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如何停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情感)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如何停頓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情感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拼音版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拼音版如下:?
wèi?wǒ yǐn bēi tiān jiǔ yǐn , yǔ jūn bǎ?zhù?jī pán gē 。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shī chēng guó shǒu tú wéi ěr , mìng yā rén tóu bù nài hé 。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jǔ yǎn fēng guāng?cháng?jì mò , mǎn cháo guān zhí dú cuō tuó 。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yì zhī hé bèi cái míng zhé , èr shí sān nián zhé tài duō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翻譯:
你為我熱情拿過酒杯添滿酒同飲共醉,我們一起拿筷子擊打盤兒吟唱詩歌。
雖然你詩才一流堪稱國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頭地也沒有辦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榮耀體面而你卻長守寂寞,滿朝官員都有了自己滿意的位置而你卻虛度光陰。
也知道你應該被才高名顯所累,但這二十三年的損失也太多了。
白居易寫的醉后贈劉二十八使君怎么解釋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在為劉禹錫抱不平.“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一句表現的最為明顯.白居易感嘆劉禹錫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卻遭到了極不公平的待遇,滿朝文武都春風得意只有劉禹錫被貶荒涼之地二十三年.全詩整體的思想感情是為劉禹錫惋惜,惋惜有才華,卻得不到重用.同時也表現出了對劉禹錫的欣賞之情.如果對其不欣賞便不會替其惋惜.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品味字詞,賞析語句,深刻體會作者情感及文章哲理。
3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以及相關作品,感受、了解詩人的精神境界
教學過程:
(課前:背誦之前學過的劉禹錫的《陋室銘》)
一、導入新課
課前同學們溫習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劉禹錫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在和州做通判,知縣策大人對“空降”至此的劉禹錫很不喜歡。劉禹錫本應住衙門三間三廈的房子,策知縣偏偏安排他住在城南郊區。劉禹錫來到郊區一看,此處依山傍水,風景優美,便高聲吟誦:“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辨。”策知縣不樂意了,哼,讓你高興!從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間房子變成一間半。劉禹錫來到江邊,看白云悠悠、楊柳成行,揮筆寫“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憤不已,讓劉禹錫從城北遷到破爛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間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劉禹錫在茅草屋里,一揮而就,《陋室銘》便揮而成。
一篇《陋室銘》,把劉禹錫的豪氣盡顯無余有如此境界的人一生有著怎樣的境遇?今天所學的這首七言律詩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二、初讀,定一詩基調
1.讀題目,畫停頓,抓信息,知其意。
畫停頓: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抓信息,知其意:這個標題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
根據課下注釋引導:抓住“酬”“樂天”“見”“贈”。
預設:劉禹錫和白居易在揚州的一個酒席上相逢劉禹錫以詩回贈白居易。
2.讀全詩,感受變化,把握感情基調。
(1)教師范讀,指名學生讀,跳讀這首詩的首聯和尾聯,發現變化。
預設:讀出首聯的凄涼、傷心——尾聯的重拾信心、精神振作。
(2)讀整首詩,引導學生感受整體的情感變化。
預設:(首聯)凄涼、憤慨——(頷聯)傷感、沉郁——(頸聯)感慨、堅定(尾聯)——高昂、豪邁
指導:情感變化是沉郁中見豪放,語調變化是從低沉到高昂。讀準節奏,讀出重音出語調由舒緩沉重到昂揚、激越的變化。
三、思讀,品一曲悲吟
1.品讀首聯,思考:從這兩聯里可以看出詩人心中郁積了哪些復雜的情感?
