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惲的詩共多少首 王镃詩詞
很多朋友對于王惲的詩共多少首和王镃詩詞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元代王惲的詩
元代詩人
王惲
《
右軍書扇圖
》:“
王謝
當年奕世豪,東山逸興更滔滔。不應經略中興志,留在書名與日高。”
元曲:小桃紅作者:王惲
小桃紅,昆曲曲牌。著名昆曲《游園驚夢》中兩支【山桃紅】即是由【下山虎】和【小桃紅】組合成的集曲。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小桃紅(作者:王惲)。歡迎大家閱讀!
小桃紅(作者:王惲)
【原文】
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入手風光莫流傳。共留連,畫船一笑春風面。江山信美,終非吾土,何日是歸年?
【作者簡介】
王惲(1227-1304),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輝汲(今河南汲縣)人。大德年間,累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工詩善文,詞曲以小令見長。著有《秋澗先生大全集》。現存小令四十一首。
【寫作背景】
“小桃紅”又名“平湖樂”,是一首感情濃郁的鄉思曲,這是作者客居他鄉秋日江游時寫就的。
【注解】
橫練:橫鋪著的白絹。用以形容湖水的'平靜澄清。
入手風光:映入眼簾的風景。入手,到手。
【譯文】
隔著秋日的煙霧傳來采菱姑娘的喧鬧聲,秋江澄靜有如橫鋪的白絹。眼前的風景不要流逝呀。且讓我們一起盡情觀賞留連,畫船上美人笑意盈面。江山的確美好,可是它終歸不是我的故鄉,而哪一天又是我回去的日子呢?
王惲其他作品:
【正宮】雙鴛鴦·柳圈辭
暖煙飄,綠楊橋,旋結柔圈折細條。都把發春閑懊惱,碧波深處一時拋。
野溪邊,麗人天,金縷歌聲碧玉圈。解祓不祥隨水去,盡回春色到樽前。
問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曉風。欲送春愁何處去?一環清影到湘東。
步春溪,喜追陪,相與臨流酹一杯。說似碧茵羅襪客,遠將愁去莫徘徊。
秉蘭芳,俯銀塘,迎致新祥拔舊殃。不似漢皋空解?,歸時襟袖有余香。
醉留連,賞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說與琵琶紅袖客,好將新事曲中傳。
【正宮】雙鴛鴦·樂府合歡曲
讀《開元遺事》去取唐人詩而為之。一名《百衲錦》,因觀任南麓所畫《華清宮圖》而作。
驛塵紅,荔枝風,吹斷繁華一夢空。玉輦不來宮殿閉,青山依舊御墻中。
亂橫戈,奈君何,扈從人稀北去多。塵土已消紅粉艷,荔枝猶到馬嵬坡。
歲東巡,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不憶李暮偷曲去,酒樓吹笛有新聲。
雨霖鈴,卻歸秦,猶是張徽一曲新。長記上皇和淚聽,月明南內更無人。
憶開元,掌中仙,入侍深宮二十年。長記承天門上宴,百官樓下拾金錢。
錦城頭,錦江流,回望長安帝盡愁。那更血魂來夢里,杜鵑聲在散花樓。
驛坡前,掩嬋娟,慘亂旌旗指望賢。無復一生私語事,柘黃袍袖淚潸然。
九龍池,百花時,樂按《梁州》愛急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驚笑勃拏兒。
信音沉,淚沾襟,秋雨鈴聲閣道深。人到愁來無會處,不關情處也傷心!
