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興起于哪里 詩開始于哪個朝代
大家好,關于詩興起于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詩開始于哪個朝代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詩歌的起源及其發展
詩歌的由來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后來為什么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并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于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后,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于這種情況,后來人們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v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于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v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后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后,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后,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云《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后,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v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v題畫詩之考
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于唐代,創始者為杜甫。
這里首先應該說明什么是題畫詩?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么,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
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雖說比較簡單,但確實是對畫扇的歌詠。
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在題畫詩創作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題畫詩,六朝時已經產生。
詩歌的起源 [原創 2006-01-26 16:13:46 | 發表者: 俺樣]
關于文學藝術的起源,說法眾多,如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心理表現說等等。其中勞動說最為人們所認可。而詩歌又可以算是一切文學作品的開路先鋒。在人類社會出現文字之前,就已經有了口頭創作的歌謠了。魯迅先生認為詩歌起源于勞動和宗教,原因有二:其一,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其二,原始民族對于神明由畏懼而生敬仰,于是歌頌其威靈,贊嘆其功烈。
詩歌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在《淮南子》里有過比較具體的描述: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當然,由于那時生產還處于原始階段,語言也不發達,人們在勞動中發出的“邪許”的聲音還比較單調,既沒有歌詞,自然也沒有表達具體的思想內容,因此我們還不能認為它是真正的詩歌,只能算是原始的歌謠。
從僅僅有表聲的歌謠發展到同時也表意的詩歌,這中間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呂氏春秋》的《音初》篇記載了一首《候人歌》,歌詞是:
候人兮猗!
可以看作是表意詩歌的一種最簡單的雛形。這里的兮猗二字,如同“邪許”一樣,只起表音的作用,而侯人二字,就表達了作者的一定意愿,而具有雖然簡單卻比較具體的思想內容了。
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生活也越來越多樣化,詩歌的表現形式自然也更加完善,內容也更加豐富。這時期,詩歌不僅可以表達個人的的某種愿望,而且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了。《吳越春秋》里記載了一首《彈歌》,歌詞是: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在這短短的八個字中,反映了原始時代我們祖先打獵的全過程和生動的場面。這首歌謠不僅內容完備,情節生動,而且句式整齊,逢雙句押韻,大體具備了詩歌的一般要求。
其次,談談詩歌起源于宗教.在原始的歌謠,我們能找到很多祈天一類的作品,例如《禮記·郊特牲》里就記載了一篇相傳是神農時伊耆氏的《蠟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昆蟲勿作。草木歸其宅。
照字面意思看來,這首歌謠顯然是當時勞動人民因無力戰勝水旱蟲災而向“天帝”發出的祈求,希望不要降災禍來危害莊稼,讓大家能過上安逸的生活。
卜辭是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時代的文字,因為它是通過宗教巫術占卜吉兇禍福的,所以叫“卜辭”。在已經整理出來的卜辭中,也有酷似詩歌一類的記錄:
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這幾句卜辭,從內容看,不僅文字完整,而且意義非常明顯。從表現形式上看,也基本上具備詩歌的形式了。如果對照一下漢代的樂府民歌《采蓮曲》,就更有理由說它是一首詩了: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應當注意的是,我們說詩歌起源于生產勞動,起源于宗教,并不是說這二者是相互脫離、各不相關的;恰恰相反,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呂氏春秋·古樂篇》有這樣的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這里所提的八闋詩歌,具體內容已經失傳,但是從這八部詩歌的名稱來看,既直接與生產勞動有關,又跟當時的宗教迷信關系密切。 特別是“敬天常”、“依地德”這類名稱的歌詞,很明顯既反映了人們對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等)的重視,又具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中國的古詩詞最初興起于哪個年代?
俗話說,唐詩宋詞。
詩是在唐朝時期發展起來的,李白、杜甫等偉大的詩人都是唐朝人。
詞是在宋朝發展起來的。陸游、女詞人李清照都是宋朝人。
哪一朝代的詩可以稱道是山水詩的興起呢?
哪一朝代的詩可以稱道是山水詩的興起呢?山水詩和田園詩的興起和發展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南朝詩人謝朓等人的努力下,山水詩得到了發展,以清新優美的風格區別于邊塞、宮怨等其他題材。
山水詩的崛起,是南北朝最值得稱道的詩篇。在此之前,詩歌中對山水的描寫只是處于陪襯的客位,但此時有些詩人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融入到詩歌創作中。
我國詩詞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從春秋時期就有出現詩詞,但大多是描寫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即使有風景,也是作為陪襯。直到東漢時期,由于各地戰亂動蕩,一些文人墨客選擇歸隱山川,山水詩派就在此時誕生。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突破了詩歌的固定主題,將山水作為詩歌的新素材,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
山水詩和田園詩的興起和發展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嘯詠山林,隱逸之風遂興,東晉陶淵明歸隱田園,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歌詠田園風光與農家生活,在詩歌中開辟了一塊藝術新天地,宣告了田園詩的誕生。
“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隨著魏晉玄學的興起,在老莊思想的影響下,文人由崇尚清談轉變為熱愛山水,希望企業通過看自然來欣賞玄理,讓以描寫自然為主的山水詩逐漸取代玄言詩。因為政治上的失意,謝靈運游山玩水,成為第一個廣泛寫山水詩的詩人,從而確立了山水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此后,在南朝詩人謝朓等人的努力下,山水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以清新優美的風格區別于邊塞、宮怨等其他題材。
初唐王績除了六朝的典雅風格外,是獨一無二的。簡單清新田園詩成為唐山水田園詩學校的開創者。盛唐時期,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一大批詩人,繼承了陶淵明田園詩和謝靈運山水詩的傳統,融合了兩大流派的特點,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達到了文學史上的高峰。
詩什么時候出現 盛于什么時候
詩---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時期,距今3000年左右。興盛于唐宋
詩歌的由來是什么?
詩歌的由來:
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
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
《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擴展資料:
詩歌的特點:
1、抒情性是詩歌的最基本特點.詩總是表達強烈情感的,屈原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表現的是屈原高尚情操和矢志不移的精神。
杜子美安得廣廈千萬間表現的是寬廣胸襟,陶淵明,表現的是他對上水田園生活的向往.讀者欣賞過程中總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言為心聲詩歌更是真情所致,自然流露。
2、詩歌通過形象典型地反映生活,詩歌的情感常常能聚和蘊含在藝術形象之中。較之其他文學作品,詩歌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3、詩歌通過意境表達思想感情,詩的意境,是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歌
關于詩興起于哪里和詩開始于哪個朝代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