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用了哪些典故 永遇樂中的典故的作用
很多朋友對于永遇樂用了哪些典故和永遇樂中的典故的作用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用了哪些典故
東吳大帝孫權,劉裕北伐,劉義隆北伐,霍去病封狼居胥,拓拔燾南征,廉頗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慶猛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筆,噴薄而出,力沉勢雄,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氣魄和無比寬廣的胸襟,也說明了作者寫詩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見大好江山淪落異族之手。這就為本詞定下了較高的格調。仲謀,即指三國時代吳國國主孫權,他繼承父兄基業,西拒黃祖,北抗曹操,戰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遷都建康,稱霸江東,為世人公認的一代英雄豪杰。辛棄疾對孫權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詞作《南鄉子》中,他就以萬分欽佩的口吻贊揚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正如明代楊慎所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江河不改,青山依舊,但歷史卻是風云變換、物是人非了粗消。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先祖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當年北伐南在上半闋中,作者由京口這一歷史名城聯想到與京口有關的歷史英雄孫權與劉裕,以此順勢寫來,自然流暢,含蓄蘊藉,共蘊含了三層意思:一、表達了時光流逝、歲月不居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悵惘的感受:時間一如滔滔長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也卷走了風流人物的風采神韻,當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蕪的“尋常草樹”而已。二、由于世無英雄,奸臣當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經英雄輩出的錦繡江山痛落敵手,中原人民淪為異國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復故國的希望。此情此景,無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喪權辱國之痛。三、把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困頓與歷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對比,表達了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羨慕他們都能夠大展才華、建功立業,而自己卻屢被貶謫,遭遇坎坷,抒發了自己懷才而不能施展、有壯志難以實現的無奈心境。悲涼之感、悵惘之情,溢于言表,為全篇奠定了沉郁蒼涼的情感基調。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感情飽滿而真摯,情緒熱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畫了一個憂國憂民、急于收復故地卻又屢遭排擠的愛國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時,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氣吞萬里之勢。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劉裕的居所,也淪落為毫不起眼的“斜陽草樹”與“尋常巷陌”,再也不復當年的輝煌與氣勢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為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由于準備不足,又貪功冒進,大敗而歸,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乘勝追至長江邊,揚言欲渡長江。宋文帝登樓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戰權臣韓侂胄不要草巖差知率出兵,但韓并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倉促出戰,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在此,作者將筆鋒從沉寂遠去的歷史拉向切近的自身,開始追憶住事,回顧自己一生。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開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這四十三年中,金國與宋朝戰事不斷,連年不絕。而作者雖一直極力主戰,并為收復故國不畏艱難,戎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機會不來,于是心中自有一腔無從說起的悲憤。
下三句中的“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這里值得探討的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是用“佛貍”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的人民與異族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于異族的統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辛棄疾的憂慮是有道理的,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以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非是辛棄疾的缺點,這首詞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了哪些典故?
一共有五個典故!
孫仲謀——三國時代英雄人物,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劉)寄奴——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歸納全詩。
佛貍祠——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廉頗——自發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陸銀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橡悉模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梁緩。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所有典故的具體故事
這首詞一共引用了5個經典故事。上闋寫了兩個歷史人物,引用了兩個故事;下闋用典更為豐富,有三個著名典故。
1、起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但“孫權”那樣的英雄已經難以尋覓,第二句用孫權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臺”——榭,就是建在高臺上的宮殿,這里指孫權的皇宮。
2、接著寫那尋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經住過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自然過渡到宋武帝北伐,劉裕當年,平定內亂,取代東晉,又兩度北伐。
先后滅掉南燕、后秦,收復長安、洛陽,差一點點就能收復中原了,這是多么偉大的功績啊。如今,劉裕的豐功偉績,也和孫權一樣,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下闋開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就用了兩個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克復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則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勝的信心。但劉義隆卻因野宏看不懂局悶脊巧勢,貿然北伐,以至于三戰三敗,最后只能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是寫當時的局勢。
4、“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又是用典,佛貍是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劉義隆北伐的對象就是他。拓跋燾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宮,被后人稱為佛貍祠。神鴉社鼓是指吃祭品的烏鴉和祭螞鍵祀的鼓聲,這句詞是說,此時的老百姓,都以為佛貍祠是供奉神靈的地方,卻不知其實是侵略者的行宮。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很熟悉,辛棄疾用廉頗的典故,一是為感嘆廉頗老將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明,我雖然已經年邁,但依然像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可以為國征戰。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哪幾個典故?
用了孫權、劉裕(寄奴)、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
1、上闕寫孫權和劉裕
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
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盡管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臺舞榭,遺跡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
劉裕是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
2、下闕寫劉義隆、佛貍祠、廉頗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佛貍祠在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虧哪做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貍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安寧祥銷衡和景象,全無戰斗氣氛。
廉頗在趙國,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縮,為秦國所懼服的老臣宿將。廉頗的用舍行藏,關系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于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于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緩悶詭計,蒙蔽了趙王。
《永遇樂》中用了幾個典故?請找出來,并分析其用意。
共五個典故。 ①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懷念英雄,表現收復失地的理想辯灶; ②人道寄奴曾住 懷念古人,表明出師北伐的決心; ③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 今昔對比,不堪回首;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借古諷今,批評草率出兵; ⑤憑誰問攜洞扮,廉頗老矣 自發感慨,不忘為國效顫如力。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