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的渭川在哪里 渭川田家是誰的作品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渭川田家的渭川在哪里,以及渭川田家是誰的作品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王維·渭川田家②》詩詞注釋與賞析
王維·渭川①田家②
斜光照墟③落④,窮巷⑤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⑥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⑦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⑧。
【注釋】
①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肅鳥鼠山,經陜西,流入黃河殲賣。
②田家:農家。
③墟:村莊。
④落:落山。
⑤窮巷:深巷。
⑥雉雊(zhìgòu):野雞鳴叫。
⑦荷(hè):肩負的意思。
⑧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賞析
夜幕將臨,夕陽的余暉映照著村莊,牧歸的牛羊涌進了深巷。老人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門外瞭望。野雞在青青的麥田里唱歌,春蠶在吃剩的桑葉上睡眠。荷鋤歸來的老鄉,親切地拉起家常。這是多么愜意的一幅田園風光!
此情此景,自然使詩人聯想到官場的明氏沖逗爭暗斗,隱居在這樣的鄉村該是多么寧靜舒心;惆悵判段之余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胡不歸”(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么還不回家呀?)的詩句。這里詩人使用反襯,以人皆有歸,而自己獨無所歸,表明了詩人歸隱田園的志趣。
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質樸,意境清新。
渭川田家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維 ? [朝代] 唐代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標簽: 歸隱 田園 其他 場景
《渭川田家》譯文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渭川田家》注釋
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肅鳥鼠山,經陜西,流入黃河。田家:農家。
⑵墟落:村莊。斜陽:一作“斜光”。
⑶窮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著拐杖。荊扉:柴門。
⑹雉雊(zhìgòu):野雞鳴叫?!督洝ば⊙拧ば≯汀罚骸帮糁g,尚求其雌?!?/p>
⑺蠶眠:蠶蛻皮時,不食不動,像睡眠一樣。
⑻荷(hè):肩負的意思。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說的情景。
⑽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渭川田家》賞析 賞析一 人描繪了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暮歸圖,雖都是平常事物,卻表現出詩人高超的寫景技巧。全詩以樸素的白描手法,寫出了人與物皆有所歸的景象,映襯出詩人的心情,抒發了詩人渴望有所歸,羨慕平靜悠閑的田園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詩人在官場的孤苦、郁悶。
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夕陽的余輝映照著村落(墟落),歸牧的牛羊涌進村巷中。老人惦念著去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彼此見面,娓娓動情地聊起家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想到官場明爭暗斗的可厭,覺得隱居在這樣的農村該是多么安靜舒心;惆悵之余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胡不歸?”(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么還不回家呀?)的詩句,表明他歸隱田園的志趣王維精通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修養深厚;蘇東坡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面這首詩就可以說是一幅田園畫。
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詩人一開頭,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接著,詩人一筆就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詩經》里的幾句詩:“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情地目送牛羊歸村,直至沒入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樸素的散發著泥土明中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家的樂趣。頓時間,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似乎都在思歸。麥地里的野雞叫得多動情啊,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自己的歸宿了。田野上,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簡直有點樂而忘歸呢。