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即事去詩題 怎么出古詩題
大家好,關于如何用即事去詩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怎么出古詩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即事感懷詩特點
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而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例如思鄉懷親、送友、贈人、人物感悟、閑情逸趣等等。對此,我們要了解到引發詩人感慨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即事感懷詩,詩人所抒之“懷”是深摯感人的。特別是思鄉、念親、懷友、贈別之作,若是矯情造作,必然無從動人,能夠流傳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我們要細加領會。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詩人以淺易的語言抒發了真摯誠懇的情懷。
即事感懷詩,“事”與“懷”的結合是很自然、高明的。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戰亂離散的妻子,情與境是自然協調的。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和“懷”的結合緊密、自然、熨帖。
答好即事感懷詩歌的鑒賞表述題,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緣事悟懷,明晰走向。
這類詩作往往是因一點事由而生發出感慨,所以對于引發詩人感慨的事,我們首先要了解。比如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寫路上遇雨,沒帶雨具,雨后遂晴,由這么一件小事詩人生發出了既不為憂患而動搖,也不為喜樂而忘形的人生感悟。了解了詩中所寫之事后,更重要的是把握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懷。我們要感悟體味附著在事與物之上的情感因素。而這就需要我們注意詩中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背景和一些特定意象的把握。對于這種表現顯豁而穩固的情感比較好把握。至于那種流露隱蔽且游移無定的情感,我們得倍加小心,要將詩人感情的發展軌跡梳理清晰。比如辛棄疾的有些詞作。
⑵緣事析懷,演繹成文。
在完成詩歌鑒賞題時,要注意做到敘、析、評的結合,切忌架空分析,失之懸浮。
根據詩歌所敘事情,來分析詩人的復雜情懷。而事與懷之間的聯系就是我們的文字。敘是對詩歌相關內容的援引或簡述,它是析的基礎,析的前提;析是對詩歌隱含信息的發掘、分解和剖析,它是評的手段,評的條件;評是作者通過具體分析得到的結論,它是析的目的,也是析的歸宿。三者彼此滲透,密不可分。
三者中,析是關鍵。它可以是對選時擇地的斟酌,也可以是對前因后果的剖析;可以是對事情脈絡的梳理,也可以是對情感走向的探究。但一定要緣事發議,就事析懷。
詩歌鑒賞表述題以“評字當頭,邊敘邊析”的方式為多,當然,也并不排斥其它方式(如“先敘再析后評”等)的存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鑒賞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加進人物形象,即事感懷正是詩人通過事來抒發個人的情懷。
⑶體巧察妙,表現文采。
即事感懷詩,往往是偶有所感時沖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籌交錯中倉促揮就的,不像有些詩那樣精雕細刻。但是一些詩作憑著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還是顯現出精湛的藝術技巧。詩歌的形象生動、情感豐富語言凝煉等特點,決定了鑒賞表述題除了同一般文學評論一樣講求表達的準確、周密外,還要注意表述的生動形象,講究適當的文采,以增強表達情感色彩和吸引力。可以作生動的復述和比喻,可以作適當的聯想和類比,可以作形象的描繪和適當的抒情。
在鑒賞表述中,我們應注意一些專業術語的運用,可以從詩歌的情感內容方面入手,也可以從藝術特色方面入手,把握其中的一點。如藝術特色方面的意象組合、抒情方式、烘托映襯、語言特色等,再進行分析,點評。這是寫好即事感懷詩鑒賞題的關鍵。比如詩歌的文體知識,語體風格,抒情方式,形象刻劃,結構特點,詩歌語言獨到之處,等等,不一而足,需要我們考生在不斷訓練中加以把握。
【附】即事感懷詩歌鑒賞專題訓練
一.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來說說〗
王昌齡素有“詩家天子”之稱,猶工七絕,被稱為“七絕圣手”。首句追寫昨夜寒雨(時值秋令)彌漫江天,肅殺凄冷,有此渲染餞行時的心緒,“連江”形容雨之滂沱。次句,“平明”,天亮時分,舉目遠眺,楚山孤影綽綽,更增人惆悵,這里沒有正面描寫離情別意,而是通過“楚山孤”,表達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自己羈宦的孤苦。三句仍沒有寫離情,卻突然提起洛陽親友,既點明辛漸將往之處,又藉此代人設問,以引出結。結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你來試試〗
1、結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冰心”和“玉壺”的特點是 ;
2、請你說說這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100字內)
答:
二.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我來說說〗
比起其他詩人的作品來,杜詩更多的包含著社會歷史的內容。這首詩也是如此,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歷史已為盛唐劃上了句號,顛沛流離了一生的詩人來到潭州(長沙),遇到流落到江南的李龜年。李龜年的悲劇已成為時代的悲劇,詩人基于對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寫了這首絕句送給他。
