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的考點有哪些 陳情表一般考哪幾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陳情表的考點有哪些,以及陳情表一般考哪幾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陳情表》里常考的、必背的、重要的句子有哪些?
《陳情表》里常考的、必背的、重要的句子有:
1、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2、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4、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5、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6、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豎明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7、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辯或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8、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9、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10、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1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12、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13、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14、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余灶告以聞。
15、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求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陳情表考試的關鍵句子
高頻考點:
1、歸去來兮辭:
原文: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譯文:既然自己的心靈被軀殼所役使,那為什么悲愁失意?
原文: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譯文:我明悟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發生的事尚可補救。
原文: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文:我確實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的行為才是迷途。
原文: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譯文: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著前進,輕快前行,風輕飄飛舞,吹起了衣袂翩翩。
原文: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譯文:我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2、滕王閣序:
原文: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譯文:巍峨高聳的滕王閣俯臨著江心的沙洲,想當初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
原文: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譯文:早晨,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
原文: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譯文:悠閑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著,時光易逝,人事變遷,不知已經度過幾個春秋。
原文: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昔日游賞于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欄桿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遠方奔流。
原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譯者昌文: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
3、陳情表:
原文: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譯文: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
原文困嫌虧: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譯文: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
原文: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譯文: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
原文: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譯文:我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的。
原文: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譯文: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汪神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
陳情表文言文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文言文陳情表教案
李密的《陳情表》在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中均占有非凡的分量,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中語文文言文陳情表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陳情表教案
教學目標 :
1 、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 、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 、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讀方法設計: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傳世名作,宜采取多種方法反復誦讀;對難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學習策略,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自學和討論中獲取新知。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系統
教學時數: 3 課時
課前預習:
1 、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 、初步了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溫習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體會燭之武、鄒忌、觸龍的勸說技巧,并和同學討論李密陳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款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投影《出師表 — 李密 》,學生會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名世、傳世之作。(屏幕隱去“出師”二字,僅留“表”字)“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知稿是李密的《陳情表》。(投影顯示“陳情”二字)
二、搭物孝整體感知課文:
1 、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 xi僴 ) 兄弟 期功強(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賤 豈敢盤桓( hu俷 ) 庶劉僥( ji僶 )幸
2 、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 、結合“表”的文體特征,提問:
1 )是誰陳情?
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 )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 )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引同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苦螞敬悲涼的氛圍之中。
三、分析課文(一)
1 、齊讀第一段。
2 、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 、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 、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總攝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
方面?(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5 、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四、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托辭呢?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 , 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鑒賞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征召你
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征,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看你還咋說?”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 、學生齊讀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教師分條投影)
3 、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4 、情以動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頓,待學生說出“曉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義”,(為什么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學們針對我提出的幾個問題研究、討論并作出解答。(投影問題,逐條解決)
陳情表的考點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陳情表一般考哪幾句、陳情表的考點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