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去過哪些地方 張籍是哪里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張籍去過哪些地方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張籍是哪里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張籍幾歲離鄉,然后去了哪里
張籍(約767~約830)中國唐代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后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了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薦張籍,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籂觸焚吠蒔杜鋒森福緝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薄T褪荒辏D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
張籍與韓愈
一、張籍
張籍(約767年~約830年),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是唐朝中后期著名詩人,他與王建為同窗好友,并一起在魏州學詩,后來他回到了和州。當時著名詩人孟郊回到和州時,曾專門去他家拜訪他,從而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名氣已經很大了。
張籍后來遇到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韓愈,那時他還很年輕,在孟郊的極力推薦下,韓愈對張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韓愈觀看了張籍寫的一些詩詞后,對他才華贊不絕口,最重要的是韓愈當時任汴州進士考官,在韓愈的極力舉薦下,從而讓張籍平步青云,在長安進士及第。
后他被調到太常寺做太祝,在這里,他認識了生命中的第二個貴人——白居易。因為白居易當時已經名滿天下。
他們相識后,倆人很快成為了好友,白居易對張籍的詩詞進行了評價,并自己的詩詞也做了評價,倆位詩人互相寫詩互相指點,互相學習,很快成為了好朋友。在白居易的影響下,張籍的詩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二、著名詩詞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喜歡用看似尋常之物來寄物托情,從古釵到游人,再到節婦,而其中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中的最后兩句詩,也成為了千古名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他以輕松寫意的語言,把一位視貞潔為生命的女人生動的刻畫了出來,而其中的“知心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一句,更是把一位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癡情女子生動的描述了出來。當然也生動地寫出來了古代女人的悲哀,一旦失貞,只能以死來明志,也真實而生動寫出了封建制度對于古代女性的殘酷壓迫。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女性只能成為男性繁衍生息的玩物與犧牲品!
三、《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作背景
823年的早春,是韓愈從兵部侍郎升遷到吏部侍郎的第一個早春,時年56歲的他剛剛立一個大功,官職也得到了升遷,內心的喜悅完全不亞于連續三年落榜之后,考中進士的心情。
為了抒發內心的喜悅,他特地邀請自己的學生兼好友張籍去長安城外踏春,張籍當時是水部員外郎,這其中還有韓愈的一份功勞。可是面對老師的邀約,張籍以公務繁忙拒絕了,韓愈當然不至于因為拒絕就生氣,但心里還是有點不痛快的,因此寫下兩首七絕,來調侃和引誘張籍,一首成為了七絕名篇,選進了語文課本。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兩首七絕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首,而且被選進小學語文課本。這首詩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極力描寫了長安早春時的景色,可以說,這首詩一出來,再也沒有寫長安城早春的詩歌了。一句“天街小雨潤如酥”,將早春細雨的溫潤表現的淋漓盡致,而“草色遙看近卻無”更是傳神。韓愈七絕的功力在這首詩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但第一首詩和第二首詩放在一起,再加上韓愈和張籍的故事,這首詩的意味完全變了。