詩人目睹這一切,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后,王維深感鎮高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系之地說:“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逼鋵?,農夫們并不閑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閑逸之感?!妒轿ⅰ肥恰对娊洝ぺL》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藉以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陽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歸圖,這就失之于膚淺了。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御槐尺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 賞析二 式微:《詩經·邶風》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的句子。
用白描手法,繪出一幅春末夏初的鄉村景象圖,表現出對田園閑逸的欣羨之情,也流露出詩人想退出宦途的心境。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詩人一開頭,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接著,詩人一筆就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詩經》里的幾句詩:“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情地目送牛羊歸村,直至沒入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樸素的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家的樂趣。頓時間,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似乎都在思歸。不是嗎?麥地里的野雞叫得多動情啊,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自己的歸宿了。田野上,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簡直有點樂而忘歸呢。詩人目睹這一切,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后,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系之地說:“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其實,農夫們并不閑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閑逸之感?!妒轿ⅰ肥恰对娊洝ぺL》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藉以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陽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歸圖,這就失之于膚淺了。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 《渭川田家》作者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王維的其它作品
○ 山居秋暝
○ 使至塞上
○ 山中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 王維更多作品
王維《渭川田家》田園詩詞賞析
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河東人,與弟王縉俱有俊才,維尤工書畫。安祿山陷兩都,王維為賊所得,拘于菩施寺,安祿山宴于凝碧池,王維潛賦詩悲悼云:“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之后,以此詩而得免罪。王維詩閑淡從容而優雅,然而亦正如《西清詩話》所言:“王摩詰詩渾厚閑雅,覆蓋古今,但如久隱山林之人徒成曠淡也?!苯翊嬗小锻跄υ懭范司?。
王維詩選(一)
渭川[1]田家
斜陽照墟落[2],窮巷[3]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4]。
雉雊[5]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6]。
【注釋】
[1]渭川:就是渭水,發源于甘肅省的鳥鼠山,流經長安城的北郊。
[2]墟落:村落。
[3]窮巷:深巷、長巷。
[4]荊扉:用荊木條編制成的門扇。
[5]雉(zhì)雊(gòu):雄雉鳴叫為“雉雊”。
[6]式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胡不歸?”意指時衰欲辭官返鄉之意。
旨要
本詩透過田家黃昏時,人、畜紛紛回返的情狀,帶出一種安詳恬適之感。“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兩句,又在安詳中隱有生活豐饒之意,并由此帶出王維心中興起不如辭官隱退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既然以“渭川田家”為題,所描述的內容當然以田家生活景象為主。我們看第一、二句寫的“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句中的“墟落”就是村落,“窮巷”指的是長巷,這兩句先將田家黃昏時,牛羊回返的景象點了出來,而這種描述方式,又透露出田家那種特有的安詳和寧靜的情境,讓人覺得田家生活的平淡和自然。我們可以想象,居住在這種安詳又寧靜的地方,不衫森是會讓人忘了世上的名利之爭嗎?
