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雨花臺悲有哪些含義答案 登雨花臺有感的語言特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登雨花臺悲有哪些含義答案,以及登雨花臺有感的語言特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及翻譯賞析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我懷郁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官闕何蕭蕭。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翻譯及注釋
翻譯 滔滔長江從萬山中奔騰而來,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而只有鐘山山勢由東向西,蜿蜒如龍,似乎要與江河相抗衡。長江與鐘山相互爭雄,兩者之勢堪稱天下壯景。相傳秦始皇曾在鐘山之下埋下黃金,以振「王氣」,但這里山川靈秀之氣象至今還是旺盛的。我心中的憂思怎樣才能解開?醉著酒走上雨花臺看看。雨花臺上,面對荒煙落日,一種曠遠迷茫的懷古之情,油然而生。石頭城下,江水震怒洶涌,北邊的千萬鐵騎怎敢渡江?不過吳主孫皓,打著黃旗北去洛陽,竟成俘虜,這分明是兇兆,可見連鐵索橫江都不牢固!歷經前代吳國,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宮闕荒蕪,草木已繁茂!一方霸主忙于割據稱雄,幾度廝殺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我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運,起江南發兵,平定爭霸之亂,如今已得休養生息。從此四海之內永遠一家人,長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注釋 1金陵:今江蘇南京市。2雨花臺:在南京市南聚寶山上。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講經,落花如雨,故名,這里地勢高,可俯瞰長江,遠眺鐘山。3「山勢」一句:這句說,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4鐘山:即紫金山。5「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愨(que)傳》「愿乘長風破萬里」語。這里形容只有鐘山的走向是由東向西,好像欲與江流抗衡6「秦皇」二句:《丹陽記》:「秦始皇埋金玉雜寶以壓天子氣,故名金陵」。瘞(yi),埋藏。佳氣,山川靈秀的美好氣象。蔥蔥,茂盛貌,此處指氣象旺盛。王,通「旺」。7郁塞:憂郁窒塞。8城南臺:即雨花臺。9坐覺:自然而覺。坐,自,自然。十石頭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以形勢險要著稱。⑾黃旗入洛:三國時吳王孫皓聽術士說自己有天子的氣象,于是就率家人猜兄宮女西上入洛陽以順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處說「黃旗入洛」其實是吳被晉滅的先兆,所以說「竟何祥」。⑿鐵鎖橫江:三國時吳軍為阻止晉兵進攻,曾在長江上設置鐵錐鐵鎖,均被晉兵所破。⒀三國:魏、蜀、吳,這里僅指吳。⒁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金陵,史稱六朝。這里指南朝。⒂蕭蕭:冷落,凄清。⒃英雄:指六朝的開國君主。⒄務割據:專力于割據稱雄。務,致力,從事。⒅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⒆事休息:指明初實行減輕賦稅,恢復生產,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事,從事。⒇四海永為家:用劉穗嫌襲禹錫《西塞山懷古》「從今四海為家日」句,指全國統一。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鑒賞
詩的開頭描寫所看到的景色:長江從萬山叢中呼嘯東下,鐘山似蟠龍乘風西上。江山形勝,使詩人想起當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者鬧下金玉雜寶,以鎮壓金陵的「天子之氣」,但徒勞無功,金陵依然「王氣」旺盛,此時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著筆頭一轉,寫詩人自己的心緒和感慨。詩人說自己本是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臺眺江的。建國之初,氣象更新,何來愁思?讀完全詩,便不難明白,他是從歷史的教訓而生憂患。「荒煙落日」的遠景使他引發「蒼茫萬古意」,石頭城下的濤聲使他想起了三國、六朝的舊事。當年南朝陳后主君臣曾以為「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后來卻成為北軍的階下囚。三國吳主孫皓迷信「黃旗紫蓋見于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的謠傳,帶了王室及后宮數千人要去洛陽稱帝,結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過了九年,晉軍伐吳,吳在長江險要之處設置鐵鏈,橫鎖江面,可是依舊擋不住進攻,孫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時自三國東吳建都以來的六朝宮殿,都已雜草叢生,殘敗破落,那些妄想憑借長江天險割據一方的「英雄」,只能讓血流如潮,給百姓帶來災難,而一無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現實,詩人慶幸躬逢盛世,歌頌「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與民休息,從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長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聯系全詩主旨,這與其說是詩人對現實的歌頌,毋寧說是詩人對國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來的 明朝 會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呢?所以這四句聲調是歡快的,但歡快中帶有一絲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陰影。既豪放偉岸,又沉郁頓挫。
