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的笑與悲(李白關于笑的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理解李白的笑與悲,以及李白關于笑的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的《悲歌行》、《蜀道難》、《將進酒》、《行路難》,然后你說說你如何理解李白的"笑"與"悲"的?
李白的《悲歌行》《蜀道難》,《將進酒》《行路難》,笑指李白人生過的瀟灑如意并且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悲是指他對于仕途坎坷并且難于上青天的憂愁
你是怎樣理解李白的笑和悲?
那應該從李白的生平經歷中,才能看出李白這一生的沉浮,才能懂得這個道理
李白的一生是悲劇的還是喜劇的呢?
李白的一生是悲劇。
李白那種平交諸候,長揖萬乘的人生理想過于高傲自負,過于理想化,在現實的生活中是很難實現的。浪漫主義與嚴峻的現實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憤不平、失望之中,可是他又始終向往著這種理想,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漂流、漫游、流放和蒙羞。
然而,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幾多人,他們的才華遠不及李白的百萬份之一,與李白相比,可以說是胸無點墨;但是他們的狂傲之心與李白有過之而無不及。似乎自己“身現強虜盡,談笑靜胡沙”。我想,這種人是沒有好結果的。它自己不學無術,卻又要自高自大,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行,似乎天底下只有他才是對的,可就是沒有人認可。
所以,奉勸一切有識之士,在拜讀李白壯麗詩篇的同時,又要以李白的人生悲劇為借鑒,不能讓李白的人生悲劇在你的身上重演。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自省,處處謙虛,審時度勢,左右逢源,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臻完美,才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成為一個為社會所用的人。
擴展資料:
事實上,一切希望成功的人,處世為人的藝術尤為重要。一個不會處世,不會生存,不會做人的人,其實也并不是一個合格的人材,他的人生也一定不會很完美。即使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與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放眼全球的胸懷與眼光相比,不知要渺小多少倍。
在政治家的心目中只不過是一介書生,文人、墨客而已。如果文人墨客就自以為了不起,也“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話,那他將會與人生悲劇共度一生。 愿天下有識之士,在效仿李白飄逸灑脫的氣度和自信豁達的精神風貌的同時,摒棄那種自命不凡,喜為大言,孤傲不群,狂放不羈的性格。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與時俱進,充滿燦爛的光輝。
讀書:李白的笑對人生(孫紹振)
李白詩的另一個特點更加與眾不同,那就是他的笑,他總是笑對人生的苦悶,而且與瀟灑的動作結合在一起:“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舉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
他的人生觀就是笑對人生:“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取樂平生年”,好像要笑一輩子。即便被流放了,寫了許多詩,他也沒有哭,還是游山玩水,吟詩作對。其中所表達的更多是戰勝憂愁的勃勃英氣。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據考此詩寫于長安,因政治上不甚得意,他在酒里獲得解脫,達到圣賢和神仙的程度:“自古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無限地飲酒,從字面上看好像是麻醉自己,實際上是自己與環境的對立不能和解,只能在超越現實的境界里安慰自己。一旦他與環境和解了,當他得到皇帝征召的時候,他就“仰天大笑出門去”。《宮中行樂詞》之類的詩,他一寫就是八首,許多文學史家連提都不愿意提。就算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了,也還有一條路可走——歸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也比他粉飾太平的詩要精彩得多。本來,他就向往《俠客行》中的那種瀟灑:“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因而,“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即使沒有動作,他也會笑,笑他人不理解他的心靈境界:他沒有與環境和解,退一步,他與自己和解了。這樣他就能釋放心頭的郁悶。不管多么失落,也不妨礙他保持笑對人生的姿態。
這是一個悲劇的時代,詩人們都為民族為自己的厄運而悲嘆、哭泣甚至流血,但李白是不大會哭的。在他留下的九百多首詩里,只哭過兩三次:一次是被皇帝打發出來,不得意了,“淚沾襟”了;另一次是為戰亂之中平民的苦難,淚水把衣襟都打濕了;還有一次是回憶自己被流放,“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李白永遠自我感覺良好,他是一個被天才的幻想寵壞了的大孩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