延至潼關(guān),形成了一個圈椅形,把這座聞名天下的雄關(guān)環(huán)抱。站立關(guān)城之上舉目南眺,秦嶺山峰巒起伏,蒼翠清新,景色迷人。而山腰與嶺上的云彩,更是賞心悅目。它若飄若定,似嵌似浮,來之突然,去之無蹤。有時如絲如縷,有時鋪天蓋地,有時峻嶺戴帽,有時素帶纏腰。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良多趣味。若是晴天,旭日映照,晚霞輕抹,更是流光溢彩,美不勝收。這云彩恰似一架碩大而如畫的屏風,置于秦嶺于潼關(guān)之間,給這剛性的雄關(guān)平添了幾分陰柔的秀氣,《秦嶺云屏》即因此而得名。古時的騷人墨客與士大夫們途經(jīng)潼關(guān),必登城以觀云景,且多有記述傳世。如清代大詩人王漁洋過關(guān),秦嶺云屏給他留下了極美好的印象。他在《秦蜀驛程記》里曾欣喜地寫道:“河南(黃河以南,指潼關(guān)一帶)連山,綿綿不絕。時見……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無定姿,心目為之清曠。”即是一例。如今,每當秦嶺云屏出現(xiàn)的時候,人們?nèi)钥杀M情欣賞這一勝景,分享自然美的樂趣。
? ? ? 時間回溯至明代。詩人林云翰正站在潼關(guān)城頭,心無旁騖地觀賞秦嶺云景。淹留關(guān)門這些年來,他多次登高欣賞這一絢麗無比而變幻莫測的美景。秦嶺云四季的變化特征,他早已領(lǐng)會于心。那便是春云綺麗,燦之若錦;夏云輕靈,飄之若絮;秋云恬淡,浮之若絲;冬云厚重,嚴之若霜。但這次觀云,依然是那樣新奇,那樣激動不已。他對于這秦嶺云幾乎到了百看不厭的地步。此時,雄偉的秦嶺就矗立在他的眼前。那一座座山峰,宛若一把把倚天長劍,逼視著東方,大有氣吞萬里如虎之勢。驀地,他頓悟了百二秦峰的深刻含義。是啊,秦地的山比他家鄉(xiāng)的山險多了,難怪古人說“秦地險固,百倍于天下”,看來果真如此。他不由脫口贊嘆:壯哉,秦嶺!這大約是夏日的清晨,東方剛亮的當兒,秦嶺山的青峰白崖歷歷在目,而山間的流云輕靈若霧,正漂浮蒸騰。青山白云相映,愈覺清奇之至。一忽兒,東方天際紅霞萬道,旭日欲出,而此時的秦嶺云在朝霞的映照下,猶如變戲法似地,一下子變得絢爛多姿,五光十色,仿佛如錦似畫的屏風乍開,亮麗之至。正指顧間,大團大團的云霧從峰壑間冒出,一忽兒的功夫便聚成烏沉沉的云陣壓在嶺巔。一道閃電過后,便是一串清脆的雷聲,那云仿佛緊隨著一條神奇的游龍,在空中急急地播起雨來。不一會兒,山崖峰壁便掛起了一道道雨瀑,象白練一般,墮入山間云谷之中。再過了一會兒,雷也息了,風也住了,雨也停了,而云也散了,只留下一絲絲白云在山腰峰間游來游去,顯得十分的閑逸。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動了林云翰,他在心里對那秦嶺云說:秦嶺云啊秦嶺云,你何時能把甘霖灑遍九州,以解普天下百姓的渴望呢?云無語,他卻感概地對身旁的人說:“這云也和一些人一樣,它寧肯跟著龍不辭辛勞地為天下百姓播雨,也不愿到蓬萊島上去做神仙,這是多么卓爾不群的志趣啊!”身旁的人都贊成他這種積極入世、輔佐君王、以天下蒼生為念的思想。林云翰把自己的感悟條理了一番,于是便產(chǎn)生了《秦嶺云屏》這首詩:
百二秦峰亦壯哉, 四時景色護崔嵬。
氣蒸瑞靄云屏擁, 光絢晴霞錦幛開。
有意從龍朝象籟, 無心駕鶴上蓬萊。
何當起慰蒼生望, 灑作甘霖遍九垓。
風陵曉渡———
? ? ? 風陵渡是潼關(guān)北門和東門外一段黃河的渡口,因黃河灘涂古有女媧(風姓)墓,故而得名。該渡口是連接山陜乃至華北的大碼頭,自春秋以來就是秦晉間的水上交通樞紐。降至清雍正六年(1728),渡口猶有官船11只,水夫84人,尚且不計兩岸的私船和過往客商的船只在內(nèi)。由此可以想見,當年水運的繁忙和碼頭的熱鬧情景。
? ? ? 每日拂曉,沉睡的黃河剛剛蘇醒,岸上樹影依稀可辨之際,南來北往的客商和旅人便接踵而來。一時間,碼頭上人聲喧嘩,車聲轔轔,鞭鳴馬嘶,一片熙攘。遙望黃河上下,煙霧茫茫,桅燈閃爍。船只南北競馳,彩帆東西飛揚。側(cè)耳傾聽,黃河嘩嘩的濤聲,船夫們的號子聲,商旅們的呼喊聲,櫓聲,鳥聲,鐘聲……匯成一片,古渡兩岸回蕩著優(yōu)美的清晨爭渡的交響曲。
? ? ? 這大約是一個清秋的拂曉。潼關(guān)城內(nèi)麒麟山上的晨鐘還未敲響,詩人林云翰便出關(guān)城東門直奔風陵渡而來。
