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始聞秋風是在哪里(始聞秋風是在哪里拍攝的)

傾此一生只為伊人2022-11-13 03:05詩詞51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始聞秋風是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始聞秋風是在哪里拍攝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寂寥秋天抒豪情——劉禹錫詠秋詩賞析(上)

寂寥秋天抒豪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禹錫詠秋詩賞析(上)

? ? ? ? 王傳學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千古之前,落葉撲簌而下的那個尋常秋天,宋玉的一聲悲慨,讓草木的搖落一直搖到我們肺腑里。關于離別、相思、生命倉促、年華凋零……這樣的感慨從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以至于杜甫去尋訪宋玉故宅的時候還續上那聲嘆息:“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每到秋風又起,草木搖落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宋玉的悲傷。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悲”、“愁”等同起來。特別是在眾多詠秋的詩詞中,悲秋儼然成為永久的主題。

當然,在詠秋詩中,也有一些詩人,面對蕭瑟的秋景,引發出心中的豪情。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是三國政治家、詩人曹操《觀滄海》中的著名詩句。迎著蕭瑟秋風,詩人眼中的大海,波濤洶涌,氣象恢宏,有種震撼人心的壯美。

而被稱作“詩豪”的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他的詠秋詩中,常常流露出欣賞秋天美景、抒發內心豪情的樂觀情緒。其中最突出的當屬《秋詞》二首。

這兩首寫秋的詩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這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贊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

這兩首詩是劉禹錫第一次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他雖被貶謫,卻并不悲觀消沉。在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

先看《秋詞》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的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后兩句借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一開頭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調,毫不隱諱。“我言秋日勝春朝”,同千古悲調相反,詩人卻贊美秋天勝過春天,并以第一人稱表明態度,顯示詩人同腐朽勢力絕不妥協的韌勁兒。“晴空一鶴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繪出秋高氣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風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詩人被貶的背景下,一只孤鶴直沖云霄,博擊長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這一意象是全詩的精華。使人感到詩人那種被貶、壓抑的情感自然隨著仙鶴飛向云天,展翅飛翔!詩人那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堅定信念已是“便引詩情到碧霄”了。這是一只奮爭的孤鶴,它不茍生于沼澤湖泊之間,偏要博擊長空,一展雄姿。顯然,獨立寒秋,傲然騰空的孤鶴,是詩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這樣的鶴,才敢說“秋日勝春朝”。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

再看《秋詞》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詩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山明水凈,明麗清白;樹木染霜,有紅有黃,色澤深沉。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清肅的風度,令人敬肅。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詩人進一步強凋秋色的清爽雅致,并說如果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詩人對秋色的喜愛。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意蘊深厚。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劉禹錫的《始聞秋風》,流露出壯心不已的豪情: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這首詩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之作,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首聯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候與詩人分別,而此刻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用力一轉,奮發精神頓時生發。戰馬雖老,仍思念邊關的草料,拳毛不時抖動,似要沖鋒陷陣;雕鷹看到青天白云,瞇著的眼睛馬上睜開了,隨時準備搏擊藍天。一幅壯心不已的神態躍然紙上。

到了尾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由于有頸聯“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詩人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 ? ? ? 王傳學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千古之前,落葉撲簌而下的那個尋常秋天,宋玉的一聲悲慨,讓草木的搖落一直搖到我們肺腑里。關于離別、相思、生命倉促、年華凋零……這樣的感慨從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以至于杜甫去尋訪宋玉故宅的時候還續上那聲嘆息:“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每到秋風又起,草木搖落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宋玉的悲傷。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悲”、“愁”等同起來。特別是在眾多詠秋的詩詞中,悲秋儼然成為永久的主題。

當然,在詠秋詩中,也有一些詩人,面對蕭瑟的秋景,引發出心中的豪情。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是三國政治家、詩人曹操《觀滄海》中的著名詩句。迎著蕭瑟秋風,詩人眼中的大海,波濤洶涌,氣象恢宏,有種震撼人心的壯美。