首句是拉家常,重溫舊夢,“尋常”、“幾度”,既點明舊誼,又含蓄的寫出開元盛世景象。三、四兩句回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從夢中回到現實。所謂“江南好風景”,乃是以樂景寫哀,據王夫之的說法,“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全詩二十八字,詩人無一字正面描寫今昔盛衰,無一字描寫四十余年的身世。
〖你來試試〗
請你結合全詩,說說對“落花時節”理解。(100字內)
答:
三.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我來說說〗
詩人時年五十三歲,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無所事事的生活使他感到孤獨和寂寞。這首詩就是詩人大半生懷才不遇的縮影,寥寥二十字卻包含了千言萬語。
〔你來試試〕:
請你說說,這首詩是如何來寫詩人的孤獨和寂寞的?(100字內)
答:
四. 山亭夏日 (唐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我來說說〗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絕。首句中“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也暗示此時正值夏日午后,烈日炎炎。次句中一“入”字準確地描寫了平靜、清澈的池塘,三句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微風吹得泛起微波,晃動著樓臺倒影;先見池水波動,才覺得微風乍起。“一院香”暗合上文“微風起”,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
〖你來試試〗
1、詩人用近乎繪畫的手法,抓住了幾個典型的畫面,這些畫面的特點是
(不超過8個字)。
2、讀了這首詩,你產生了哪些聯想?(100字以內)
答:
五.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我來說說〗
白居易在杭州和蘇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后來除短期在長安做官之外,都住東都洛陽。他在洛陽時寫了好些回憶杭州和蘇州的詩,《憶江南》也是在這時候做的。
第一首總憶江南,寫春景,作者拋開了江南最富有特征的景物——“鶯”和“花”,換了一個角度,以“江”為中心,展示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色。第二首憶杭州,“山寺”、“月”、“桂子”是靜物,主人公的活動是動的,有人有景,人在景中,以人觀景,以景襯情。第三首憶蘇州,憶的是人,也不僅僅是人。
〖你來試試〗
簡潔凝練,是古典詩歌的特點之一。這樣的詩,能選取最典型的“意象”,能捕捉最典型的細節,能描寫最典型的場面,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請你從白居易的《憶江南》中任選一首,或通過聯想描寫一幅畫面、一個場景;或舉例分析說說對“景語即情語”的理解。(100字以內)
答:
六.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石壁
辛棄疾
郁孤臺上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我來說說〗
這首詞作于1176年春,詩人當時在江西任職,一天登臺遠望,不由想起筑臺者李勉登臺北望長安興起“心存魏闕”的舊事,與自己收復失地、統一中原之心有戚戚焉。
〖你來試試〗
有人說該詞是“借水怨山”,請你結合相關詩句,說說你的理解。(100字內)
答:
七. 青玉案 元宵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來說說〗
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這一首,可謂杰作。
詞的上片渲染熱鬧景象,彩燈像火樹,煙火似流星,“寶”、“雕”、“鳳”、“玉”,種種麗字,給元宵的氣氛以傳神之筆。
下片專門寫人。身著盛裝、舞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節特有的“蛾兒”“雪柳”的游女們,說笑不停,紛紛走去,只有香氣暗中飄散,這些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千百人中我只尋找一個,尋了“一夜”,尋了“千百度”,正當心焦如焚之時,忽然回頭一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來試試〗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這一句,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它作為人之成大事者,必經歷的三種境界之一,而且是最高境界。請你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1.請你說說這句詩在詞中含義。(80字內)
答:
2.這句詩在王國維所說的成大事者所經歷的三個境界中是最高境界,你能說說這是怎樣的一個境界?(50字內)
答:
八. 懷友 (阿魯威)
動高吟楚客秋風,故國山河,水落江空。斷送離愁,江南煙雨,杳杳孤鴻。依舊向邯鄲道中,向居胥今有誰封。何日論文,渭北春天,日暮江東。
〖我來說說〗
這是一曲懷念友人的小令。友人是位失意文人,此時流落江南一帶,懷念他,為他大才不遇又執迷不悟而痛惜。
開頭三句點明作此曲的時間是秋天,也暗寓著友人已離開故鄉,人去江空了。友人是楚地人,他曾像劉邦似的胸懷大略,常常吟誦“秋風詞”那樣豪壯的楚歌。“斷送”兩句點明去向,江南煙雨斷送了他的離愁,友人似乎并未看透世情,還在苦苦鉆營,亟亟奔走,可惜“杳杳孤鴻”他行跡不定,音訊甚少。最后三句作者用談心的口氣,表示無論在渭北,還是在江南;無論是初春,還是深秋,我們隱居論文,豈不更好?但那要到什么時候呢?