? ? ? 林云翰此行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造訪昔日周武王“放牛于桃林之野”的圣跡,而他最大的興趣卻是游覽黃河曉渡的熱鬧情景。此時天還未亮,而在潼關(guān)城通往渡口的道路上,一路都是早行的商客和旅人。在忽明忽暗的燈籠照引下,人影綽綽,步履匆匆,形成了一支神奇的隊伍。當林云翰隨著人流來到渡口上的時候,黃河上的霧還沒有散開。漫天曉霧里,感覺到水氣特別重,那高掛在桅桿上的航燈閃著黃色的光暈,給人一種朦朧神秘的感覺。此時的碼頭上早已熱鬧起來。
? ? ? 這里堆放的鹽、堿、棉、炭等貨物恰如一座小山。而蜂擁而至的商客和旅人正爭著趕坐頭班船過渡。一時間,喧聲四起,給這秋晨清寂而廣漠的黃河增添了幾分鮮活的氣息。林云翰好不容易擠上了北去的渡船,由于回流太急,船夫們疾忙使勁搖櫓,這才撥正了船頭,向?qū)Π恶側(cè)ァ_@時天色一亮,只見滿川道的青草在殘月的余輝里閃著寒光,而遠處的島嶼波光搖曳,曙色浮現(xiàn),愈顯得清麗之至。眺望著曙光升起的東方,一縷鄉(xiāng)愁不覺襲上了他的心頭。他面對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感慨萬千。是啊,他淹留在這座秦地關(guān)城已有一些時日了,什么時候可以回到關(guān)外自己的故鄉(xiāng)與家人團聚呢?等到船靠了岸他獨自佇立在沙洲上時,心情依然是惆悵不已。
? ? ? 這一日,林云翰在風陵渡游覽了周武王的勝跡后,又返回了潼關(guān)城。周武王的勝跡似乎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印象,倒是清晨渡口那繁忙熱鬧的場景卻引發(fā)了他的詩興。于是,《風陵曉渡》一詩便落于腕底:
周王曾此暫停車舟,陳跡千年今尚留。
傍圻人暄爭急渡,開頭棹疾逆回流。
滿川草積寒光映,隔嶼波搖曙色浮。
幾度臨瀾動歸興,不堪惆悵重沙洲。
黃河春漲———
? ? ? 春暖花開季節(jié),站在潼關(guān)老城上眺望黃河桃汛,最是賞心悅目。此時黃河上游已積雪消融,封冰解凍,故而河水流量劇增。大大小小的流凌漂浮在河面上,與河水俱下,洶涌澎湃,奔騰不息。時有流凌相撞,發(fā)出隆隆聲響,而在春陽的映照下,一河銀光閃爍,映日不可久視,景象異常壯觀。
? ? ? 一個黃河流凌的清晨,詩人林云翰來到了河邊。此時岸上的柳樹,在春風剪拂下已垂下千萬條綠絲兒,遠遠望去,似輕煙一般。而黃河水顯見得漲了許多,那浩浩渺渺的河水如百川匯流,一眼望不到邊際。只見河中飄浮的冰凌閃爍著晶瑩的銀光,推擁著河水發(fā)出一陣陣清嘯,一層層波浪挾裹著大團的涼氣,撲面而來。這時候,細細的春雨悄然而至。落到人臉上,有一種潮乎乎地感覺。而兩岸盛開的杏花,在春雨里仿佛一團團紅霧,迷蒙之至。古人有“斜風細雨不須歸”,林云翰不只“不歸”,他還要親身體味雨中泛舟的情趣。霏霏春雨中,篙櫓舞動,他乘船在河上自由漂流,此時,綠的樹,紅的花,銀的凌,白的鷗,盡供眼底,他不覺興致勃生。他站在船上眺望著西北方,黃河便是從那里的崇山峻嶺、冰峰雪谷間奪峽而來的。可黃河的源頭在哪兒呢?神話里說黃河與天上的銀河相通,那銀河就是黃河的源頭。曾有人乘著筏子沿黃河上溯,竟一直行到了天河,并見到了牛郎與織女。可這個人呢?驀地,他想起了張騫,張騫就是那位筏子客。于是他打算效法這位古代異人,坐著筏子直上天河去探尋黃河之源。
? ? ? 林云翰回歸關(guān)城,黃河桃汛的壯麗景色和微雨泛舟的奇思妙想,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于是他磨墨展紙,酣暢淋漓地寫下了《黃河春漲》這首詩:
冰泮黃河柳作煙,忽看新漲浩無邊。
飛濤洶涌警千里,卷浪彌漫沸百川。
兩岸曉迷紅杏雨,一篙春棹白鷗天。
臨流會憶登仙事,好借星槎擬泛騫。
? ? ? 詩人林云翰何時辭關(guān)而去?是布衣終身,還是實現(xiàn)了他積極入世、輔佐君王、造福蒼生的抱負?歷史沒有對我們給出答案,但他吟詠潼關(guān)的“八景詩”卻穿過數(shù)百年的云煙,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古老潼關(guān)一組優(yōu)美而永恒的贊歌。
? ? ? ? ? ? ? 2021.08.24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