這種田家平淡的氣氛,正是王維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和強調的。所以我們看以下的句子,可以說都是準此觀點來加以描述的?!耙袄夏钅镣?,倚杖候荊扉”,透過村中長老在黃昏日落時,扶著木杖在柴門前等待放牧歸來的牧童,寫出親情的可貴和可敬,讓讀者看了倍感溫暖。一個“念”字,含蘊著多少親情牽掛在里頭。然后我們再來看王維在這首詩中所安排的圖景次序。
“斜陽照墟落”一句,先描繪出太陽即將西下,日影斜照在村落的圖景,這是個大景的描述,在這個大景出現之前,村落中并沒有人或動物的聲響。這種描述方式,非常符合田家白天的景象,因為白天所有田家有勞動力的人,都下田工作去了,必定要等到黃昏夕陽西下之時,才會從田里回到村中來。所以本詩的第一句以“斜陽照墟落”破題,正是要為田家農忙一天結束的圖景作開端?!案F巷牛羊歸”一句則是在這個寧靜了一天的大景中,開始添增動態,但是在這個圖景中,仍然沒有人聲。等到第三句“野老念牧童”出現時,才有人的動態出現,而出現的人影則是田家年紀老邁的長者,所以嚴格說來,整個圖景仍然沒有人的聲響動態,而這種安靜的圖景,全部收束在第四句“倚杖候荊扉”的詩意中。全詩寫到這個地方,并沒有將牧童的身影點出來,完全留給讀者去自由想象。我們從這種寫作技巧中,便可以了解到王維的詩,為何會被譽為具有神韻的畫意。試想,野老為何會出現“倚杖候荊扉”心念牧童的形象?就是因為在屋中聞聽牛羊回返的聲響。詩中既然描述牛羊從長巷中返回,牧童當然就在這群牛羊之后。這種將畫意隱含在詩意之外的寫作方式,是王維傲視中國古典詩的一種創作手法。這種詩畫合一的境界,到了宋朝時,甚至還成了另一種考試的方式,我們看俞作德在《螢雪叢書》卷一中的這段文字記載滲塌稿:
政和(宋徽宗年號)中,建設畫學,用太學法,補試四方畫工,以古人詩句命題。時試“竹鎖橋邊賣酒家”,人無不向酒家著工夫,唯一善畫者,但于橋頭竹外,掛一酒簾,畫一酒字而已。又試“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見得親切。有一名畫,恪盡其妙,但畫數蝴蝶,飛過馬后而已,便表得馬蹄香出也。皆中魁選。
為何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試題的中選者,是“但于橋頭竹外,掛一酒簾,畫一酒字而已”?而以“踏花歸去馬蹄香”試題的中選者,是“但畫數蝴蝶,飛過馬后而已,便表得馬蹄香出也”?就是因為這兩幅作品的描繪重點,不在于形似的表現,而在于畫意的呈顯。這種情況和叢孝王維在本詩中只寫牛羊歸來,而牧童自然隱身在后的方式,其實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可以這么說,中國從宋朝以后所出現的詩畫合流現象,王維可以說是重要的啟蒙人物。
接下的“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兩句,是針對田家豐收征兆的描述,讓人覺得田家不僅安詳而且還十分豐足?!帮綦g”是指雄雉鳴叫,麥苗長得很好而有雄雉在麥田邊鳴叫,除了是一種糧食無憂的預兆之外,也充滿了生氣勃發的韻味?!靶Q眠桑葉稀”是形容蠶兒食足后在蛻變長大,除了是一種衣食無慮的預兆之外,也充滿了安詳平和的韻味。田家的食無憂、衣無慮,生活中又充滿了生氣勃發及安詳平和的韻味,這也是一種畫意的展示。
然后我們來看“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兩句,終于帶出人的動態來。這兩句是寫出白天下田工作的農夫荷鋤欲歸,與王維相見寒暄,顯得熱情而親切的樣子?!罢Z依依”三字,帶出田夫與王維談話非常熟絡的情景,讓人讀后很受感動。麥苗秀而見雉雊,是無限生機的展現:桑葉稀而蠶將吐絲成繭,也是無限生機的展現。生機無限,田家富足,是以田夫心中無有牽掛,在遇到王維時自然流露出一種因滿足而顯現出來的熱情和親切,把田家的豐足、安詳和寧靜的情境,描述得十分生動。
因此,最后兩句的“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便成了王維內心欽羨之情的表達。句中的“式微”,引自《詩經·邶風》“式微,式微,胡不歸”句原本是指時衰欲辭官返鄉之意。王維借來用在這首詩的最后,目的也在于表達他內心對田家這種豐足、安詳和寧靜的情境,十分向往。心靈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欲辭官住于此地,充分享受此地田家這種閑情逸趣。既然如此,又為何加上“悵然”二字呢?可見王維此刻身不由己,即使想要辭官,恐怕也未能如愿,所以心中雖然非常羨慕此處田家的閑逸,但也只能以“悵然歌式微”來表達心中的感嘆了。
本詩透過田家黃昏時,人、畜紛紛回返的情狀,帶出一種安詳恬適之感?!帮綦g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兩句,又在安詳中隱有生活豐饒之意,并由此帶出王維心中興起不如辭官隱退的心境。全詩以描述“閑逸”二字為主,但是前面八句,卻是運用不同的詩境畫意來呈顯而不明說,表面看來似乎有些散亂,但是到了第九句“即此羨閑逸”出現,前面所有八句的詩境畫意全都被綰合在一起,顯得十分的和諧。清人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摩詰五言古,雅淡之中,別饒華氣,故其人清貴;蓋山澤間儀態,非山澤間性情也。”用來形容王維這首《渭川田家》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我們從這首詩所呈顯出來的詩境和畫意,可以感受到王維的心靈仿佛經過洗滌妝飾過才用文字修辭表現出來,并不是眼前有見:心有所感,隨即用文字修辭表現出來。經過洗滌妝飾過的心靈再用文字呈顯,所以是“雅淡之中,別饒華氣”“蓋山澤間儀態,非山澤間性情也”,這也是王維和陶潛不同的地方。
王維 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句隹]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注釋:
1、雉:野雞。
2、式微:《詩經邶風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這里表明自己有歸隱之意。
譯文: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賞析:
這首詩是描寫田家閑逸的。詩人面對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恬然自得的田家晚歸景致,頓生羨慕之情。??
