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義寧三年為什么(義寧15年)

靜待花開2022-11-08 07:10故事181

中國歷史上的有名政變

一、西漢“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是發生于中國西漢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亂,以吳王劉濞為首,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統領的六個王國參與。

當時,由于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于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

漢文帝時期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便開始了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到漢景帝初年,全面實行削藩政策,引來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尤其是吳王劉濞。因為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細故紛爭用棋盤擊死了吳王的世子。

二、西晉“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司統治階層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內部混戰,前后歷時16年(291-306年)之久,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內訌,并引發了亡國和近300年的動亂。歷時16年之久的內亂。

這場權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

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斗爭開始,而后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中國進入“五胡亂華”時代,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

而當時的癡呆皇帝司馬衷則成了權力爭斗全過程一個實實在在的傀儡玩物,這可以說是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選定的接班人是其一生最大的敗筆!

三、唐朝“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兒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晉陽起兵。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并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

四、唐朝“神龍政變”

天授元年(690年)重陽節,67歲高齡的武則天正式實現她的女皇夢,自號“圣神皇帝”,以十一月為歲首改旗幟尚赤,建立大周王朝。唐朝皇帝睿宗李旦降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為皇太孫。

武則天改唐為周后,立即啟用武氏子侄為宰相、為將軍,臣下有功者也賜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賦,改文水縣為武興縣。顯然,她想傳為于武氏子孫。

當時,武則天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于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杰作為一個堅定的李氏支持者,勸說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為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為自己免禍。

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則天終于派遣徐彥伯將廬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陽,氣死一心想當皇嗣的武承嗣。

武則天晚年,得益于女兒太平公主介紹的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倆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親信的人。文武大臣深為二張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五、唐朝“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又稱“唐隆之變”,發生在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龍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

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后、安樂公主,并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這次政變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個月的唐少帝李重茂退位,李旦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

唐中宗以神龍革命復辟后,對與其共患難的妻子韋后十分縱容,導致朝政大權逐漸被韋后一族掌握。中宗七女安樂公主利用中宗墨敕納賄賣官,甚至要開創“皇太女”的先例。

武三思在韋后和昭容上官婉兒的幫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他們沆瀣一氣,大肆打壓張柬之等神龍革命的功臣勢力。

神龍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殺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軍倒戈,最終兵敗被殺。

隋煬帝遷都洛陽的意義

1. 關于隋煬帝遷都洛陽的詩句

關于隋煬帝遷都洛陽的詩句 1. 隋書中關于隋煬帝的句子

1.遷都洛陽:

漢魏洛陽已經不適合作為都城了,于是楊廣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新都洛陽,《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壽宮。。。十一月已末,幸洛陽。癸丑,詔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今可于伊、洛營建東京,便即沒有分職,以為民極也。”《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大業元年)三月丁未,詔尙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又是阜澗營顯仁宮,采海內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徙天下富商大賈萬家于東京。辛亥,發河南諸君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龍船、鳳帽、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次年,東京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城,賜監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船萬騎,入于東京。”

2.隋書評價:

《隋書》:“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于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后鐘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地廣三代,威振八纮,單于頓顙,越裳重譯。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內,紅腐之粟,委積于塞下。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奸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四方萬里,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于茲,宇宙崩離,生靈涂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兇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2. 隋煬帝為什么遷都洛陽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卒,太子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

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煬帝聽說之后,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園。

為加強南北的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全長四五千里,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東北通到涿郡,東南到余杭,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經濟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煬帝時,經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洛陽官倉里儲糧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

隋煬帝濫用民力,他三次乘坐大龍舟到江都巡游,隨行船只幾千艘,綿延200多里,沿路州縣,都必須供應食物。隋煬帝還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農民大量離開土地,農田荒蕪,造成饑荒。公元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起義,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軍逐漸匯合成幾個強大集團,最主要的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瓦崗軍在河南瓦崗起義,攻占隋朝大糧倉興洛倉,把糧食發給農民。隋朝政權搖搖欲墜。

