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傳出自哪里 列女傳的歷史典故
今天給各位分享列女傳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列女傳的歷史典故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列女傳 楚莊樊姬的翻譯
翻譯:
樊姬,是楚莊王的夫人。楚莊王登上王位之后,喜歡打獵,樊姬不斷規勸楚莊王,可是楚莊王依然喜歡打獵,于是樊姬就不吃禽獸肉。楚莊王改正了過錯,處理政事很勤敏。楚莊王曾經上朝,散朝很晚。
樊姬下殿來迎接他,問:“為什么散朝這么晚?也許饑餓疲倦了吧?”楚莊王說:“跟賢人在一起,就不知道饑餓疲倦了。”樊姬問:“大王所說的賢人是誰啊?”楚莊王說:“是虞丘子。”樊姬聽了,掩著嘴莢起來。
楚莊王問:“你笑什么呢?”樊姬說:“虞丘子算是賢臣了,但不能說是忠臣。”楚莊王問:“為什么這樣說呢?”
樊姬說:“我伺候大王十一年了,派人到鄭國、衛囚尋求賢女獻給大王,現在比我賢良的有兩人,跟我并列的有七人,我難道不想獨占大王的愛寵嗎?我聽說堂上女子多,就可以用來觀察她們的才能,我不能固守私情蒙蔽國事,想讓大王多見到一些人,了解別人的才能。
我聽說虞丘子擔任楚國丞相十余年,推薦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沒有聽說他推薦賢人斥退不賢的人,這樣做是蒙蔽國君而堵塞賢人進身的路。知道賢人不推薦,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賢人,這是不智。我笑這些,不也是適宜的嗎!”楚莊王聽后很高興。
第二天,楚莊王把樊姬的話告訴丁虞丘子,虞丘子離開座位,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讓出自己的房子,派人去迎接孫叔敖,把他推薦蛤莊王,楚莊王讓孫叔敖擔任令尹,治理楚國三年,楚莊王得以成為霸主。楚國史書這樣記載:“莊王成為霸主,是樊姬的功勞。”說的就是這些情況。
頌:樊姬謙讓,沒有嫉妒。推薦美人,跟自己在一起。非議諷刺虞丘于擋住了賢人進身的路。楚莊王聽從她,成就了楚國的霸業。
原文:
樊姬,楚莊王之夫人也。莊王即位,好狩獵。樊姬諫不止,乃不食禽獸之肉,王改過,勤于政事。王嘗聽朝罷晏,姬下殿迎曰:“何罷晏也,得無饑倦乎?”王曰:“與賢者語,不知饑倦也。”姬曰:“王之所謂賢者何也?”
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賢則賢矣,未忠也旦拆。”王曰:“何謂也?”對曰:“妾執巾櫛十一年,遣人之鄭衛,求美人進于王。今賢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
妾豈不欲擅王之愛寵哉!妾聞‘堂上兼女,所以觀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見知人能也。今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薦非子弟,則族昆弟,未聞進賢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賢路。知賢不進,是不忠;不知其賢,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悅。
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對。于是避舍,使人迎孫叔敖而進之,王以為令尹。治楚三年,而莊王以霸。楚史書曰:“莊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詩曰:“大夫夙退,無使君勞。”其君者,謂女君也。
又曰:“溫恭朝夕,執事有恪。”此之謂也。頌曰:樊姬謙讓,靡有嫉妒,薦進美人,與己同處,非刺虞丘,蔽賢之路,楚莊用焉,功業遂伯。
此文出自西漢·劉向《烈女傳·楚莊樊姬》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據班固《漢書·劉向傳》載: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衞之屬(師古曰:“明高趙皇后、昭儀、衞婕妤也。" )起微賤,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
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師古曰:“孽,庶也。嬖,愛也。”),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
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數上疏言得失,陳法戒。書數十上,以助觀覽,補遺闕。上雖不能盡用,然內嘉其言,常嗟嘆之。
從所編一百余個歷史故事來看,多數還是表彰美善,歌頌古代婦女高尚品德、聰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內容,而且有些情節生動感人模槐棗,頗具女性文學的特征。
作者簡介: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出生于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于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后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的出處是哪里?
