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絳唐在哪里買 唐橫刀在哪里買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劷窠{唐在哪里買,以及唐橫刀在哪里買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哪位好心人能提供一下,唐朝時期的詩詞名人..生平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他的諷諭詩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廣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難。這其中有同情農(nóng)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嘆婦女命運的悲歌,如《上陽白發(fā)人》、《后宮詞》等。二、深刻地揭露統(tǒng)治者的罪惡,如《賣炭翁》、《紅絨毯》等。 李世民(598-649),唐太宗,唐朝第二代皇帝,隋大業(yè)十三年(617)他隨父李淵在晉陽起兵。在唐朝的統(tǒng)一過程中,李世民用武力打敗了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一帶的薛舉,迫使其子慧漏薛仁杲投降;接著打退了依仗突厥勢力南攻河?xùn)|的劉武周、宋金剛、鎮(zhèn)壓了竇建德等農(nóng)民起義軍,逐步統(tǒng)一了全國。唐太宗即位后,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鞏櫻檔固了國家統(tǒng)一,繼續(xù)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diào)制,允許以實物代替勞役;堅決抵抗突厥軍事貴族的騷擾,擴大了國內(nèi)各民族的親密聯(lián)系,發(fā)展與四鄰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對唐初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與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出現(xiàn)了歷史上稱道的“貞觀之治”。 政治家:李淵,唐王朝的建立者;李世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武則天,繼承貞觀遺風(fēng),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李隆基,即唐明皇,先期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將中國的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頂峰,后期出現(xiàn)天寶之亂,使唐朝由盛轉(zhuǎn)衰。政治家中還有: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狄仁杰,姚崇,宋暻,張九齡,裴炎,裴寂...... 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韓愈,柳宗元,王維,王勃,駱賓王,楊炯,劉禹錫,李商隱,宋之問...... 郭子儀(697~781),唐朝杰出將領(lǐng)。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wèi)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后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jié)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于府(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云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guān)(今代縣東北)。十五載,率兵應(yīng)援河?xùn)|節(jié)度副使、知節(jié)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余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于九門(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jīng)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恒陽(今曲陽),采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zhàn)法,使史軍疲憊后出戰(zhàn)恒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萬余人,收復(fù)河北十余郡,切斷安軍后方交通,牽制其西進,使河北戰(zhàn)局出現(xiàn)轉(zhuǎn)機。擬將進兵范陽,獲悉潼關(guān)(今陜西潼關(guān)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wèi)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jié)度使。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脊碧亂胡州諸部落數(shù)萬眾,解除了朔方后顧之憂。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復(fù)河?xùn)|(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陜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guān),大敗安將崔乾佑。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陜西),于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shè)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5000。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zhàn)于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zhàn)于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復(fù)京都長安(今西安)。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莊、張通儒等15萬兵于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jīng)營河北。乾元元年(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jié)度使各率所部共數(shù)十萬大軍聯(lián)合討安慶緒。十月,領(lǐng)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wèi)州(今衛(wèi)輝)。時魯炅等四節(jié)度使亦會于衛(wèi)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shè)伏于營壘,先戰(zhàn)后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fā),安軍敗走。子儀引兵追擊,俘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拔衛(wèi)州。再戰(zhàn)愁思岡(今安陽西南),前后斬殺3萬人,遂與諸軍連營,進圍鄴城。二年三月,諸軍與援救安慶緒的史思明5萬精兵于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zhàn),殺傷相半;時狂風(fēng)驟起,天昏地暗,唐軍因無統(tǒng)一指揮,諸節(jié)度使各潰歸本鎮(zhèn),子儀亦引軍退守河陽(今孟縣南),以保東都。旋任東畿、山東、河?xùn)|諸道元帥,權(quán)知東都留守。后為宦官魚朝恩讒毀,被解除兵權(quán)。寶應(yīng)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兵相繼叛亂,朝廷恐其聯(lián)絡(luò)安軍,乃封子儀為汾陽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行營節(jié)度,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zhèn)絳州。