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館在哪里 病梅館記百度百科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病梅館在哪里,以及病梅館記百度百科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病梅館記》選自哪里?
《病梅館記》,選自《龔自珍全集·定盦文集》。文章借文人畫士不愛圓橘褲自然健康的梅,偏愛梅的病態“美”,致使梅橫遭肆虐,備橘簡受摧殘,而不敢說出他們的隱衷為實例,諷喻清朝嚴酷的思想伍察統治與壓制摧殘人才的罪惡
龔自珍《病梅館記》及梅花詩詞四首:西溪西去煙霞,茅庵小有梅花
龔自珍梅花詩詞四首:離離梅綻蕊,梅枝未忍折
道光十九年龔自珍47歲,離他驟然謝世還有兩年。
作為晚清難得的從進士中舉而一路進入仕途的漢族官員,他在仕途上是相當坎坷壓抑的。
從十八歲開始靠科舉,到37歲才中進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終于過去的他以為可以有了臺階,實現愛國救國的抱負,結果進去一看,這是個機制僵化的朝廷,上司多磕頭,少說話,達官貴人安享權力帶來的榮華富貴,上層和底層完全脫節。
龔自珍是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對社會的洞察力,此時列強環繞,風雨飄搖,龔自珍屢次上書要求改革弊政,無人應和,表面上大家都不作聲,結果背后排擠他,給他小鞋穿。沉悶的朝廷仿佛駕駛著無人掌舵的大船,靠慣性駛入冰川深處。他發出了巨大的悲憤的吼聲。“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是人才,但是他無法號令喚起這個裝睡的朝廷。
只干了短短十年,也是他最蹉跎無望的十年,他辭官回家。
他從小讀書,親自見證了八股文如何淘汰埋沒人才,他做官十年,體會了陳腐制度的奴性。但是他更清醒的知道,列強環伺中國,戰爭一觸即發。這是鴉片戰爭的前夕。
龔自珍將家眷從北京迅頌接回老家浙江,在往返途中,正是浙江梅花開放的季節。這里的人迎接過年,紛紛制作售賣梅花盆景,而這里的梅花盆景,自明清以來,就是貴族文士的玩物,更產生一種將梅花人工捆綁彎曲,以求得在一盆之中就能領略到所謂暗香疏影的效果,能售賣高價。
承平之時,這是無傷大雅的花木娛樂,但是在龔自珍清醒的眼中來看,這種末世的巧技,愈演愈烈,大有所謂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味道。
何況梅花性格本身剛直高潔,這樣做法形成審美和售賣的狂潮,本身就是一種病態,他悲憤地寫下名篇《病梅館記》。
他說某些破文人刻意地認為,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而這些文人要求農民將好好的梅花刻意砍掉正枝,砍掉健康的枝條,用棕繩捆綁梅花,以達到所謂病態的審美,而這個些文人又拿這些東西去哄上層官僚,以達到進身的目的。
他就差沒有明說,有些奴性就是這些沒有風骨和志氣的國人自己造成的。上頭要你奴,你還奴出了藝術,丟掉了本來的風骨,上下如此,互相捆綁,國家哪里會有將來和生命力?
他自己收購了三百盆這樣的梅花,帶到老家昆山羽琌山館,命名為病梅館,將所有的梅花解掉束縛,任其自在生長,希望五年之后,這里是一片真正自然向上的梅花林。
而他本人開始開館教書,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培養出不受束縛但是愛國的人才。
“萬千名士。慰我傷讒意。
憐我平生畢昌羨無好計。劍俠千年已矣。
西溪西去煙霞。茅庵小有梅花。
繡佛長齋早早,懺渠燕子無家。 ”?清 ·?龔自珍清平樂二首?其二
龔自珍在南北往返的搬家途中,對著京城愛惜他的朋友,談到了自己離開京城的原因和打算。
謝謝你們都是京城的名士,知道我是因為留言詆毀,而被迫離開這里。我也不愿意,但是我平生任性好俠,這個地方,我實在是呆不下去了,呆下去,也就是讓寶劍折損這樣的慘烈吧。
你們不用擔心我,我家鄉煙霞梅花梅,我的茅舍有很多小小的梅花,也算小有梅花。我在那里自在生活,不再像這里焦頭爛額的苦悶,我只管盡心給燕子一個安定的家。
龔自珍從來不寫梅花暗香浮動疏影橫斜,他當然喜歡林逋這句寫梅。但是他為什么不用?因為被人用濫了不說,滿地是梅花盆景也是按照這樣的美刻意制作。
真正喜歡一個人,真正喜歡梅花,是要用心去養,是要在天然壞境里真誠欣賞,而不是為時尚而時尚。龔自珍不寫暗香疏影,是無意因為自己推高這手拍種文人之間病態的梅花審美。
但是他本質上是效仿林逋的。
“豆蔻芳溫啟瓠犀,傷心前度語重提。
牡丹絕色三春暖,豈是梅花處士妻? ”清 ·?龔自珍《已亥雜詩》
這是他游歷昆山,遇到了可能想跟隨他一輩子的女子。在清朝的社交上,也有一些特殊的審美,比如會有一些伶人助興,也有很多女子攀上高官,擺脫這種看似風光實際卑賤的職業生活。
龔自珍就是遇到一位這樣的女子,她大抵不清楚龔自珍無意再回去做官,依舊溫情脈脈,想獲得龔自珍的納娶。
龔自珍要沒有動心那也是假的,但是他是一個非常現實有責任感的人。
你說你這么說,也不容易,哪個女子能夠開這個樣的口?
