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哪些內容 古詩教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詩教哪些內容,以及古詩教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的教案
教材簡析:
這四首古代詩歌都寫得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詩人用他們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之中。《歸園田居》表現的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樂于農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維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這首詩寫的卻是邊塞的風光,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表達的是初次離鄉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達了陸游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教學設想:
1.《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寫農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荊門送別》都通過畫面展示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可打亂課文的原順序,把它們分成兩組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朗讀體味詩的語言美,通過聯想與想象領會詩的意境美,通過討論加深對詩的印象。
2.教學本課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朗讀并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感知古代詩歌的內容。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學生學過《桃花源記》,可從陶淵明辭官歸隱設趣導入,也可從一般人們旅游都到風景區,而古代有一個詩人陸游就與眾不同,他去游鄉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預習課文
結合課本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四)品味詩意
1.對陶淵明和陸游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同學們認為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說一說理由。(開放式,不求統一或標準。)
3.質疑探究
①這兩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分組討論)
②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大家交流。(教師可參與討論,鼓勵學生多說,不要急于下結論。)
4.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兩首詩寫的畫面或場面的內容說出來。
(注意在同學們說的時候老師適當點撥,讓學生明白這就是品味詩的意境)
5.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
①藝術上的'特色;(簡單滲透對仗的知識)
②用投影儀或發放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揣摩這兩句詩的運用:
材料一:天發股份公司早就想獲得成品油的批發資格。但是,由于國家政策將成品油的批發經營權收歸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由他們壟斷全國的成品油批發銷售。這樣,一方面,天發股份公司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被中止,不能開展成品油批發及倉儲經營業務,導致公司投資數億元建成的三大油庫等優質資產不能充分利用,處于低負荷的運轉狀態;另一方面,進油渠道也受到兩大集團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發股份公司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幾年后,天發股份終于如愿以償拿到成品油批發牌證。
材料二:中國中場球員李鐵在未來的三年中,將以正式加盟球員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隊埃弗頓隊征戰英超賽場。李鐵在上個賽季以租借的形式從遼寧隊轉會到埃弗頓隊。李鐵在租借期滿后的正式轉會過程中卻因為歐洲足壇經濟不景氣產生了一些波折。最終,在中國東莞星河傳說商住區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資幫助下,各方解決了轉會費上的分歧,促成李鐵能能夠成功轉會英超埃弗頓。
③引導學生從運用和感悟中,體會詩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蘊含著希望。
6.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寫的是鄉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陶心情閑適,陸心情喜悅;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盡量讓學生引用詩句來證明自己的說法)。
(五)鞏固教學
1.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當堂背誦;
2.請學生默寫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詩句。(同桌互評)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的兩首詩
——《歸園田居》表現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表達陸游對鄉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二)導入新課(學生在七年級之前已學過李白和王維的詩,可從這里所選的詩與以前所學的詩不同之處入手激趣導入)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讀,個案指導)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或齊讀)
(四)品讀詩意
1.對王維和李白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首詩描寫的畫面。
①《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抓住“邊塞風光”即可)
②詩中的“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學生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③體味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重在體味詩句的畫面感。課后練習三的內容學生可以參看,但不必照搬,不強求惟一,鼓勵發散思維。)
④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開放性,不求統一)
(5)《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描繪舟過荊門時的所見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話把感受。(提示學生可結合地理課的有關知識聯想)
3.、比較閱讀這兩首詩
①寫法上:都是詩中有畫,寫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都在最后一聯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緒。
②內容上:王詩寫西域,寫大漠,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李詩將長江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詩仄聲起韻,李詩平聲起韻。(適當滲透一點格律詩的音韻知識,但不能也不必講得過多、過深。)
④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其他感受?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五)鞏固教學
1.將詩中的好句子默寫出來。
(六)布景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從這四首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注:括號內文字僅供教師上課時參考。
古詩詞教學該教什么,要如何教
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種重要文體,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詩文所占的比重相差無幾。以當今發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蘇教版教材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詩詞47首,古文4篇,約占教材總量的13% ;蘇教版教材中,古詩詞36首,沒有古文,約占教材總量的12%。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們不認真思考:古詩文我們應該怎么教?
