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望廬山瀑布在哪里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在哪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湖口望廬山瀑布在哪里,以及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在哪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九齡胡口望廬山瀑布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唐]?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云天。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譯文備大:萬丈瀑布飛流直下,好像從天上落下,四周呈現半紅半紫的霧氣。它穿過雜樹而直下,它穿過重重云霧。陽光照射上去像一條彩色的虹霓,在這晴朗有天氣里,又好像聽到風芹緩雨的聲響。這廬山就如同仙山一樣,嫌滾模多么壯美呵,煙云與水氣融成一片。注釋①湖口:與九江隔江,因地處鄱陽湖入江之口,故稱。湖口遙對廬山,能見山頭云霧。
這詩描寫的是廬山瀑布水的遠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細,寫貌求神,重彩濃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襯,與天相映,寫出了一幅雄奇絢麗的廬山瀑布遠景圖;而寓比寄興,景中有人,象外有音,節奏舒展,情調悠揚,賞風景而自憐,寫山水以抒懷,又處處顯示著詩人為自己寫照。
作為一首山水詩,它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乍一讀,它好象只是在描寫、贊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稍加吟味,則可感覺其中蘊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原文及翻譯賞析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原文: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翻譯及注釋
翻譯 韻譯萬丈湍飛的瀑布從山間落下,望去像是從遙遠的天空降臨。奔騰直瀉賣拆沖擊著一片片雜樹,噴灑濺落穿透了一層層浮云。陽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樣絢爛,天氣清和時像風雨一樣可聞。靈異的山峰多具有秀麗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霧靄一片氤氳。散譯瀑布從高高的廬山上落下猶如萬丈洪泉,遠望長長的半山腰,紫氣彌漫。飛流而下的瀑布奔騰著流過層層雜樹,飄飄灑灑穿過重重云煙。紅日映照,恰似彩虹當空;天朗氣清,如聽到風雨聲。廬山到處是秀麗景色,水汽與煙云融為一體,更顯出氣象萬千。
注釋 1湖口:即鄱陽湖口,當時歸洪州大都督府管轄。湖口遙對廬山,能見山頭云霧變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閃耀的色彩。廬山,在今江西省。2洪泉:指水豐勢強的瀑布。3迢迢(tiao):形容瀑布之長。紫氛:紫色的水氣。4雜樹:瀑布巖壁邊雜亂的樹木。5重云:層云。6虹霓(ni):陽光射入竄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現象。7天清:天氣清朗。聞:聽到。8靈山:指廬山。秀色:壯美景色。9空:天空中的云。氤氳(yīn yūn):形容水氣彌漫流動。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賞析
第一句中「萬丈洪泉落」,萬丈有多高,實在讓人難以想像,詩人要表達的正是心中那種不可確鑿道出的對匡廬飛瀑雄奇險壯之氣勢的深深折服與崇愛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為泉,詩人以泉喻瀑,言飛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將泉跟倒置了過來,任其泉水噴涌而下、源源不絕,所述情狀極為形象,令人嘖嘖生嘆。「迢迢半紫氛」一句狀寫的則是伴隨著瀑布飛落而升騰起的縹緲水氣。李白七絕《望廬山瀑布水》開篇就說高峭挺拔的香爐峰在旭日紅光的映照下紫氣蒸騰,煙霧繚繞,如同幻境一般,張九齡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這種「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神奇氣象。迢迢,寫霧靄之高;半,寫紫霧似將色瀑截斷。高高漂浮的水霧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萬丈的源頭,自然是深隱于一派迷濛與虛無之中了。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第二聯著重于展現瀑布飛瀉云天的動感之美。廬山峰青巒秀,嘉木成陰,噴雪鳴雷般的銀瀑從幾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蕩著嶙峋的山巖,穿越過層疊的古木,義無反顧地墜入深密的澗谷,這壯景所帶來的強烈視覺震撼富有藝術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瀟灑的超凡手筆令人欽佩。廬山有景如此,無怪乎自古就贏得」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了。
第三聯意在描繪飛瀑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來的奇幻風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轉寫瀑布的色彩和聲響。瀑布本如素練,但在晴日陽光的照射下,卻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繽紛的顏色,絢麗瑰奇;天清氣朗之時,本無風雨,但萬丈洪泉直瀉而下時發出的巨大聲響,卻使人有急風驟雨雜沓的聽覺感受。詩人繪聲繪色,以自己獨到的感受營造出那亦真亦幻、瑰麗迷人的美妙畫面。在湖口遠望廬山瀑布,是否真能聽到它所發出的巨大聲響,并不重要,關鍵是詩人從萬丈洪泉直瀉而下的氣勢中,仿佛聽到了風狂雨驟般的雜沓聲響。句末的「聞」字與上句的「似」字對舉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聞」的意蘊。這是一種似真似幻的聽覺感受,其傳神處正在亦真亦幻之間。若認定「聞」字是幾十里外清晰聽到瀑布的巨響,反而拘泥而失語妙。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最后一聯以山水總括之筆收束全篇。詩人喜愛廬山之毓秀鐘靈,故以「靈山」稱謂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一詩化用而來。謝詩云:」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意指空氣和水色都清澄新鮮,詩人此處易「澄鮮」一詞為「氤氳」,重在凸顯廬山水瀑霧氣繚繞、與晴空漫成一片的芹配鉛融融氣象。「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易經·系辭》),廬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來的人間勝境。
總起來看,詩中所寫瀑布水,來自高遠,穿過阻礙,擺脫迷霧,得到光照,更聞其聲,積天地化成之功,不愧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詩人遭遇和情懷,所以他在攝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選擇什么語言,表現什么特點,實則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懷來取舍的。這也是此詩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詩人自我化身,則比喻與被比者一體,其比興嫌好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鑿痕跡。
相對于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水》而言,張九齡的這首五律有著四十字的篇幅,其鋪展才思的空間更大。詩人善于運用繁筆,其言瀑布之雄險,以巍峨「靈山」為背景。先直抒「萬丈」「迢迢」之豪嘆,后輔以「雜樹」「重云」為襯托;其言瀑布之絢麗,先描繪「洪泉」「紫氛」的真實所見,后生發出「虹霓」隱隱約約的奇妙幻覺;不僅如此,詩人還以「天清風雨聞」壯其聲威,以」空水共氤氳」顯其渾然。濃墨重彩而又繁簡得當,毫不繁冗,正是詩人技法嫻熟的體現。
作為一首山水詩,這首詩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這首詩表面上只是在描寫、贊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但其中蘊 *** ,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張九齡出任洪州都督轉桂州都督之時。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時為宰相的張說十分賞析張九齡的才華和能力,擢任張九齡為中書舍人。三年后,張說因遭人彈劾被罷相,詩人也隨之被貶。旋即,又遷為冀州刺史,他以照顧年邁老母為由上疏奏請固授江南一州。唐玄宗準他「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張九齡因獲玄宗恩遇對朝廷感恩戴德,也從失去張說依靠的陰郁中走了出來,因自己的才華和德行獲得皇帝的肯定而壯志滿懷。懷著這樣的心情,張九齡寫下了這首詩。 詩詞作品: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詩詞作者:【 唐代 】 張九齡 詩詞歸類: 【山水】、【瀑布】
李白說的望廬山瀑布指的是哪里
李白說的望廬山瀑布指的是江西廬山的香爐山瀑布。
全文: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翻譯:太陽照耀香爐峰生出裊裊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飛奔直沖而下,莫非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夸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后細致地描雀啟拍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擴展資料: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落九旁山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
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頃羨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