這兩首詩的背景是韓愈官位升遷,然后邀請張籍來踏春,可是張籍沒有來,因此寫下了這兩首詩。也就是說,這兩首詩的催生完全是因為張籍沒有應邀前來,才出現的,這個在第二首詩就可以看出來。張籍以公務繁忙而推脫,韓愈就說:不要說自己公務繁忙,年齡大了,就沒有年少時追逐春天的心情了,不信你去江頭看一看,看看如今的柳色深還是不深。
從第二首詩中,完全可以讀出一股調侃的意味,如果再加上韓愈的年齡,時年56歲,年近花甲,就可以讀出一種童心未泯的感覺。而再聯系第一首,就完全可以明白,韓愈為什么要將長安城的早春寫的那么美了,完全就是想讓張籍羨慕,仿佛就是說——你看著春天多美啊,小雨潤如酥,你看那草色,遠了是還可以看見,近了就看不見了,這樣的景色可比六月煙柳滿城的時候漂亮多了。而沒有說出來的話是:張籍,你不看可就虧了。
而第二首語氣一轉,也徹底變成了一種過來人對后輩的勸告了,也就是不想讓張籍太過忙于公務,丟失了少年時的心性。韓愈和張籍可是有著一層老師的關系存在的,貞元十四年,韓愈三次科舉不中,成為了宣武節度使的幕僚,擔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結識了張籍。兩人說起年齡來,還是張籍大,要比韓愈大兩歲,但架不住韓愈出道早,而且文采還好??!韓愈雖然三次科舉都沒有考中,但人家是五歲讀書,十三歲寫文章,這是張籍比不了的。
所以張籍年齡雖大,卻還是韓愈的學生,貞元十四年是兩人的第一次碰面,不久之后,兩人就走上了各自的仕途,而韓愈是有機會就提攜張籍,兩人的關系是越來越好。821年,韓愈諫迎佛骨被貶潮州的第二個年頭,升遷到了兵部,擔任兵部侍郎。這邊韓愈剛剛升遷,另一邊就舉薦張籍為國子博士,也正是韓愈的這次舉薦,讓張籍不久之后就升遷為水部員外郎了。
也在舉薦張籍的同年,鎮州發生叛亂,身為兵部侍郎的韓愈被派出宣撫叛軍,實際上就是去詔安。這一趟是九死一生的,就連皇帝都擔心韓愈的安危,讓韓愈先不要直接去接觸叛軍,現在外面看看形式,可韓信認為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直接就去見叛軍了,好在叛軍也不是真的想叛亂,接受了詔安。鬼門關前走了一回的韓愈,內心是越發豁達了,加上幾次科舉失敗,以及兩次被貶,823年的韓愈心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一種看透一切才有得率真氣。因此在邀約張籍踏春,張籍不來的情況下,寫下來這兩首詩,特別是第一首,已經到了無我的境界,平平淡淡地將長安早春寫的如詩如畫,成就了一篇千古七絕名篇。
詩人張籍是誰的學生
張籍是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的一位詩人,他的名聲雖然不能跟李白、杜甫這樣流傳千古的詩人相比較,但他在詩歌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下面我整理了詩人張籍是誰的學生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詩人張籍是誰的學生
張籍是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的一位詩人,他的名聲雖然不能跟李白、杜甫這樣流傳千古的詩人相比較,但他在詩歌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樂府詩上,善于用完全相反的兩面來描述事物,在一篇或者數篇中給人以強烈的對比。而且他還擅長用白描手法,細膩真切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因為他在樂府詩上的成就,后世把他和當時另一位詩人一起王建并稱為“張王樂府”。那么張籍是誰的學生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的老師是哪一位。
張籍的老師韓愈