準確理解古詩文內容
古詩詞之所以難理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用詞精煉,二是愛用隱語。謎語是中國描寫詩的始祖,詩人總喜歡別人仔細揣摩自己的詩,而讀者總想把詩中所掩蓋起來的事件看清楚。如此,兩者的喜好,讓我國古代詩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詩文中出現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詩詞解偏。
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很多老師教這首詩的時候,一般是這樣解釋詩詞意義的:“紅紅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緩緩落下去了,眼前是奔騰的黃河水向東流去。我們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層樓。”仿佛王之渙只是在向我們傳遞一種登高才能望遠的理念,其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在前兩句中還有著別的意思悄然隱含在文字深處。
在這首詩中,“白日”和“黃河向東流”具有別樣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滾滾東流的黃河水”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一樣暗指青春流逝、時間的一去不復返。
了解了這些東西以后,我們再來讀這首詩,前兩句是不是隱隱有一種面對歲月流逝而生發的無奈?當然,對于小學生來說不一定講得這么清楚,但老師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什么是意象?關于意象,很多人是這樣理解的:象,指客觀的具體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體驗、思想情感。有一份獨特的感受,通過內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腦海中呈現出鮮明的形象,稱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獨特象征意義。例如:“鴻雁”象征著“思鄉,信使”,“杜鵑”象征著“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惋,至誠”,“東籬”比喻“出塵脫俗之境”,“菊花”象征著“高潔品質”……
詩詞的意象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通過對文中各種的想象和聯想,學生才能體會到詩詞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會把詩詞的意義解偏。
理解詩文中所蘊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詩文中的情感,必須讓學生走進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_古詩教學六個步驟
傳統的古詩文教學往往過于注重文字知識的本身,效果不夠理想。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詩詞的 教學 方法 ,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教學方法相關內容推薦↓↓↓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好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區別
教學方法的種類和手段有哪些
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結合語言理解和言語習得,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
所謂“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 經驗 ,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1、古詩詞內容理解:
結合課后注釋理解;結合圖片或音、視頻形象感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去體會;以今識古;知識類化;詩文對照等方法,均可指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語言。
2、古詩詞言語形式習得:
教師應逐步滲透相關古詩詞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引領學生逐步了解古詩詞這一文體的特點和魅力,并循序漸進地嘗試運用古詩詞語言,甚至是創作詩詞。
如《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詞中,“ 水調歌頭”為詞牌名,詞的內容共95個字,是一首“長調”。同時,這首詞分為上、下闋,詞前有序,按其語言風格當屬“豪放派”典范。詞的上闕賞月奇想,下闕則望月懷人,將蘇軾“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特點展現地淋漓盡致。
趙志祥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畫雞》一詩,趙老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小問題:
1這首詩一共幾句?
(4句)每句有幾個字? (7個字)
2在古詩中,一個字叫“一言”,那么,每句話有五個字的詩就叫(五言),有七個字就叫(七言)。
3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五個字的詩就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那么,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個字的就叫(七言絕句或七絕)。
二、體味詩詞意象,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生在 語文學習 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 邏輯思維 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古詩詞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形簡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達出最意味深長的情感。也正是基于此,古詩詞教學不能做理解意思,體會情感”這樣簡單的處理,我們應該讓古詩詞教學課堂充滿靈氣。
如何讓古詩詞課堂教學充滿靈氣呢?其中一個關鍵的要素就是“意象”。(它是一個個真實可感、鮮活可愛的物象,同時也是意境構,情思表達的組件。而之所以將其稱為“要素”,是因為古詩詞不能沒有意象,古詩詞教學不能沒有意象!
