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郭登 郭登明簡介
大家好,關于如何評價明郭登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郭登明簡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時勢造英雄,郭登借土木之變成就赫赫威名,卻也因此得罪了朱祁鎮嗎?
土木之變,也叫土木堡之變,是明朝重要的一個分水嶺,通常被研究者認定是明朝初期與中期的標志。土木之變暴露了明朝很多問題。因為明朝承平日久,導致兵備松弛、軍隊戰斗力低。尤其是在九邊這些防備北方蒙古勢力的要塞之地,兵備的問題嚴重削弱了其功能。這也是也先得以輕松入關的重要原因。由土木之敗引起的明朝危局,也使得明朝一些出色的文臣武將脫穎而出,而郭登便是其中比較耀眼的一位武將。
郭登的出身其實非常高貴,他是明朝開國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孫子。自幼便聰穎異常。長大之后,能文能武,尤其喜歡談論兵法。他雖然有好的背景,但是后來的成就卻是他自己靠能力獲取的。與其他的一些功勛子弟有很大不同。
洪熙時,郭登因功勛成為錦衣衛的一員。后來麓川之戰,他從征有功,被升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之后在征伐騰沖的戰役中功勛顯著,進一步被升為署都指揮僉事。此時的他已經小有名氣。
武定侯郭英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點名以郭登為扈從。到達大同后,朱祁鎮封他為都督僉事,充當參將,守備大同。土木堡之敗,大同兵卒多因此而戰死。當時城門緊閉,城中人心惶惶。郭登慷慨奮起,一邊照顧傷兵,一邊帶領士卒修繕城墻,擦拭兵器。他對眾人說:“我發誓一定與大同城共存亡,要死也要跟大家死在一起。”城中軍心才稍稍安定。
朱祁鈺即位,升郭英為都督同知,代替劉安為大同總兵。十月份,也先率軍攻打北京城,郭英率大同兵入援,并且提前征得了朱祁鈺的同意。雖然也先很快便退兵了,并沒有交戰,但是朱祁鈺對他的行事縝密、及時回援非常滿意。發詔書褒獎,又將其升為右都督。
誰知道郭登是誰?
郭登 郭登1982年2月3日出生在寧夏。2000年進入吉林大學國土資源系,4年后畢業,期間創辦了吉林大學大海論壇,創辦了吉林大學大海影視聯盟,為吉林大學FTP和影視娛樂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策劃了吉林大學信息港和吉林大學電子商務平臺、吉林大學二手信息網,是吉林大學燕子聯盟的主要策劃者之一。 從學校畢業后,2004年7月解散了大海聯盟,離開了燕子聯盟,進入西北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從事礦產地質行業,進入秦嶺、太白一帶。 2005年5月,轉戰寧夏,進入吳忠市國資經營有限公司,從事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和國有礦產資源投資等工作,期間負責韋州礦區永安井田、韋一井田煤炭詳查工作,擔任技術負責,完成礦業權運作轉讓后,又負責韋二、韋三、韋四、韋五井田詳查任務,擔任技術負責,2007年前公司編制了吳忠市太陽山開發區及鄰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規劃書。 2008年2月20日 郭登,字元登,生年不詳,卒于1468 年。是明朝有名的靖邊大將,多有戰功,官至總兵。 惠帝(朱允炆)朝內亂平定后,大明迎來了國內安定的30 余年。鄭和下西洋,交趾省(越南北部)設立,朱棣5 次親征北蠻,長城和運河的建設均在這期間完成。但朱棣朝后不久,大明即進入宦官當權的腐敗挨打時期,瓦刺人甚至把大明皇帝都俘獲了。所謂戰亂出英豪,郭登就是這個朝代中比較活躍的一個人物。 明代稱西部蒙古各部為瓦刺。他們最初分布于葉尼塞河上游,從事狩獵生活,后歸附成吉思汗,分為4 萬戶。元末南遷至匝盆河流哉和準噶爾盆地, 經營牧業并有部分農業。