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樓的典故有哪些 著有王粲登樓的事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粲登樓的典故有哪些,以及著有王粲登樓的事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王粲的登樓賦的典故還有哪些
第二段“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用了孔子的典故,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周游列國時,在陳國斷糧,有“歸歟歸歟”之嘆。“鐘儀幽而楚奏兮”用了鐘儀的典故,出自《左傳·成公九年》。
春秋時楚國樂官鐘儀,被晉軍所俘,晉侯準備釋放他,讓他彈琴,他彈的仍是楚國曲調。“莊舄顯而越吟”用了莊舃的典故,出自《史記·張儀列傳》,越人莊舃在楚國擔任顯要的官職,可是他病中呻吟,仍發出越地的方音。
這三個典故說明不論是圣人還是普通人,也不論遭遇的窮達,懷鄉之情是共同的,這就強化了思鄉的情懷。
第三段“懼匏瓜之徒懸兮”中,“匏瓜徒懸”語出《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是怕像匏瓜那樣,徒然掛著而無人食用,比喻自己有才能而生怕得不到任用。
“畏井渫之莫食”中,“井渫莫食”出自《周易·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意思是怕淘干凈的井無人前來汲水飲用,比喻自己修身潔行卻不被任用。
“匏瓜徒懸”“井渫莫食”這兩個典故恰當地表達了作者不得任用的擔心。
擴展資料
這篇賦以鋪敘手法,由登樓極目四望而生憂時傷事之慨,并把眷戀故鄉、懷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各層自有重點,深摯的感情,徐徐道來,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筆。
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濃,“憂”字貫穿全篇,風格沉郁悲涼,語言流暢自然,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此賦有如下特點:一、層次清晰。全文分為三段,首段寫登樓所見,次段敘懷鄉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懼,遵循主人公情緒的自然發展而來,層次極為清晰。
二、結構嚴謹。第一段寫景中透露出“憂思”,“望”“憂” 兩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第二段集中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沉重憂思。開頭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發懷鄉之情,“憑軒檻以遙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為情思。
第三段對思鄉之情進一步開掘,揭示出“憂思”深層的政治內涵。情景交融。首段寫異鄉風光:地勢開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以眼前樂景反襯心中哀情。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登樓賦
王粲的《登樓賦》多處運用典故,請分別說出這些典故在文中的含義?
1)“北彌陶牧,2)西接昭丘,”這兩個典故暗示作者未遇明君的困難處境.3)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4)鐘儀幽而楚秦兮5)莊舄顯而越吟,這三個典故證明人們的思鄉之情.不因窮困或者顯達而改善,說明作者有強烈的思...
(一)王粲寫的《登樓賦》被譽為“魏晉賦首”不僅流傳千古。請你簡釋“王粲登樓”這個典故
三國時,王粲之父與蔡邕指腹為親,定下兒女婚事。王粲奉母命進京拜見蔡邕,求取功名。蔡邕得知王粲雖有才學,但恃才矜傲,令人難以容忍,于是在酒席間故意怠慢,王粲負氣離去。蔡邕暗中又讓曹植贈銀,將他推薦給荊州劉表。劉表見王粲其貌不揚而且性情傲慢,也不愿任用,于是王粲流落荊州,常到好友許達的樓中飲酒,思鄉流淚。重陽節,二人又聚,王粲借醉意寫詩作賦,抒發心中苦悶。此時王粲所寫的萬言長策經曹植、蔡邕轉送,被帝王看中,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王粲終于如愿。蔡邕與曹植此時才將真情告訴王粲,并讓他與蔡女成親。《王粲登樓》全名《醉思鄉王粲登樓》,現存版本有:清雍正三年(1725)何煌校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元明雜劇》本、《元曲選》戊集本、《酹江集》本、《古今名劇選》卷一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書生王粲奉母命進京找蔡邑求官。王粲才高而家貧,恃才傲物。因此,蔡邑與曹植密商,有意先讓他受點挫折,減少點傲氣。后蔡邑將他推薦給荊州的劉表,以謀取前程。劉表見他其貌不揚,又自恃才高,目中無人,而沒有任用。為化解胸中憂憤之情,登上了溪山風月樓,把酒長吟。后在蔡邑的暗中相助下,以“萬言策”得到皇上垂青,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得知蔡邑用心良苦,遂與家父在世時曾指腹為婚的蔡邑之女結為秦晉之好。本劇表面上似在寫王粲的悲劇性格,而實質卻是在暴露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為普天下遭遇不偶的知識分子唱一曲悲憤之歌。
跪求:王粲的《登樓賦》多處運用典故,請分別說出這些典故在文中的含義???