公元618年,隋將宇文化及在揚州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王世充為太尉,獨攬朝政。義寧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廢楊侗為潞國公,自立為帝,國號鄭。后被唐所滅。隋朝都洛15 年,2帝。

3. 隋煬帝楊廣,是不是想遷都洛陽

是,隋煬帝即位后,營建新都洛陽,這座新都被冠以“東京”稱號,洛陽在北魏分裂不復為都后重新崛起,并在隋唐兩代乃至五代發揮了重要作用。隋煬帝入住新都后,洛陽成為隋王朝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但是關于隋煬帝建都洛陽是否屬于遷都目前存在部分爭議。樓主支持隋煬帝遷都的說法,直接證據來源自《隋書》,《隋書》宇文愷列傳寫到:“煬帝即位,遷都洛陽,以愷為營東都副監,尋遷將作大匠。“

之前看到有網友認為宇文愷列傳中“遷都”的意思不是遷移帝國的都城,而指的是將洛陽城從漢魏故城向西遷移至隋代新洛陽城的意思。樓主認為這種解釋不妥,下面樓主嘗試從邏輯的角度大概解釋下為什么不妥。

隋朝有過兩次遷都,第一次是隋文帝時期,文帝嫌棄漢長安城殘破和水質,在開皇二年于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營建新都大興城,并在開皇三年遷都至大興。這次遷都將隋王朝的政治中心遷至大興城,后在唐朝正式更名長安。第二次遷都是在隋煬帝即位后,仁壽四年(604年)煬帝即位伊始即下詔營建東京,東京洛陽于大業元年正式開工,每月役使二百萬人,終于在大業二年新都建成,隋煬帝也正式入住新都,新都洛陽的奢華成都遠超大興,同時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洛陽成為隋王朝新的政治經濟中心。

通過隋朝兩次都城的遷移,我們可以簡單梳理一下遷都路線,從漢長安至大興城是第一次,再到新的洛陽城是第二次,政治中心伴隨著都城的遷移而改變。

問題來了,部分網友認為隋朝的第二次遷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國家政治中心都城的改變,而是城址的變遷。樓主認為說都城遷移是城址變遷不合邏輯。

眾所周知,隋文帝通過禪讓登基為帝后沿用北周的都城長安,在開皇三年正式遷都大興城之前,漢長安城一直都是隋王朝的首都,所以從漢長安城到大興城的遷移,在史書記載中用了遷都,指的是王朝首都政治中心的轉移,雖然大興和漢長安距離很近,但是仍是兩座不同的城市,所以叫遷都。

而漢魏洛陽城雖然在北周宣帝即位后,重新修繕建為東京,但是在隋文帝即位后就廢除了洛陽的東京稱號。所以在隋煬帝建東京前,洛陽不能稱之為都城。直到隋煬帝即位后下詔營建東京,洛陽才有了都城的名號,而這個東京的名號自始至終和漢魏洛陽城沒有一毛錢關系。這座東京洛陽城是一座全新的都城,不是從舊都漢魏洛陽城(漢魏洛陽城在這個時候還不睡都城,不能叫舊都)遷到這里。那么這個遷都是何意呢,樓主以為就是國家政治中心的遷移,而不是某些網友的說的城址的遷移。

雖然在遷都的過程中,事實上洛陽城的城址是遷移了,但是史書用的是遷都而不是遷城后升級為東都。所以樓主認為隋煬帝建東京洛陽,是隋王朝都城的遷移。

4. 讓人不解:隋煬帝為什么非要遷都洛陽

隋煬帝遷都洛陽,主要是因為糧食問題。

隋朝成立的時候,最早定都在關中一帶。關中有八百秦川的肥沃土地,又有函谷關這樣的險峻關口,作為都城,確實合適。但隨著隋朝的國力增強,都城涌進了大量人口。從糧食的角度講,以關中的土地,就已經很難供給都城人口的需要。 而洛陽這個地方,雖然產糧同樣有限,但隋煬帝修建了通洛渠后,可以把江蘇跟洛陽連接起來。中國南北因為運河得以貫通。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運輸解決都城的糧食問題。