體味意象的幾種常見教學策略:
1、反復誦讀悟“象”。
2、音樂渲染造境。
3、結合插圖入境。
4、了解背景或延伸閱讀,豐富意象。
三、在詩詞誦讀中學習審美鑒賞與創造: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構建起來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與審美品位,以及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誦讀,不是為了簡單、機械地記憶詩詞內容,而是通過誦讀將自己融入到高遠的意境中,將詩詞深刻的,詩人的情感通過有感情的吟誦讀出來。
《水調歌頭.中秋》格律對照: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推進 文化 傳承與理解: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 , 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度。
學習古詩詞,不僅僅是為了理解、積累,以及適當的時候加以運用,更重要的,應該是一種“文化傳承”。
當然,學生學習古詩詞,我們應重視其“獨感”——即讀出自己的理解。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印記的“古詩詞”教學,我們更應關注“共感”——即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古詩詞教學簡單的來說,就是:口中有聲、目中有象、心中有情、胸中有人。
古詩詞教學策略簡單的說,就是:語言、審美、文化、傳承。
小學古詩文的教學方法
一、反復誦讀,體會
誦讀古詩文是我國優秀的 教育 傳統,多讀精背是一直以來人們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些 名言 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文的重要性。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它包括朗讀和背誦。《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而且在課程目標中分學段提出了“背誦優秀詩文”的具體要求,低、中年級各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高年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小學生 記憶力 強,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詩文短小精悍,又瑯瑯上口,短時間內學生就能背誦,完成規定的背誦任務并不難。
由于年代久遠,古詩文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的語言障礙。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為主,變為以學生誦讀為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 成語 言的感悟能力。教師首先要進行范讀,讓學生在瑯瑯上口、優美動聽的朗讀中初步領略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產生聽覺上的愉悅感,沉浸于美好的藝術享受中,引起學習古詩文的濃厚興趣。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克服語音障礙。讀古詩文最基本是讀準字音,理解句意,教師要幫助學生掃清語音上的障礙,特別是與現代漢語中不同的讀音。如《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讀“xiàn”而不讀“jiàn”。
二、創設情景,感受意境
古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詞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白樸的小令《天凈沙·秋》,曲中寫到,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在學這首小令時,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把此曲變成一幅優美的 風景畫 ,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再引導學生體會 句子 的意思,讓曲中的景物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并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曲中沒有寫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內容,使學生能感受到曲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好地加深對曲文的理解。
三、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現代心理學表明“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學《望天門山》這首詩時,先告訴學生今天將帶大家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天門山的美麗景色,學生頓時興致盎然。在播放圖像的同時,又用語言描述詩人描寫了什么,詩人又抓住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把這些景物集于一幅畫面上的,然后通過精讀引發學生的聯想。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時導引出一幅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則在學生眼前呈現一幅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長江江面的遠景,以及動態的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 使人感覺夾江對峙的天門山,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致淋漓。最后又浮現出有層次的畫面出來,一片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目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學生從形象的畫面中得到美的愉悅,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將古詩詞教學的作用顯著發揮出來,確立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使學生在接受教師開展更好的古詩詞教學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開拓自身視野。
古詩教學六步步驟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 故事 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 學習方法 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次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后,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么“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會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準備。老師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后,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驗,體味出詩人賦于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后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馬老師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孫老師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后,并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古詩的學習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詠。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相關 文章 :
★ 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整理
★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有哪些
★ 小學語文古詩課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古詩詞有哪些教學方法
★ 幼兒園古詩實用的教學方法
★ 關于古詩詞教學經驗總結
★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談
★ 小學語文背誦古詩教學方法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古詩文閱讀教學教什么
? ? ? ? 誦讀是學習故事的不二法寶。誦讀古詩文,應該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在節奏,停頓,輕重,語氣,語調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到古詩文的內核中去理解內容,體驗情感。從而讀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及自己的閱讀體驗,與作者、文本產生情感共鳴。
? ? ? ? 古詩文教學。還要著眼于全篇,以問題為導演,通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的研討,來帶動古詩文的教學。
? ? ? 許多課堂的古詩文教學還停留在字詞解釋,對句串講、逐字翻譯、總結主旨等層面上。或者只是盯著中考考點教學,考什么教什么。也有個別課堂只是挖掘古典詩文的思想內涵,并且不管文體、年代如何,都要用今天的普世標準來衡量,評價一番。
? ? ? ?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古詩文教學中學生應該“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 ? ? ? 根據以上幾段文字的摘錄,那么古詩文教學到底該教什么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反復誦讀古詩文,然后是理解意思,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再次誦讀,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這個過程應該是滲透了自己的感悟,畢竟是先有了感悟,然后才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最后要尋美,一首古詩詞美在何處?寫景美還是手法美?意境美還是句式結構美……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哦
幼兒古詩學習的主要內容,都有哪些?
如果是適合小孩學習唐詩,我首先推薦《唐詩三百首》。
一、適合小孩學習的唐詩
1、《唐詩三百首》主要內容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于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2、選擇《唐詩三百首》給小孩入門的原因
《唐詩三百首》篇幅適中,難易適中,并且入選的作品也基本是膾炙人口的精品。因此,她能深深地打動古今中外的眾多讀者,并且成為最優秀兒童啟蒙教材之一,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模范讀本。特別是在當今時代,對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古代文學教育都越來越重要,那么選擇《唐詩三百首》入門是一個非常好,和值得推薦的做法。
二、描寫小孩的唐詩
如果你是指描寫小孩的唐詩,下面我列舉幾首:
1、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觀游魚 唐 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3、喜韓少府見訪 唐代 胡令能
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4.《憫農》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