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楨寫過的詩歌有哪些 劉楨的代表作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劉楨寫過的詩歌有哪些,以及劉楨的代表作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劉楨詩歌的風格是
劉楨詩歌的風格是:真骨凌霜,高風跨俗。
人物簡介
劉楨(180-217),字公干,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今山東寧陽縣泗店鎮古城村)人,東漢名士、詩人。他的祖父劉梁,官至尚書令,其人博學有才,警悟辯捷,以文學見貴。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于詩渣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在當時負有盛名,后人如瞎液以其與曹植并舉,稱為“曹劉”。
人物成就
1、劉楨的作品氣勢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調頗高。他與王粲合稱劉王。清代劉熙載說公斡氣勝神絕,仲宣情勝"(《藝概·詩概》),這是從對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長處。
2、劉楨不僅文才出眾,機敏雄辯之才也稱道當世。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將時贈給劉楨一條廓洛帶,后欲索回,便寄書一紙,調侃說:“夫物,因人而貴,故在賤者之手,不御尊之側。今雖取之,勿嫌其不反也。”
3、其成就主要在詩,可分兩類,一類是贈答詩,一類是游樂詩。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贈從弟》三首,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為喻,抒寫堅貞高潔的性格。游樂詩包括《公宴詩》、《斗雞詩》、《射鳶詩》等。
劉楨的詩詞名句
主要成就
[挑錯/完善]
文學
劉楨的作品氣勢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調頗高。他與王粲合稱劉王。清代劉熙載說公斡氣勝,仲宣情勝"(《藝概·詩概》),這是從對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長處。
世人把他同曹植合稱曹劉,也是從氣格方面著眼的。集中體現其風格的是《贈從弟》三首劉楨簡介,抒寫詩人的胸懷志節,具有悲涼慷慨、高風跨俗的氣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愴,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為人所稱道。
而劉楨創作的弱點是辭藻不夠豐富,所以鍾嶸在《詩品》說他“氣過其文,雕潤恨少”。他與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賦》,在文采上的差異是很明顯的。同樣面對動亂的社會,遭遇坎坷的人生,他更多地是表現個人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慷慨磊落之氣。正如他自己所說,風霜逼迫愈嚴,愈能體現松柏堅貞挺拔的本性。這種精神和氣骨造就了劉楨詩歌俊逸而奇麗的風格。
不過劉楨的文學造詣不凡,五言詩尤為諸子之尊,今存的詩歌只有15首。《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中評價他的詩為:“思健功圓,以特有的清新剛勁,為人們所激賞。不僅稱美于當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詩作多以壯美山川為背景,借景抒情,少數為酬答之作。《贈徐干》詩被鐘嶸評作“五言之警策也”。《贈從弟》三首為其眾詩之著,第二首又為三首之最,詩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鐘嶸的《詩品序》說:“曹公父子,冊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可見,劉楨文學創作的貢獻之大。
他最著名的賦作有《魯都賦》《黎山陽賦》《遂志賦》《瓜賦》《大暑賦》《清慮賦》等。他的賦文風格獨特,“積極于宣時,校閱于世,進御之賦千有余首”《文心雕龍·注釋》。他一改粉飾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筆調,嫻熟的技巧,樸實準確的語言,縱古合今的大氣,描寫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譏諷時事,詠物抒情,實現了漢州襪春賦內容由宮廷轉向社會,由帝王轉向平民的轉變。篇幅由長篇宏制轉向短小精粹,為以后的文學發展開創了先河。
辯才
劉楨不僅文才出眾,機敏雄辯之才也稱道當世。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將時贈給劉楨一條廓洛帶,后欲索回,便寄書一紙,調侃說:“夫物,因人而貴,故在賤者之手,不御尊之側。今雖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國志》
劉楨見之,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帶象征尊貴的廓洛帶,要收回原賜。但劉楨并未折腰,執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會之時,他舊事重提道:“楨聞荊山之下,王卜光夭之后寶;隋侯之珠,燭眾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鳳貉之尾,綴待臣之幘。此回寶者,伏朽石之下,皆潛污泥之中,而揚光千載之上,發好亂彩疇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貴者所御,賤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農夫先嘗其粒。恨楨所帶無他妙飾,苦實珍異,尚可納也。而未尚聽至尊賜而反索者也。”
曹丕聽劉楨這番妙論,對之十分欣賞,既嘆他的博學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懸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貶,貶中隱褒之辯才,從而放棄索帶念頭。
劉楨雄辯之例很多,他的辯才象常勝利器,有時化險為夷,有時遇逆成暢,有時逢暗則明。
有一次劉楨因“不敬”被罰作苦力,在京洛之西石料廠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廠察看,眾官吏與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勞作,不敢仰視。唯有劉楨未跪,照常勞作。曹操大怒走到劉楨面前,劉楨放下錘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劉楨身為苦力,何敢蔑視尊王。但在魏王府數年,常聞魏王教誨,做事當竭盡力,事成則王自喜,事敗則王亦辱,楨現為苦力,專研石料,研石是對魏王的敬忠,所以楨不敢輟手中活。”魏王聽后,又問:“石若何? ”劉楨朗然答:石“出自荊山懸崖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內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稟氣堅貞受之自然,顧其理,枉屈紆繞而不得申。”曹操知劉楨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卻永不再起用。