子儀至絳州斬亂首及同謀者40人,太原亦效仿處置。從此河?xùn)|諸鎮(zhèn)皆奉守法紀。不久,子儀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再度被解除兵權(quán)。廣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占河、隴廣大地區(qū)。程元振隱情不報,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陜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再以子儀為關(guān)內(nèi)副元帥,出鎮(zhèn)咸陽(今咸陽東北)抵御。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渾、黨項、氐、羌等20萬眾已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棄長安東奔陜州,京都失守。子儀至商州(今屬陜西),收集散卒及武關(guān)(今丹鳳東南)守兵合計4000人,以雪國恥激勵將士;又以晝擊鼓張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計,嚇退吐蕃,收復(fù)長安。二年,朔方節(jié)度使、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反唐。子儀任關(guān)內(nèi)、河?xùn)|副元帥、河中節(jié)度使、朔方節(jié)度大使,出鎮(zhèn)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南)。不久,懷恩反謀敗露,其部眾歸附子儀。懷恩奔靈武,又引回紇、吐蕃十萬眾攻關(guān)中,長安震駭。子儀奉詔出鎮(zhèn)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以東通和吐蕃使。當懷恩等部進逼奉天時,子儀布陣于乾陵(今陜西乾縣西北)之南。回紇、吐蕃知有備,不戰(zhàn)而退。永泰元年(765),回紇、吐蕃大軍進圍涇陽(今屬陜西),聞仆固懷恩暴死,遂不睦而分營,子儀即利用其矛盾,領(lǐng)數(shù)騎赴回紇營地,說服其大帥藥葛羅,并與之結(jié)盟,大破吐蕃軍,穩(wěn)住了關(guān)中局勢。大歷元年(766),屯軍河中,為解決軍糧,墾田自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糧充裕。二年,奉命討伐叛唐的華州節(jié)度使周智光,智光部眾聞子儀發(fā)兵,遂斬智光以降。八年,吐蕃10萬余眾攻涇、邠(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戰(zhàn)宜祿(今長武)失利,遂召諸將議事,不究戰(zhàn)敗之過,只議再戰(zhàn)之謀,兵分三路,相互配合,于百城(今甘肅靈臺西南)、潘原(平?jīng)鰱|)等地連連取勝,殺獲甚眾,吐蕃敗逃。此后數(shù)年,多次遣兵擊退吐蕃的侵擾。子儀曾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安民興國而上書。九年,年事已高,又為邊陲不寧而入朝陳諫,提出:吐蕃、黨項、吐谷渾為主要威脅,應(yīng)從內(nèi)地各道調(diào)精兵屯朔方各重鎮(zhèn),以作防守邊疆的長遠計劃。十四年,唐德宗繼位,被尊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余官皆免。郭子儀精于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jīng)百戰(zhàn),功勛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余年,對鞏固唐王朝統(tǒng)治起了重要作用。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xùn)|聞喜人。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溫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王績(585——644),唐朝文學(xué)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柴紹(?——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650——678),唐朝文學(xué)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后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宋之問(?——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張守圭(?——739年),陜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維(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xùn)|人。楊玉環(huán)(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xùn)|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jiān)察御史、起居舍人。白居易(772——846),唐朝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圭(今陜西渭南北),人稱太原白公。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子厚,祖籍河?xùn)|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溫庭筠(812——約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鄭注(?——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司空圖(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注家。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出唐四杰的資料在哪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碩儒王通之孫。14歲應(yīng)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召為王府修撰,因戲作《檄英王雞》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參軍時,因擅殺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親,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才華出眾,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作詩能突破當時文壇的宮體詩束縛,風(fēng)格較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掃前人送別傷離的低沉格調(diào),歷來為人們傳誦。亦長于駢文,代表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戶曉。學(xué)術(shù)著作亦豐,除《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序》、《平臺秘略論贊》等篇被收入《文苑英華》外,余皆散佚。