瓦刺勢力逐漸強大時,明朝曾采取過安撫和征討的辦法。例如,曾封瓦刺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朱棣帝1414 年親征時也曾大敗馬哈木。但瓦刺對中原的威脅未能徹底解決,至明英宗朝(1435—1449) 瓦刺首領也先一度統一蒙古各部,并于1449 年向大明發起攻擊,沿邊城堡相繼陷落。宦官王振力主英宗朱祁鎮親征,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俘,朝野嘩然。 當時,郭登任都督僉事,充參將,佐總兵官劉安鎮守大同。由于大同軍士多戰死,英宗皇帝被俘,所以壁壘蕭條、城門晝閉、人心惶惶,滿目戚然。在軍心民心散亂低沉的當口,郭登并沒有灰心喪氣,他想,而今國難當頭,民心浮動,迫切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組織民眾,鼓舞士氣,才能扭轉局面。他一方面親自追悼死難烈士,慰問死者親屬,關懷傷殘病疾者,給他們以照顧、溫暖,甚至親自為傷員裹傷敷藥。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領導城池壁壘的整修工作,督造兵器車輛,召募民壯參軍守城。 由于他的努力,大同城的氣氛活躍起來,人人摩拳擦掌,一片繁忙景象。為了鼓舞士氣,郭登還到處鼓動、演說。他表示要與軍民同生死,與大同城共存亡。大家聽了無不為之感動,決心死守城池,報效祖國。 為了拿下大同城,瓦刺軍費盡了心機,他們多次把英宗皇帝挾至城下,要郭登開城門“迎駕”,郭登嚴加拒絕。 土木堡之變后,京城一片混亂,英宗朱祁鎮的弟弟、親王朱祁鈺當機立斷,自己坐上皇帝的寶座,刷新政治、整治軍隊,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晉郭登為都督同知、充副總兵。后又升任總兵,代替原大同總兵劉安的職務。1450 年(明景帝景泰元年)瓦刺軍向大同發起猛烈攻勢,郭登面對強敵, 毫無懼色,為了表示自己的報國之志并鼓舞士氣,郭登身先士卒,吶喊著率先沖向敵陣,部眾為之振奮,群起而攻之,瓦刺軍大敗,落荒而逃。郭登率眾窮追40 余里。在大同西北的栲栳山,郭登又率800 騎兵破瓦刺援軍數千騎, 斬首200 余級,奪回了被掠男女數百口,獲得了土木堡之變后的一次重大勝利。 郭登真可謂有勇有謀,進攻時,他一馬當先,如入無人之境;守城時,他又別出高招,創造了一種活動塹壕,表面上看來好似平地一般,但在土木覆蓋下,卻有“攪地龍”、“飛天網”等新式器械。敵軍被誘入圍,機關一動,頃刻間全部落網,投降被俘,頑抗的被殺。另外他還利用炮石火器防守 城池,攻城的瓦刺軍費盡心機、傷亡慘重,不但奈何不得郭登,反而被他出擊追殺。大小數十戰,連連取勝,“為一時戰功第一”。瓦刺軍銳氣頓減,元氣大傷,進攻京城時又被于謙擊敗,不得不改變主意,于1451 年跟大明和解,接受了巨額贖金,把英宗朱祁鎮送還。 1457 年,代宗朱祁鈺病危,朱祁鎮再坐金鑾殿,朱祁鈺一驚而逝。郭登1468 年辭世時,已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在位的成化朝了。
《保定途中偶成·郭登》原文與賞析
郭登
白璧何從摘舊瑕,才開羅網向天涯。
寒窗兒女燈前淚,客路風霜夢里家。
豈有鴆人羊叔子,可憐憂國賈長沙。
獨醒空和騷人詠,滿耳斜陽噪晚鴉。
郭登(?—1472),字元登,濠(今安徽省鳳陽縣)人,一生中官場蹭蹬,沉浮不定。明代宗景泰(1450—1456)初年,官右都督,以功封定襄伯。英宗復位(1457—1464),因事謫戍甘肅。憲宗即位,詔復伯爵,充任甘肅總兵官。
從詩中反映的內容看,這首詩可能作于詩人因事獲罪、貶為都督僉事、遠戍甘肅而途經保定(今河北省保定市)時所作。詩作通過詩人在征途中思念家人和追溯古人,表現了自己遭貶后的怨憤之情。