而被稱作“詩豪”的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他的詠秋詩中,常常流露出欣賞秋天美景、抒發內心豪情的樂觀情緒。其中最突出的當屬《秋詞》二首。

這兩首寫秋的詩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這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贊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

這兩首詩是劉禹錫第一次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他雖被貶謫,卻并不悲觀消沉。在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

先看《秋詞》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的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后兩句借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一開頭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調,毫不隱諱。“我言秋日勝春朝”,同千古悲調相反,詩人卻贊美秋天勝過春天,并以第一人稱表明態度,顯示詩人同腐朽勢力絕不妥協的韌勁兒。“晴空一鶴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繪出秋高氣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風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詩人被貶的背景下,一只孤鶴直沖云霄,博擊長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這一意象是全詩的精華。使人感到詩人那種被貶、壓抑的情感自然隨著仙鶴飛向云天,展翅飛翔!詩人那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堅定信念已是“便引詩情到碧霄”了。這是一只奮爭的孤鶴,它不茍生于沼澤湖泊之間,偏要博擊長空,一展雄姿。顯然,獨立寒秋,傲然騰空的孤鶴,是詩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這樣的鶴,才敢說“秋日勝春朝”。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

再看《秋詞》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詩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山明水凈,明麗清白;樹木染霜,有紅有黃,色澤深沉。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清肅的風度,令人敬肅。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詩人進一步強凋秋色的清爽雅致,并說如果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詩人對秋色的喜愛。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意蘊深厚。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劉禹錫的《始聞秋風》,流露出壯心不已的豪情: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這首詩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之作,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首聯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候與詩人分別,而此刻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用力一轉,奮發精神頓時生發。戰馬雖老,仍思念邊關的草料,拳毛不時抖動,似要沖鋒陷陣;雕鷹看到青天白云,瞇著的眼睛馬上睜開了,隨時準備搏擊藍天。一幅壯心不已的神態躍然紙上。

到了尾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由于有頸聯“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詩人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始聞秋風》原文及鑒賞

始聞秋風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

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

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

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

為君扶病上高臺。

劉禹錫詩鑒賞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塑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筆,營造了一個奇妙無比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落筆。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容顏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閑話別情的對白。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陡然一轉,精神頓作。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著萬里青云,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偉岸形象。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和“盼”,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讓人們感到,只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奔馳疆場;或展翅藍天,搏擊長空。“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時節,安能激壯心”,正是秋風使它們心動、神驚,是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生氣。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賦予萬物以活躍的、飽滿的神韻。所以五六兩句并沒有離題,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同時,也是為下文造勢。“草樹含遠思,襟懷有余情”(劉禹錫《秋江早發》),“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著詩人的情懷;“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豪情。所以下兩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凈,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塵涴。許大乾坤這回大”(陳亮《洞仙歌》)。我就是抱著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放眼四望,為“你”——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此處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容顏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頑強不息的意志。

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磐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

“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性格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并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頹唐,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得到教益。

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后,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追求,正是其人品與精神的形象體現。

劉禹錫的《始聞秋風》鑒賞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溜枕前覺,一年顏妝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背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并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后,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賞析】: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由于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頌秋的詩句

1. 關于秋的詩句劉禹錫

2. 劉禹錫寫的關于秋的詩句

關于秋的詩句劉禹錫 1.秋天的詩句劉禹錫、

劉禹錫的秋天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中的詩句。

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

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這樣的詩,沒有什么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2.秋天的詩句劉禹錫、

劉禹錫的秋天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中的詩句。

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么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3.秋詞 劉禹錫贊頌秋天的詩句

原文:

《秋詞》

【作者】劉禹錫 【朝代】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剛開始。

晴:一作“橫”。排云:推開白云。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翻譯: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

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賞析: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

