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諷刺詩有哪些 李白 諷刺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的諷刺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 諷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關于諷刺社會詩句(李白諷刺社會名句)
1.李白諷刺社會名句
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嘲魯儒》李白
《清平調》三首,這三首是為唐玄宗和楊貴妃而作,表面上是歌頌帝妃生活的艷體詩,實際用極藝術的手法表達了深刻的諷刺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2.關于“諷刺”的詩句有哪些
1、《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代: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題臨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贈花卿》
唐代: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3.關于“嘲諷”的詩句,都有哪些
1.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此句出自《泊秦淮》,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后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煉,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憫農二首》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兩句出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句出自《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思想感情。
4.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蠶婦》是宋代詩人張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難的五言絕句。這首詩是通過以養蠶為業的農婦入城里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5.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國風·鄘風·相鼠》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明則描述老鼠,實則是統治者用虛偽的禮節以欺騙人民,人民深惡痛絕,比之為鼠,給予辛辣的諷刺。全詩三章,每章四句。三章重疊,以鼠起興,反覆類比,意思并列,但各有側重,通篇感情強烈,語言尖刻,既一氣貫注,又回流激蕩,增強了諷刺的力量與風趣。
4.帶有諷刺的古詩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釋】 一名官差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 紅塵,把荔枝送到黃帝和貴妃避暑的華清宮。
嗜食荔枝的楊貴妃 嘗著鮮美清涼的荔枝,嫣然而笑。可外人誰能想到,那奔馳的驛 馬是為了進呈荔枝而來。
驛馬匆匆,人們以為是在傳送國家大事,又有誰知道那些奔 波只是為了給妃子送荔枝。詩人將這兩個鏡頭巧妙地組合在一起, 揭露黃帝為寵愛妃子而無所不為的荒唐,鞭撻了唐朝統治者驕奢 淫逸的生活。
朝天子 詠喇叭 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譯文】 喇叭鎖哪嗚嗚哇哇,曲兒小來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憑你來抬聲價。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
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睜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鵝飛罷! 【簡析】 我們知道這首小令是詩人目睹了往來于運河之上的宦官的種種惡行后的借題發揮之作,顯然是有所寄托。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寄托是否成功。
喇叭和宦官不同類,但喇叭的“曲兒小腔兒大”與宦官的“本事小來頭大_卻有共同點,于是作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共性,作者實際上是比照著宦官的嘴臉詠喇叭的:以吹(虛張聲勢)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幫兇,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動搖。作者在對宦官害民的現實黑暗進行揭露的同時,也向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其批判鋒芒是很尖銳的。
所以說這首小令的思想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通讀全篇,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它不是為詠物而詠物,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強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傳達一種反抗的呼聲,而這些思想內涵都包融在詠物之中。
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于沒有點破,結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是“不即不離”。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千里遼闊的江南鶯啼燕語,綠葉映襯紅花,處處春意濃,水鄉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風輕輕擺動。
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廟,如今都隱現在一片迷茫的煙雨之中。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
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
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么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 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 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簡析】 詞人在金陵勝地,登高望遠,便興起了滿懷愁緒:日月之遷流, 仕途之坎坷,家國之憂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筆端,寫成了名 篇佳作,歷久長新,此等例真是舉之不盡,而王安石的這一闋 《桂枝香》,實為個中翹楚。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南朝古都金陵勝地,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吊古。
