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提到哪些學術 漢書藝文志序及諸子略

情話大師2023-03-28 11:10詩詞275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提到哪些學術,以及漢書藝文志序及諸子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漢書藝文志各大序主要講什么內容

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等六略。共收書三八種,五九六家,一三二六九卷。首為總序,類後有小序(按:詩賦略下5類無小序),每略之後有大序,分別簡述先秦學術思想之源流與演變。

在前列的序文中,概述秦漢以來圖書典籍的播遷經過,劉向父子奉命校書的概況。在醫經、經方的小序中,分述它們的用途,并反覆向醫生提示不能“失理”、“失宜”。所列書籍雖然絕大部分已失傅,但亦可窺見當時醫學專著已相當豐富,且可分類。

最後在《方技略》總序中則對方技的學術淵源、作用等,作了簡要的總結,指出它們的作用是“生生之具”,歷來受到重視,被列為“王官之一守”。

擴展資料:

《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是《漢書》十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史志目錄,也是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國家圖書目錄。

《漢書·藝文志》把圖書分為六大類: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每略又分若干小類。“六藝”本來是先秦貴族教育的六門課,孔子講的“六藝”既是六門課,也是六種書。《六藝略》大致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基礎理論。

《諸子略》從學術源淵和思想體系上來分,是對《莊子·天下篇》以來前人研究諸子百家的總結。《詩賦略》以文體來分類。《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則是以內容和作用來分類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書·藝文志》序及方技略

諸子學說指的是什么

諸子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各種學術流派,當時許多思想家創立了不同的哲學思想,后世把他們的思想整理成書,并根據不同內容劃分出不同的學派,稱之為諸子學說。

“諸子”之名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據載,西漢的劉向、劉歆父子先后奉漢成帝(前33年~前7年在位)、漢哀帝(前7年~前1年在位)的詔命,整理官方收藏的各類文獻,編成《七略》,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漢書·藝文志》基本遵循《七略》分類,記錄下了當時完整的文獻目錄。其中的“諸子”條目下,包含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這10個大類,細分為198家,后人遂有“諸子百家”之稱。

諸子百家包括哪些學派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后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于戰國后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于《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于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于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后,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采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于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后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例舉百家爭鳴中各主要學派的名稱,代表人物,核心思想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

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

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4、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

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

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3]??的形勢相適應。他主張:“事備而后動”,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陰陽家,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縱橫家,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

縱橫即合縱連橫。

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

他們的活動對于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擴展資料: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政治因素。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百家爭鳴

誰知道《漢書·藝文志》的內容以及它在中國目錄學史的地位和作用?

內容如下:

-----------------------------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是班固撰寫的,簡稱《漢志》。屬于史志書目。

《漢書》十志之一,《漢書·藝文志》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于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劉向、揚雄、杜林三家于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刪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雖佚,根據此書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漢文化典籍的狀況。此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性圖書目錄,并首創史志目錄的體例,對后世目錄學尤其是史志目錄的發展,影響極大。

總序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肴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圣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傳周氏二篇。服氏二篇。楊氏二篇。蔡公二篇。韓氏二篇。王氏二篇。丁氏二篇。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訓二篇。古雜八十篇,雜災異三十五篇,圖一。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章句施、孟、梁丘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以下諸書不記其各家篇目)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于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費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官。禮古經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于天子之說。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二者相與并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以益微。(?,師古注:“?,漸也。”)

春秋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

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借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于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論語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孝經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小學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其宣揚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音、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漸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焉。

六藝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于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后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經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后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

儒家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后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漸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家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義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名家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茍鉤鈲析亂而已。

墨家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縱橫家

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雜家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農家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小說家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詩賦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宏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范八政,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耀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于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仆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然星事兇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由之王,此所以兩有患也。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圣王必正歷數 ,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惡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焉!道之亂也,患出于小人而強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是以道術破碎而難知也。

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于律歷之數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兇,而行于世,漸以相亂。