楊 炯 (650--693?)華陰(今陜西華陰)人。10歲舉神童,27歲授校書郎。武后時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作詩擅長五律,敘寫邊塞生活的詩作尤為突出,如《戰(zhàn)城南》、《從軍行》等篇都氣勢軒昂、風(fēng)格豪健。其他題材的卻未能盡脫綺艷文風(fēng)。散文多賦、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風(fēng)的理論和實踐,給予了較高評價。"四杰"中,他的詩數(shù)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盧照鄰 (約636--695后)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鄧王府典簽,后遷新都尉,染風(fēng)疾辭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縣茨山下,買園筑墳,終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潁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過幾任小官。為自明遭遇,瞎行作有《五悲文》。有詩名,其詩以七言歌行體為佳。作品辭彩富艷,內(nèi)容廣闊,意境清迥,以韻勝。代表作《長安古意》,揭露了上層社會的奢靡生活和內(nèi)部斗爭,在初唐長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駱賓王 (約626--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初為遁王李元慶府屬,又任武功、長安兩縣主簿。入朝為御史后,因多次上書議論天下大事,獲罪入獄,貶為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隨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不知所終。駱賓王少負才名,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并稱"初唐四杰"。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內(nèi)容與盧梁侍照鄰的《長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長、鋪排更甚,當時被稱為絕唱。又精于五言詩。五律《在獄詠蟬》,借蟬自喻,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還善作駢文。在隨徐敬業(yè)起兵時,寫過著名的《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即《討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揚手法,很有磨渣嘩戰(zhàn)斗力和號召力。傳武則天讀此文亦大加贊賞。
唐才子傳元稹翻譯
元稹,字微妙的,河南人。九歲時擅長寫文章,十五提升明經(jīng),書判拔萃科,補任校書郎。元和初年,對策第一,封壽拾遺。多次上拆亂書談?wù)摾c害,當?shù)缆窅毫拥模鋈魏幽衔尽:髞肀蝗蚊鼮楸O(jiān)察御史,東川辦案。回次敷水驛,中人仇士良半夜到.模不讓邸,仇怒,攻打元棋的臉。
宰相任命劉稹年少輕威,失去憲臣體,團御老貶江陵士曹參軍,李絳等人議論他的錯誤。元和末年,召任膳部員外郎。元稹詩變體,往往宮中音樂色都讀的,稱為才子。然而點綴屬雖然廣,樂府專門的警句啊。她為江陵,和監(jiān)軍崔潭峻好。
長慶年間,崔進他的詩歌數(shù)百篇,皇帝非常高興,問他現(xiàn)在在哪里,天:“為南宮散郎。”提升為祠部郎中、知制誥,不久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承旨,后來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起初以機會,舉止輕浮,朝廷內(nèi)外各種笑,不久罷除。
但是一直沒有檢查,不為輿論所左右,任武昌節(jié)度使,死亡。在越時,征召竇鞏。竇鞏長于作詩酬答.天,所以鏡湖綿延、秦望的奇異更加傳,當時稱為“蘭亭絕唱”。微妙的和白居易最秘密,雖然骨肉末年到,愛慕之情。
可以欺騙金石,千里神交,如符契,唱和的多,沒有超過二公的。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和《小集》十卷,現(xiàn)在傳。飽經(jīng)風(fēng)霜,然后勝利棟梁的責任,人必勞餓空乏,然后不要得意忘形的樣子。聲譽早一定銳不可當,士氣旺盛就志驕,神志驕橫就會積聚怨恨。
先到的人來可喜,大器晚成者或許可以祝賀。何況喜慶吊喪接踵及門,不可預(yù)料的呢。人評元詩如同李龜年說天寶遺事,外貌憔悴而神不傷。
何況尤其物移人,奢侈風(fēng)俗遷移性,可以看出他的舉止裴薄豐茸,且不能戰(zhàn)勝自己,到登高位愧,在許多人留下笑柄,由來已久。不重視細節(jié),最后幾大德。難道聽不到言行君子的關(guān)鍵,榮辱的圭玉墅。?古人不以能治而無位,以有位而不能治理好了。
原文:
稹,字微之,河南人。九歲工屬文,十五擢明經(jīng),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對策第一.拜壽拾遺。數(shù)上書言利害,當路惡之.出為河南尉。后拜監(jiān)察御史,按獄東川。
還次敷水驛,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讓邸,仇怒,擊稹敗面。宰相以稹年少輕威,失憲臣 體,貶江陵士曹參軍,李絳等論其枉。元和末,召拜膳部員外郎。
稹詩變體,往往宮中樂 色皆誦之,呼為才子。然綴屬雖廣,樂府專其警策也。妝為江陵,與監(jiān)軍崔潭峻善。長慶中.崔進其歌詩數(shù)十百篇,帝大悅,問今安在,日:“為南宮散郎。”擢祠部郎中、知制誥,俄遷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后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初以瑕釁,舉動浮薄,朝野雜笑,未幾罷。
然素無檢,望輕,不為公議所右。除武昌節(jié)度使,卒。在越時,辟竇鞏。鞏工詩.日酬和,故鏡湖、秦望之奇益?zhèn)鳎瑫r號“蘭亭絕唱”。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末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無逾二公者。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及《小集》十卷,今傳。
松柏飽風(fēng)霜,而后勝梁棟之任,人必勞餓空乏,而后無充詘之態(tài)。譽早必氣銳,氣銳則志驕,志驕則斂怨。先達者來足喜,晚成者或可賀。況慶吊相忘于門閭,不可測哉。
人評元詩如李龜年說天寶遺事,貌悴而神不傷。況尤物移人,侈俗遷性,足見其舉止裴薄豐茸,仍且不容勝己,至登庸成忝,貽笑于多士,其來尚矣。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豈不聞言行君子之樞機,榮辱.之圭墅?古人不恥能治而無位,恥有位而不能治也。
此文出自唐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傳》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作者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此書對中﹑晚唐詩人事跡所記尤詳﹐也包括部分五代詩人。按詩人登第先後為序。書中保存了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資料,對其科舉經(jīng)歷的記敘更為詳備。傳後又有對詩人藝術(shù)得失的品評,多存唐人舊說,其中頗有精辟之見。
但所述多有失實,謬誤之處,如謂駱賓王與宋之問塌升唱和靈隱寺,《中興間氣集》為高適(實為高仲武)所編,李商隱曾為廣州都督等。也有因誤解材料而造成錯誤,如劉長卿傳,記權(quán)德輿稱劉長卿為“五言長城”,而據(jù)權(quán)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實是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等。
書成于元大德八年(1304)。原本10卷﹐明初尚存,《永樂大典》在“傳”字韻內(nèi)曾錄其全書。但此部分《永樂大典》今亦佚。清《四庫全書》館臣從《永樂大典》其他各韻中輯出243位詩人的傳記,附傳44人,共287人,編為8卷。
日本《佚存叢書》有10卷本,有278位詩人的傳記,附傳 120人。有清陸芝榮等《佚存叢書》校刻本。又有清《指海》本,以日本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本,1957年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用日本本重印,另附《指海》本校記。
被列為國學(xué)入門必讀書目之中。后人傅璇琮所編《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書》本以及《四庫全書》本、三間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內(nèi)外世傅版本、校訂精審,堪稱定本。
箋證的重點在探索史料來源、糾正史實錯誤、補考原書未伯重要+事跡,以全書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跡,以全書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為基本架構(gòu),通過對他們生平事跡、詩文創(chuàng)作、作品流會心等基本史料來龍去脈、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詩人事跡資料庫的作用。
唐朝在南詔統(tǒng)一后戰(zhàn)事不斷,唐末起義的背景是什么?