開頭四句,寫田家日暮時一種閑逸景象。五、六兩句寫農事。七、八句寫農夫閑暇。最后兩句寫因閑逸而生羨情。全詩用白描手法,描繪了渭河流域初夏鄉村的黃昏景色,清新自然,詩意盎然。
渭城曲王維
《渭城曲》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1、渭城曲:另題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
2、渭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浥(y):潤濕。
3、客舍:旅館。柳色:柳樹象征離別。
4、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5、故人:老朋友
詩意: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
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
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賞析:
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的句子,且注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王維的這首詩之所以另有一題為《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居易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為第四聲。由于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在唐代便被譜成了《陽關三疊》,后來又被編入樂府,成為餞別的名曲,歷代廣為流傳。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為送別創造了一個愁郁的氛圍。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頃察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送別的時候,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蜕?,原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是作者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賀宏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此刻,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常會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雀拍茄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傊?,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寫惜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會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關心,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他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僅僅只是屬于行者的。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傊?,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詩的前二句,作者運用了起興的手法,這是自《詩經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來,文學作品表現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后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跡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別,則知己難求。如此,則對友情的珍惜,對離別的無奈,對朋友的關切,盡蘊于杯中了。所謂惜別意悠長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說破。明代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說: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王維 渭城曲
《渭城曲》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1、渭城:就是咸陽,現今陜西省西安市。
2、浥:濕潤。
3、客舍:旅館。
4、柳色:柳象征離別。
5、陽關:古關名,在甘肅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門關以南,故稱陽關,是出塞必經之地。
譯文: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
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
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的名曲。一題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經陽關,即今甘肅敦煌。詩的首二句點明送別的時令、地點、景物;三、四句寫惜別。前兩句為送別創造一個愁郁的環境氣氛,后兩句再寫頻頻勸酒,依依離情。此詩后來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餞別的名曲?;蛎蛾栮P曲》,或名《陽關三疊》。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句,且注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所謂《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樂天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為第四聲。
詠田家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譯文
二月里蠶兒剛剛出子,就早早的賣掉了一年的新絲,
五月里秧苗還在地里,又早早的賣去了一年的新谷。
只顧醫治眼下的毒瘡,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
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夠變成一支光明的蠟燭。
不要再去照亮那穿著綾羅綢緞的富貴人家的筵席,
而只是來照看照看這無衣無食的逃亡莊戶的茅屋。
賞析
《詠田家》是聶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詩歌創作中的藝術佳品。詩中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和鮮明對比的表現手法,憤怒地控訴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貸給唐末農民所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廣大農民的深厚同情。此詩問世后,深受唐末重視。據《資治通鑒》卷載,宰相馮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說農民痛苦之時,就在朝堂上誦讀了這首詩。