1)“北彌陶牧,2)西接昭丘,”這兩個典故暗示作者未遇明君的困難處境。3)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4)鐘儀幽而楚秦兮5)莊舄顯而越吟,這三個典故證明人們的思鄉之情。不因窮困或者顯達而改善,說明作者有強烈的思鄉心情。6)俟河清其未極7)懼匏瓜之徒懸兮,8)畏井渫之莫食,這三個典故說明作者盼望國家統一,準備報效國家,又擔心自己雖然品德高潔,卻不被重用。
全文多處用典,其中第二段以孔子在陳、鐘儀楚秦、莊舄越吟等典故,說明不論是圣人還是普遍人,不論是身在富貴還是處于困境,懷鄉戀土是人的共性,很貼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第三段“瓠瓜徒懸”語出《論語》,“井渫不食”語出《周易》,王粲利用這些當時人所熟知的語典,也就為自己的憂慮尋找到往古的回響,所以更顯得憂憤深廣。這些典故的成功運用,嗇了文章表達感情的深度和廣度。
:《登樓賦》中所用典故很多.如"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呤"的意思是:從前孔子在陳國斷糧,發出了"歸去吧,歸去吧"的嘆息.鐘儀遭到囚禁還彈奏楚國樂調,越人莊舄在楚國任執圭之官,不久生病,楚王派人云察看,莊舄病中的呻吟,還是越國的方言.賦中此處典故,以孔子,鐘儀,莊舄說明不論是圣人還是普通人,也不論遭遇的窮達,懷鄉之情是人們所共有的.文中其他用典還有"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這兩句的含義是:最怕像匏瓜那樣高懸而不被人食用,意為徒有才能而不能被任用;就怕淘干凈的井水無人飲用,意指修身潔行,懷才立德仍不被任用.這兩處用典以"匏瓜","井渫"表示蹉跎一生,不得用世的擔憂,委婉動人.
引用或化用“王粲登樓”典故的文學作品并分析
1、解釋王粲登樓:
王粲出生于一個公侯世家,自幼聰明伶俐,記憶超人。天賦加上勤奮,王粲少年即有文名。他幼年時隨父進京,被大將軍何進看中,欲選為女婿。但其父不允,并因此離職。初平元年(190年),王粲才13歲,隨父從洛陽遷長安。便去拜訪大文學家蔡邕。其時蔡府內正高朋滿座,人才濟濟,大家談古說今,吟詩論道。聽說王粲來了,蔡邕立刻離席起身,連鞋子都顧不上穿好,慌忙親自跑到門口迎接。眾賓客以為來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不料蔡邕攜手入座的竟是一個矮小瘦弱的小孩,其貌不揚,眾人大為驚奇。蔡邕介紹道:“這孩子是曠世奇才,連我都不如他。將來我的所有藏書文章,都要送給他!”這就是“伯喈倒屣”的千古佳話。
因為蔡邕的垂青揚譽,少年王粲名滿東西兩都。17歲時授為侍郎,未及上任即逢呂布殺董卓,京師大亂。王粲逃出長安,往荊州投奔同鄉劉表,著名的《七哀詩》就是在途中作的。
王粲滿懷濟世之志,風塵仆仆地來到荊州。不道這“景升豚犬”卻因他相貌丑陋、不拘小節,而不予重用。這就是“王粲依劉”的典實。王粲遭受劉表冷遇,無法施展才華,郁悒不樂。在荊州淹留12年,書劍飄零,身世浮沉。一日,他登樓遠眺,北望家山,胸中翻滾著無限鄉思鄉愁,文思涌泉,一吐為快,便寫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樓賦》。
不久,曹操克袁紹,揮師南下,攻打荊州。大軍未到,劉表即病亡。王粲審時度勢,說服劉琮降曹。讓曹操兵不血刃,得荊州及江漢。曹操即委任以丞相椽,賜封關內侯。魏國建立后,王粲拜侍中,參與朝廷奏議。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興兵伐吳,他隨軍南下。次年暮春,他返鄴城途中,不幸染瘟疫而卒,年40歲。曹操、曹丕親臨吊唁,曹植作《王仲宣誄》,贊揚他“既有令德,材技廣宜,疆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涌泉。發言可詠,下筆成篇。”又云“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
2、相關延伸:
后人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土的典故。宋·高似孫《木蘭花慢》:“只問寒沙過雁,幾番王粲登樓。”宋·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明·許三階《節俠記·遁荒》:“休休,絕塞羈留,怎如王粲登樓?”
“賈生少年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有哪些典故?
出自安定城樓(李商隱·唐)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少年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這首詩寫于李商隱考取進士后因政治長詩而遭受排擠后無奈投奔岳父受人非議后,詩人心情委頓又憤慨,有感之下寫下此詩,其中“賈生少年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這兩句是藉歷史人物和典故自比。
賈生是指漢代的賈誼,他年輕時就有憂國憂民的情懷。賈誼在上給皇帝的《治安策》中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對當時國家存在的弊病獻計獻策。那時賈誼也就二十多歲,所以稱“少年”,與李商隱此時的年齡相當。他說,我與賈誼俱是青春年少,都有憂國憂民情懷,可我卻只能白白地流淚,報國無門。王粲是東漢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年輕時曾流寓荊州,依附劉表,并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樓賦》有句云“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樓引發了寄人籬下的感慨,這和李商隱眼下登樓的景況何其相似。他說我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在春天到來時,遠游到這么一個不是自己想待的地方。接下來他寫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