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做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邊疆地區(qū)的主要機構(gòu),屬嶺南道。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679年)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所以安南本來就是屬于大唐的地盤。
事件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唐安南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向土人強買牛馬,一頭只與鹽一斗。土人怨怒,引導(dǎo)南詔兵,騷擾安南境。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詔兵合三萬人,攻破交趾。咸通四年(863年),南詔再度攻破交趾,殺掠十五萬人。
下面我就說說南詔國以及與唐朝的恩怨。
南詔國的前世今生
周之季世,楚威王曾遣將軍莊蹻到達滇池,遂王其地,子孫相繼稱王。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取滇王國置益州郡,東漢明帝增置永昌郡(治不韋,今云南保山北)。蜀漢時,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興古(郡治宛溫,今云南硯山西北)、云南(郡治弄棟,今云南姚安北)二郡,以后南朝又增置不少郡縣。
但東晉南朝對西南土著居民,基本上采取諸葛亮的“綱紀初定,夷漢粗安”的羈縻方針,但求民族之間相安無事。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亂梁,梁寧州刺史徐文盛于寧州召募得勁卒數(shù)萬人赴建康,徐文盛一走,梁在云南的統(tǒng)治便告結(jié)束,云南郡縣次第為酋豪所占據(jù)。
時有豪酋爨瓚跨據(jù)一方,隋朝曾遙授刺史。爨瓚死,子爨震、爨甑分統(tǒng)其眾。隋文帝滅陳,招懷南寧,以爨醞為昆州刺史。唐高祖武德初,又以爨醞子爨弘達為昆州刺史。唐太宗在位時期,唐的勢力曾進入西爨,“開青蛉、弄棟為縣”。
兩爨的分布地區(qū),自“石城、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至龍和城謂之西爨;在曲靖州、彌鹿川、升麻川,南至步頭,謂之東爨”。
西爨被稱為“白蠻”,東爨被稱為“烏蠻”。烏蠻分為七個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二部落分保竹子嶺;六曰磨彌斂;七曰勿鄧”。
“勿鄧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蠻也,五姓烏蠻也”。烏蠻“婦人衣黑繒,其長曳地。”白蠻“婦人衣白繒,長不過膝”。勿鄧地方的烏蠻、白蠻以衣服顏色作區(qū)別,其他地方的亦當以衣服顏色作區(qū)別。烏蠻居住的地區(qū)雜有少數(shù)白蠻,白蠻居住的地區(qū)自然雜有少數(shù)烏蠻。雖說按居住地區(qū)分為東爨、西爨,實際情況恐怕是錯綜復(fù)雜的。
爨人尚鬼,謂主祭者為鬼主,每歲戶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尺悉饑“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則置小鬼主”,大鬼主之上還有都大鬼主。
南詔
爨弘達死后,有白蠻爨歸王為南寧州都督,他襲殺了烏蠻首領(lǐng)孟聘、孟啟。兩爨大鬼主爨崇道又襲殺了爨歸王。爨歸王的妻子阿妊,是烏蠻部落首領(lǐng)的女兒,請求烏蠻出兵替她報殺夫之仇。白爨內(nèi)亂,南詔乘隙出兵襲殺爨崇道等,并兼并了滇池地區(qū)。
上面是說當南詔勢力剛推進到滇池地區(qū)時的情況。
在洱海周圍,又是一個多民族活動中心。在隋唐之際,這個地區(qū)部落勢力的分布,也是非常分散的,《通典·邊防典》說:“其西洱河……其地有數(shù)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無大君長,有數(shù)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處山川,不相役屬。”可見當時洱海地區(qū)還處于非常分散的狀態(tài),還沒有統(tǒng)一的力量出現(xiàn)。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檢校南寧州都督韋仁壽慰撫西南,曾率兵五百人到達西洱河流域。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西趙(在西洱河北)酋長趙磨曾率萬余戶歸附,唐于其地置立明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的勢力向西洱河推進。
后來吐蕃興起,役屬了西洱河流域的烏蠻、白蠻部落。由于吐蕃、唐兩大勢力都向西洱河流域擴展,因此居住在洱海周圍的部落就有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御的必要。
環(huán)繞在洱海周圍,一共有六個部落,部落的渠帥稱為“詔”,因此稱為“六詔”。這六個詔是:蒙舍詔,居住在今云南巍山蒙化壩。蒙嶲詔,居住在今云南彌渡。越析詔,居住在今云南賓川西南賓居街。浪穹詔,居住在今云南洱源。避賧詔,居住在今云南洱源東南廢鄧川縣界。施浪詔,居住在今云南洱源蒙次山下。
因為六詔之中陵返蒙舍詔居地最南,故稱“南詔”。開始時六詔“兵力相埒,莫能相壹”。強大的吐蕃時時侵犯六詔的鄰近部落。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年),吐蕃贊普的勢力,曾到達絳域(今云南維西、麗江一帶),并于其地置神川都督(今云南陸枯中甸),向西洱河一帶的部落征收貢稅。
在這種外來力量的壓迫下,當時西洱河一帶的部落就有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吐蕃貴族奴隸主的要求。而這時六詔名義上都受唐羈縻,六詔中南詔和唐的關(guān)系尤為密切,武則天時,南詔部落渠帥邏盛炎來唐聘問,病死在長安。
皮邏閣
從唐玄宗開元初年起,南詔渠帥皮邏閣開始兼并五詔,到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基本統(tǒng)一了六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表明了唐對南詔統(tǒng)一事業(yè)的支持。皮邏閣筑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作為南詔的政治中心。自此,南詔一方面抵御來自西北方的吐蕃的進犯;另一方面,又陸續(xù)兼并滇池、瀾滄江、怒江、元江流域的各部落。
從“數(shù)十百部落”,“無大君長”形成為“各擅一州”的六詔,這是一個進步;從六詔合并為南詔,進而統(tǒng)一了廣大的三迤地區(qū),使三迤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獲得充分的發(fā)展,這又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南詔與唐朝的恩怨
天寶七載(748年),南詔王皮邏閣死,子閣羅鳳嗣立,襲爵云南王。南詔與唐本來很和好,可是當時唐朝廷腐敗,地方大吏貪暴,“征求無度”。閣羅鳳忿怒,于天寶九載(750年)起兵進攻唐姚州(治姚城,今云南姚安北)都督府,殺唐云南太守張虔陀。
天寶十載(751年),唐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進攻南詔,大敗于西洱河,死者六萬人。閣羅鳳為了避免兩線作戰(zhàn),不得不和吐蕃聯(lián)合。吐蕃贊普封閣羅鳳為“贊普鐘(兄弟)”,號為“東帝”。
天寶十二載(753年),唐統(tǒng)治階級征發(fā)嶺南五府之兵,由姚州都督賈瓘帶領(lǐng),進攻南詔,結(jié)果全軍潰敗,賈瓘也被生俘。天寶十三載(754年)六月,唐王朝又遣劍南節(jié)度留后李宓率兵七萬,進攻南詔,被閣羅鳳引誘至龍尾城(今云南下關(guān)),全軍覆沒。唐統(tǒng)治階級發(fā)動的幾次戰(zhàn)爭,都失敗了。
異牟尋