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秋詞二首

4.劉禹錫的含秋的詩句

新秋對月寄樂天 劉禹錫 唐 五律 月露發光彩,此時方見秋。

夜涼金氣應,天靜火星流。蛩響偏依井,螢飛直過樓。

相知盡白首,清景復追游。秋江早發 劉禹錫 唐 五古 輕陰迎曉日,霞霽秋江明。

草樹含遠思,襟杯有馀清。凝睇萬象起,朗吟孤憤平。

渚鴻未矯翼,而我已遐征。因思市朝人,方聽晨雞鳴。

昏昏戀衾枕,安見元氣英。納爽耳目變,玩奇筋骨輕。

滄洲有奇趣,浩然吾將行。秋日過鴻舉 劉禹錫 唐 看畫長廊遍,尋僧一徑幽。

小池兼鶴凈,古木帶蟬秋。客至茶煙起,禽歸講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經檀道濟故壘 劉禹錫 唐 五絕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劉禹錫 唐 五古 秋次池上館,林塘照南榮。

塵衣紛未解,幽思浩已盈。風蓮墜故萼,露菊含晚英。

恨為一夕客,愁聽晨雞鳴。秋詞 劉禹錫 唐 七絕 記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秋中暑退贈樂天 劉禹錫 唐 五律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彈。

人情皆向菊,風意欲摧蘭。歲稔貧心泰,天涼病體安。

相逢取次第,卻甚少年歡。秋風引 劉禹錫 唐 樂府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日書懷寄白賓客 劉禹錫 唐 五律 州遠雄無益,年高健亦衰。

興情逢酒在,筋力上樓知。蟬噪芳意盡,雁來愁望時。

商山紫芝客,應不向秋悲。秋螢引 劉禹錫 唐 樂府 漢陵秦苑遙蒼蒼,陳根腐葉秋螢光。

夜空寥寂金氣凈,千門九陌飛悠揚。紛綸暉映互明滅,金爐星噴鐙花發。

露華洗濯清風吹,低昂不定招搖垂。高麗罘罳照珠網,斜歷璇題舞羅幌。

曝衣樓上拂香裙,承露臺前轉仙掌。槐市諸生夜讀書,北窗分明辨魯魚。

行子東山起征思,中郎騎省悲秋氣。銅雀人歸自入簾,長門帳開來照淚。

誰言向晦常自明,兒童走步嬌女爭。天生有光非自炫,遠近低昂暗中見。

撮蚊妖鳥亦夜起,翅如車輪而已矣。觀云篇 劉禹錫 唐 五古 興云感陰氣,疾足如見機。

晴來意態行,有若功成歸。蔥蘢含晚景,潔白凝秋暉。

夜深度銀漢,漠漠仙人衣。重送鴻舉師赴江陵謁馬逢侍御 劉禹錫 唐 七絕 西北秋風凋蕙蘭,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詩合掌看。終南秋雪 劉禹錫 唐 五律 南嶺見秋雪,千門生早寒。

閑時駐馬望,高處卷簾看。霧散瓊枝出,日斜鉛粉殘。

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瀾。答白刑部聞新蟬 劉禹錫 唐 五律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晴清依露葉,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詠,逢時亦悄然。題報恩寺 劉禹錫 唐 五律 云外支硎寺,名聲敵虎丘。

石文留馬跡,峰勢聳牛頭。泉眼潛通海,松門預帶秋。

遲回好風景,王謝昔曾游。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唐 七古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翛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劉禹錫 唐 五排 退朝還公府,騎吹息繁陰。

吏散秋庭寂,烏啼煙樹深。威生奉白簡,道勝外華簪。

風物清遠目,功名懷寸陰。云衢念前侶,彩翰寫沖襟。

涼菊照幽徑,敗荷攢碧潯。感時江海思,報國松筠心。

空愧壽陵步,芳塵何處尋。魏宮詞二首 劉禹錫 唐 七絕 日晚長秋簾外報,望陵歌舞在明朝。

添爐欲爇熏衣麝,憶得分時不忍燒。日映西陵松柏枝,下臺相顧一相思。

朝來樂府長歌曲,唱著君王自作詞。晚泊牛渚 劉禹錫 唐 五律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