張籍的老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而張籍成為韓愈的學生,那就要從唐德宗貞元十四年的時候說起了。當時張籍正向北方游歷,在游歷的過程中,他通過好友,唐朝另一位詩人孟郊的介紹,在汴州結識了當時已經威名遠揚的韓愈。張籍大約生于公元766年,而韓愈則生于768年,從年齡上來說張籍反而比韓愈要大兩歲,但是這并不妨礙張籍拜韓愈為師學習詩歌方面的知識。經過張籍自身的努力和韓愈的舉薦,張籍在貞元十五年的時候終于考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關于“張籍是誰的學生“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其實韓愈不僅在學問上給予了張籍很多的幫助,在官場中對張籍同樣給予了很大的關照。比如在長慶元年即821年的時候,正是在韓愈的推薦下,張籍才得以升遷為國子博士。可見韓愈對張籍影響之大。
解析張籍是哪個朝代的
張籍是哪個朝代的人物呢?張籍所處的時代是唐朝,他是唐朝著名詩人,字文昌,是和州烏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他是漢族人,他先世移居到和州,所以是和州烏江人。張籍被稱為“張司業”、“張水部”,張籍是韓門的大弟子,他的樂府詩是與王建并列,張籍的著名詩篇有《秋思》、《塞下曲》等。
張籍像
據馬贄的《云仙散錄》中記載,晚唐詩人張籍曾經因為迷戀上杜甫的詩,于是張籍就將杜甫著名的詩一首首燒掉,然后將燒完后的紙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有一天張籍的朋友來看他,正巧碰上張籍在吃紙灰,于是就問他,張籍說:“因為我吃了杜甫的詩以后,我也能像杜甫一樣寫出好詩了!”他的朋友聽了之后哈哈大笑。
張籍的樂府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十分善于概括事物的對立面,在一篇或者多篇中能夠形成強烈的對比,并且又十分善用素描的手法,細致真摯的刻畫了各種人物形象。張籍更多的是以“即事名篇”的新樂府為載體,有時也能夠沿用舊題來創作出新的韻味。通俗易懂同時又含蓄峭煉的語言能夠使讀者閱讀起來更加的明朗,常常能夠入口為詩。張籍還想著意提煉結語,是其達到一種言外的批判和諷刺的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乏藻飾,不加以雕飾,在平易流暢的語言中能夠看見他其中的深摯的感情,對晚唐時期的五律有較大的影響。
唐代詩人張籍簡介
張籍,大約生于公元766年,卒于大約830年。字文昌,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詩人,和州烏江即現在的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他被后世之人稱為“張水部”和“張司業”。張籍還是唐朝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韓愈的學生,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樂府詩上了,他和當時另一位詩人王建齊名,兩人一起被后世并稱為“張王樂府”。他的代表作品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秋思》等。以上是基本的張籍簡介。
張籍
張籍在唐德宗貞元初年的時候,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學習詩歌方面的知識,之后又返回了家鄉和州。在貞元十二年即796年的時候,當時的另一位詩人孟郊來到和州拜訪科隆張籍。過了兩年,張籍在向北方游走的時候,經過孟郊的牽線搭橋,在汴州認識了當時已經名聲大振的韓愈。于是張籍便拜韓愈為師向他學習詩歌。在貞元十五年的時候,通過韓愈的推薦和自己的努力,考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在元和元年即806年的時候,在擔任了太常寺太祝的職位,在擔任此職位的過程中還認識了詩人白居易,此后兩人經常互相交流和切磋,這對日后兩人的詩歌創作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張籍在太祝的職位上一干就是十年,還因為患了眼疾,幾乎導致雙眼失明,明朝時期的人因此稱呼他為“窮瞎張太祝”。一直到元和十一年的時候,他才升遷,擔任了國子監助教的官職,眼疾也慢慢愈合了。此后他還做過秘書郎、國子博士等官職。
以上就是關于張籍簡介的內容。他留給后人最重要的東西還是他的樂府詩,對于晚唐至五代時期的詩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張籍的詩有哪些呢
張籍,唐代著名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是他先世移居和州,所以說張籍是和州烏江人。張籍是韓門的大弟子,他的樂府詩是與王建齊名的,被稱為“張王樂府”。張籍的詩在后世都被流傳,其中他的《秋思》更是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中。那么張籍的詩有哪些呢?