而洛陽地區在過去就被認為是天下的中心。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偏處西方,不利于隋朝集權后對國土的控制。當時江南一帶,以及山東地區,都曾爆發過叛亂。隋煬帝如果想加強對江南,以及其他地區的控制,遷都就成了必要。

5. 隋煬帝楊廣少年時的詩詞有哪幾首

1、隋煬帝楊廣少年時的詩詞有《春江花月夜》、《飲馬長城窟行》兩首。

2、《春江花月夜》

其一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其二

夜露含花氣,

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游女,

湘川值二妃。

3、《飲馬長城窟行》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圣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云,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4、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唐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后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6. 關于洛陽的詩詞

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莊《鶯梭》

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王績《野望》

6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劉禹錫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 歐陽修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 韓愈

10香車傾一顧, 驚動洛陽塵。唐·韓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 王建

12洛陽城里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 韋莊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白居易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 杜甫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 司馬光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 劉灝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唐 歐陽修

19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唐 歐陽修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余。 唐 王維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 李益

24鄭國游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 李頎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 李賀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在三湘。 唐 賈至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 崔顥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 陳子昂

31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唐 李白

32漢有洛陽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34洛陽名工見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吳均

35河中之水向東流, 洛陽女兒名莫愁。 晉 蕭衍

36既乏瑯邪政, 方憩洛陽社。 唐 謝珧

7. 隋文帝定都是在洛陽還是在長安

隋文帝定都長安,后來隋煬帝遷都于洛陽。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大一統王朝,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即隋文帝,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北周覆亡。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后引發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享國38年。

8. 隋宮這首詩從哪幾個角度諷刺了隋煬帝

①角度:第一,開鑿了兩千余里的運河;第二,沿河廣建行宮,乘坐龍舟游行。

②全文:隋宮[律詩·李商隱]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③白話譯文:長安的殿閣內彌漫著一片煙霞,楊廣還想把蕪城作為帝王之家。如果不是李淵得到傳國的玉璽,那么他的龍舟還會游遍到天涯。

如今隋朝的宮苑中已不見螢蟲,只有低垂的楊柳和歸巢的烏鴉。如果楊廣在地下和陳后主相遇,有心欣賞淫逸辱國的后庭花嗎?④作者簡介: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

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公元837年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

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歌成就很高,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

擅長律、絕,富于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9. 隋遷都洛陽有必要嗎

根本不是因為【西安讓占了】!

遷都因為皇帝高興,想想,你有個新房子,裝修好了,不去住,是不是很可惜?

洛陽新建好后,又是大運河的中心,所以為了玩著方便,遷都了。。。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隋遷都洛陽城;隋煬帝下江都(今揚州),船隊綿延二百里;隋煬帝北巡塞上。

605年左右的戰斗情況是:1.隋平楊諒之戰,604年(隋仁壽四年),漢王楊諒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對其兄楊廣即位而被鎮壓的一場軍事政變,結果楊諒兵敗計窮,向楊素乞降。2.隋攻林邑之戰,605年(隋大業元年)隋煬帝派人經略林邑(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中發生的戰爭,結果 劉方進入國都,俘獲其廟主18人,全都為該廟整修了神像,刻石紀功然后班師還朝。由于長途跋涉,連日行軍,士兵腫足,死十之四五,劉方也染疾,亡于途中。隋軍撤后林邑王又重占國土。3.隋擊契丹之戰,605年(隋大業元年),隋將韋云起率突厥兵反擊契丹的作戰,結果此役,韋云起嚴明軍紀,將紀律渙散的突厥兵訓練成令行禁止的可戰之軍,然后用假道計策,一舉擊敗契丹軍。