(1)朗讀揣摩首聯里的“凄涼地”“棄置身”,重點突出品讀“棄”字。
補充劉禹錫被貶的資料。
從被貶資料來看,劉禹錫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成為兩鬢斑白的老年人了。
預設:“凄涼地”極言被貶地的荒僻,“二十三年棄置身”,是對自己這20余年人生經歷的概括,突出了被貶的時間漫長,能感受到“凄涼”“棄置身”所傳遞的那種凄楚與憤
(2)總結引導,指名學生再讀體會。
這23年,正是詩人年富力強、欲將沖天抱負付諸實踐的時期。但是,所有的宏大愿景在這23年中灰飛煙滅,所有的期待在這23年內化為泡影。因此,詩人的憤懣之情溢于言表
2.頷聯中運用了哪兩個典故?借助注釋概括出來,并說說引用這兩個典故有什么作用(1)學生借助注釋概括兩個典故。
(2)教師適時進行指導,通過朗讀重點品味改為“空”,“翻”。
學生在比較中反復揣摩,體會詩人的情感:
懷舊空吟聞笛賦————懷舊悲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到鄉變似爛柯人
預設:“空”字有種無可奈何之感,寫出老友已經離世只剩下自己一人的孤獨寂寞之感,更有作者因身在貶謫之處,不能像向秀那樣可以親臨故人之居憑吊寄托哀思,空蕩心里滿是無奈和落寞。因此,“懷舊”表達詩人對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念和對統治者的不滿。
“翻”字更能表現家鄉變化之迅猛,家鄉本是讓人魂牽夢繞,最熟悉、最親切的,但是作者多年后回到家恍如隔世,落寞蒼涼。因此,“到鄉”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世事變遷的感慨,既暗示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家鄉之后因為生疏悵惘的失落心情。
四、拓讀,唱一首高歌
1追問思考:一個如此傷感、悵惘的人,他會不會突然振作起來呢?如何能夠感受到他的振作精神?
(1)指導細讀頸聯,反復重點朗讀“沉舟”“千帆過“病樹”“萬木春”,體會言外之意。
(2)資料助讀,讀讀作者同一時期的作品,了解作者的經歷、性情。
資料一:重溫早于此詩一年所做的《陋室銘》和貶官之初所寫的《秋詞》體會詩人在人生低谷時期的精神狀態
資料二:教師講述劉禹錫兩度還京卻初衷不改的故事。
《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今又來。
總結并過渡:劉禹錫兩度觸怒當朝權貴,隨之而來的是又一輪外放生涯,終究是一生漂泊,然而在劉禹錫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一身錚錚鐵骨,一腔慷慨豪情。
2.飽含情感,激情昂揚地誦讀尾聯,重點體會“長精神”之萬丈豪情。
(1)穿插朗讀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看看白居易有沒有對劉禹錫說些鼓勵、長精神的話語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寂之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小結引導。
白居易的詩給予友人以溫暖的關懷,流露同情、憤慨之意。然而劉禹錫的作答中卻以沉”“病樹”自比,卻憑“杯酒長精神”,詩人已知失去的歲月再不可能返回,春天不因事一棵樹的枯萎而不再降臨,千帆不因一艘船的沉沒而止步不前,他必須擺脫個人沉浮和得失性斷帶來的擾,看到希望的光亮。
(3)自由表達:你心中的劉禹錫是怎樣的一個人?
小結:此時,我們才真正了解詩人情感轉變的關鍵,為什么詩人由開頭的悲憤到結尾精神的振作呢?因為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的一種規律,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因而拋棄了個人的煩惱憂愁,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傲岸不屈、執著追求、奮發自我的劉禹錫,這是一種超脫的境界、這種境界因超脫而變得豁達。
五、誦讀,悟一種學法
1.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關鍵在一個“讀”字。
用語感讀詩情,
抓字詞讀詩心。
借背景讀詩根
以思想讀詩魂。
2.再述故事,誦讀結課。
劉禹錫的晚年,與白居易酣飲終日,以詩酒琴書自樂,在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都不
便的情況下,依然高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看來,一個有豪氣的人,走得出困
境,斗得過小人,交得了摯友,活得出自我。有豪氣,方成大格局。
課件顯示,誦讀結課:心中若是有春天,秋風秋雨奈若何?