殘霞忽變色,游雁有馀聲。戍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

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搗衣曲 劉禹錫 唐 樂府 爽砧應秋律,繁杵含凄風。

一一遠相續,家家音不同。戶庭凝露清,伴侶明月中。

長裾委襞積,輕佩垂璁瓏。汗余衫更馥,鈿移麝半空。

報寒驚邊雁,促思聞候蟲。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

盈篋寄何處,征人如轉蓬。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 劉禹錫 唐 五律 繁露傳家學,青蓮譯梵書。

火風乖四大,文字廢三馀。欹枕晝眠靜,折巾秋鬢疏。

武皇思視草,誰許茂陵居。酬留守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寄 劉禹錫 唐 五排 曉月映宮樹,秋光起天津。

涼風稍動葉,宿露未生塵。星氣尚芳麗,曠望感心神。

揮毫成逸韻,開合遲來賓。擺去將相印,漸為逍遙身。

如招后房宴,卻要白頭人。別夔州官吏 劉禹錫 唐 七律 三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揚子津。

青帳聯延喧驛步,白頭俯傴到江濱。巫山暮色常含雨,峽水秋來不恐人。

惟有九歌詞數首,里中留與賽蠻神。送景玄師東歸 劉禹錫 唐 七律 東林寺里一沙彌,心愛當時才子詩。

山下偶隨流水出,秋來卻赴白云期。灘頭躡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讀古碑。

想到舊房拋錫杖,小松應有過檐枝。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 劉禹錫 唐 五律 繼體三才理,承顏九族親。

禹功留海內,殷歷付天倫。調露曲常在,秋風詞尚新。

本支方百代,先讓棣華春。月落宮車動,風凄儀仗閑。

路唯瞻鳳翣,人尚想龍顏。御宇方無事,乘云遂不還。

圣情悲望處,沉日下西山。享國十五載,升天千萬年。

龍鑣仙路遠,騎吹禮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舊劍前。

周南有遺老,掩淚望秦川。順陽歌 。

5.劉禹錫秋天的詩至少四首,快快快

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 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 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 為君扶病上高臺。

6.劉禹錫寫的關于秋天的詩

《秋詞》全詩如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釋義:自古以來,每逢秋季,人們都不禁感到悲觀寂寥。然而我覺得秋天的美景甚至超過了陽春。一望無垠的晴空之中,一只仙鶴凌空飛起,這引發了我巨大的詩興,至于藍天之巔!

劉禹錫性情豪放,許多詩歌氣勢廣闊,人稱“詩豪”。劉禹錫對于人生,主要持以樂觀的態度。樂觀的人,眼中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在劉禹錫的眼里,秋天是美好的,甚至比春天還美麗。這首《秋詞》,是劉禹錫被貶至朗州之后所作,足見其樂觀的處世態度。

劉禹錫寫的關于秋的詩句 1.劉禹錫寫的關于秋天的詩

《秋詞》全詩如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釋義:自古以來,每逢秋季,人們都不禁感到悲觀寂寥。

然而我覺得秋天的美景甚至超過了陽春。一望無垠的晴空之中,一只仙鶴凌空飛起,這引發了我巨大的詩興,至于藍天之巔!劉禹錫性情豪放,許多詩歌氣勢廣闊,人稱“詩豪”。

劉禹錫對于人生,主要持以樂觀的態度。樂觀的人,眼中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在劉禹錫的眼里,秋天是美好的,甚至比春天還美麗。這首《秋詞》,是劉禹錫被貶至朗州之后所作,足見其樂觀的處世態度。