出處:西漢劉向的《列女傳》。
典故:
鐘無艷、夏迎春為兩個女子,前者奇丑,后者奇美,兩個都喜歡齊宣王,都是他身邊的女人,鐘無艷十分有才,能替齊宣王做事,總能幫他的忙,夏迎春除了美色和哄齊宣王開心玩樂之外一點忙都幫不上。齊宣王有難的時候就跑去找鐘無艷,災難一過就去找夏迎春尋歡作樂,把鐘無艷拋到一邊。
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是說齊宣王有困難才會想起鐘無艷,無事就將其拋至腦后,形容人忘恩負義,薄情寡義。
擴展資料:
鐘無艷,本名鐘離春,戰國時齊國無鹽人,因此又叫鐘無鹽,后來可能由于音近,加上“無艷”字面意思跟丑女接近,所以又被叫成鐘無艷。她的故事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編纂的兩部書《列女傳》和《新序》。
劉向在《列女傳》中這樣記載:“無鹽之女,干說齊宣,分別四殆,稱國亂煩,宣王從之,四辟公門,遂立太子,拜無鹽君。”
也就是說無鹽有個中老丑女叫鐘離春,丑得遠近聞名,四十歲還嫁不出去。可她卻立志要當王后,毛遂自薦去找齊王,當著齊宣王的面力陳齊國的四大危困,齊宣王深為所動,聽取她的?意見,勵精圖治,并迎娶鐘離春。最終,極丑無伍氏雙的鐘離春成了齊宣王的王后。
所謂“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其實歷來并沒有這個說法。夏迎春是當代人隨便虛構戲說的,這個說法也并不流傳。關于歷史上的齊宣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君王,也是有待賣橘升考證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鐘無艷
列女傳是誰寫的?
西漢成帝年間,成帝命謁者陳農搜求天下遺書,于是,散落于民間的大量的諸子百家及各行各類典籍被匯集于漢政府藏書臺。
為了對這一大堆雜亂無章的古書進行系統整理,漢成帝“詔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劉向遂與其子劉敬受詔同領校書,開始細心地校正古書。
劉向本名更生,年少時就好學,宣帝招用有才能的名儒在身邊作為顧問,他由于通達古今,善寫文章而被召對,很受器重。
漢元帝時,因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專權誤國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他又得到重用,改名為劉向,任光祿大夫、中壘校尉等職。他始終堅持儒家“任賢選能”的政治主張,但總是受到宦官和外戚勢力的排擠,在仕途上是失意的,晚年把主要精力用在古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方面。
《列女傳》就是劉向在校書時編撰的,他說:“微臣劉向與黃門侍郎劉歆所校《列女傳》,種類相從為七篇,以彰顯禍福榮辱的效力,是非得失的分寸,畫之屏風四堵。”
班固也說:“劉向認為王教應該由內到外,從比較淺近、容易的地方開始。所以采集《詩》、《書》所載的賢妃貞婦,振興國邦顯耀家庭的法則,及孽嬖亂亡,序次為《列女傳》,讓皇帝看了之后有所警戒。”
劉向作《列女傳》,其目的就在于以此作為婦女的教育用書,同時也以“古列女善惡所以興亡者以戒天子”。如:周宣王后姜氏,賢而有德,非禮不言,非禮不動。周宣王曾沉湎于女色,早睡晚起,不理朝事。姜后即脫簪珥彩服,待罪永巷、痛責自身以諫宣王。宣王慚而從緩數諫,乃早起晚退,勤孝哪納于政事,成為有名的中興之君。
《列女傳》屢經傳巧沒寫,到了宋代已經不是原來的本子了,分篇也各有不同。現存的本子是7卷,每卷15人,共105人,每一卷的后面都有頌。書后有《續列女傳》1卷,相傳是東漢班昭所增加,《續列女傳》又收列女20人。到了晉朝,名畫家顧愷之為之一個個畫出圖像來,于是《列女傳》的影響才大起來。
劉向編撰《列女傳》的7卷就是7類,按其編排順序依次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母儀傳》選取賢德的母親,用以教育后代。《賢明傳》選取賢惠懂禮的女性。《仁智傳》選取聰明仁厚的女性。《貞順傳》選取忠貞柔順的女性。《節義傳》選取節烈俠義。《辯通傳》選取善辯、幫助別人的女性……自從劉向編撰《列女傳》以后,許多史書有開設記載婦女活動的專欄,創立了重視婦女歷史地位的先例。
列女傳二則(魯義姑姊、鄒孟子母)--劉向(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四)
【原文】 魯義姑姊
魯義姑姊者,魯野之婦人也。齊攻魯至郊,望見一婦人,抱一兒,攜一兒而行,軍且及之,棄其所抱,抱其所攜,而走于山,兒隨而啼,婦人遂行不顧。齊將問兒曰:「走者爾母耶?」曰:「是也。」「母差轎所抱者誰也?」曰:「不知也。」齊將乃追之,軍士引弓將射之,曰:「止,不止,吾將射爾。」婦人乃還。齊將問所抱者誰也,所棄者誰也。對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棄者妾之子也。見軍之至,力不能兩護,故棄妾之子。」齊將曰:「子之于母,其親愛也,痛甚于心,今釋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婦人曰:「己之子,私愛也。兄之子,公義也。夫背公義而向私愛,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則魯君不吾畜,大夫不吾養,庶民國人不吾與也。夫如是,則脅肩無所容,而累足無所履也。子雖痛乎,獨謂義何?故忍棄子而行義,不能無義而視魯國。」于是齊將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齊君曰:「魯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悄答澤之婦人耳,猶知持節行義,不以私害公,而況于朝臣士大夫乎!請還。」齊君許之。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1],號曰義姑姊。公正誠信,果于行義。夫義,其大哉!雖在匹婦,國猶賴之,況以禮義治國乎!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此之謂也。
頌曰:齊君攻魯,義姑有節,見軍走山,棄子抱侄,齊將問之,賢其推理,一婦為義,齊兵遂止。
【譯文】