元代王惲義俠行并序寫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本篇為王惲所作的仿古樂府詩。
公元一二八二年三月十七日,在元朝大都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重大事件,益都人王著等謀殺了當朝權臣阿合馬。阿合馬是元朝世祖時權相。宋景定三年,始為諸路都運史,總領全國財賦。累官至中書省平章政事。他利用權力,恣意盤剝,結黨營私,內通貨賄,外示威刑。一二八〇年又援引中書右丞郝禎、耿仁等漢官結為死黨,勢傾朝野,使得元初本來就尖銳的民族矛盾更加激化。
一二八二年三月,忽必烈與太子真金去上都,阿合馬留守大都。益都千戶王著與僧人高和尚等密謀,欲殺阿合馬。三月十七日晚,他們集結八十余人,偽稱太子真金當晚要與國師來作佛事,并假傳太子令,召樞密副使張易發兵,夜間來會。入夜,王著先馳見阿合馬,說太子將到,命中書省官員到宮前迎候。夜二鼓,王著等人至中書省,阿合馬來迎,王著未及語,遂于袖中取出事先密鑄銅錘,擊阿腦,阿立即斃命。事露以后,王著挺身請囚,即被處死。(以上均見《元史·奸臣傳》)事情發生后,朝野上下俱為震驚,王著的謀刺受到了漢人臣僚和文士的廣泛同情和支持。當時任南臺侍御史的王惲聞之奮筆書下《義俠行》,稱頌“至今冠古無與儔,堂堂義烈王青州”。還有其他文人亦借歌詠荊軻,寫了稱頌王著的詩篇,但詩氣豪邁,行文壯烈,感情激憤,憎愛分明者,當推王惲這首詩。
本詩正文前有序一篇,記敘王著舉大義而殺奸臣的經過。字里行間,褒貶自明。特別是對王著不考慮個人安危及家小如何,更不是從個人恩怨出發而“奮捐一身為輕,為天下除害為重”稱贊不已。序文最后介紹了王著的生平簡況,用十四個字概括了王著的人品:“少沈毅,有膽氣,輕財重義,不屑小節。”
王惲樂府詩有一個突出特點,好用典。這首詩亦如此,而且富有代表性。全文明顯以典構句,內涵豐厚。如在詩的前十句中,以先秦歷史上兩個為報主人知遇之恩而行刺獻身的刺客做對比,點明為王著歌詠之目的。荊軻,是戰國時衛人,為燕國太子丹門客,公元前227年,受命謀刺秦王政。臨行,太子丹及友人,皆白衣素帽前來送別。行至易水之上,為其設宴餞行,朋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其色悲壯慷慨,送行者無不涕泣。而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至秦之后,荊軻獻樊于期首級并圖于秦王,圖窮匕首見,以匕首刺秦王,屢屢不中,被殺。(《史記·刺客列傳》)詩人認為,這樣的俠士志愿太高實則難以實現,只能與螫蛛一樣,含恨于地下。豫讓,為戰國初晉國四大家族之一智伯門客,智伯很尊寵他。后來,趙聯合韓、魏兩家滅了智伯,豫讓死里逃生,發誓要為智伯報仇。他漆身為癩,改換姓名,減須去眉,吞炭啞聲,以謀刺趙襄子。他曾言:“士為知己者死”,“智伯以國士遇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兩番行刺,均未得逞,被趙襄子迫其自刎。臨死前,豫讓請求趙脫下錦袍,讓他用劍砍擊,并說:“吾可以報智伯矣!”詩人為荊軻、豫讓這兩位未竟其志、飲恨而死的義士深表嘆息:“劘軀止酬一己恩,三刜襄衣竟何益。”“劘軀”,是殺身的意思。“三刜”即三砍或三擊,指豫讓用劍砍擊趙襄子衣袍三次。“竟何益”三字明確地表露了詩人對這兩位自古至今為人稱頌的義士的看法。正如序所言:“讓之止報己私,軻之劘軀無成。”與王著行為相比,他們“出于尋常萬萬也。”就這樣,用“千古留英名”的兩位好漢相比,突出地烘托出一個“超今冠古”的“堂堂義烈王青州”(益都又稱青州)的英雄形象。
接著,中間十句,詩人用了漢代王允連環計誅殺董卓,孔子任魯司寇于兩觀誅少正卯、信陵君假虎符救趙、朱亥袖銅槌殺晉鄙助之,漢代朱云“愿借上方劍,斬佞臣張禹。”等典故,來描寫王著機智沉著,密鑄銅錘,果敢沈毅,假太子命,為國除奸,為民除害。而不是用直接文字描述事實經過。這樣以典構句,明寫暗合,把歷史上的仁人義士巧妙地聯系于現實,以肯定王著的行動,贊揚他的“沈毅,有膽氣”,果敢,明大義,加強了詩歌本身的力度。