可是你是牡丹,要溫室養著,怎么可以是我這樣清貧,只有梅花相伴的寒士的妻子?
所以龔自珍不是不愛梅花,不喜歡林逋,而是在現實中身體力行這樣的愛梅生活。至于酒席上的應酬,姑娘,牡丹一樣的姑娘,請你另尋高枝。
“海西別墅吾息壤,羽陵三重拾級上。
明年俯看千樹梅,飄飖亦是天際想。 ”清 ·?龔自珍《已亥雜詩》
實際龔自珍在老家昆山羽琌山館,只度過了兩個梅花冬天,這幾百盆剛剛解綁的梅花,種植在田舍附近,低矮,雖然也千花萬朵,到底不夠壯觀。另外他又添加了一些自然品種。
但是龔自珍已經很心滿。
這里的家園是我養老歸土的地方,我在這里緩緩踏上三級臺階,看到遍地梅花。
等到明年,這里的梅花樹長大了,我就像一只仙鶴在這里翱翔啊。
“離離梅綻蕊,皎皎鶴梳翮。
鶴性忽然馴,梅枝未忍折。” ?清 ·?龔自珍《紀游》
那梅花開始打著鮮明的花蕾,并有梅花綻放,那園林中的仙鶴悠然梳著羽毛。
那仙鶴在這樣美麗的地方忽然非常溫柔,而我看到梅花,卻不忍心折下。
這里可能并沒有白鶴,實在是詩人的自比。
正是愛著這些才解開束縛的梅花,尚未成為巨大繁茂的大樹,所以他就是喜歡梅花折枝,也不忍心折下。
他希望它們真正在天然的壞境里長大,暗香浮動,疏影橫斜,青枝向上。
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尚有報國之志的龔自珍并沒有安心享受田園之美,一方面他繼續教書,另外一方面寫信給 江蘇巡撫梁章鉅,要求入幕,參與抗擊侵略者的愛國戰爭。
道光二十一年,正當他準備起身去往江蘇之時,忽然暴亡,年僅四十九歲。
而他的《病梅館記》流傳至今,頌揚梅花精神,要求解開捆綁,還原梅花生命的動力,成為著名的愛國啟民篇章。
他本身也是飽受摧殘的病梅,但梅花的向上和愛國,貫穿生命始終。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病梅館》原文及其翻譯
原文:
江寧之龍蟠缺友,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翻譯:
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產梅。有人說:"梅憑著彎曲的姿態被認為是美麗的,筆直了就沒有風姿;憑著枝干傾斜沖扮知被認為是美麗的,端正了就沒有景致;憑著枝葉稀疏被認為是美麗的,茂密了就沒有姿態。”本來就如此。(對于)這,文人畫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告,大聲疾呼,用(這種標準)來約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夠來讓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條、鋤掉端正的枝條,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態作為職業來謀求錢財。梅的枝干的傾斜、枝葉的疏朗、枝干的彎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賺錢的人能夠憑借他們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畫士這隱藏在心中的特別嗜好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使他們)砍掉端正的(枝干),培養傾斜的側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鋤掉筆直的(枝干),阻礙它的生機,用這樣的方法來謀求大價錢,于是江蘇、浙江的梅都成病態了。文人畫家造成的禍害嚴重到這個地步啊!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沒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經為它們流了好幾天淚之后,于是發誓要治療它們:我放開它們,使它們順其自然生長,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種在地里,解開捆散消綁它們棕繩的束縛;把五年作為期限,一定使它們恢復和使它們完好。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心甘情愿受到辱罵,開設一個病梅館來貯存它們。
唉!怎么能讓我有多一些空閑時間,又有多一些空閑的田地,來廣泛貯存南京、杭州、蘇州的病態的梅樹,竭盡我畢生的時間來治療病梅呢!
注釋
江寧:舊江寧府所在地,在今江蘇南京。
龍蟠:龍蟠里,在今南京清涼山下。
鄧尉:山名。在今江蘇蘇州西南。
西溪:地名。
欹(qī):傾斜 。
固也:本來如此。固,本來。
明詔大號:公開宣告,大聲疾呼。明,公開。詔,告訴,一般指上告下。號,疾呼,喊叫。
繩:名作動,約束 。
斫:砍削。
直:筆直的枝干。
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態。夭:使……摧折(使……彎曲)。病,使……成為病態。
蠢蠢:無知的樣子。
智力:智慧和力量。
孤癖:特殊的嗜好。
隱:隱衷,隱藏心中特別的嗜好 。
鬻(yù):賣。
旁條:旁逸斜出的枝條。
稚枝:嫩枝。
重價:高價。
遏(è):遏制。
泣:為……哭泣。
縱:放縱。
順:使……順其自然。
悉:全。
棕縛:棕繩的束縛。
以……為:把……當做。
復:使……恢復 。
全:使……得以保全。
詬厲:譏評,辱罵。厲,病。
安得:怎么能夠。
暇:空閑。
窮:窮盡。
寫作背景:
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此文寫于1839年,正是鴉片戰爭前夕。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