魯義姑姊是魯國郊野的一個山村婦女。齊軍攻打魯國,到城郊,看見一個婦人抱著一個小孩和牽著一個小孩向前走。齊軍快要追及時,婦人丟下抱著的小孩,抱起牽著的小孩往山上跑去。被丟下的小孩跟隨在后面大哭,婦人毫不理會地繼續走。齊國將領問那被丟下的小孩說:「那跑掉的是你的母親嗎?」小孩回答:「是的。」「你母親抱著的是誰?」小孩答:「不知道。」齊將向前追趕,士兵也拉弓準備射箭,喊叫說:「停下來!不停下來,我就放箭。」婦人于是轉身回來。齊將問她抱著的小孩是誰,丟下的小孩又是誰。婦人回答:「抱著的是我兄長的兒子,丟下的是我自己的兒子。因為看到大軍來了,沒有能力同時保護他們,便只好丟下自己的孩子。」齊將說:「孩子對于母親來說,是最為親愛和最為疼惜的,現在你丟下自己的孩子,反而抱走兄長的孩子,是甚么原因呢?」婦人說:「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是私愛;對兄長的孩子來說,是公義。背棄公義而偏重私愛,不救兄長的孩子而保存自己的孩子,即使幸運地得免于難,魯國國君不會收容我,魯國大夫不會養育我,魯國的百姓也不會與我結交。這樣就算我聳起兩肩也找不到容身的地方,合起兩腳也找不到站立的地方。我雖然疼愛自己的孩子,難道可以因此損害公義嗎?所以我忍心丟下自己的孩子以實踐公義,而不能背棄公義在魯國生活。」就虛運肆這樣齊將按兵不動,派人向齊國國君說:「不能攻打魯國。我帶兵來到邊境,就碰上魯國山林中的婦人,連這樣一個婦人都知道守節行義,不因私愛而損害公義,何況魯國的大臣和士大夫呢?請求收兵回朝。」齊君答應了他的請求。魯國國君聽到這件事,就賞賜婦人百端[1]布帛,并封賜「義姑姊」的稱號。公正無私,誠實忠信,能行公義。公義所起的影響是很大的啊!雖然不過是婦人的行為,但卻能夠賴以保護國家,何況用禮義來治國呢?《詩經》說:「君子正直樹榜樣,四方諸侯都歸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頌贊說:「齊君攻打魯國,義姑有節操。看見士兵跑入山中,丟下兒子抱走侄兒。齊將追問原因,贊她公正有義理。一個婦人行公義,齊軍便退兵。」
【注釋】
[1]百端:五十匹。杜預注:「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二兩二匹。」即一端等于半匹。
【原文】 鄒孟子母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ㄒㄩㄢˋ炫)[1]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2],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3]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脩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于禮,而責禮于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言孟母知禮,而明于姑母之道。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敢。」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于齊,愿行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脩,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4]此之謂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譯文】
魯國鄒邑人孟軻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游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說:「這里不該是我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領著孟子離開了這里,遷住到一處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學玩起了商人夸口買賣那一類的事。孟母又說:「這里也不是我應該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遷到了一個公學學校的旁邊。這時小孟子所學玩的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孟母說:「這里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帶著兒子居住的地方。」于是,長久把家安在了這里。等孟子長大成人,便很順利地學精了《易》、《書》、《詩》、《禮》、《樂》、《春秋》等六藝的學問,最終成就了儒家大師的大名。后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于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詩經》上說:「柔順聰明的賢人,您怎么知道如何實施幼教呢?」說的就是這件事啊!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增長知識。這樣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 *** 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樣的呢?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并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子若荒廢她賴以生存的的技藝,男子若對修養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強盜,就是做奴隸、仆人。」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拜子思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詩經》上說:「柔順聰明的賢人,您怎么知道如何告誡的呢?」說的就是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外出回來,沒有敲門就進了臥房,見到他的妻子正裸著身體在屋里。孟子不高興,于是離開不再進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親告別要求離去,說:「我聽說夫妻之間的禮數,在臥房當中是可以寬松一些的。今天,我在自己的臥房里,有違禮的舉止,夫君見到了非常不高興,這是沒有把我當作家里人看待。為婦之義,不能生活在拿自己當外人的家里。為此,我請求您允許我回歸娘家。孟母于是叫來孟子對他說:「禮節說,將要進入大門,要問一下誰在里邊,這是表示尊敬;將要進入廳堂,聲音一定要響亮,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將要進入內屋,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擔心撞上人有尷尬的時候。如今你不遵守禮節卻責怪別人沒有禮節,不是和圣人差得太遠了嗎?』孟子于是道歉,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說:「孟母懂得禮節,而且清楚如何處理婆媳之間的關系。」