〖你來試試〗
這首曲多處用典故,貼切自然。“依舊向邯鄲道中,向居胥今有誰封”借用了哪兩個典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用意?(100字內)
如何鑒賞古詩詞中的即事感懷詩
即事感懷詩,指的是詩人就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慨。詩緣情,任何題材的詩都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情感而創作的。只要心中有需要抒發的情,任何事物都可以觸發詩人的創作欲望。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而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或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即事”詩題材廣泛,一般來說無嚴格的界定,如懷親、思鄉、送友、酬贈、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皆可統稱為“即事感懷詩”。往往是詩人興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名言佳句。 我們在中學課本中接觸過許多即事感懷的作品,如《將進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泊秦淮》《雨霖鈴》《定風波》(蘇軾)《書憤》等都屬于這類作品。作為高考鑒賞材料,即事感懷類詩歌也是入選頻率最高的。因此,考生必須明確此類詩歌的特點,熟練掌握鑒賞方法。 閱讀這類詩歌,我們首先要了解引發詩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最后才能賞析評價詩歌的寫作妙處及藝術手法。 做該類題時要注意三點:第一,要知人論世,關注背景;第二,要關注環境、景物描寫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緊扣文本,不論是寫事、寫人、寫物、寫景,最終都是為感懷服務。答題時要有條理,一般先概括總說,然后再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形象的特征,最后再分析事物的意義。例如描寫了什么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理想追求。 一、分析思想主旨 提問方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本詩主旨是什么? 答題步驟:第一步,概括主要內容,這首詩寫了什么事;第二步,分析詩歌各部分運用了什么手法,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第三步,分析詩歌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二、分析形象情懷 從詩中意象入手,判斷詩歌的題材,由此推知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提問方式: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或人物特點;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三、分析寫作技巧 要著重明確詩歌中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的表達效果。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或:請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或: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解釋這一手法寫出了怎樣的情景;第三步,分析表達效果,突出了什么特點,抒發了什么感情。 四、分析語言特色 1.總體把握整首詩的語言風格。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風格)? 答題步驟:第一步,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第三步,指出這些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具體分析字、詞、句的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中某個字、詞、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題步驟:第一步,釋含義(解釋該字、詞、句在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描景象(把該字、詞、句放入原詩中描述景象);第三步,點情境(點出該字、詞、句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一、懷人思鄉類詩 意象 特征:大雁、月、客居、佳節、羌笛、關山、春草等,描寫對象通常為漂泊在外的游子、長年征戰的將士、獨守閨中的思婦。 懷人思鄉詩抒寫的主要情感包括:對家鄉家人的思念之情;表達自己的孤獨無依的悲傷情感;表達自己在他鄉任由時光流逝而郁郁不得志的情懷等。 二、感時傷事、人生際遇詩 意象特征:“風雨”“陰晴”“夕陽”“落花”“流水”“閑居”“衰鬢”等。感時傷事、人生際遇詩的情感特征是: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表達的或是人生多艱、命途多舛的悲嘆,或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傷感,或是豁達大度、從容開闊的胸襟。 三、建功報國詩 意象特征:一般會出現緬懷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豐功偉業;也會出現國難當頭、奸臣當道、昏君無能的社會現實;還有戰亂、民生、北伐等相關字詞。
即事抒懷詩的表現手法
即景抒情詩和即事感懷詩的鑒賞方法
在即景抒情詩中,詩人所借助的客觀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園、魚蟲鳥獸等。詩人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客觀景物上,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寫的景物觸發。因此,可以以賞析景物為切入口來答題。其提問方式有:
①請結合詩句說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②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③全詩運用哪些意象,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以上3個題干,有問表現手法的,有問思想感情的,有問意象運用表達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詩考查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在解答即景抒情詩題時,研究題干的特點不重要,因為其設問方式與其他古詩基本一樣。所以,我們得把研究重點放到答題內容和方法上去。下面我們用3個例題解說。
例1 讀王維的《登裴秀才迪小臺》,回答:請結合詩句說明頷聯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學生答案 詩中采用了夸張、直抒胸臆的手法,鳥兒飛到落日上棲息是夸張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閑是直抒胸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