安史之亂以后,南詔常和吐蕃聯(lián)軍侵擾唐的西川一帶邊境。只是由于吐蕃貴族對南詔“責賦重數(shù)”,又“悉奪其險立營候”,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南詔主異牟尋想擺脫吐蕃的役屬,在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致書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表示愿意附唐。
次年與唐使者在點蒼山會盟。會盟后自將大軍,敗吐蕃于神川(金沙江),燒鐵橋(云南中甸西南金沙江上),取昆明城(今四川鹽源)。貞元十七年(801年)至貞元十八年(802年),異牟尋配合唐軍,連破吐蕃兵,生擒吐蕃大相論莽熱。南詔與唐恢復(fù)了和好關(guān)系,取得了對吐蕃作戰(zhàn)的空前勝利。
到了唐太和三年(829年),西川節(jié)度使杜元穎專事聚斂,不懂軍事,“障候弛沓相蒙”。南詔權(quán)臣蒙嵯顛乘機舉兵,襲破唐的嶲(治越嶲,今四川西昌)、戎(治僰道,今四川宜賓)、邛(治邛,今四川邛崍)三州,接著攻入成都外郭,留居十日,“大掠子女、百工數(shù)萬人及珍貨而去”。“及大度水,嵯顛謂蜀人曰:‘此南吾境也,聽汝哭別鄉(xiāng)國。’眾皆慟哭,赴水死者以千計。”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唐安南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向土人強買牛馬,一頭只與鹽一斗。土人怨怒,引導(dǎo)南詔兵騷擾安南境。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詔兵合三萬人,攻破交趾。咸通四年(863年),南詔再度攻破交趾,殺掠十五萬人。
咸通十年(869年),南詔兵又大舉入蜀,次年進圍成都,在唐軍民奮起抗擊下,方才退走。直到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高駢為西川節(jié)度使,出兵追擊南詔軍隊至大渡河,并于南詔入蜀要路修筑城堡,派兵戍守,從此南詔不再內(nèi)擾。廣明元年(880年),朝廷商議與南詔和戰(zhàn)大計,宰相盧攜、豆盧琢說:“大中之末,府庫充實。自咸通以來,‘蠻’兩陷安南,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運糧,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賦太半不入京師,三使內(nèi)庫由茲空竭”。南詔的擾邊,成為唐末農(nóng)民大起義發(fā)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南詔自蒙嵯巔專政以來,由于對外攻掠的需要,“男子十五以下悉發(fā),婦耕以餉軍”。使南詔貴族在戰(zhàn)爭中集積了大量財富,南詔的自由民階層則急劇分化,一部分人上升為富裕的統(tǒng)治階級,一部分人破產(chǎn)下降。南詔社會的階級變化,也反映到統(tǒng)治階級上層,在南詔主世隆時期,大將段宗膀殺攝政蒙嵯顛,南詔權(quán)力落入段氏手里。乾寧四年(897年),南詔主隆舜又為其下所殺,子舜化真立。天復(fù)二年(902年),舜化真病死,子幼,南詔大臣鄭買嗣秉國政。未幾,買嗣殺幼主,并滅蒙氏,南詔亡。
古代中國每個朝代都有都城,古中國的歷代都城分別是哪里?
一、夏
1、陽城,今河南登襲辯雹封;
2、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3、陽翟,今河南禹州;
4、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
5、商丘,今河南商丘;
6、帝丘,今河南濮陽;
7、綸城,今河南商丘東;
8、原,今河南濟源;
9、老丘,今河南開封杜良鄉(xiāng)國都里村;
10、西河,今河南安陽東南。
二、商
1、亳,今河南商丘南湯;
2、囂,今河南鄭州;
3、相,今河南安陽西;
4、耿,今山西河津;
5、庇,今山東菏澤鄆城;
6、陳留,今河南開封;
7、奄,今山東曲阜;
8、殷,今河南安陽小屯;
9、朝歌,今河南淇縣。
三、西周
1、岐周,今陜西寶雞;
2、豐京,今陜西西安;
3、鎬京,今陜西西安;
4、成周,今河南洛陽;
5、犬丘,今陜西咸陽。
四、東周
洛邑,今河南洛陽。
五、秦朝
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六、西漢
1、洛陽,今河南洛陽;
2、櫟陽,今陜西西安;
3、長安,今陜西西安。
七、新莽
常安,今陜西西安。
八、東漢
1、洛陽,今河南洛陽;
2、許昌,今河南許昌。
九、三國
1、魏:洛陽,今河南洛陽;
2、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3、吳:建業(yè),今江蘇南京。
十、西晉
洛陽,河南洛陽。
十一、東晉
建康,今江蘇南京。
十二、南北朝
1、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2、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后遷洛陽(今河南洛陽),西魏都長安(今陜西西安),東魏都鄴(今河南安陽)。北周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北齊都鄴(今河南安陽)。
十三、隋朝
大興(今陜西西安),后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十四、唐朝
長安(今陜拍帆西西安),后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十五、武周
洛陽(今河南洛陽)。
十六、五代
后梁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西京洛陽(今河南洛陽)。后唐都洛陽。后晉都洛陽,后遷開封(今河南開封),后漢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后周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
十七、北宋
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
十八、南宋
應(yīng)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遷行在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十九、遼朝
上京(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后遷中都(今北京)。
二十、金朝
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開封),末遷歸德(今河南商丘)。
二十一、西夏
興慶(灶旅今寧夏銀川)。
二十二、元朝
大都(今北京)。
二十三、明朝
應(yīng)天府(今江蘇南京),后遷順天府(今北京)。
二十四、清朝
北京(今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都城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fēng)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濁陷渠溝,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我自娥英心凝結(jié),瀟湘竹上漫滴落,斑斑駁駁。傷情時節(jié),鐫為別離的簫瑟,每每殘陽伴歌,風(fēng)泣愁雨歇,總有我嗚嗚咽咽,悲悲切切,將一腔苦怨訴說。