全詩氣勢豪放,音韻鏗鏘,舒卷自如,縱橫隨意。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賞析
這首詩以豪放、雄健的筆調描繪鐘山、大江的雄偉壯麗,在緬懷金陵歷史的同時,發出深深的感慨,把故壘蕭蕭的新都,寫得氣勢雄壯;抒發感今懷古之情的同時,又表達了對祖國統一的喜悅。
「大江來從萬山中」四句,寫目之所見。浩浩的長江,從萬山千壑中奔流而東,綿互兩岸的山勢,也隨之而宛轉東向,只有那龍蟠虎踞的鐘山,挺然屹立在西邊,好像要乘長風,破巨浪,挽大江而西向似的。大江要東流,鐘山要西上,這就賦予了它們以人格的力量,賦予了它們以浩然的正氣,一個要沖向大海作波濤,一個要屹立西天作砥柱;一個能驚濤拍岸,一個不隨波逐流,于是在詩人的筆下,大江和鐘山都成了自己的化身,氣勢之雄偉,器宇之軒昂,是江山的傳神,也是詩人的寫照。「江讓相雄不相讓」四句,分承「大江」與「鐘山」兩聯。「相雄不相讓」,正是對以上四句的高度概括;「形勝爭夸」,則是對下文的有力開拓。
詩人的眼光從眼前的瑰實,一下轉向深邃的歷史。金陵的形勝,雖然依山帶河,固若金湯;金陵的王氣,雖然郁郁蔥蔥,至今不衰。然而守天下在德不在險,在于得人心而不在于什么「壓之」之術。縱使秦始皇鎮「金陵之氣」,而金陵卻依舊「佳氣蔥蔥」,而為「我懷郁塞何由開」以下四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漢方全盛,而賈誼以為天下事可為痛哭者多;明方開國,而高啟便有「我懷郁塞」之惑,這是遠謀深慮者能夠居安以思危、見患于未形的表現。詩人在酒酣耳熱之際,登上雨花臺,驀然在「荒煙落日之中」,萌發一種懷古的感情,重現了「金陵昔時何牡哉?席卷英雄天下來」的景象,不禁陷入了對現實和歷史的沉思:那建都在這里的六代帝王,演出一幕一幕的悲劇,都在他的腦海里翻騰。「石頭城下濤聲怒」句,就是藝術地概括了在他腦海里重演的歷史悲劇。南朝陳后主和三國吳孫皓的悲慘結局,正是詩人「我懷郁塞何由開」的導線。陳后主做了隋軍的俘虜,這就是「武騎干群誰敢渡」的藝術概括。吳主孫皓先有「黃旗入洛」的歷史笑柄,后有「鐵鎖橫江未為固」的具體史實。這兩位君主坐擁長江天險,而而遺下笑柄,甚至亡國,這是作者思索之因。
「前三國,后六朝」四句,是詩人進一步對六朝歷史的探索和反思。如果說前四句是「點」,那么后四句就是「面」;前四句是典型的悲劇,后四句便是歷史的普遍規律;前四句是鋪陳史實,后四句便是深化主題。詩人認為不管是「前三國」,也好「后六朝」也好,它們都已經過去了,成了歷史的匆匆過客,當時那些豪華宮闕,如今也已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那些務于「割據」的「英雄」們,曾經是「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他們所建立起來的王朝,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幾度戰血流寒潮」,不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感嘆。這就是三國、六朝的歷史,這就是供詩人憑吊、供漁樵閑話的千秋歷史。新建起來的 明代 ,能否改變歷史的規津。詩人不敢想,也不敢說,然而這正是詩人「我懷郁塞何由開」的真正原因。
詩人把筆鋒一轉,從歷史的深沉反思中跳到對現實的贊美歌頌,而把那一段潛臺詞輕任地抹掉。「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國」四句,表面上是詩人對現實的歌頌,實則是詩人對國家的期望:他希望從此鑄甲兵,為農器,賣寶刀,買耕牛,真正與民休息,讓老百姓在和平的環境中愉快地生活著;他希望從此四海一家,再不要憑險割據,南北對峙,讓老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聲調是歡快的,但歡快中帶有一絲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陰影。既有豪放偉岸之氣,又有沉郁頓挫之致。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 明代 開國未久之際。作者生當元末明初,飽嘗戰亂之苦。當時詩人正應征參加《元史》的修撰,懷抱理想,要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當他登上金陵雨花臺,眺望荒煙落日籠罩下的長江之際,隨著江水波濤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詩詞作品: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詩詞作者:【 明代 】 高啟 詩詞歸類: 【登高】、【寫景】、【長江】、【詠史懷古】
魏禧《登雨花臺》原文及翻譯賞析
登雨花臺原文:
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生。
登雨花臺翻譯及注釋
翻譯 四十年來,甘守貧困度殘生,腳穿麻鞋,此日登臺望舊京。滿目破碎,大好河山誰摧毀?一腔悲憤,園陵松柏竟凋零!牛羊踐踏,大片春草變狼籍,車馬馳騁,半是舊官顯驕橫。暮色蒼茫,欲哭無淚殘陽斜,悲風獵獵,吹起大江嗚咽聲。
注釋 1老柴荊: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貧賤。2園陵:指南京鐘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3冠蓋:官僚們的官服車蓋。雍容:華貴的樣子。
登雨花臺鑒賞
