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所有陸游寫的詩有哪些 小學所有陸游寫的詩有哪些名字
今天給各位分享小學所有陸游寫的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小學所有陸游寫的詩有哪些名字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陸游都有哪些詩,小學里的
游山西村
【題解】
見《劍南詩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陸游因極力支持抗戰派將領張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擠,自降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罷官歸鄉,居住在山陰鏡湖之三山村。這道詩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時寫的。詩中記一次鄰村之游,描寫了山陰農村的美麗風光、熱鬧的節日氣氛以及農家的純樸好客,表達了作者對農家的深厚情誼。
【原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劍門道中遇微雨
【題解】
見隱型《劍南詩稿》。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境》是入蜀孔道,又是歷史名勝,歷代詩人題詠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鄭(今陜西漢中)赴成都途經此地,即吟此詩。關于其詩索解,或認為作者終生志在恢復,這時是從漢中前線調往后方成都擔任閑官,故詩里抒發的是壯志未酬的感慨,作者并非向往當個詩人,而是不甘心于只當個詩人,內涵深婉,意在言外。劍門,山名。
【原文】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舍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病起書懷
【題解】
見《劍南詩稿》。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是時,游在成都,被人攻訐而遭彈劾罷官,遂躬于田畝。春末夏秋之際,作者生病,雖生活愈加清貧,仍不忘恢復之意。于是病愈即寫《病起書懷》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愛國情。
【原文】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關山月
【題解】
見《劍南詩稿》。作于淳熙四年(1177),時作者被彈劾罷官閑居成都,距宋、金達成“隆興和議”近十五年。詩中揭露“和戎詔下十五年”來將軍們“朱門沉沉按歌舞”的荒淫享樂,抒寫士兵們以死報國的“壯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憤,和“遺民忍死望恢復”的迫切愿望,表達了作者對朝廷求和茍安政策的憤怒譴責。《關山月》,原為漢樂府《橫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沈沈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戌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夜泊水村
【題解】
此詩作于山陰奉祠,時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陰是江南水鄉,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此詩為即景之作。
【原文】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巖信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書 憤
【題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時作者六十二歲,罷官閑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已達六年。詩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負、經歷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臨安春雨初霽
【題解】
見《劍南詩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嚴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到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見。此詩描寫作者暫客臨安時的閑散無聊生活,流露出對惡濁的官場生涯的厭倦和盼望早日歸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將曉出籬門
迎涼有感(其二)
【題解】
見《劍南詩稿》。紹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陰(今浙江紹興)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詩中抒發了對金人占領區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懷念,流露出對無力收復失地的南宋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
【原文】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題解】
選自《劍南詩稿》。寫于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是年六十八歲粗攜輪。他一生主張北伐,渴望統一,雖屢受投降派的讒毀排擠,終矢志不移。此詩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夢言志的名作之一。
【原文】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沈園(二首)
【題解】
據南宋周密《齊東野語》、陳鵠《者舊續聞》和劉克莊《后村詩話》載,游二十歲與其表妹唐琬婚,然琬為陸母厭,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與琬邂逅于沈園,共敘舊情。游痛以作《釵頭鳳》詞,琬亦作同調之作,以訴其情。沈園會后,琬不久便離開人世。游于莊元五年(1199),作二絕句以記之。沈園,故址在今浙江紹興禹跡寺南。
【原文】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示 兒
【題解】
見《劍南詩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臨終前,是詩人的絕筆和遺囑。詩作集中體現了作者收復失地的終身抱負、統一祖國的堅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愛國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卜算子 詠梅
【題解】
陸游一生鐘情于梅花。他不但寫了一百六十多首詠梅詩,還寫了四首詠梅詞,詞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詩人品格的寫照。《卜算子·詠梅》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夜游宮 記構寄師伯渾
【題解】
此詞選自《渭南文集》,系一首記夢之作,而這夢境正是其生活的重現,詞中又繪寫了夢醒后的感慨,洋溢著慷慨昂揚的愛國激情,迸射出浪漫的火花。
【原文】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訴衷情
【題解】
這首詞是陸游晚年的作品。這時詞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鄉山陰。但他一日也沒忘記抗敵前線,報國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彌堅。
【原文】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戌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題解】
選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鄭(今陜西漢中)軍職,不久改調成都參議官,投閑置散,抱負難展,失意之極,因詠啼鵑以抒懷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環境冷落渲染凄涼氣氛,以鶯燕無聲反襯杜宇啼鳴,悲涼悉苦。《詞林紀事》引《詞統》云:“去國離鄉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
【原文】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釵頭鳳
【題解】
這首詞大約是陸游三十歲左右時的作品。據《齊東野語》記載,詞中描繪的是陸游與唐琬的一段愛情悲劇。
【原文】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地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記
【題解】
選自《入蜀記》,一作《過小孤山大孤山》,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兩則日記。是時,游被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因作《入蜀記》以記其勝。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東長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東南。
【原文】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鈀澤瑩潤,亦與他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稱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罕松縣,有戌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地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澎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
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蒙,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發。萬立廟門,有迅鶻搏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支:“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攬。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境”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上赤而璧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陸游有哪些詩
陸游的詩如下運山猜:
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2、《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
4、《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旁型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5、《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6、《梅花》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7、《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8、《梅花絕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9、《漁家傲》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唯悶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陸游寫的詩有哪些?