這是娥皇、女英和舜帝的故事,娥皇和女英,為了尋找南巡的舜帝,千里迢迢找到瀟湘。得知舜帝死在蒼梧,淚如滂沱,守著瀟湘竹,“斑竹一枝千滴淚”。據(jù)說至今的洞庭湖君山島,滿山還是湘妃竹,還是點點斑斑的淚。 娥皇與女英,她們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又是舜帝的愛妃,劉賀彎陸向的《列女傳》記載,她們曾經(jīng)幫助大舜機智地擺脫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卻鼓勵舜以德報怨,寬容和善待那些死敵。她們的美德因此被記錄在冊,受到民眾的廣泛稱頌。 大舜登基之后,與兩位心愛的妃子泛舟海上,度過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晉代王嘉的《拾遺記》稱,他們的船用煙熏過的香茅為旌旗,又以散發(fā)清香的桂枝為華表,并在華表的頂端安裝了精心雕琢的玉鳩,這是記載中最古老的風(fēng)向標,它可以為水手調(diào)整帆具提供依據(jù)。但這項發(fā)明卻不能預(yù)測突如其來的噩耗。 舜帝晚年巡察南方,在一個叫做“蒼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說,娥皇和女英聞訊前往,一路失聲痛哭,其情形很像孟姜女和韓娥,而她們的眼淚灑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麗的斑紋,世人稱之為“斑竹”。她們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陣后,居然飛身躍入湘江,為偉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狀之壯烈,真是曠世罕有,顯示她們自始至終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但《水經(jīng)注·湘水》對她們的死因,卻有截然不同的說法,它宣稱大舜出征南方,而這兩位妃子是隨軍家屬,在湘水里淹死,或許是因游泳時發(fā)生了不幸的意外。但《水經(jīng)注》的文字過于簡略,使我們完全不得要領(lǐng)。
我自玉環(huán)腮邊滾,望紗窗黃昏,摯愛身影漸隱。素絞無意世情狠,迫香消玉殞,遺淡魂,化作追夢人。夜夜孤枕,夕夕冷錦,風(fēng)刻蒼桑容顏衰,皆為相思痕!
楊貴妃名叫楊玉環(huán),出生在陜西華陰,后隨父入川。父親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xué)會了優(yōu)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huán),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huán)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禪頃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筑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 ----
我是灞橋柳攏煙,鶯啼花閑分飛燕。縱使千縷惹東風(fēng),折枝寂寞怎堪填。聚聚散散人間事,清波遠,今生誰無憾?攏舴艋,纜繩且將兩心連,明朝別夢寒
據(jù)說始于漢朝的折柳贈別,就是源自長安的灞柳,《三輔黃圖·橋》記載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柳”和“留”為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xiāng),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fā)展壯大。折柳贈別的習(xí)俗源自何處,已無據(jù)可考。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唐朝時,灞橋上設(shè)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加之隋、唐時期,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把灞橋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定格了下來。隋朝的《送別》詩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李白寫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還有杜甫、劉禹錫、孟郊、楊巨源、柳永、王粲、吳少微等詩人、名士給灞橋不斷添光增彩,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據(jù)《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我是巫山朝涌霧,空向南國寄紅豆。拋媚眼無數(shù),他歸意如舊,獨守候,春又秋,金蓮蹣跚山徑幽,綠林深處,清溪惱怒,嘲人不知羞。
而下一句應(yīng)該是說的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故事大致情節(jié)見于《神女賦》。《神女賦》中鬧猛的神女是一位美麗而圣潔的仙姝,她溫文爾雅,舉止高貴,美艷無雙。賦中楚王夢游高唐,得與神女相遇,一見之下,“精神恍惚”,“寢而夢之,不自識;惘兮不樂,悵然失志”。然而神女高貴絕倫,只可神交,不可褻瀆,“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似逝末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似合實離,若悲若喜,使楚王陷于乍喜乍悲之中,無可排解。從而更襯出神女之美麗、高貴與神秘。相傳楚懷王在夢中與巫山神女相會,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后有“巫山云雨”之說。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有“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詩句。后來,毛澤東在《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中寫道:“截斷巫山云雨”,“巫山云雨”更加名動天下。 ----
我是金陵草尖露,相思無緣后,葬愁愁難休。娉婷瀟湘,千斛萬盞,莫負年少著綃頭。不須留,歡情短,別痛久。還君千江水,慰我一幽秋。
《紅樓夢》里枉凝眉,只為還淚。那淚來自黛玉(前世本是絳珠草修成的仙子)和寶玉的前生(神瑛使者)前世,來自虛無飄渺的大荒山。那里有亙古的青埂峰、無稽崖。絳珠仙草受了神瑛侍者日日澆水的恩,立誓下凡以后,要做他的情人,要把一生一世的眼淚都還給他。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釵之一,前世本是絳珠草修成的仙子,故說“我是金陵草尖露” 她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fēng)。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林黛玉無疑是《紅樓夢》全書最有靈氣的人物。最能體現(xiàn)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與生命意識的,莫過于她的《葬花辭》。《葬花辭》是林黛玉的“魂”,或者說,是林黛玉的整個精氣、骨肉、血液熔鑄而成《葬花辭》。葬愁愁難休指的就是黛玉葬花 現(xiàn)實的苦痛,精神的折磨,理想的壓抑,迫使黛玉希望獲得超脫,以超越生命來實現(xiàn)生命,這是每一個生命意志強烈的人為自我制造的一個幻象。這個美妙的幻象或多或少地緩沖了現(xiàn)實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它是一付精神麻醉劑,在抑制生的、焦慮與死的恐懼方面,確實有一種獨特的功效。這種道家的遺世意識,一直輔弼著儒家的入世精神,像一車雙軌,載著沉重的歷史負荷,從遠古轉(zhuǎn)到現(xiàn)代、當代……林黛玉也并非一味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的人,她自知現(xiàn)實太冷酷“風(fēng)刀霜劍嚴相逼”,所以她想超越,她需要超越。“鳥”的形象的出現(xiàn),正是這種心理使然:“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無盡頭。”我們也許會感到驚喜,這兩句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花、鳥、人三個形象同時疊現(xiàn),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一體,消融這三者的溶器是那個幻象——“無盡頭”,她想象自己像鳥一般生出翅膀,追隨她理想的化身——花,飄飛到一個極樂世界去,那里沒有污濁、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也沒有怨憤。