推薦閱讀:《劉禹錫評傳》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斷句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
劉禹錫從小愛下圍棋,與專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詔王叔文很要好。太子當上皇帝后,他的教師王叔文組閣執政,就提拔棋友劉禹錫當監察御史。后來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寶歷二年(公元826年)應召回京。
冬天途經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的原文和翻譯
一、古詩原文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作者:白居易(唐)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白話譯文
你為我舉起酒杯斟滿酒,咱們一同狂飲,我為你拿著筷子敲碗碟吟唱詩歌。
哪怕你的詩在全國排在前面也沒用,命不由人啊,不能出人頭地也是無可奈何。
放眼別人風風光光,唯有你一直孤獨寂寞。滿朝文武都在升遷,只有你卻頻繁遭遇種種不幸。
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說遭受點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這磨難也太多了。
擴展資料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稱贊了劉禹錫的才華,對劉禹錫貶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極度不平和無限感慨,抒發了兩人同病相憐之情,也批判了不珍視甚至戕害人才的統治階層。這首詩體現了白居易詩坦率真誠,敢于直言,將各種問題寫入詩中的特點。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劉白二人相互賞識,也只有這樣才有了無拘無束地把酒言歡、吟詩作樂。“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國手”一詞可以看出詩人對劉禹錫的極盡賞識,但是如此優秀的人才也沒辦法改變命運坎坷的局面。這兩句為下文劉禹錫的坎坷命運做鋪墊。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一個“國手”遭遇的卻是“長寂寞”,不能不說劉禹錫的命運太“蹉跎”了。作為劉禹錫的好友,詩人感到憤怒、失望,為劉禹錫抱打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詩人一方面贊揚了劉禹錫的才情,另一方面對劉禹錫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這種直率與坦誠絕不是寫給一般人的,只有友誼深厚才有如此言語。
詩人在為劉禹錫鳴不平的同時,實際上將矛頭指向了上層統治者,批判了那些不珍視人才,甚至戕害人才的統治階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誰知道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全部翻譯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①?
亦知合被②才名③折?二十三年④折太多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13/448/5038
①蹉跎:失意貶官。 ②合被:猶言偏遭。 ③才名:才氣與名望。 ④二十三年:劉禹錫于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被貶連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貶朗州司馬。十年后,奉詔入京,又復貶任連州刺史,轉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方得回京,先后達二十三年。
這四句詩,對劉禹錫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無限感慨和不平——你遠在邊遠之地,過著寂寞的生活,滿朝那么多官員,唯獨你多次被貶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卻偏偏遭逢不公的對待,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憤與對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見其直率與坦誠,亦見其與劉禹錫友情之深厚。
==================================================================
白居易(前772--前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還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贊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驅逐出京。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諭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后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并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親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終成詩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臺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宇航局、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過。
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后捧絲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游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裝有美酒佳肴,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為止。
如此說來,與陶淵明的苦況,當然不同。
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這個數字不算小。
他喝酒時,有時是獨酌。如在蘇州當刺史時,因公務繁忙,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如果沒有九天的疲勞,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沒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娛樂的的身心。他是用酒來進行勞逸結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飲。他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在《贈元稹》一詩中說: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在《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一詩中說;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于石,立于墓側。傳說洛陽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沒有干燥的時候.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諭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諭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諭,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己。
閑適詩和諷諭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諭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后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后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于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自無常冥使吧)關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帥張愔納為妾室。白居易遠游徐州,張愔設宴款待他,席間,還讓寵妾關盼盼歌舞助興,白居易大為贊賞關盼盼才藝,寫下了“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一詩。兩年后張愔病逝,姬妾們作猢猻散,只有關盼盼難忘恩情,移居舊宅燕子樓,矢志守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更多的來自)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如何停頓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情感、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如何停頓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