陸游的詩匯總如下
1.示兒
宋代: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示兒》為陸游的絕筆,作于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后的抗戰號召。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首《示兒》,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侍做盼。
2.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寧宗五年,詩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詩人在靜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哲理詩并滿懷深情地送給了兒子子聿。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代:陸游
僵臥孤村不老散衡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罷官后,閑居家鄉山陰農村。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于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里,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
4.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代: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陸游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5.讀書
宋代:陸游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讀書》一詩作于陸游晚年退居家鄉后,夜晚讀書,眼神不如以前。卻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寫下了《讀書》。
6.梅花絕句·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掘雹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寫此詩時作者已78歲高齡,閑居在故鄉山陰,借詠梅來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化身千億”長在梅前,與梅相連,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現了作者高標絕俗的人格。
小學階段陸游的10首詩是什么?
1、《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我原本來知道人死之后就萬事成空了;唯獨使我痛心的是我沒能看到祖國統一。等到朝廷軍隊收復中原的那一天到來之時;舉行家祭時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2、《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譯文: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直上青天。
金兵占領區的百姓把眼淚都快流盡,他們在企盼王師北伐中又熬過一年。
3、《卜算子· 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棗慎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風風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懸崖已結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麗競放。梅花她雖然美麗但不與桃李爭艷比美,只是把春天碧棚消息來報。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她卻在花叢中笑。
4、《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5、《書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悔巖則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6、《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譯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
10到20首小學學過的陸游的詩?
豆葉黃
春風樓上柳腰肢,初試花前金縷衣。裊裊娉娉不自持。曉妝遲,畫得蛾眉勝舊時。
豆葉黃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并激空。誰惜泥沙萬點糽。恨難窮,恰似衰翁一世中。
赤壁詞
禁門鐘曉,憶君絕碰襪來朝路,初翔鸞鵠。西府中臺推獨步,行對金蓮宮燭。蹙繡華韉,仙葩寶帶,看即飛騰速。人生難料,一尊此地相屬。回首紫陌青門,西湖閑院,銷千梢修竹。素壁棲鴉應好在,殘夢不堪重續。歲月驚心,功名看鏡,短鬢無多綠。一歡休惜吵仿,與君同醉浮玉。
夜游宮
宴罷珠簾半卷。畫檐外、蠟香人散。翠霧霏霏漏聲斷。倚香肩,看中庭,花影亂。
宛是高唐館。寶奩炷、麝煙初暖。璧月何妨夜夜滿。擁芳柔,恨今年,寒尚淺。
夜游宮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夜游宮
獨夜寒侵翠被。奈幽夢、不成還起。欲寫新愁淚濺紙。憶承恩,嘆余生,今至此。
蔌蔌燈花墜。問此際、報人何事。咫尺長門過萬里。恨君心,似危欄,難久倚。
定風波
敧帽垂鞭送客回,小橋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記,誰謂,幽香卻解逐人來。
安得身閑頻置酒,攜手,與君看到十分開。少壯相從今雪鬢,因甚,流年羇恨兩相催。
采桑子
寶釵樓上妝梳晚,懶上秋千。閑撥沉煙,金縷衣寬睡髻偏。
鱗鴻不寄遼東信,又是經年。彈淚花前,愁入春風十四弦。
采桑子
三山山下閑居士,巾履蕭然。小醉閑眠,風引飛花落釣船。
長相思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釣筒。
頭未童,耳未聾,得酒猶能雙臉紅。一尊誰與同。
小學中陸游的詩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杰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國占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升清沒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后,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并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茍延歲月。后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杰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后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陜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并且終于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余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于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后在宣撫吵納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云:“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云:“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正棗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小學所有陸游寫的詩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小學所有陸游寫的詩有哪些名字、小學所有陸游寫的詩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