那里有的只是“美”,至真至善的美,是一個“柳絲榆莢”等俗物無法攀比的境界。然而,每個人為的幻象都是一種事先注定要失敗的自我欺騙,林黛玉之痛苦即在于她太清醒、太執(zhí)著,太清醒、太執(zhí)著則無法超脫,無法超脫將沒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既知無法超越,卻又試圖超越,尖銳的矛盾造成了心靈的裂變,哪能不時時痛感生命的悲哀呢?因此,我們看到的總是一付蹙顰眉,聽到的總是聲聲血淚嘆,就不足為怪了! 附林黛玉《葬花辭》: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訴。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fù)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fā),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已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fā),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庭外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fēng)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日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我是迢迢銀漢冰,咫尺不相逢。鵲橋難架拆太易,金桂良辰空美景。纖手織就鴛鴦戲,抬望眼,隔岸苦思幾番成?牽牛郎,世間溜溜秋士眾。
剛看到的時候先是以為是秦觀的那首鵲橋仙,不過后來再看,覺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指的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啦。
我是斷垣寄夢霜,慟天自悲唱。翠峰挽幛柔指傷,飄零感萬、姜,你陰我陽,橋切癡想,更兼孟婆湯。此去去,半世緣滅,三生思量,何事比路長?
這個已經(jīng)說了一下,現(xiàn)在將完整的故事找出來,算是復(fù)習(xí)一下這個傳統(tǒng)民間故事吧。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wù),突然發(fā)現(xiàn)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jīng)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準備結(jié)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jié)彩,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后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里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風(fēng)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于,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jīng)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墻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后,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jīng)死了,尸首都已經(jīng)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fēng)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于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jīng)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
我是紙傘被棄滴,化作一泓碧。斷橋今又柳絲縫,西湖無風(fēng)也無雨,蓮有心,逗漣漪譴魚,了趣蘇堤。這次第,無凈瓶普渡,休癡仙侶!
這是大家很熟悉的白蛇傳了.這是四大民間故事之一,不過我們印象更深的是由此改編的《新白娘子傳奇》,還記得那首歌嗎?《千年等一回》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會從水里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并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游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fā)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fā)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zhuǎn)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nèi)顺3R娒妫姿刎懞驮S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jié)為夫妻,并開了一間“保和堂”藥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癥,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藥還分文不收,所以藥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nèi)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shù),但他的心術(shù)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guān)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終于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fēng)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實在斗不過法海,后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娘子收進金缽,壓在了雷峰塔下,把許仙和白娘子這對恩愛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離金山寺后,數(shù)十載深山練功,最終打敗了法海,將他逼進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從此,她和許仙以及他們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離了。
我是三變霖鈴雨,無系無寄更無計,青樓醉壺日月長,醒幾許,浪幾許!前程遙遙豈知期,更苦尋,數(shù)體己。慣看冷月洗石堤,楊柳曉妝鄰家玉。歸去哉,魂來兮!
這個說的是柳詠的詞《雨霖鈴》,好像沒有什么典故,就是詞本身的意思吧。附:柳詠原詞如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述了送別的淚。還有青樓醉壺日月長 應(yīng)該出自《水滸全傳》第二十九回“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我是蘭芝赴恨水,情未共,心永隨。西風(fēng)夜啼猶不悔,高堂銅照青絲碎,霜華流天映殘菲,蘇州河畔,扁舟向晚楫云歸,笑千轉(zhuǎn)百回,誰憶誰?
