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中的故鄉是指哪里 靜夜思中的思故鄉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靜夜思中的故鄉是指哪里,以及靜夜思中的思故鄉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靜夜思》中的“低頭思故鄉”,句中的“故鄉”是指四川嗎?
在西域讀李白
一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離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這是最后一次。他舉杯邀月,卻發現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撲進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禮,溺死不祥,何況是醉酒落水。他的親朋對此諱莫如深。可這實在是最詩人的死法。誰像他這樣認真又天真一生?連死都是一首詩。他那天籟似的詩文,他那橫空出世的才華,萌芽于何方?他與我們為何如此不同?他為何如此地獨特與純粹???“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尚不識月的小李白在哪里呢?在中亞碎葉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那是他的血地。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圖的。?
從李白幼年上溯約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變故,全家人從隴西成紀流放于遙遠的中亞碎葉,那是大唐的最西緣。歷史記載,他們不得不過著“隱易姓名”的生活。祖先具體犯了什么罪,李白沒有說,他的親朋好友也沒有說。李白五歲那年,在中亞度過了漫長歲月的李白家族又舉家內遷。各種記載提及此事時均說“潛還”、“遁還”,看來,對這個家族來說,這又是一次充滿挑戰的大動作。這真是一個漂泊者的家族。李白以上五六代內,即使是平民,也一定出過一些非凡的人物。他的父親名叫李客,這顯然是一個漂泊者才有的名字?這個漂泊的家族在地廣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為主體的人民中間,頑強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絕異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個胡兒吧?這僅僅是我的猜想。我還進一步推測,李白及親人之所以對此只字不提,或許可以從中原人特有的心態及儒家文化上予以解說吧。? 這個漂泊者家族終于孕育了一位偉大的漂泊者。歷史在此與一個偉大天才相遇。?
隋唐之前,正是所謂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的近三百年大分裂時代。胡人的鐵騎潮水般漫過中原,將中原已顯僵硬的版塊踏碎,而這些碎塊又以柔性之力令鐵蹄最終疲軟下來。遲至6世紀末7世紀初,五胡全被漢人同化,漢人仇視恐懼異族的心理也在廣大地域里消失。涌動著異族新鮮血液的李淵、李世民和廣大民眾昂然而起,中國歷史上最具光彩的時代到來了,唐朝開朗雍容的氣勢在整個封建社會空前絕后,唐人的心態也是最為健康的。? 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達的腳步。?
唐詩中向往異域的氣息是強烈的。詩人們紛紛奔赴邊疆,寫下許多境界雄放的詩篇,那些邊塞詩實在是唐詩中的金子。在書房中低聲吟哦的詩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開了喉嚨。但所有的人都沒法與李白相比,因為與他們的方向相反,李白來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讀著這樣的詩句,仿佛感到詩人就是一個胡人。? 歷史的偉大契機在此生成。沒有那個開放的時代,這個飽含異質的天才會被扼殺;沒有這個天才的加入,那個時代也會減卻許多光輝。?
二?