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
然后專寫江色,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細看凝眸處,卻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
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寫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變化。“彩舟”、“星河”兩句一聯,頓增明麗之色。
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范。“彩舟云淡”,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后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
“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 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
此處用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唐賢小杜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余不盡。
5.內涵的諷刺別人詩句
諷刺詩意為用語包含諷刺內容的詩歌。
在文學史上,產生了許多著名的諷刺詩?這些詩作或諷刺一種社會現象,或諷刺一種不公平,全文沒有一個罵字,一個臟字,卻發人深省。今天,詩詞君介紹十首諷刺詩,比比哪位詩人最會罵人。
《觀祈雨》唐·李約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詩人通過一種天氣下的兩種不同的生活現象,反映了作者對豪門荒淫生活的無比憤慨以及對農民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久旱無雨,作者呈現了兩種現象,一邊是土地生煙,干旱異常,龍王廟前,大家敲鑼打鼓,祈求龍王普降甘霖。
而另一邊富貴人家卻處處觀賞歌舞,還怕春天的陰雨使管弦樂器受潮而發不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貧女》唐·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這首詩訴說了那些貧寒的讀書士子們長久屈居人下的不平,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寒士人不為世用的憤懣和不平。
貧家的女兒品格高尚,手藝靈巧,針線活做得非常精美,可即使是這樣,卻少有人來問媒。深恨年年手里拿著金線刺繡,都是替富人家小姐作嫁衣裳。
《丁督護歌》唐·李白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此詩描繪了勞動人民在炎熱的季節里拖船的勞苦情景,揭露了統治階級窮奢極欲、不顧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命運的深切同情。萬名工人鑿取奇異的文石,沒辦法很快運達江邊水滸。
你看那石頭多么粗大笨重,掩面而泣為百姓悲傷千古。《賣炭翁》唐·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此詩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
李白《笑歌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笑歌行原文:
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見曲如鉤,古人知爾封公侯。君不見直如弦,古人知爾死道邊。張儀所以只掉三寸舌,蘇秦所以不墾二頃田。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見滄浪老人歌一曲,還道滄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謀此身,虛作離騷遣人讀。笑矣乎,笑矣乎。趙有豫讓楚屈平,賣身買得千年名。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齊餓死終無成。君愛身后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男兒窮通當有時,曲腰向君君不知。猛虎不看幾上肉,洪爐不鑄囊中錐。笑矣乎,笑矣乎。寧武子,朱買臣,扣角行歌背負薪。今日逢君君不識,豈得不如佯狂人。
笑歌行翻譯及注釋
翻譯 真可笑呀,真可笑,君不見曲如鉤嗎,古人知此可以封公侯;君不見直如弦嗎,古人知此可要死道邊。張儀之所以愿鼓三寸不爛之舌,蘇秦之所以不愿種洛陽負郭二頃田,皆是此由之故也。真可笑呀,真可笑,君不見滄浪老人唱一曲嗎,「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可憐的屈大夫,連自己保身都無術,卻虛作《離騷》教人讀。真可笑呀,真可笑,趙國有個豫讓,楚國有個屈平,賣身卻只買得千載虛名。許由洗耳又有什么用?伯夷和叔齊餓死也至無所成。君愛身后之名,我愛眼前之酒。飲酒眼前即能享樂,虛名身后又在何處?男兒窮通當有時,今日之不遇,并非將來也沒有時機。如今我曲腰向君,君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猛虎向來不食案上之死肉,洪爐也不鑄囊中錐一類的小玩意兒。真可笑呀,真可笑,寧武子和朱買臣,當年也是叩著牛角唱歌,背著柴薪誦書。這些一時遭困頓的賢土若今日逢君,君卻看不出來,豈不令人佯狂而傲世哉!
注釋 1曲如鉤:《后漢書》志第一三《五行志一》引京都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2「張儀」句:張儀,戰國時縱橫家,魏國人。游說入秦,首創連橫,先后任秦相、魏相。《史記·張儀列傳》:張儀通楚,「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觀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漢書·蒯通傳》:「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余城。」顏師古注:「掉,搖也。」3「蘇秦」句:蘇秦,戰國時縱橫家,洛陽人。倡六國合縱抗秦。《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二頃田,全 唐詩 本作一頃田。誤。4「滄浪」二句:《楚辭·漁父》:「漁夫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5「虛作」句:指屈原。6「趙有」句:豫讓,春秋戰國間人。始事范中行氏而不悅,去而投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為飲器。豫遁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欲刺襄子未果。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變容,又吞炭啞音,一再謀刺襄子,均不果。后被兵包圍,請求襄子衣而擊之,呼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屈平,即屈原。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7洗耳:皇甫謐《高士傳》卷上《許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穎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8夷齊:伯夷、叔齊二人。