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西湖的詩句選自哪里 描寫西湖的是哪首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描寫西湖的詩句選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描寫西湖的是哪首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欲把西湖比西子出自哪一首詩?
出自《飲湖上初晴后雨》。
《飲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蘇軾 【宋代】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詩句賞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瀲滟”,波光閃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白居易寫初春西湖的詩句有哪些
1. 白居易寫的關于初春西湖的詩句
白居易寫的關于初春西湖的詩句 1.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的詩句
《錢塘湖春行》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話譯文:
繞過孤山寺以北漫步賈公亭以西,湖水初漲與岸平齊白云垂得很低。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最喜愛湖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白居易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lián)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出一種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tài)天容。
頷聯(lián)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筑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
“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tài)。“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頸聯(lián)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
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lián)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這兩聯(lián)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tài);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錢塘湖春行
2.白居易初春西湖的詩句
白居易描寫初春西湖的名詩就是《錢塘湖春行》,全詩如下: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鑒賞:《錢塘湖春行》生動地描繪了白居易初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初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3.白居易的什么寫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圖你認為其中最能表現初春景象的詩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注釋 選自《白氏長慶集》。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陳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筑。
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
云腳低:指云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游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
云腳:接近地面的云氣,多見于降雨或雨初停時。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
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 5、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
6、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 7、啄:銜取。
燕子銜泥筑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
側重禽鳥。 8、暖樹:向陽的樹。
9、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的。
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
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側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厭。
11、陰:同“蔭”,指樹陰。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筑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huán)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13、云腳:接近地面的云氣,多見于將雨或雨初停時。 14、沒(mò):隱沒。
15、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 16、不足:不夠。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
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譯文 走在西湖邊。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賞析 《錢塘湖春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詩的首聯(lián)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
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tài)天容。
頷聯(lián)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筑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寫出了初春的生機。
“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tài)。“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
頸聯(lián)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
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
這一聯(lián)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lián)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tài);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
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于他寫出了季節(jié)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
《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lián)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lián)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
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
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
4.白居易寫的關于西湖的詩句
1、《春題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答客問杭州》
白居易
為我踟躕停酒盞,與君約略說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唐瀉綠油。
大屋檐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
所嗟水路無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4、《西湖留別》
白居易
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
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
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5、《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6、《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棕櫚葉戰(zhàn)水風涼。
煙波澹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
7、《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蹋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5.白居易描寫西湖的詩句有哪些
1. 煙波澹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
2.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3.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唐代:白居易
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zhàn)水風涼。
煙波澹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
譯文:
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聽完高僧佛經講解劃船回去。
因為盧橘飽含雨水,所以其果實沉重而低垂,棕櫚的葉子隨著清風的吹動相互擊打著。
湖上的水氣迷蒙,微波動蕩,水天一色, 望湖上瓊樓珠殿,參差不去,倒映在夕陽下。
回到對岸,請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萊宮一樣,坐落在水中央。
《杭州回舫》
唐代:白居易
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譯文:
自從告別杭州的好山好水之后,我酒喝得少了,詩也懶得寫了,我想將我的這些心意放在槳上,告訴西湖的風和西湖的月亮。
《春題湖上》
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譯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huán)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一派蒼翠。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初生,似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一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詩人不由發(fā)出對西湖風光的贊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愿離開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莫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出自哪里?
從未聽說過“莫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詩,應該是筆誤,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兩句詩,出自于蘇軾著名的詩歌《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全詩如下: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兩句詩是描寫西湖的千古名句,意思是說:倘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她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美麗,十分合適的。
蘇軾的這個比喻,靈巧而又新奇,將西湖的美態(tài),十分傳神地表現了出來,妙在語言通俗易通,任何人讀上兩遍,幾乎都能背誦下來,這便是好詩歌的魅力!
?
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贊美西湖的詩歌。蘇軾暢游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游萬仞。于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但是,這首詩卻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全景”的點評,當然,詩人所用的手法是高明的,是充滿想象力的。尤其是這后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最恰當評語。直到今天,仍然有很人用這兩句詩來贊美西湖。
“水光瀲滟晴方好”是描寫西湖晴天的山光水色: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描寫雨天的西湖景象: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
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美麗之極的,詩中不難看出,蘇軾對西湖的喜愛之情,這前兩句詩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而詩的后兩句進一步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且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
蘇軾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知道,歷史上還有不少女子,其美與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蘇軾為什么偏偏要選西施來比西湖呢?
?
或許是因為,一者西施的家鄉(xiāng)在浙江,離西湖不遠;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個“西”字,大有關聯(lián)之處。
從西湖的美景聯(lián)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于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
正因為蘇軾這個絕佳比喻,所以現在西湖也叫西子湖。
描寫西湖的詩句很多,我知道了什么選自《》。
孤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蘇軾《夜泛西湖五絕》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底。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
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春題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明代王瀛《蘇公堤》中“蔭濃煙柳藏鶯語,香散風花逐馬蹄”的詩句。詩句集中描寫了蘇堤醉人的景色。“西湖風景六條橋,一株楊柳一株桃。”每到陽春三月,柳絲輕揚,翠浪翻空,碧桃吐艷,紅霞滿地,十里長堤,彌漫著綠煙彩霧,馨香馥郁,令人陶醉。明代張寧《蘇堤春曉》詩道:“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南宋吳唯信《蘇堤清明即事》詩云:“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陸游也有 “花滿蘇堤柳滿煙”的詩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出自哪里?
出自:《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蘇軾?【朝代】宋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賞析:
詩人對西湖的特點作了極其準確而又精到的藝術概括,達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效果;此外還運用了恰當新穎的比喻,賦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資質,使西湖成為美的化身,對西湖進行美的升華。
在善于領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