開篇,詩人懷著無比沉痛悲憤的心情,以白玉自比,說明自己因獲罪而貶官遠戍:我本來是無瑕之玉,何從找出毛病來呢?剛剛審查無罪而獲釋放便去遙遠的邊疆任職。詩人以“白璧”自喻說明自己潔白無瑕。“摘舊瑕”是點明禍從天降,乃是莫須有的罪行而貶謫。“何從”二字透露出詩人的怨憤之情。“羅網”比喻朝廷中的邪惡勢力。無辜地被投入羅網已是怨憤之極,逃出“羅網”而又要走向“天涯”, 可謂是怨上加怨,怨恨至極。在惡風滿天、冰霜遍地的貶戍途中,他想到了什么呢?他一思家人,二憶古賢。他想到了在寒窗前、青燈下的兒女們正在為自己的不幸貶官遠行而流淚哭泣;他想到了羊叔子被人誤解和賈誼遭到權貴的排斥而謫居長沙;他還想到了憂國憂民的屈原竟葬身汨羅魚腹。詩人連用三個典故,借典述懷明志。羊叔子即晉朝的羊祜。羊祜同忠于吳的陸抗相對峙,然而陸抗對他的為人極為贊賞。有一次陸抗生病,羊祜派人饋贈藥物給他,有人勸陸抗不要吃,怕藥中有毒。陸抗說:“羊祜豈鴆人(以毒藥害人)者!”賈誼曾是漢文帝的博士,后官至大中大夫。他因主張改革政制,遭到權貴的排斥,貶為長沙王太傅,后人稱之為賈長沙。詩人以羊祜與賈誼自況,表明自己對朝廷已是一片忠心,不料竟遭貶官,表達了自己滿腔的怨憤之情。未聯“獨醒”典出《楚辭·漁父》中有“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句。詩人和“騷人”屈原之“詠”,表明他與屈原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詩人在用典之后,以“滿耳斜陽噪晚鴉”的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在夕陽西下的保定途中,兩耳聽到的是烏鴉不斷的鼓噪聲!烏鴉的叫聲是不祥之音,悲涼可怕的環境更增添了詩人心中無限的怨情。
虛實相生是此詩主要特色。通常說,近景實,遠景虛。詩人寫“客路風霜”足實寫,而“夢里家”的“寒窗兒女燈前淚”是想象之中的描寫,應是虛景。詩人引典明志是虛寫,而“滿耳斜陽噪晚鴉”則是實寫,虛實相生,相映生輝,皆成妙境。它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加深且加濃了詩人所表達的怨憤之情的份量,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
郭登在鞏固邊防方面有什么作為?
郭登(?~1472),字符登,郭英的孫子,博聞強志,擅長議論,喜歡談論兵法。
英宗正統年間,郭登跟從王驥征討麓川(今云南瑞麗),立下戰功,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又跟從沐斌征討騰沖(今云南騰沖),升任代理都指揮僉事。
正統十四年(1449),他在跟隨英宗北征的戰爭過程中,不僅英勇奮戰,還積極修整城墻,修繕兵器,撫恤士兵,吊問死者家屬,慰問受傷的戰士,并親自為他們包扎傷口。
代宗景泰元年(1450)春,郭登偵察得知蒙古瓦剌從順圣川(今河北陽原)侵入并在沙窩(今河北沙窩)安營扎寨,便率兵追蹤。在行進途中,探子報告說敵軍差不多有一萬人,而郭登只率領了八百人,敵眾我寡,將士們面露懼色,紛紛請求撤回。郭登大聲呵斥道:“我們一心想著退避,如果走到半路正當疲倦時敵軍追來,各位還能保全么?”說到這里,拔出劍來插在地上說:“凡是說退回的立即斬首!”軍心才穩定下來。郭登隨后領軍前進,迅速逼近敵營。敵軍發現后倉促迎戰,郭登連發兩箭,射死敵人兩個頭目,明軍聲勢大震。郭登一馬當先,乘勢又斬殺敵軍頭目一人,這時官兵們無不奮勇殺敵。敵軍措手不及,慌亂中無法準確判斷明軍實力,瞬時潰散。明軍自在“土木之變”中大敗后,邊防將領無人敢與瓦剌交戰,而郭登的這次大捷則給了將士們莫大的鼓舞,士氣為之一振。朝廷得到捷報,封他為定襄伯。
四月,敵軍數千騎又蜂擁而至,郭登出城迎戰。他早先已經在城內埋伏好了士兵,在迎戰時假裝戰敗,將敵人誘入城內,大敗敵軍。又預測到敵人很可能會再次侵犯,便讓兵士拿著毒酒、豬羊、紙錢等偽裝成祭墳的人,讓他們一看見敵人就立即丟下食物逃跑。結果那些敵人看到食物后,爭相搶奪,最終因一時貪嘴而命喪黃泉。
郭登智勇雙全,帶兵也紀律嚴明,作戰料敵如神,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維護了邊塞的安定。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