2.劉禹錫寫的秋天古詩有哪些

秋詞二首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3.劉禹錫的含秋的詩句

新秋對月寄樂天 劉禹錫 唐 五律 月露發光彩,此時方見秋。

夜涼金氣應,天靜火星流。蛩響偏依井,螢飛直過樓。

相知盡白首,清景復追游。秋江早發 劉禹錫 唐 五古 輕陰迎曉日,霞霽秋江明。

草樹含遠思,襟杯有馀清。凝睇萬象起,朗吟孤憤平。

渚鴻未矯翼,而我已遐征。因思市朝人,方聽晨雞鳴。

昏昏戀衾枕,安見元氣英。納爽耳目變,玩奇筋骨輕。

滄洲有奇趣,浩然吾將行。秋日過鴻舉 劉禹錫 唐 看畫長廊遍,尋僧一徑幽。

小池兼鶴凈,古木帶蟬秋。客至茶煙起,禽歸講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經檀道濟故壘 劉禹錫 唐 五絕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劉禹錫 唐 五古 秋次池上館,林塘照南榮。

塵衣紛未解,幽思浩已盈。風蓮墜故萼,露菊含晚英。

恨為一夕客,愁聽晨雞鳴。秋詞 劉禹錫 唐 七絕 記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秋中暑退贈樂天 劉禹錫 唐 五律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彈。

人情皆向菊,風意欲摧蘭。歲稔貧心泰,天涼病體安。

相逢取次第,卻甚少年歡。秋風引 劉禹錫 唐 樂府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日書懷寄白賓客 劉禹錫 唐 五律 州遠雄無益,年高健亦衰。

興情逢酒在,筋力上樓知。蟬噪芳意盡,雁來愁望時。

商山紫芝客,應不向秋悲。秋螢引 劉禹錫 唐 樂府 漢陵秦苑遙蒼蒼,陳根腐葉秋螢光。

夜空寥寂金氣凈,千門九陌飛悠揚。紛綸暉映互明滅,金爐星噴鐙花發。

露華洗濯清風吹,低昂不定招搖垂。高麗罘罳照珠網,斜歷璇題舞羅幌。

曝衣樓上拂香裙,承露臺前轉仙掌。槐市諸生夜讀書,北窗分明辨魯魚。

行子東山起征思,中郎騎省悲秋氣。銅雀人歸自入簾,長門帳開來照淚。

誰言向晦常自明,兒童走步嬌女爭。天生有光非自炫,遠近低昂暗中見。

撮蚊妖鳥亦夜起,翅如車輪而已矣。觀云篇 劉禹錫 唐 五古 興云感陰氣,疾足如見機。

晴來意態行,有若功成歸。蔥蘢含晚景,潔白凝秋暉。

夜深度銀漢,漠漠仙人衣。重送鴻舉師赴江陵謁馬逢侍御 劉禹錫 唐 七絕 西北秋風凋蕙蘭,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詩合掌看。終南秋雪 劉禹錫 唐 五律 南嶺見秋雪,千門生早寒。

閑時駐馬望,高處卷簾看。霧散瓊枝出,日斜鉛粉殘。

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瀾。答白刑部聞新蟬 劉禹錫 唐 五律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晴清依露葉,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詠,逢時亦悄然。題報恩寺 劉禹錫 唐 五律 云外支硎寺,名聲敵虎丘。

石文留馬跡,峰勢聳牛頭。泉眼潛通海,松門預帶秋。

遲回好風景,王謝昔曾游。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唐 七古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翛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劉禹錫 唐 五排 退朝還公府,騎吹息繁陰。

吏散秋庭寂,烏啼煙樹深。威生奉白簡,道勝外華簪。

風物清遠目,功名懷寸陰。云衢念前侶,彩翰寫沖襟。

涼菊照幽徑,敗荷攢碧潯。感時江海思,報國松筠心。

空愧壽陵步,芳塵何處尋。魏宮詞二首 劉禹錫 唐 七絕 日晚長秋簾外報,望陵歌舞在明朝。

添爐欲爇熏衣麝,憶得分時不忍燒。日映西陵松柏枝,下臺相顧一相思。

朝來樂府長歌曲,唱著君王自作詞。晚泊牛渚 劉禹錫 唐 五律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