總結就是西安沒被占。

五代十國之十國

十國,史家對存在于唐天復二年(長和安國四年,渤海慶成十年,902年)至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于闐中興二年,理明政十一年,東丹甘露五十四年,定安元興四年,979年)的十個割據政權的稱謂。包括:吳、蜀(漢、蜀)、吳越、楚、閩(殷)、南海(越、漢)、南平(秦、南平)、蜀、齊(唐、江南)、漢。期間存在的割據政權還有:晉(唐)、岐、西漢金山(西漢敦煌)、湖南等。

吳,太祖楊行密所建政權。唐天復二年(長和安國四年,渤海慶成十年,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都揚州,是為太祖。唐天祐元年(長和安國六年,渤海慶成十二年,904年),太祖楊行密卒,長子楊渥即位,是為烈祖。吳天祐五年(梁開平二年,契丹太祖二年,長和安國十年,渤海文德三年,蜀武成元年,吳越天寶元年,西漢金山天復八年,908年),烈祖楊渥被殺,太祖楊行密次子楊隆演即位,是為高祖。吳天祐十六年(梁貞明五年,契丹神冊四年,于闐同慶八年,長和安和×年,渤海文德十四年,蜀乾德元年,漢乾亨三年,919年),高祖楊隆演建元武義,以示不復為唐之藩鎮。吳武義二年(梁貞明六年,契丹神冊五年,于闐同慶九年,長和貞祐×年,渤海文德十五年,蜀乾德二年,晉天祐十七年,岐天祐十七年,漢乾亨四年,920年),高祖楊隆演卒,太祖楊行密第四子楊溥即吳王位。吳順義七年(唐天成二年,契丹天顯二年,于闐同慶十六年,天興尊圣元年,東丹甘露二年,吳越寶正二年,漢白龍三年,927年),楊溥稱帝,改元乾貞,是為睿帝。吳天祚三年(晉天福二年,契丹天顯十二年,于闐同慶二十六年,義寧建國×年,東丹甘露十二年,吳越天福二年,閩通文二年,漢大有十年,蜀明德四年,937年),睿帝楊溥禪位于烈祖李昪(徐知誥),國亡。自太祖楊行密至睿帝楊溥,傳四主,凡三十五年。

蜀(漢、蜀),高祖王建所建政權。史家稱前蜀。唐天復三年(長和安國五年,渤海慶成十一年,903年),王建被封為蜀王,都成都,是為高祖。蜀天復七年(梁開平元年,契丹太祖元年,長和安國九年,渤海文德二年,吳天祐四年,吳越天祐四年,晉天祐四年,岐天祐四年,907年),高祖王建稱帝。蜀天漢元年(梁貞明三年,契丹神冊二年,于闐同慶六年,長和安和×年,渤海文德十二年,吳天祐十四年,晉天祐十四年,岐天祐十四年,917年),改國號為漢。漢光天元年(梁貞明四年,契丹神冊三年,于闐同慶七年,長和安和×年,渤海文德十三年,吳天祐十五年,晉天祐十五年,岐天祐十五年,越乾亨二年,918年),復國號蜀。高祖王建卒,太子王衍即位,是為順正公。蜀咸康元年(唐同光三年,契丹天贊四年,于闐同慶十四年,長和初歷×年,渤海文德二十年,吳順義五年,吳越寶大二年,漢乾亨九年,925年),順正公王衍降唐,國亡。自高祖王建至順正公王衍,傳二主,凡二十二年。