這個應(yīng)該是《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故事。 焦仲卿為漢末建安年間廬江府內(nèi)一小吏,娶聰明美麗的民女劉蘭芝為妻,夫妻恩愛情深。兇狠的焦母不容蘭芝,以種種借口逼迫焦仲卿將劉蘭芝休棄,焦、劉二人被迫分離。離別時,兩人發(fā)誓生死相愛,不復(fù)嫁娶。于是,蘭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時投水自盡,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縊于庭中樹上。后來焦劉兩家將二人合葬于華山,墓旁種有松柏、梧桐。樹木間枝枝相蓋,葉葉相連,常常有鴛鴦鳥飛落其間,仰頭相啼,如泣如訴達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東側(cè)的華山崗上可見新修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人們習(xí)慣稱之為孔雀墳。
我是樓臺蝴蝶泉,千百年,猶未干。春來共蹁躚,夏至同蔭眠;秋高與月伴,歲寒齊隱天上天,何似人間,塵蒙風(fēng)蔽心兩牽,夢難圓!浴愛彩虹懸,笑織女無聊竟思凡!
《梁山伯與祝英臺》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 數(shù)千年來,中國民間最理想的婚姻模式是:男女兩情相悅,再經(jīng)“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梁祝傳說的悲劇性就在于:有情人未必成眷屬,有時還要以生命為代價! 梁祝的愛情和泰坦尼克號里的愛情,被人稱之為愛情的經(jīng)典。他們的愛情是凄美的,在很多人眼中,愛情的完美正是因為有了死亡的介入,愛情,才會成了永遠的美麗。有人說,如果他們的愛情走入婚姻,便不會有繼續(xù)下去的可能。人不死,愛情就會死。也許,完美的愛情只是理想,而不是現(xiàn)實。..................
我是十娘沉夢江,遍灑芳汀,東流少語,喜欲狂,剎時驚夢,空一場!
這個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 詳情如下: 明朝萬歷年間,北京城南的“教坊司”名妓杜十娘一天在接待客人時,偶遇南京布政老爺?shù)墓永罴祝罴讗燮涿烂布t顏,杜十娘傾其舉止文雅,二人情投意合。李甲不顧學(xué)業(yè),日日沉浸在溫柔鄉(xiāng)里,漸漸耗盡了錢財。其父聞聽后怒不可遏,斷了他的供給,并勸說京城的親戚都不要借錢給他。 十娘決心將終身托付給溫存忠厚的李甲。老鴇兒同意只要李甲在十日內(nèi)拿出三百兩銀子就可贖出十娘。但他在親友中早已壞了名聲,誰也不會拿出錢來幫他往妓院里填。 李甲奔波數(shù)日,一籌莫展,杜十娘取出縫在被子里的碎銀一百五十兩,李甲的好友柳遇春被這位風(fēng)塵女子的行為感動,設(shè)法湊足了那一百五十兩銀子。十天后果然把銀兩如數(shù)交到老鴇兒面前,老鴇兒本想反悔,杜十娘曉以利害,老鴇兒只得放人。 于是兩個有情人在柳遇春住所喜結(jié)百年之好。杜十娘與李甲本要回到老家去,無奈李甲心存顧慮,攜妓而歸難以向父親交代。杜十娘獻計說:先到蘇杭勝地游覽一番,然后郎君回家,求親友在尊父面前勸解和順;待李父消氣后,再來接她。李甲依命而行。 二人行到瓜州古渡之時,遇到了好色又陰險的富賈孫富。他夜飲歸舟,聽到杜十娘的歌聲,心動不已。天亮以后,從窗口向內(nèi)視其容貌,更覺心蕩神搖。孫富假意與李甲相接近,飲酒暢談,談到杜十娘時,例甲告知其事情的原委,孫富嘆道:尊父位高,怎容你娶妓為妻!到時候進退兩難,豈不落得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下場?!他這么一說,李甲更覺步履維艱,孫富又拿出一副為朋友肯兩肋插刀的架式說:下倒是愿以千金相贈,你拿著銀錢回去,只說在京授館,你父定會原諒你。一番話說的里甲動了心,他一直怕回家后不能交差,如今也只有如此了,于是當下立了契約,按了手印,把杜十娘專賣給孫富。 杜十娘聞知,如雷轟頂, 回憶自己童年被賣,受盡屈辱,眼看已經(jīng)逃出了火坑,就要過上幸福的生活,如今全告破滅。翌日,杜十娘扮上盛裝,先讓孫富把銀兩放到李甲船上。自己站在踏板上,打開百寶箱,里面裝滿金銀翡翠各色珍奇玩物。杜十娘指著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怒罵孫富拆散他們夫妻,痛斥李甲忘恩負義,利欲熏心,把一件件寶物拋向江中,最后縱身躍入滾滾波濤之中。
我是凋零莫愁湖,串串晶珠無人拂,惹比翼人枕畔歡駐,兩去茫茫,兩地孤獨。笑畔憩鳩唱:姑姑,姑姑……更有梟泣:狠乎,恨乎!
莫愁女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詳細情況如下: 明初,中山王徐達府上新買一名丫頭,美而賢,但終日眉頭不展,公子徐澄一見鐘情,為其取名莫愁,并讓她伴讀。日夕相處,兩心相傾,遂默訂終身。 徐老太君為孫兒攀親丞相府。徐澄拒婚。老太君得知原委,即將徐澄困于書房,把莫愁囚于冷房。三月之后,老太君為徐澄娶來相府千金邱彩云。洞房之夜,徐澄憤而出走,逕往冷房私會莫愁,互訴別離之苦。彩去為穩(wěn)定徐澄之心,將莫愁擒回府中,處處監(jiān)視,終于得知徐澄最喜歡莫愁一雙明亮的眼睛。 徐澄憂郁成疾,彩云為斷其癡念,誘迫太醫(yī),強挖莫愁一雙眼睛作藥引。莫愁悲憤交加,投湖而死。徐澄痛不欲生,也投殉情,雙雙化作荷花、荷葉,永相伴隨。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