雨花臺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處名勝,登高遠眺,諸景諸色,盡收眼底。南京曾是 明代 建國之初的都城, 明朝 開國皇帝虧仿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鐘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詩人登上雨花臺,舉目四望,不禁感嘆萬分。開頭兩句不禁點名了詩人的布衣身份,而且還隱含著一股豪氣。魏禧在明亡之后,絕意仕進。清統治者為籠絡文士,曾詔舉博學鴻詞,他拒絕應試,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鄉間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詩句表示對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時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達了更為深沉濃重的情感。
三、四兩句詩人心頭的怒火陡然升起,詩人發出了激憤的責問:究竟誰是國家滅亡的罪魁禍首?表現了詩人對禍國殃民者的仇恨和對歷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義深刻。金甌破碎,竟然無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遭到了迅速覆滅的命運。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閹黨余孽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積極備戰,以圖恢復,反而倒行逆施,大興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為清所有。戰火遍地,四處瘡痍,甚至 明朝 開國皇帝的陵墓也難逃厄運。這實在是令人難以容忍的奇恥大辱,詩人用「可堪翦伐到園陵」表達了痛心疾首的義憤之情。其中有對斷送國家者的鞭撻,也有對異族入侵者的控訴。
五、六兩句詩人內心的怒火轉化為憎惡怨恨,從而使全詩的內蘊更加深邃和豐富銷寬纖。「牛羊踐履」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是對異族侵略者的微妙譏諷。作為剛從游牧部族進入關內的清人,牛羊的踐踏錦繡江山,就如同他們的鐵蹄在蹂躪著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義深長,形象地描繪出了被牛羊踐踏的田園一片荒蕪,只有野草時時更新的景況,黎民百姓的悲慘處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與此相對的卻是雍容華貴的官府車蓋,前呼后擁,招搖過市。更令人觸目驚心者還是「半舊卿」三字,那些曾在 明朝 為官為宦的權貴們,在異族入侵著面前卑躬屈膝,側姿求媚,腰身又變成了當朝的新貴。他們毫無民族氣節,不顧國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個人安樂,不正是這些民族敗類葬送了 明代 的江山嗎?這就與上一聯「誰使山河全破碎」緊緊呼應起來。「冠蓋雍容」與詩人「柴荊」「麻鞋」的身份相映襯,表露出「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之意,詩人強烈的民族氣節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與「半舊卿」,一新一舊,新草遮蓋的是舊日山巧嫌河,舊卿卻扮演了新貴的角色。由此不難見出詩人錘字煉句之功。
最后兩句,詩人在雨花臺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滿腹的悲憤還未傾吐干凈,不覺暮色已經降臨。作者的真摯情感甚至打動了天地萬物,只見凄風悲號,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達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詩也就在這悲風聲中收束。
登雨花臺作品背景
魏禧是一位極富民族氣節的文人。他生于明末,明亡后,與兄際瑞、弟禮隱居翠微山,筑室號「易堂」,授徒著述,有「寧都三魏」之稱,又與彭士望等稱「易堂九子」,而以禧之文名為最著。他深懷亡國之痛,在《許秀才傳》中沉痛地說:「禧亦故諸生,方偷活浮沉于時,視二許能不愧死入地哉?」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敵殉國和堅守志節之士,他的詩歌多抒寫故國之寺和國破之悲。這首《登雨花臺》詩就表達了他對明清易代的傷感哀痛。
此詩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據明亡已二十年。作為長期隱居故鄉的遺民詩人,魏禧四十歲時來到舊京南京,登上今中華門外的雨花臺,仍感慨萬千,寫下這首七律。
詩詞作品: 登雨花臺 詩詞作者:【明代】 魏禧 詩詞歸類: 【景點】、【登樓】、【抒情】、【愛國】
登雨花臺和登金陵鳳凰臺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登雨花臺和登金陵鳳凰臺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描寫了清初戰亂之后金陵破敗荒涼景象,以此來表達自己滿腔的傷感之情。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團亮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其中的長吵或薯安不見又內含升者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
魏禧《登雨花臺》對明清易代的傷感哀痛
登雨花臺·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
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拆鬧肆陵!