吳越,太祖錢镠所建政權。唐天祐四年(梁開平元年,契丹太祖元年,長和安國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復七年,西漢金山天復七年,907年),錢镠被梁封為吳越王,都臨安,是為太祖。吳越寶正七年(唐長興三年,契丹天顯七年,于闐同慶二十一年,義寧大明二年,渤海大光顯三年,東丹甘露七年,吳大和四年,漢大有五年,932年),太祖錢镠卒,第五子錢元瓘即位,是為世宗。晉天福六年(契丹會同四年,于闐同慶三十年,理文德五年,唐升元五年,閩永隆三年,漢大有十四年,蜀廣政四年,941年),世宗錢元瓘卒,第六子錢弘佐即位,是為成宗。漢天福十二年(遼大同元年,于闐同慶三十六年,理至治二年,東丹甘露二十二年,唐保大五年,漢乾和五年,蜀廣政十年,947年),成宗錢弘佐卒,世宗錢元瓘第七子錢弘倧即位,是為忠遜王。旋被廢,世宗錢元瓘第九子錢弘俶即位,是為忠懿王。宋太平興國三年(遼保寧十年,于闐中興元年,理明政十年,東丹甘露五十三年,漢廣運五年,978年),忠懿王錢弘俶獻其地十三州與宋,國亡。自太祖錢镠至忠懿王錢弘俶,傳五主,凡七十一年。

楚,武穆王馬殷所建政權。梁開平元年(契丹太祖元年,長和安國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復七年,吳天祐四年,吳越天祐四年,晉天祐四年,岐天祐四年,西漢金山天復七年,907年),馬殷被封為楚王,都潭州,是為武穆王。唐長興元年(契丹天顯五年,于闐同慶十九年,義寧光圣三年,渤海大光顯元年,東丹甘露五年,吳大和二年,吳越寶正五年,漢大有三年,930年),武穆王馬殷卒,第二子馬希聲即位,是為衡陽王。唐長興三年(契丹天顯七年,于闐同慶二十一年,義寧大明二年,渤海大光顯三年,東丹甘露七年,吳大和四年,漢大有五年,932年),衡陽王馬希聲卒,武穆王馬殷第四子馬希范即位,是為文昭王。漢天福十二年(遼大同元年,于闐同慶三十六年,理至治二年,東丹甘露二十二年,唐保大五年,漢乾和五年,蜀廣政十年,947年),文昭王馬希范卒,同母弟馬希廣即位,是為廢王。漢乾祐三年(遼天祿四年,于闐同慶三十九年,理至治五年,東丹甘露二十五年,唐保大八年,漢乾和八年,蜀廣政十三年,950年),廢王馬希廣兵敗自縊,兄馬希萼自立,稱臣于唐,是為恭孝王。唐保大九年(周廣順元年,遼天祿五年,于闐同慶四十年,理明德元年,東丹甘露二十六年,漢乾和九年,蜀廣政十四年,漢乾祐四年,951年),恭孝王馬希萼被廢,其弟馬希崇自立,是為后王。旋降于唐,國亡。自武穆王馬殷至后王馬希崇,傳六主,凡四十四年。

閩(殷),太祖王審知所建政權。梁開平元年(契丹太祖元年,長和安國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復七年,吳天祐四年,吳越天祐四年,晉天祐四年,岐天祐四年,西漢金山天復七年,907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都福州,是為太祖。唐同光三年(契丹天贊四年,于闐同慶十四年,長和初歷×年,渤海文德二十年,吳順義五年,吳越寶大二年,漢乾亨九年,925年),太祖王審知卒,長子王延翰即位,是為嗣王。唐天成元年(契丹天顯元年,于闐同慶十五年,長和天應元年,東丹甘露元年,吳順義六年,吳越寶正元年,漢白龍二年,926年),嗣王王延翰被攻殺,太祖王審知次子王鏻即位,是為惠宗。閩龍啟元年(唐長興四年,契丹天顯八年,于闐同慶二十二年,義寧大明三年,渤海大光顯四年,東丹甘露八年,吳大和五年,漢大有六年,933年),惠宗王鏻稱帝。閩永和元年(唐清泰二年,契丹天顯十年,于闐同慶二十四年,義寧大明五年,渤海大光顯六年,東丹甘露十年,吳天祚元年,漢大有八年,蜀明德二年,935年),惠宗王鏻被殺,長子王昶即位,是為康宗。閩通文四年(晉天福四年,契丹會同二年,于闐同慶二十八年,理文德三年,東丹甘露十四年,唐升元三年,漢大有十二年,蜀廣政二年,939年),康宗王昶被殺,太祖王審知少子王曦即位,是為景宗。殷天德元年(閩永隆五年,晉天福八年,契丹會同六年,于闐同慶三十二年,理文德七年,東丹甘露十八年,唐保大元年,漢應乾元年,蜀廣政六年,943年),太祖王審知子王延政自立于建州,國號殷,是為福恭懿王。閩永隆六年(殷天德二年,晉天福九年,契丹會同七年,于闐同慶三十三年,理文德八年,東丹甘露十九年,唐保大二年,漢乾和二年,蜀廣政七年,944年),景宗王曦被殺,福恭懿王王延政還福州。殷天德三年(晉開運二年,契丹會同八年,于闐同慶三十四年,理文經元年,東丹甘露二十年,唐保大三年,漢乾和三年,蜀廣政八年,945年),福恭懿王王延政降唐,國亡。自太祖王審知至福恭懿王王延政,傳六主,凡三十八年。