孟子想去宋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為了奉養母親而一再遷延,待在齊國。他經常面帶憂慮的神情,悶悶不樂。孟母看見了,問:「你面有憂煩,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沒什么事。」有一天,孟子在家閑來無事,不由自主地扶著屋前的柱子唉聲嘆氣。孟母看見了,問道:「前幾天看到你在憂愁著什么,問你,你說沒事。今天為什么又扶著廊柱子嘆息呢?」孟子說:「我聽說君子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不因為眼前利益而求取封賞,不去貪圖榮華富貴。如果諸侯不采納自己的主張,就不必再向他們提供意見了。如果諸侯聽從了,卻不去實踐它,就不必再在他的國家繼續做官了。如今,我的學說和主張不能在齊國踐行,就想離開這個國家。然而,又惦記著母親年紀已大,不適合長途跋涉了,我是為此而憂愁。」孟母回答說:「婦女之禮,在于精通飲食烹飪的學問,在于暖好酒漿,贍養公公和婆婆,在于縫制衣裳而已。所以她們只需料理好家內的事務,不必過問外面有關理政的事情。《周易·家人卦》上說:『無攸遂,在中饋。』(婦女準備家中的飲食,不可有所失誤)《詩經·小雅·斯干》說:『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婦女不要違背禮儀,不要議論外面的事,只需把家務料理好)看來,都在說婦女不要擅自作決定,要遵守三從之道。所以要求女子在閨閣中聽從父母的話,出嫁后聽從丈夫的話,丈夫死后聽從兒子的話,這才是符合禮法的作為呀!如今,你已經長大成人,而我也已經年邁。你遵循你的道義,我遵循我的禮法吧。」君子們認為孟母深知為婦之道。《詩經·魯頌·泮水》說:「和顏悅色面帶笑,不發怒氣耐心教。」說的就是這件事啊!
頌贊說:「孟子的母親,依序選擇教化的環境,使孩子選擇好的技藝學習,讓他懂得倫常;孩子學習不進,剪斷織布來警示他;使孟子終于才德兼備,成為一代大儒。」
【注釋】
[1]炫賣:夸耀物品的好處以求售。
[2]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3]彼姝者子二句:見《詩經·鄘風·干旄》。姝:柔順,順從。子:對賢人的尊稱。
[4]《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出自《詩經·魯頌·泮水》:「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注】《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
【作者】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漢朝宗室,沛縣人。著有《別錄》、《新序》、《說苑》、《列女傳》、《洪范五行傳》、《五紀論》等書,并且編訂了《戰國策》、《楚辭》。劉向曾官中壘校尉,故世稱劉中壘。明人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有賦33篇,今僅存《九嘆》一篇。子為經學家劉歆。《劉向著作》
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出自哪里?
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之《辯通傳》中描述,鐘無艷是齊國無鹽縣人,德才兼備、卻容顏丑陋,年四十未嫁,許多古書形容其“貌比無鹽”,跟“貌如西子”呼應。鐘離春雖然長了一副丑模樣,但她志向遠大。
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鐘無艷為拯救國民,冒死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條,并指出如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城破國亡。齊宣王大為感動,把鐘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其諫議為宣王所采納,立為王后,從此國大治。
夏迎春應為后世戲劇中添加。意說齊宣王在立鐘離春為后之后,同時也寵美貌的夏迎春。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常常要找貌丑之后鐘無艷幫忙;而平安時,則寵幸貌美之妃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民間戲語“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
擴展資料:
一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譯義:
1、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意思是說齊宣王有困難才會想起鐘無艷,無事就將其拋至腦后,形容人忘恩負義,薄情寡義。
2、鐘無艷、夏迎春為兩個女子,前者奇丑,后者奇美,兩個都喜歡齊宣王,都是他身邊的女念胡尺人,鐘無艷十分有才,能替齊宣王做事,總能幫他的忙,夏迎春除了美色和哄齊宣王開心玩樂之外一點忙都幫不上,齊宣王有難的時候就跑去找鐘無艷,災難一過就去找夏迎春,把鐘無艷拋到一邊。
3、夏迎春是戰國時齊國美女,齊宣王嬪妃,與鐘無艷同時代人,因其貌美,頗得齊宣王寵幸。后世人揣測,流傳“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法,實則并不可信。
二、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的出處:《列女傳》
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傳記性史書,仔高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做余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著,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后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