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聲。
魏禧是一位極富民族氣節的文人。他生于明末,明亡后,與兄際瑞、弟禮隱居翠微山,筑室號“易堂”,授徒著述,有“寧都三魏”之稱,又與彭士望等稱“易堂九子”,而以禧之文名為最著。他深懷亡國之痛,在《許秀才傳》中沉痛地說:“禧亦故諸生,方偷活浮沉于時,視二許能不愧死入地哉?”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敵殉國和堅守志節之士,他的詩歌多抒寫故國之思和國破之悲。這首《登雨花臺》詩就表達了他對明清易代的傷感哀痛。
雨花臺是座落在南京城南的一處名勝,登高遠眺,諸景諸色,盡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國之初的都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鐘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詩人登上雨花臺,舉目四望,不禁感嘆萬分。開頭兩句不僅點明了詩人的布衣身份,而且還隱含著一股豪氣。魏禧在明亡之后,絕意仕進。清統治者為籠絡文士,曾詔舉博學鴻詞,他拒絕應試,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鄉間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詩句表示對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時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達了更為深沉濃重的情感。
三、四兩句詩人心頭的怒火陡然升起,詩人發出了激憤的責問:究竟誰是國家滅亡的罪魁禍首?表現了詩人對禍國殃民者的仇恨和對歷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義深刻。金甌破碎,竟然無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遭到了迅速覆滅的命運。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閹黨余孽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積極備戰,以圖恢復,反而倒行逆施,大興土木,恣意荒彎磨淫,遂使山河全部為清所有。戰火遍地,四處瘡痍,甚至明朝開國皇帝的陵墓也難逃厄運。這實在是令人難以容忍的奇恥大辱,詩人用“可堪翦伐到園陵”表達了痛心疾首的義憤之情。其中有對斷送國家者的鞭撻,也有對異族入侵者的控訴。
五、六兩句詩人內心的怒火轉化為憎惡怨恨,從而使全詩的內蘊更加深邃和豐富。“牛羊踐履”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是對異族侵略者的微妙譏諷。作為剛從游牧部族進入關旅轎內的清人,牛羊的踐踏錦繡江山,就如同他們的鐵蹄在蹂躪著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義深長,形象地描繪出了被牛羊踐踏的田園一片荒蕪,只有野草時時更新的景況,黎民百姓的悲慘處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與此相對的卻是雍容華貴的冠服車蓋,前呼后擁,招搖過市。更令人觸目驚心者還是“半舊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為官為宦的權貴們,在異族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側姿求媚,搖身又變成了當朝的新貴。他們毫無民族氣節,不顧國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個人安樂,不正是這些民族敗類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嗎?這就與上一聯“誰使山河全破碎”緊緊呼應起來。“冠蓋雍容”與詩人“柴荊”“麻鞋”的身份相映襯,表露出“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之意,詩人強烈的民族氣節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與“半舊卿”,一新一舊,新草遮蓋的是舊日山河,舊卿卻扮演了新貴的角色。由此不難見出詩人錘字煉句之工。
最后兩句,詩人在雨花臺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滿腹的悲憤還未傾吐凈盡,不覺暮色已經降臨。作者的真摯情感甚至打動了天地萬物,只見凄風悲號,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達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詩也就在這悲風聲中收束。
這首詩以情感的起伏變化為線索,題為“登雨花臺”,筆墨卻并沒有以景物為主,而是傾盡全力噴涌出深沉濃烈的憤激哀怨之情。這些情感又集中于明代開國皇帝的陵墓被踐踏翦伐這一具體事物景象之上,使情感具有了堅實的基礎,更能引發人們的共鳴,使人們的心靈受到無法抑制的顫動,從而增強了詩的力度。
登雨花臺悲有哪些含義答案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登雨花臺有感的語言特點、登雨花臺悲有哪些含義答案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