張籍
張籍的《秋思》,是他所有詩中較為著名的一首,《秋思》這首詩是一首鄉愁詩,通過這首詩,敘述了詩人先后的心情,表示自己的思想之情。寥寥幾字,但細細讀來就能感受到它其中的無窮意味。這首詩用樸素的語言真實有貼切的表達了游子對親人和家鄉的的思念之情。
《猛虎行》是張籍的另一首詩。這首詩贊美了游子的潔身自好,不作非禮之事。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正直的志士,詩中所顯示出的苦悶和彷徨的基調是詩人真情袒露,詩中所表現出的不隨波逐流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牧童詞》是唐代詩人張籍的七言古詩,這是一首民歌體的政治諷刺詩,詩人用牧童的口吻來寫的。唐朝從安史亂后,藩鎮割據,內戰不斷,所以詩人通過這首詩來表達人民對官府的畏懼和對抗的心情。這首詩前八句都在描繪牧場的背景、放牛人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態,但這都不是主題,最后兩句才是詩人真正主題,用意十分的明快而且深刻。
牧童詞張籍抒發了什么心理
《牧童詞》是唐代詩人張籍的作品,這是一首七言古詩,是一首民歌體的政治諷刺古詩,是以牧童的口吻來寫的。唐朝自從安史亂后,潘鎮割據,內戰不停的繼續,而這首詩就表達了人民對官府的畏怕和對抗心理。
《牧童詞》 張籍
詩是意思是這樣的:因為村子四周都部署周密,怕牛吃了莊稼,所以要將它遠遠的'趕走,放入陂中。沿著河岸,泉水清澈,真的是一個放牧的好地方;所以放到這里的牛多這呢!牛自由自在的獨自在吃草、喝水,而放牛郎也何嘗不想要上山坡跟其他放牛的人玩一會。但是討厭的鳥一直在天空旋轉。它們餓了,就想要飛刀牛背上去啄蟣虱,所以怎么能不管呢。半坡上的草有很多,牛都是散行的,小白牛時常還會向著蘆葦叢中鳴叫。這鳴叫聲不會是向尋找觸角的對象發出信號吧,它們動用自己的的長鞭來發出響聲。那邊放牛的人卷著葉子吹起來,這邊也學著樣做起來,是在相互應和。
全詩一共十句話,這是一幅絕妙的放牛圖,前八句都是形象的描繪了牧場的環境背景和牧童的心理,但是詩的主題并不是這個。直到最后兩句,讀者才可以看出詩人的用意所在。從前面八句轉到最后兩句,就如同信手拈來,用筆十分的自然;同時用輕松調侃寫出了尖銳的諷刺,使用意十分深刻。整首詩的詩歌語言樸直,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張籍的故事分享
張籍是唐朝樂府詩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和另一位詩人王建一起被后世稱為“張王樂府”,可見后世對于他的評價之高。張籍的樂府詩,善于概括事物完全對立的兩面,并在一篇或者數篇中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此外,他還善于運用白描手法,對各種人物的形象刻畫地非常細膩真實。張籍的樂府詩對晚唐至五代時期的詩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于張籍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的原因,我們通過一個關于張籍的故事來了解一下。
張籍介紹
這個故事來自唐代學者馮贄的著作《云仙散錄》中。這個故事是這樣記載的:話說詩人張籍十分喜歡被譽為“詩圣”的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詩歌,他對杜甫的迷戀甚至已經到了令人瘋狂的地步。他曾經把杜甫流傳千古的詩歌作品寫在紙上,然后把他們一起放進火中燒掉,把燒完的紙灰用拿出了,拌上蜂蜜,每天早上都要吃上三勺才夠。一次,張籍的一位朋友來到他家拜訪他,當他看到張籍正在拌紙灰吃的時候,大感疑惑,張籍莫非已經精神失常了?于是趕緊問他在干什么,張籍對此不以為然,他哈哈大笑著回答,自己是在吃杜甫的詩。這位朋友還是覺得一頭霧水,為什么要吃杜甫的詩呢?張籍看出了朋友的疑問,對他說道,自己吃了杜甫的詩,或許就可以像杜甫一樣寫出被后世廣為流傳的好詩了。這位朋友雖然還是不太理解張籍吃杜甫的詩這種行為,但是他看到張籍一副大笑的表情,自己也就跟著他大笑起來了。
這就是有關張籍的故事中一個十分有趣的典故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為了健康考慮,還是不要學張籍的做法了。
詩人張籍寫《秋思》這首詩時是在洛陽的哪個地方寫的?那里的景象是什么樣的?
張籍原籍吳郡,他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
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創作了這首詩。
供參考。
張籍的簡介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愈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婦吟》、《野老歌》等。
張籍寫《秋思》,當時他正作客他鄉,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歲后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
其樂府詩頗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其詩作的特點是語言凝練而平易自然。和當時的王建齊名,世稱“張王”。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 如《采蓮曲》《江南曲》。
擴展資料
貞元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薦張籍,貞元15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薄T褪荒?,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遷國子司業。
《吳中先賢譜》蘇文編繪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張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