南海(越、漢),烈祖劉隱所建政權。史家稱南漢。梁乾化元年(契丹太祖五年,長和孝治二年,渤海文德六年,蜀永平元年,吳天祐八年,吳越天寶四年,晉天祐八年,西漢敦煌天復十一年,911年),劉隱被封為南海王,都興王府,是為烈祖。卒,弟劉?6?9即位,是為高祖。梁貞明三年(契丹神冊二年,于闐同慶六年,長和安和×年,渤海文德十二年,漢天漢元年,吳天祐十四年,晉天祐十四年,岐天祐十四年,917年),高祖劉?6?9稱帝,國號越。越乾亨二年(梁貞明四年,于闐同慶七年,長和安和×年,渤海文德十三年,蜀光天元年,吳天祐十五年,晉天祐十五年,岐天祐十五年,918年),改國號曰漢。漢大有十五年(晉天福七年,契丹會同五年,于闐同慶三十一年,理文德六年,東丹甘露十七年,唐升元六年,閩永隆四年,蜀廣政五年,942年),高祖劉?6?9卒,子劉玢即位,是為煬帝。漢光天二年(晉天福八年,契丹會同六年,于闐同慶三十二年,理文德七年,東丹甘露十八年,唐保大元年,閩永隆五年,殷天德元年,蜀廣政六年,943年),煬帝劉玢被殺,弟劉晟自立,是為中宗。漢乾和十六年(周顯德五年,遼應歷八年,于闐同慶四十七年,理廣德七年,東丹甘露三十三年,蜀廣政二十一年,漢天會二年,958年),中宗劉晟卒,長子劉鋹即位,是為南越王。漢大寶十四年(宋開寶四年,遼保寧三年,于闐天尊五年,理明政三年,東丹甘露四十六年,漢天會十五年,971年),南越王劉鋹降宋,國亡。自烈祖劉隱至南越王劉鋹,傳五主,凡六十年。