東漢獻帝時司徒王允,因董卓專權,驕恣不法,乃密設美人計離間了董卓部將呂布,遂殺董卓。“漢允策秘通神謀”即暗喻王著等人在“午年辰月丁丑夜”(一二八二年三月十七日夜)的行動是經過精密策劃的。而且這個計劃的實施說明它是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進行的。“兩觀”為宮廷執法之處。傳說當年孔子任魯國司寇時,在兩觀誅“亂臣”少正卯。“春坊代作魯兩觀,卯魄已褫曾夷猶”即以此事暗寫王著在“春坊”(這兒指中書省)將阿合馬這一亂國奸臣正法。“袖中金錘斬馬劍,談笑馘(guó割取)取奸臣頭。”寫王著為民除奸之后仍然從容不迫,挺身請囚,大義凜然。“袖中金錘”,指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為救趙國被秦圍之急以如姬竊得虎符,假王命調十萬大軍,因將帥晉鄙有疑,義士朱亥取出事先藏于袖中的鐵錘擊殺晉鄙幫助了信陵君(《史記·魏公子列傳》)。漢代魯人朱云,任槐里令,也是行俠之人。元帝時曾因數忤權貴,獲罪被刑。成帝時他又上書,云“愿賜上方斬馬劍”,斬佞臣張禹。(《漢書·朱云傳》)“袖中金錘”和“斬馬劍”亦分別指這兩個故事,又合在一起巧妙地比喻王著刺殺阿合馬的手段:借太子之命錘殺佞臣。以上總寫王著擊殺阿合馬是“堂堂義烈”行為,用了荊軻、豫讓、王允、孔子、朱亥、朱云等六個典故以喻其行為“超今冠古”,最后十句仍然用典,以功臣伍子胥、忠臣關龍逢等冤死喻王著的被殺,詩人贊揚了王著為國盡忠的義舉感天動地,豪氣長存,與古之功臣忠臣齊名。王著臨刑前曾大呼“王著為天下除害,今死矣,異日必有為我書其事者。”詩人聞之贊嘆不已:“丈夫百年等一死,死得其所鴻毛輶(yóu)。”因為王著以一死換取了天下的安寧,所以詩人在詩的中間十句里寫到:“九重天子為動色,萬命拔出顛崖幽。陂陀燕血濟時雨,一洗六合妖氛收。”這件使朝野上下為之震驚,天子為之變色的事情在詩人看來,卻如同懸崖巔峰救萬民于危難之中,使自己傾灑的一腔熱血化作濟世之雨,為天下滌除了兇邪與禍亂。應該受到歌頌:“我知精誠耿不滅,白虹貫日霜橫秋,潮頭不作子胥怒,地下當與龍逢游,”當年,荊軻易水歌而訣別,仰面呵氣,直沖霄漢,化成白虹一道遮蔽日光。“霜橫秋”乃出自孔稚圭《北山移文》“風情張自,霜氣橫秋”之句,意為風度情至之高如云遮天蔽日,氣慨如同嚴霜凌厲的秋天。“潮頭”一句是寫伍子胥事。即春秋時楚國公子伍員,因其父兄均被楚平王殺害,逃往吳國,吳敗越后,越請和,伍子胥諫不從,吳王夫差信伯嚭讒言,迫子胥自殺。并親斷其頭,拋尸于錢江。傳說尸入江中,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世人謂其錢江潮,乃伍員忠魂所激。龍逢,是夏桀時忠臣關龍逢。桀荒淫無度,建酒池行樂,龍逢進諫,被桀殺害。(《韓詩外傳》)詩人借用歷史故事和傳說,慨嘆王著之死氣沖霄漢,舉國為之感動;勸慰王之英靈不必隨子胥之逐潮;可在九泉之下,與忠臣龍逢伴游。天地之間,英名永存。大有“請君悲歌歌一曲,狂飚為我從天落”之勢。
詩的最后四句,令人聯想起屈原的《國殤》,長歌慨慷,幽思難忘:“出不入兮往不反……身首離兮心不懲”,“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象王著這樣的人,生為人杰,死為鬼雄,山神為之悲嘯,“嘯歌傷懷,念彼碩人”(《詩經·小雅·白華》),連詩人自己這個“鐵面御史”也感到慚愧。“鐵面御史”一語雙關。本指北宋殿中侍御史趙抃,因其彈劾不避權貴,京師號“鐵面御史”。詩人適受南臺侍御史,故以鐵面御史自嘲,以示面對英雄無畏果敢誅殺奸臣,自愧不如之意。這樣結尾,言盡意未盡,文窮而情愈濃,從古貫今,由人及己,均于英雄面前遜色,此筆法之奇,行文之壯,能不令人欽佩么?!
祝您生活愉快,望采納。
關于王惲的詩共多少首和王镃詩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