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如何斷句 詞怎么斷句
大家好,關于詞如何斷句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詞怎么斷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青玉案 元夕》全詞怎么斷句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片與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yè)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
斷句的技巧
技巧一:靠文段大意斷句
拿到一道文言斷句題,首先要講文段整體閱讀一遍,聯(lián)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對于敘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敘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幾個人;對于說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論點和主要論據(jù);對于對話性文段,應先清楚是哪幾人的對話,各人的身份和觀點如何;等等。應該指出的是,這里的“整體閱讀”,強調的是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讀”,這對于某些文段來說,也許就相當于已經得出了答案。
技巧二:以動詞賓語斷句
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在古漢語中,動詞(有時是形容詞)是構成一句話的重要成分。一般地說,只要找準了動詞(或形容詞),弄清楚它們的賓語,就可以賓語之后斷句。
技巧三:憑特殊虛詞斷句
這里的所謂“特殊虛詞”,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虛詞和一些表示說話的詞語,以及文段中的諸如地名、人名、官職名等詞語,它們往往可以成為給文言斷句的重要參考標志。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虛詞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雖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蓋、惟”等,見了這些虛詞,在它們前邊就可斷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虛詞有“矣、焉、乎、也、耶(邪)、歟、哉、夫、耳、者也”等,在它們后邊也大多可斷句;相當于“說”的詞語有“曰、道、云、語、白”等,在它們之后也大多應斷句。對于文段中出現(xiàn)的地名、人名、官職名、謙稱和敬稱等詞語,斷句時要分析其是作主語還是賓語。
技巧四:據(jù)句式特點斷句
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較熟悉地掌握,對于斷句也很有幫助。比如,了解了“不亦……乎?”“得無……耶?”“……之謂也。”“如(奈、若)……何?”“何……為?”“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給我們在給文言斷句時以十分明顯的指示。此外,還應該知道,古漢語比較講究句式的對稱,給文言斷句時可據(jù)此查看文段中有無對稱句式。
技巧五:參考他題斷句
有時,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文本中的內容和試題中其他題所提供的信息,作為斷句的參考。
總之,如果我們能在復習備考時,按照以上“技巧”所提到的方法,深入細致地思考,適當?shù)囟嘧鼍毩暎敲矗灰暈槲吠镜奈难詳嗑漕},就一定會比較容易地得出正確答案。
詞中六個字的怎么斷句?
詞中六個字的,一般來說可以有幾種斷句方式:
1、前二后四。比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2、前三后三,比如:載不動/許多愁;定不負/相思意。
3、前四后二,比如:氣吞萬里/如虎。
4、兩個兩個兩個斷,比如:宜醉/宜游/宜睡。
詩詞中如何斷句?
(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志。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干、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jù)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于句讀。
(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jù)這一(4)、據(jù)排偶,定句讀。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5)、依總分,定句讀。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jù)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6)、對話、引文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7)、察反復,定句讀。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詞如何斷句
詞中帶句號的地方叫韻,你看詞牌中一般都告訴你上下片多少字幾平韻或幾仄韻。近代之前中國都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古時候沒讀過書的人受到遠方來信,還要專門請人斷句,韓愈師說里有“句讀之不識”云云也是說讀書要會斷句。現(xiàn)在詞的標點符號也是近代詞學家規(guī)定下來的,有韻處用句號,有些詞中不加句號也用韻的,一般都是作者自己在詞譜外自己加的,你填的時候可用可不用,當然了,盜版書符號亂打的另當別論;加逗號的就算一句了,也就是說加逗號和句號都當句算就對了,只有加頓號的地方不算,這個是統(tǒng)一的標準沒什么今古之分,本來古代就沒標點的== 至于標的符號與定格不同的,仍以頓號,逗號,句號為句讀之辨就是了。
如何斷句?
斷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fā)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于什么文
體,寫了什么內容,想表達什么意思。
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
3.借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
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
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
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
4.找出動詞 ,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qū)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
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
5.借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
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
(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
“受……于……”等,根據(jù)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后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
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
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8.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 時也商 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
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這一段文字之中,“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內”“外”是對照。根據(jù)這樣的語言特點,
斷句也就容易多了。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覷。”(王充《訂鬼》)根據(jù)這一
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9.利用對稱句式。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shù)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jù)此可正確斷句。
當然,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jù)押韻規(guī)律斷句、根據(jù)間隔反復斷句、特殊句式等斷句,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
詞如何斷句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詞怎么斷句、詞如何斷句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