南平(秦、南平),武信王高季興所建政權。唐同光三年(契丹天贊四年,于闐同慶十四年,長和初歷×年,渤海文德二十年,蜀咸康元年,吳順義五年,吳越寶大二年,漢乾亨九年,925年),高季興被封為南平王,都荊州,是為武信王。唐天成三年(契丹天顯三年,于闐同慶十七年,義寧光圣元年,東丹甘露三年,吳乾貞二年,吳越寶正三年,漢大有元年,928年),武信王高季興稱臣于吳,被封為秦王。卒,長子高從誨立,是為文獻王。吳乾貞三年(唐天成四年,契丹天顯四年,于闐同慶十八年,義寧光圣二年,東丹甘露四年,吳越寶正四年,漢大有二年,929年),稱臣于唐。唐應順元年(契丹天顯九年,于闐二十三年,義寧大明四年,渤海大光顯五年,東丹甘露九年,吳大和六年,閩龍啟二年,漢大有七年,蜀明德元年,934年),文獻王高從誨被唐封為南平王。漢乾祐元年(遼天祿二年,于闐同慶三十七年,理至治三年,東丹甘露二十三年,唐保大六年,漢乾和六年,蜀廣政十一年,948年),文獻王高從誨卒,第三子高保融立,是為貞懿王。周顯德元年(遼應歷四年,于闐同慶四十三年,理廣德三年,東丹甘露二十九年,唐保大十二年,漢乾和十二年,蜀廣政十七年,漢乾祐七年,954年),貞懿王高保融被周封為南平王。宋建隆元年(遼應歷十年,于闐同慶四十九年,理廣德九年,東丹甘露三十五年,漢大寶三年,蜀廣政二十三年,漢天會四年,960年),貞懿王高保融卒,弟高保勗立。宋建隆三年(遼應歷十二年,于闐同慶五十一年,理廣德十一年,東丹甘露三十七年,漢大寶五年,蜀廣政二十五年,漢天會六年,962年),高保勗卒,貞懿王高保融子高繼沖立。宋建隆四年(遼應歷十三年,于闐五十二年,理廣德十二年,東丹甘露三十八年,漢大寶六年,蜀廣政二十六年,漢天會七年,963年),高繼沖降宋,國亡。自武信王高季興至高繼沖,傳五主,凡三十八年。

蜀,高祖孟昶所建政權。史家稱后蜀。唐應順元年(契丹天顯九年,于闐同慶二十三年,義寧大明四年,渤海大光顯五年,東丹甘露九年,吳大和六年,閩龍啟二年,漢大有七年,934年),孟昶稱帝,都成都,國號蜀,建元明德,是為高祖。卒,第三子孟知祥即位,是為楚恭孝王。蜀廣政二十八年(宋乾德三年,遼應歷十五年,于闐同慶五十四年,理廣德十四年,東丹甘露四十年,漢大寶八年,漢天會九年,965年),楚恭孝王孟昶降宋,國亡。自高祖孟昶至楚恭孝王孟昶,傳二主,凡三十一年。

齊(唐,江南),烈祖李昪所建政權。史家稱南唐。齊天祚三年(晉天福二年,契丹天顯十二年,于闐同慶二十六年,義寧建國×年,東丹甘露十二年,吳越天福二年,閩通文二年,漢大有十年,蜀明德四年,937年),吳睿帝楊溥禪位于李昪,都金陵,國號齊,是為烈祖。齊升元二年(晉天福三年,契丹天顯十三年,于闐同慶二十七年,理文德二年,東丹甘露十三年,閩通文三年,漢大有十一年,蜀廣政元年,938年),改國號曰唐。唐升元七年(晉天福八年,契丹會同六年,于闐同慶三十二年,理文德七年,東丹甘露十八年,閩永隆五年,殷天德元年,漢應乾元年,蜀廣政六年,943年),烈祖李昪卒,長子李璟即位,是為元宗。唐交泰元年(周顯德五年,遼應歷八年,于闐同慶四十七年,理廣德七年,東丹甘露三十三年,漢乾和十六年,蜀孟昶廣政二十一年,漢天會二年,958年),元宗李璟改稱江南國主。宋建隆二年(遼應歷十一年,于闐同慶五十年,理廣德十年,東丹甘露三十六年,漢大寶四年,蜀廣政二十四年,漢天會五年,961年),元宗李璟卒,第六子李煜即位,是為武王。宋開寶八年(遼保寧七年,于闐天尊九年,理明政七年,東丹甘露五十年,漢廣運二年,975年),武王李煜為宋俘,國亡。自烈祖李昪至武王李煜,傳三主,凡三十八年。