異域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所有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醉酒的地方就是故鄉。他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這是詩人眼中的時間和宇宙——天地間只有逆旅和過客。詩人拒絕根的存在。這是徹底的漂泊情懷:把生命看做一場純粹的漂泊,并這樣實踐著,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第二人的。?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游俠。他的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他的豪氣義氣,他的漂泊,全都達于極端。“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所有讀書人心目中的偶像卻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時也說孔丘幾句好話,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貴了。在他眼里,游俠比皓首窮經的儒生光彩多了。“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意輕千金裘,顧向平原笑。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李白《古風其十》)只有魯仲連這樣的俠客才是可與之同調的朋友。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傳說中他曾手刃數人。他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維揚(今揚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這都是些游俠行徑。他與朋友吳指南游楚,吳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撫尸大哭。大約那時洞庭一帶還是很荒涼的,老虎來了,李白堅守不動。老虎走了,他將朋友權且葬下,后又返回舊地,起出朋友骨殖,就著湖水洗凈,背著這骨殖走了很遠的路,為朋友重新選擇了葬地。有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癡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俠了。即使闖進了朝廷,他那強橫的乃至有些無賴的游俠脾氣也是不改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御手調羹,他要求權貴尊重他,皇帝也應把他當朋友待才好。他不習慣仰視。他之信任自己遠勝過別人對他的信任。這一切足令權貴齒冷,令謙謙君子瞠目結舌。? 魯仲連功成卻拒絕平原君賞賜給他的富貴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視權貴,進而折服權貴的資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貴,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卻仍然要求權貴與他平交,不得小看他。這個李白呀,他不知道這是怎樣一個妄想!?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這些西域城市之間跋涉,每個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給我有力的震撼。幾十個世紀以來,這片廣袤的大地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臺,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單純與猛烈。昆侖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橫亙中亞細亞的三架豎琴,將咚咚的馬蹄聲傳遞到最遙遠的地方。騎士們賁張的血脈不理會任何荒涼。成吉思汗的馬隊從塔爾巴哈臺從伊犁河從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將浩瀚的里海變成內陸湖。多么兇蠻單純而強烈的節奏啊。這個“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筆啊。李白從另一個方向來了,大地高山冰川駿馬胡姬,化為他精神的馬隊。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溫柔敦厚細膩空靈,大筆橫掃,狂飚突進,給大唐詩壇注入西域騎士的驃悍與純粹,令所有騷人墨客為之一驚。洞庭煙波,赤壁風云,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游俠李白颯沓而來,他的雙腳和詩筆生動了大唐山水。?
三?
也不能不說到與李白雙峰并峙的偉大詩人杜甫。?
李白詩中十句有九句婦人美酒,每為衛道士所詬病,杜甫則受到后世一致的崇拜,貶李揚杜正是千年傳統,杜甫的影響遠比李白巨大也是事實。有趣的是,最欣賞最理解李白的恰恰是杜甫。一生悲慘的杜甫對同樣悲慘的李白的繾綣深情,千載之下仍令人唏噓不已。“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杜甫《不見》)“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贈李白》)別人看李白,只見其“佯狂”,只見其“痛飲狂歌”,只對李白喊“殺”,杜甫卻深知他的大空虛大寂寞大孤獨,深知他浮根漂萍般的悲慘人生。“飛揚跋扈為誰雄?”是啊,為誰雄呢?李白沒有奉獻自己的對象呀!更為有趣的是,李白卻將杜甫看得平平,詩文中很少提及如此牽掛疼顧他且深刻理解他的杜甫,有首詩還譏諷杜甫詩寫得太多,將寫詩看得太重,幾乎真有點令人為杜甫抱屈了。? 杜甫對李白,見出杜甫胸襟的豐富偉大;李白對杜甫,見出李白的單純與灑脫不拘。同為孤獨悲慘的詩人,李杜從不同方向步入人生和藝術之路。杜甫忠,有明確的奉獻對象,他為君主為心目中的正義而戰而歌,身后有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只是那些“士兵”都比杜甫矮小;李白身后則空無一人。?
貶李揚杜的千年傳統,似乎正是儒教馴化出來的侏儒在喋喋不休。封建士人很容易進入認同杜甫的境界,他們在精神上有某種同構,卻難以認同李白,他們在精神上不同構。最缺乏什么,我們就最反對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這樣說來,杜甫之理解李白,確實是一種極為偉大深刻的情感,這種情感包含著對自我的某種超越。杜甫的偉大才是我們一般人所難以企及的。李白與我們卻本應是最可以親近的,他所表達的生命愿欲:平等,自由,青春,激情,才是我們每個生命都會自然發生的。然而侏儒們將自己斫喪后,又要舉刀斫喪他人了。(夏立君)
《靜夜思》中,李白的故鄉在哪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文中所指的故鄉應該是指“蜀郡”。謝謝,請采納
古詩《靜夜思》中的故鄉指的是什么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4] [6]
關于靜夜思中的故鄉是指哪里和靜夜思中的思故鄉是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