蓍龜者,圣人之所用也。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著龜。”“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及至衰世,解于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雜占者,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征。易曰:“占事知來。”眾占非一,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而詩載熊羆(熊的一種)虺蛇眾魚旐旟之夢,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兇,蓋參卜筮。春秋之說言夭也,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言夭由人興也。人失常則言夭興,人無釁焉,言夭不自作。”故曰:“德勝不祥,義厭不惠。”桑谷共生,大戊以興;鴝雉登鼎,武丁為宗。然惑者不稽諸躬,而忌言夭之見,是以詩刺“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傷其舍本而憂末,不能勝兇咎也。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征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

數術者,皆明堂義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春秋時魯有櫬慎,鄭有神灶,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粗觕。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為六種。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年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圣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9742.html

分享給朋友: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提到哪些學術 漢書藝文志序及諸子略” 的相關文章

含有淚字的宋詞有哪些(含淚字的古詩詞)

含有淚字的宋詞有哪些(含淚字的古詩詞)

含有淚字的連續兩句詩有哪些? 含有淚字的連續兩句詩有:1、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岑參《逢入京使》譯文: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之淚沾濕雙袖難擦干。2、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李白《怨情》譯文:只看見她淚痕濕滿了兩腮,不知道她心中埋怨的是誰?3、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李白的夏季古詩有哪些(三年級李白的古詩有哪些)

李白的夏季古詩有哪些(三年級李白的古詩有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李白的夏季古詩有哪些,以及三年級李白的古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描寫夏天景色的詩句李白 1. 李白的關于夏天景色的詩句 李白的關于夏天景色的詩句 1.李白描寫“夏天”的詩句有哪些 李白描寫“夏天”的詩句有:1、鏡湖三...

唐詩和宋詞哪個高級(唐詩好還是宋詞好)

唐詩和宋詞哪個高級(唐詩好還是宋詞好)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唐詩和宋詞哪個高級,以及唐詩好還是宋詞好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中國古代文學當中,唐詩和宋詞相比較,誰的地位更重呢? 在中國古代文學當中,唐詩和宋詞相比較,誰的地位更重呢?當然唐詩的成就要高得多,而不...

白居易的墓在哪里(白居易李白墓)

白居易的墓在哪里(白居易李白墓)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居易的墓在哪里,以及白居易李白墓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墓地在何處 洛陽白園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的墓園,位于洛陽香山的琵琶峰上 李白杜甫等詩人葬在哪里?這里有最全的唐詩名人...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詩句(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詩句和詩詞)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詩句(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詩句和詩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詩句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詩句和詩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清代最有名的十首詩 清代最有名的十首詩如下:竹鄭燮 〔清代〕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詠梧...

哪里可以看詩詞中華(中華好詩詞哪個軟件能看全)

哪里可以看詩詞中華(中華好詩詞哪個軟件能看全)

很多朋友對于哪里可以看詩詞中華和中華好詩詞哪個軟件能看全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詩詞之美在哪個軟件看 愛奇藝。《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

浣溪沙的作者是哪個朝哪個人(浣沙溪的作者是誰)

浣溪沙的作者是哪個朝哪個人(浣沙溪的作者是誰)

今天給各位分享浣溪沙的作者是哪個朝哪個人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浣沙溪的作者是誰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蘇軾,號東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的下闋是什么? 浣溪沙上闕是: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下闋是: 誰道人...

中國詩歌期刊有哪些(中國著名詩刊有哪些)

中國詩歌期刊有哪些(中國著名詩刊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中國詩歌期刊有哪些,以及中國著名詩刊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國有哪些比較權威的詩歌類雜志? 《詩刊》由詩刊社編輯出版。現任常務副主編葉延濱;副主編:李小雨;副社長:王青風。地址:北京農展館南里1...

有海字的詩句有哪些(有海字的一句詩)

有海字的詩句有哪些(有海字的一句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有海字的詩句有哪些,以及有海字的一句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海字的詩句有哪些 1. 關于海字的詩句 2. 關于海字的詩句 3. 關于海字的詩句 關于海字的詩句 1.有海字的古詩詞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

寫出與風雨有關的詞語有哪些(在這些詞語中什么什么是描寫風雨的)

寫出與風雨有關的詞語有哪些(在這些詞語中什么什么是描寫風雨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寫出與風雨有關的詞語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在這些詞語中什么什么是描寫風雨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描寫“風雨”的詞語有哪些? 描寫“風雨”的詞語有:風雨如晦、和風細雨、斜風細雨、瀟瀟暮雨、雨絲風片...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