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公養猴錯在哪里的簡單介紹
今天給各位分享狙公養猴錯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狙公失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狙公失猴這個故事道理介紹
1、狙公失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勞動企圖靠依賴別人或者包銷別人過河,最終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樣的下場。
2、楚地有一個人靠著養猴子過活,人們都叫他:“狙公”。每天清晨,他都會把猴子們集合在院子里訓話,并分配給猴子們活干。他讓年長有威望的猴子率領猴子們去山上采集果實,收工回來之后,他將十分之一的果實分配給猴子們,有時還一點不給它們吃,動輒還要用鞭子、棍棒責打它們。猴子們覺得難以忍受,但又不敢違抗。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問大家:“山上的果樹是狙公栽的嗎?”眾猴回答說:“不是,那是天地自己生發長出的。”小猴子又問:“那是必須有他的準許才可以采摘嗎?”大家回答說:“不是,誰也可以采摘。”小猴接著問:“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要依附于他,受他的欺壓和奴役呢?”話音未落,大家都醒悟過來。那天夜晚,等狙公睡著以后,猴子們沖破牢籠,攜帶著他們的勞動果實逃進了深山老林,一去不復返。之后,狙公饑餓而死。
狙公失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狙公失猴的故事.也就是今天的成語"朝三暮四" "朝四暮三".這個故事說明了猴子的目光短淺.猴子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沒有去考慮結果.當今社會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小利益.而沒有顧全大局。
我們在批判猴子不看事物本質,只注重事物形式,養猴人老奸巨滑、詭計多端的同時,更應該學習養猴人那種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模式,將其作為我們的反面教材,予以辯證的吸收和學習。
狙公養狙,朝三暮四《列子》
朝三暮四
狙公養狙(狙,猴子)
? ? ? ? ? ? ? 《列子·黃帝》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
能解狙公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己也,
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眾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眾狙皆伏而喜。
【今譯】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狙公),很喜愛猴子,在家里養了一大群猴子。
狙公和猴子們朝夕相處,關系融洽,他能了解猴子的意思、心意;猴子也能懂得狙公的話語,理解主人的心思,并很會討主人的喜歡。
狙公寧愿減少家中的吃食(口糧),節省自己家里人的生活費用,也要騰出錢來給猴子們買吃的,讓猴子吃飽,盡量滿足它們的要求。
不久,他家里窮了,經濟越來越不充裕,家里的口糧也不夠了,狙公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卻又擔心這些猴子們不再順從自己,對自己不再馴服。
于是就先哄騙它們說:“以后分給你們芧(橡樹的果實,俗稱“橡栗”)吃,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的吧?”
眾猴聽了嫌少,都立即直立起來,發著怒,并氣憤得跳了起來發脾氣,紛紛開始吱吱大叫。
過了一會兒。狙公馬上改口,說道:“每天分給你們芧(橡子)吃,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時,猴子們聽了,眾猴都高興地趴了下來,乖乖地俯伏在地上,表示滿意。
【賞析】
“朝三暮四”(早上三個,晚上四個),與“朝四暮三”(晚上四個,早上三個),實際上是完全相等的,而愚蠢的猿猴們竟然或怒或喜,為表面現象所迷惑。
“狙公養狙”一方面說明猴子的愚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狙公的詭計多端。
列子說:“圣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
這個故事反映了以權謀為特點的統治術。
它勸喻人們看事物應看其實質,認清事物的本質,不要被它的不同形式的表面現象所迷惑。
后來人們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比喻朝令夕改。是反復無常的意思。
“朝三暮四”用來指責那些毫無操守、反復無常的人。
《列子》 —— 相傳是戰國時鄭人列御寇所作,其書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共八篇,大約是晉人搜集先秦諸子及其他雜書拼湊而成,可能還有一部分原書的殘余。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狙公失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狙公失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圖依賴別人,或者靠剝削別人過活,最終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樣活活餓死的下場?!毒压Ш铩?,故事講狙公靠養的猴子摘果實來養活自己。如果猴子不給狙公的十分之一的果實,狙公就毒打猴子,后來,猴子們都跑了,狙公沒果實吃給活活的餓死了。
故事梗概
從前,楚國有個老頭以飼養猴子為生,楚國人都把他叫作狙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給他的猴子們分配任務。他讓老猴子帶著猴子們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樹的果實。晚上,等猴子們回來了,狙公就逼著猴子們交出它們所采果實的十分之一。光靠著這些猴子采來的果實,他就可養活自己,而且還略有盈余。有一次幾個猴子覺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場,狙公卻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實,狙公就對它們棍棒相加,一陣毒打。猴子雖然覺得每天采摘果實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違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問這群猴子:“山里果實累累,難道是狙公親手所種嗎?”大伙都說:“不是呀,誰都知道這些果樹并沒有什么人去栽種,都是天生的?!毙『镒佑謫栴}:“既然這樣,我們干嗎靠給狙公做苦力過日子呢?”小猴子話還沒說完,猴子都已經恍然大悟。
當天晚上,猴子們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柵欄,弄壞籠子。然后,它們拿上狙公積存的果實,手牽著手跑進了樹林深處,從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覺醒來,才發覺猴子們都跑光了,他賴以生存的手段沒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餓死了。
狙公養狙成語故事_成語“狙公養狙”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出處】《列子·黃帝》: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直娋阎获Z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眾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眾狙皆伏而喜。
宋國有個養猴子的老人,喜愛猴子,養了一大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很順狙公的心意。狙公設法減省家人的口糧,以滿足猴子的要求。
沒多久,家里的口糧短缺了,準備限制猴子的食糧。他害怕猴子不順從自己,便先欺騙它們說:“給你們橡子吃,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聽了嫌少,紛紛跳起來,非常惱怒。
過了一會,狙公又改口說:“以后給你們橡子,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夠吃了嗎?”猴子們聽了,都俯伏在地上,十分高興。
后人用“狙公養狙”一方面說明猴子的愚蠢,心目中有偏見,往往使自己受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狙公的詭計多端。
關于狙公養猴錯在哪里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