漢,高祖劉暠所建政權。晉開運四年(契丹大同元年,于闐同慶三十六年,理至治二年,東丹甘露二十二年,唐保大五年,漢乾和五年,蜀廣政十年,947年),劉暠稱帝,都汴,國號漢,改元天福十二年,是為高祖。漢乾祐元年(遼天祿二年,于闐同慶三十七年,理至治三年,東丹甘露二十三年,唐保大六年,漢乾和六年,蜀廣政十一年,948年),高祖劉暠卒,第二子劉承祐即位,是為隱帝。漢乾祐三年(遼天祿四年,于闐同慶三十九年,理至治五年,東丹甘露二十五年,唐保大八年,漢乾和八年,蜀廣政十三年,950年),隱帝劉承祐敗死。漢乾祐四年(周廣順元年,遼天祿五年,于闐同慶四十年,理至治六年,東丹甘露二十六年,唐保大九年,漢乾和九年,蜀廣政十四年,951年),高祖劉暠母弟劉旻即位于太原,是為世祖。漢乾祐七年(周顯德元年,遼應歷四年,于闐同慶四十三年,理廣德三年,東丹甘露二十九年,唐保大十二年,漢乾和十二年,蜀廣政十七年,954年),世祖劉旻卒,次子劉承鈞即位,是為睿宗。漢天會十二年(宋乾德六年,遼應歷十八年,于闐天尊二年,理順德元年,東丹甘露四十三年,漢大寶十一年,968年),睿宗劉承鈞卒,養子劉繼恩即位,是為少主。被殺,睿宗劉承鈞養子劉繼元即位,是為英武帝。漢廣運六年(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于闐中興二年,理明政十一年,渤海大元元年,東丹甘露五十四年,定安元興四年,979年),英武帝劉繼元降宋,國亡。自高祖劉暠至英武帝劉繼元,傳六主,凡三十一年;自世祖劉旻至英武帝劉繼元,傳四主,凡二十八年。史家以世祖劉旻所建政權為北漢,《新五代史》稱東漢。

安南“獨立”始于五代。晉天福四年(契丹會同二年,于闐同慶二十八年,理文德三年,東丹甘露十四年,唐升元三年,閩通文四年,漢大有十二年,蜀廣政二年,939年),因中原戰亂,吳權起事于安南。其后有十二使君之亂。瞿越太平元年(宋開寶三年,遼保寧二年,于闐天尊四年,理明政二年,東丹甘露四十五年,漢大寶十三年,漢天會十四年,970年),丁部領稱帝,國號瞿越,是為先皇。秦漢以來對安南的直接統治結束。越重光五年(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陳季擴為明軍所俘,中原政權恢復對安南的直接統治。

唐朝歷代皇帝年號廟號謚號

1、李淵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于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后,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歷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年號:武德 618年-626年高祖

廟號:高祖??

謚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2、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

年號:貞觀?627年-649年

廟號: 太宗

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3、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是嫡三子。

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咸海(一說里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于乾陵。

年號:永徽?650年-655年

顯慶?656年-661年

龍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總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儀鳳?676年-679年

調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開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廟號:高宗

謚號: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4、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后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于泰陵。

年號:先天?712年-713年

開元?713年-741年

天寶?742年-756年

廟號:玄宗

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5、李柷

唐哀帝李柷(zhù)(892年-908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

乾寧四年(897年),封輝王。天復三年(903年),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李柷在位3年后被廢,次年被鴆殺,葬于溫陵,年僅17歲。

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謚其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廟號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稱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年號:天祐?904年-907年

廟號:哀帝

謚號:哀皇帝

(后梁太祖謚)

昭宣光烈孝皇帝

(后唐莊宗追謚)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漢朝之后的另一個盛世,亦是中國史上一個輝煌時期,而且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共歷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其后代李淵為隋朝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于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建國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了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并設東都洛陽、北都晉陽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唐高祖建立朝代,唐太宗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父親高祖禪讓,為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唐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于690年改國號稱“周”,即武周,女主政治達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皇后專權,宗室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其后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了韋氏勢力,結束了自從唐中宗復辟后朝政混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后的唐玄宗。唐玄宗即位后立即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了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于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暫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了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導致全國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后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遷都洛陽,并于907年逼唐哀帝禪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稱后梁,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389.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