詩的前四句為第一層,主要描寫殘酷的高利貸剝削給廣大農民所帶來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岸沦u新絲,五月糶新谷”,寫出了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被迫借貸的悲慘境地。二月還未著手養蠶,五月稻子尚處青苗期,然而,貧苦的農民迫于生計,為濟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來的新絲、新谷作抵押,借上“驢打滾”的高利貸?!岸?、“五”月極言時間之早,這么早就背上閻王債,足以說明農民已到了山窮水盡、骨枯髓干的地步?!百u”、“糶”狀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農民的辛酸血淚和無比痛苦?!搬t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貸吮血噬骨的殘酷剝削本質。剜卻性命攸關的“心頭肉”以療眼前毒瘡,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舊傷未愈添新傷,窮困伴著死亡行,這就是對當時廣大農民瀕臨絕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動寫照。
詩的后四句為第二層,主要是直抒胸臆,盡吐胸中塊壘,表達詩人對解決正在激化中的社會矛盾的希望和設想,深寄對“君主”的譏刺之意。詩人把解決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也從另一個側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君王”所代表的個人利益?!熬酢敝盃T”只照地主豪紳,權貴達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農舍,這就含蓄而尖銳地譏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讀者能夠透過黑暗的社會現實,思味出那激化社會矛盾的真正罪手。
這首詩之所以向為人們所傳誦,除了它真實而帶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農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還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現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詩歌的容量更為廣闊。對農民被迫借取高利貸及其更慘痛的后果,詩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卻心頭肉”以“醫得眼前瘡”來比喻之。剜肉補瘡,并非根本的療毒之策,它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新局面。這樣以剜肉補瘡來比喻農民以借高利貸濟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過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過的了。這個比喻,一方面使詩歌的形象具備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使有限的形式容納了無限廣闊深厚的社會內容。
其次,鮮明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封建社會中貧富懸殊的階級差別給歷歷如繪的描寫出來了。“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對“君王”的希冀之語,但其中卻包含了雙重對比的意味。從“君王”的角度來說,恩澤不均,只顧富室,不恤貧苦,這一對比,就把“君王”的階級立場給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看,一邊是權貴豪門華麗的衣著,豐盛的筵宴,一邊卻是無衣無食,貧困破產,逃亡在外。這一對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的嚴重惡果給突現出來了。如此形象的對比,也把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給烘托得淋漓盡致。
此外,這首詩的語言頗質樸通俗,感情也很真誠感人,充分顯示了聶夷中駕馭語言、節制感情的功力。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川字開頭的七夕字詩句 。
《渭川田家》古詩和賞析
【詩句】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出處】唐·王維《渭川田家》。
【譯注】農夫扛著鋤頭站在田邊, 一起談論農事都有點依依不舍。
【鑒賞】 農夫擔著鋤頭站在一起,大家見面,總是談天說地,一副依依不舍的樣子?!疤锓蚝射z至,相見語依依” 兩句,描寫農家傍晚工作回來,互相談論家常的和諧快樂的情景,閑逸中帶有濃厚的鄉野風情。全詩讀來,給人一種安詳而親切的感覺。王維是唐代一位擅長畫事的名詩人,世人常以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兩句話來贊美他。
【全詩】
《渭川田家》
[唐].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賞析】
〔渭川〕即渭水,在長安附近?!诧簟骋半u叫。《詩·小雅·小弁》:“雉之朝,尚求其雌?!?〔式微〕即《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這里只用“胡不歸”之意。
王維的這首詩寫的是初夏傍晚農村生活的實景,充滿了“田園牧歌”的情調。
太陽已經西斜,落日的余暉照著村落。大大小小的深巷中牛羊成群結隊的歸來。村中的老翁拄著拐杖,站在柴門前,等候著外出放牧牛羊,即將歸來的兒孫。顯然,這是一幅安祥寧靜,裂灶昌充滿了濃郁生活氣息的農村晚景,洋溢著令人陶醉的詩情畫意。
接著詩人的視線一轉,五六句出辯譽現了另一種景色:一望無垠的綠油油的麥田,麥苗已經抽了穗;一帶被蠶吃過的桑林,桑葉稀疏。農夫們扛著鋤頭從田間歸來,在村口相見,彼此寒喧著、閑談著,議農事,話家長,其樂融融,這又是另一幅平凡習見,但又不乏樂趣的農村生活畫面。
以上對農村生活的.描繪中是肆扒有著詩人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從字里行間,時時流露出詩人的贊美之情,向往之情。結尾兩句則是這種感情的直接抒寫。詩人明確宣布:為此而羨慕農家生活的安閑逸樂,唱起《詩經·邶風·式微》表示了自己心中的“歸耕”——歸隱務農之意。
欣賞這首詩不在乎探討王維會不會歸耕,也不在乎他在詩中有沒有寫出農民所受的剝削和痛苦。離開原詩所創造的具體形象,所提供的具體內容,而用另外一套什么東西要求它,去評價它,則不免是過份的苛求。王維生動地描繪出農村生活畫面,贊美了農村生活的安祥寧靜,這本身就具有一種美感,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從思想內容上來看,它無疑也是具有人民性的。
渭川田家的渭川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渭川田家是誰的作品、渭川田家的渭川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