《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9「猛虎」句:猛虎,含有苛政之意。看,觀察,注意。機上肉,機同幾,全 唐詩 本作幾上肉。指案板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者。《新唐書》卷一二○《桓言范傳》:「會日暮事遽,言范不欲廣殺,因曰:『(武)三思機上肉爾,留為天子借手。』」十「洪爐」句:洪爐,指天地。《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造化為大冶。」《抱樸子·勗學》:「鼓九陽之洪爐,運大鈞乎皇極。」引申為陶冶錘煉人才的環境,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爐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鑄,熔煉金屬以成器。囊中錐,比喻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也。』」周曇《詠史詩·毛遂》:「不識囊中穎脫錐,功成方信有英奇。」此句意謂熔煉人才的洪爐,不鑄就像囊中之錐這樣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也即設有使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⑾寧武子:王本注云:「豈武子是戚之字耶。」《呂氏春秋·舉難篇》:「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于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于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寧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車載之。」叩角,指擊牛角。朱買臣:漢武帝時人,官至會稽太守。《漢書·朱買臣傳》:「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后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背負薪,《樂府詩集》作皆負薪。⑿佯狂,《史記·殷本紀》:「箕子懼,乃佯狂為奴。」佯狂即裝瘋。
笑歌行賞析
此詩可分為四段。每段都是以「笑矣乎」開頭。第一段,詩人化用漢代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來諷刺是非錯位、黑自顛倒的丑惡社會現實。接著舉了戰國時張儀、蘇秦的例子來說明「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的現象。張儀和蘇秦是戰國時有名的縱橫家。他們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權詐之術,取得了人主的信任。張儀曾作過秦國的丞相,而蘇秦卻能佩六國相印,成了縱約長。他們都憑著「曲如鉤」的本領,成了顯赫一時的權貴。如果他抱誠守直,老老實實在家種地的話,說不定他們早就餓死在道邊了。李白的這些詩句,借古諷今,旨在揭露當時國君昏聵,才使得像張儀、蘇秦那樣朝秦暮楚、反復無常的小人,一個個受寵得勢,而像自己守直不阿的人,卻只能作階下囚了。
由于李白自己將社會看透了,認為不值得為統治者賣命賣力,思想反轉為出世。第二段就寫出了這種思想的轉變。「君不見」四句,借用《楚辭·漁父》的典故,先寫那位「避世隱身」 、「欣然自樂」的漁父,后寫抱直守忠的屈原。屈原被楚王放逐,行吟澤畔,遇到了隱者漁父。漁父勸他和光同塵,與世推移,而屈原要堅守正義,正道直行,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寧赴湘流,葬身子魚腹之中,也不愿「以皓皓之自,而蒙世之塵埃。」漁父聽完后:「蕘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君足』。遂去,不復言。」李白在這里以調侃的口氣,表面上是奚落屈原「平生不解謀此身,虛作《離騷》遣人讀」,其實骨子里是對現實社會的冷嘲熱諷。在「曲如鉤」的社會里,正直如屈原的人,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還不如學滄浪老人,「避世隱身」為好。
第三段,詩人運用豫讓、屈平、巢父、許由、伯夷、叔齊等古人以不同方式求得「身后名」,深入展開議論。屈平自投汨羅,博得「以身殉國」的美名。豫讓,春秋時晉國人,為智伯多次行刺趙襄子未遂而自殺,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刺客」。巢父和許由為古代著名隱者,傳說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聽后,認為有污自己的耳朵,便逃到穎水邊洗耳,當時,巢父正牽犢飲于下流,就責怪許由污其犢口,遂牽犢到上游。伯夷、叔齊為殷朝末年孤竹國君之子,武王伐紂之后,不食周粟而餓死,被孔子稱為「古之仁人」。但是,詩人認為這些古人都是為「愛身后名」的奴役,不如「我愛眼前酒」。這個中的妙理在于「飲酒眼前樂」是實實在在的,「身后虛名」則不是。「男兒窮通」自有機遇,不必強求,即使求得「身后名」,死后人們彎腰向你禮拜,你也不知道了。這一「虛」一「實」的反差,正是李白的牢騷話。「自古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李白《將進酒》)詩人正是以這種驚世駭俗的牢騷話博得千古美名。詩人借用猛虎不屑一顧案頭肉和洪爐不熔鑄囊中小錐進行類比反襯,表現自己不汲汲于「身后名」的傲骨和大志,嘲笑那些貪圖靠「身后名」者不過是些心底狹窄之輩!
最后一段,又以寧武子和朱買臣宕起一筆。寧武子,即寧戚,春秋齊人,有奇才,隱于商旅,齊桓公夜出巡訪,他正在喂牛,并擊牛角而歌唱,桓公聞而奇之,委以重任。朱買臣,西 *** ,家貧,以賣柴為生,好讀書,能朗誦《楚辭》,后被漢武帝征用。詩人用這兩個古人的事跡,旨在說明窮通有時,應該順其自然,從而嘲諷那些被「曲如鉤」者迷惑了心竅的當權者,即是遇到寧、朱二人,也不會了解他們,他們也只好去佯狂避世了。
笑歌行創作背景
至德二載(757),李白五十七歲。正月,永王軍次尋陽,李白下山人幕。作《永王東巡歌十一首》言志抒懷,旨在思抒奇計以濟時艱。二月,皇室內訌,兄弟交兵。永王兵敗丹陽,李白于亂軍中倉皇逃亡,旋陷尋陽獄中。有鳴冤求援之作多首。江南宣慰使崔渙及御史中丞宋若思為李白推覆洗雪,乃獲釋。
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和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均肯定此詩為李白所作 因李白晚年被誣為永王「附逆」,政治上又毫無出路,甚至于連衣食都發生了困難。杜甫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可見,李白所寫《笑歌行》為狂怪的諷刺詩,是完全有可能的。
詩詞作品: 笑歌行 詩詞作者:【 唐代 】 李白 詩詞歸類: 【寫人】、【借古諷今】
李白寫的一首罵人的詩
李白寫的一首罵人的詩《嘲魯儒》。
《嘲魯儒》是李白在唐開元末年初游東魯時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正如詩題所說,這首詩諷刺的對象便是“魯儒”,也就是東魯(今山東)的儒生。
李白主要諷刺了儒生只會死讀經書,卻不懂經邦治國之策。簡單來說,就是罵儒生迂腐,充其量只是個腐儒。全詩采用以古喻今和對比的寫法,用典貼切,諷刺辛辣,是李白水平很高的一首諷刺詩。
《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關于李白的諷刺詩有哪些和李白 諷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