殘霞忽變色,游雁有馀聲。戍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

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搗衣曲 劉禹錫 唐 樂府 爽砧應秋律,繁杵含凄風。

一一遠相續,家家音不同。戶庭凝露清,伴侶明月中。

長裾委襞積,輕佩垂璁瓏。汗余衫更馥,鈿移麝半空。

報寒驚邊雁,促思聞候蟲。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

盈篋寄何處,征人如轉蓬。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 劉禹錫 唐 五律 繁露傳家學,青蓮譯梵書。

火風乖四大,文字廢三馀。欹枕晝眠靜,折巾秋鬢疏。

武皇思視草,誰許茂陵居。酬留守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寄 劉禹錫 唐 五排 曉月映宮樹,秋光起天津。

涼風稍動葉,宿露未生塵。星氣尚芳麗,曠望感心神。

揮毫成逸韻,開合遲來賓。擺去將相印,漸為逍遙身。

如招后房宴,卻要白頭人。別夔州官吏 劉禹錫 唐 七律 三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揚子津。

青帳聯延喧驛步,白頭俯傴到江濱。巫山暮色常含雨,峽水秋來不恐人。

惟有九歌詞數首,里中留與賽蠻神。送景玄師東歸 劉禹錫 唐 七律 東林寺里一沙彌,心愛當時才子詩。

山下偶隨流水出,秋來卻赴白云期。灘頭躡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讀古碑。

想到舊房拋錫杖,小松應有過檐枝。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 劉禹錫 唐 五律 繼體三才理,承顏九族親。

禹功留海內,殷歷付天倫。調露曲常在,秋風詞尚新。

本支方百代,先讓棣華春。月落宮車動,風凄儀仗閑。

路唯瞻鳳翣,人尚想龍顏。御宇方無事,乘云遂不還。

圣情悲望處,沉日下西山。享國十五載,升天千萬年。

龍鑣仙路遠,騎吹禮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舊劍前。

周南有遺老,掩淚望秦川。順陽歌 。

4.劉禹錫寫的關于秋天的詩

《秋詞》全詩如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釋義:自古以來,每逢秋季,人們都不禁感到悲觀寂寥。然而我覺得秋天的美景甚至超過了陽春。一望無垠的晴空之中,一只仙鶴凌空飛起,這引發了我巨大的詩興,至于藍天之巔!

劉禹錫性情豪放,許多詩歌氣勢廣闊,人稱“詩豪”。劉禹錫對于人生,主要持以樂觀的態度。樂觀的人,眼中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在劉禹錫的眼里,秋天是美好的,甚至比春天還美麗。這首《秋詞》,是劉禹錫被貶至朗州之后所作,足見其樂觀的處世態度。

5.詩人劉禹錫描寫北國的秋的詩句

【標題】:秋詞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七絕

【類別】:記時

【內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標題】:秋風引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樂府

【內容】:--------------------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標題】: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七律

【內容】:--------------------

長愛街西風景閑,到君居處暫開顏。清光門外一渠水,

秋色墻頭數點山。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

莫言堆案無馀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6.劉禹錫寫的秋天古詩有哪些

1、《秋詞》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2、《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3、《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溜枕前覺,一夜顏妝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開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希望能夠幫到您,若滿意就給個采納吧謝謝!】

7.關于劉禹錫的描寫秋天的詩

《秋詞》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風引》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始聞秋風》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溜枕前覺,一夜顏妝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開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劉禹錫《始聞秋風》賞析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著萬里青云,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和“盼”,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讓人們感到,只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奔馳疆場;或展翅藍天,搏擊長空。“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時節,安能激壯心,”正是秋風使它們心動、神驚,是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的生氣。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賦予萬物以活躍的、飽滿的神韻。所以五六兩句并沒有離題,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同時,也是為下文蓄勢。“草樹含遠思,襟懷有佘情”(劉禹錫《秋江早發》),“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著詩人的情懷:“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懷:“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兩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凈,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塵涴。許大乾坤這回大”(陳亮《洞仙歌》)。我就是抱著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放眼四望,為“你”──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并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后,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1620.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