劉楨從小就飽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軌之為,最厭無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設宴招待眾士,酒酣耳熱,曹丕命甄氏出堂與大家見面。劉楨憤然,一是因曹丕奪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貞。獨有劉楨立而不跪,且滿面譏意,不屑一顧。曹丕見狀勃然大怒,欲問劉楨死罪,由于眾人求情和曹操干預,才免于死,投入獄中,又被罰作苦力。他在勞作中托物自喻,寫成《遂志賦》。赦后充署吏。
劉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雄辯的技巧及忠友敬業精神,贏得了后人贊頌。
詩詞
其成就主要在詩,可分兩類,一類是贈答詩,一類是游樂詩。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贈從弟》三首,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為喻,抒寫堅貞高潔的性格。游樂詩包括《公宴詩》、《斗雞詩》、《射鳶詩》等。
人物生平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
成長經歷
劉楨五歲能讀詩,八歲能誦《論語》、《詩經》,賦文數萬字。因其記憶超群,辯論應答敏捷,而被眾人稱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屬、平原侯庶子、五官將文學。(《太平御覽》卷385卷引《文士傳》)
公元197年,因避兵亂,十一歲的劉楨隨母兄躲至許昌,在驛館中結識曹子建。曹植被劉楨的飽學所折服,為進一步深層密交,將其領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賦,志同道合,關系日篤。后來他又結識孔融等其他五學子,他們常聚論學問,“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
待其成年之后,劉楨希望際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漢末政治極為腐敗黑暗,社會危機深重,統治者鎮壓黃巾軍起義后,各地軍閥據地稱雄,中國陷入分裂、動亂之中。據有中國北方的曹操,政治較為開明,任人唯才,廣攬文學之士。
這使得當時渴望中國統一、懷有濟世抱負的有志之士,如山陽王粲、北海徐干、陳留阮瑀、汝南應玚,以及劉楨等,紛紛從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鄴城,一時人才薈萃,形成以曹氏父子為首的文學集團,并由于他們的詩文大多描寫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抒發統一、治國的豪情壯志,慷慨多氣,悲涼豪壯,從而形成了“建安風骨”,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劉楨是建安文學集團的重要成員,與曹氏關系密切。在詩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豐沛、統一中國的漢高祖劉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禮賢下士的信陵君,見《贈五官中郎將四首》。他把統一中國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為丞相掾屬,追隨曹操南征北討,參謀軍機。
輔佐曹丕
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將文學,隨侍曹丕。
從現存詩文看,他與曹丕關系至為密切,而曹丕兄弟亦視為親故,詩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跡。曹丕曾特贈廓落帶,以示親寵,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載《典略》)。然而,劉楨性傲,不拘禮法。一次曹丕宴請諸文學,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諸人都匍伏于地劉楨簡介,不敢仰視,獨劉楨平視不避。曹丕對此并未介意,而曹操聽說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經過援救,才“減死輸作”,罰為苦役,終身未再受到重用。這對劉楨自然是一次極為沉重的打擊,在《贈徐干》一詩中流露出他的痛苦心情。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劉楨染病去世。曹丕為此極為悲惋,為他整理遺文,作出評價,并追思往日“行則連輿,止則接席”“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的親密交往,不勝痛悼(見《與吳質書》)。
他一生中的的著述包括《毛詩義詞》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劉公干集》傳世。
劉楨古詩《贈從弟》
《贈從弟》這首詩通篇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詩人并沒有講他希望堂弟應當如何如何,但其勸勉之意卻又不言而喻。我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
《贈從弟》
作者: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贈從弟》意思: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贈從弟》注釋:
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②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④慘凄:凜冽、嚴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嚴寒。 罹,遭受。
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本文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三。劉楨(?--217),東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的修辭手法。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從弟:堂弟。
《贈從弟》鑒賞: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贈從弟》共三首,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稱于世。
《贈從弟》(其二)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廳御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察亂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敗伏檔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 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