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這首詩哪里好 示兒那首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示兒這首詩哪里好,以及示兒那首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示兒》賞析
《示兒》賞析
《示兒》(六年制第十二冊)寫于嘉定三年(1210年)春。當時陸游已是89歲高齡了,是重病在床時寫給兒子看的一首絕筆詩,也是遺囑。這首詩,意境高遠,情感濃郁,至今仍放射著燭枯運照天地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光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兩句寫詩人臨終前的心情。人死之后,形神俱無,萬事皆空,無牽無掛了,但詩人偏有一樁橫亙心頭留于死后的悲事:但悲不見九州同。這句表明,詩人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悲;在即將與家人永別的時候,他也不悲,而只悲不見九州同。中原淪落敵手,祖國山河破碎,淪陷區人民慘遭蹂躪,才是他心中唯一悲傷的事情。九州原本是同的,如今不同了,是誰使它不同的?又為何至模敗宏今仍然不見它同的跡象?悲中含憤,悲憤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既充滿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對屈辱求和、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的不滿和譴責。這種拳拳愛國之心,殷殷愛民之情,感動天地,蕩人心懷。在濤人的眼里和心里,九州是至上的,人民是至親的,外敵是可恨的,屈辱求和是可卑的!句中的一個但字,突出了詩人完全以國事為念,而置家事于九霄的`寬廣高潔旦冊的情懷,悲中見壯,既催人淚下,又令人振奮。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人早在11年前的病中就嘆息過:死前恨不見中原,于今這種期盼收復中原的心情更加強烈。詩人知道,收復中原,自己是看不到了,但他相信,中原總有一天會收復的。因此,他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宋朝軍隊收復中原的那一天,你們在家祭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一勝利的消息告訴給你們在九泉之下的父親!一個定字,表明他對收復中原的堅信不疑,對九州統一滿懷信心,并深切地表述,自己身前不見九州同,遺恨終身,死不瞑目,只有收復了中原,九州統一了,洗盡了國恥,才會含笑于九泉之下。詩人對祖國對人民的感情,是何等之深,何等之真,何等之濃,已經到了死而不已的程度廠!家祭本來是家庭一般的祭祖習俗,但在詩人的筆下,卻把它變成收復中原的祝捷活動,這實在是一個異乎尋常而又別開生面的具有積極
意義的家庭祭奠。它感人至深地反映了詩人熾熱、深沉的愛國真情。
為什么喜歡《示兒》這首詩.寫出原因
《示兒》猜悶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對兒子的遺囑。
這首詩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表桐兆氏達的是詩人一生的心愿,傾注的是詩人滿腔的悲慨。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局散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我為什么喜歡陸游的《示兒》這首詩
《示兒》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旁州猛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也是陸游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運橋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跡豎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質”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關于示兒這首詩哪里好和示兒那首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