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沆的詩妙在哪里 陳沆的詩有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陳沆的詩妙在哪里,以及陳沆的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陳沆一字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一字詩 [清]陳沆
一帆一槳一扁舟,
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陣笑,
一輪明月一江秋。
賞析:
這首詩是清代學者陳沆所作。在短短的四句詩中,一連用了十個數字“一”,十分恰當,十分精妙。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人物有動作,描繪出多彩多姿的垂釣的畫面,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回味無窮,百讀不厭。釣魚是一種積極的休息養神方法,也是有條件或由此愛好的老年人一種有益的娛樂活動,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正像詩中所描述的那樣,垂釣水邊,優美寧靜,青山綠水,明月高掛,清風拂拂,微波蕩漾,空氣清新,使人心曠神怡,精神爽快。釣魚時,俯身觀魚上鉤,全神貫注,凝神靜氣,怡養耐性;一旦魚兒上鉤,仰身拉鉤獲魚,那種歡笑、輕松之情,油然而生,其樂無窮。正是,一俯一仰一陣笑,百病千愁全消掉。
注釋:
俯:頭低下。
仰:臉向下。
參考譯文:
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遠遠只見一漁舟蕩漿而來,漁翁手持釣鉤,釣得魚來滿心歡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當頭,秋色滿江。
提示:
《一字詩》中用了十個“一”字,真是錯落有致,含義不俗,有“獨”、“一”、“滿”、“全”等多種意思。每個“一”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寫人狀物,繪聲繪色,很有詩情畫意。
妙答一字詩中的陳沆回答妙在哪里?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位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妙在錯落有致,含義不俗,有“獨”、“一”、“滿”、“全”等多種意思。
每個“一”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寫人狀物,繪聲繪色,很有詩情畫意。
陳沆 汝寧夜雪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 試比較陳沆的《汝寧夜雪》和杜牧的《早雁》
《汝寧夜雪》
卷地風聲到枕邊,夜深寒逼汝南天。
擁衾莫嘆風塵苦,多少饑鴻雪里眠。
《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于這兩首詩的比較大概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在這里只是略陳故陋。?
首先從體裁上來講 :雖兩首詩均是古體詩,但陳詩是絕句,杜詩是七言律詩,格式不一。?
其次從創作背景不同:汝寧夜雪系清代鄂東文化名人陳沆在道光年間任職途中所作,相對而言,現世安好,社會穩定,但詩人以憂國憂民之心來寫實況,哀憐饑民。唐代詩人杜牧所創《早雁》時,正值作者擔任黃州刺使一職,在目睹了唐武宗時回鶻侵擾邊境,受災難民四處逃竄,?朝廷智力微乎而無力挽救,作者發心中之慨,為百姓憐憂而登高一呼。
從題材上講 :兩者都是托物言志的極具諷喻意義的反應現實的作品,都反應出貧民百姓的疾苦生活,傳達出一種深切的同情和痛心疾首的情懷。
從內容和情感上講 :陳詩主要描寫了夜宿汝寧深寒重風起,慨嘆自己一路風塵奔波之苦時,猶記自己擁裘取暖之時,卻有許多饑民受凍雪里。杜詩主要是以雁喻人,暗喻了回鶻侵擾下的難民南遷,流離失所的場景,而統治者不知能否使難民像大雁一樣,南遷北徙,再回故里。兩首詩都是據己所見所聞,抒發了對疾苦百姓的同情的憂國憂民情懷。但杜詩感情更豐富,他不僅流露出了對百姓生存前途的擔心,更對統治者的昏庸無能進行了諷刺和批評,“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兩句對難民的生活出路提出了建議,關心黎民親力親為,不愧有譽“ 一腔衷腸寄黎元”。與此同時,同作為朝廷官員的陳沆,在自己擁衾取暖和饑民凍死雪里的對比中是慚愧至極而又無可奈何的。
從寫作手法和表現方法上講 :兩首詩都是反映現實,批判現實的作品,但通篇卻未著一字批評之意,均是借助意象傳情達意,將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運用極妙。但在表現手法方面卻又各有千秋;陳詩開篇兩句寫景營造出一種悲涼寒冷的氣氛,第三句寫實,描寫眼之狀,最后一句由己及人,展開聯想,虛實相生并且最后兩句自己擁衾,饑民受凍的冷暖對比,使人更覺寒冷,更覺不公。最后一句“ 饑鴻”意象借喻為受苦百姓,全詩感情意境全出。杜詩通過比興的手法,通篇象征,用早雁象征著南遷難民,表面上看,句句寫雁,通篇詠物,但實際是句句寫人。同時,杜詩也用到了虛實相生的手法通過南遷的難民的慘景來聯想到明年南雁北徙時難民何處棲息的場景,內容充實,情感真切。在情感基調上兩首詩都運用了烘托渲染等手法營造出悲涼寒冷的氛圍,更易表達感情,也使兩位詩人的憂民形象躍然紙上。
從語言風格來講 :杜詩委婉含蓄,陳詩明白曉暢。
從地域聯系上講:陳沆是黃州人士,而杜牧所作早雁時值出任黃州刺史。這大概也是老師出題最原始的目的,畢竟黃岡自古多名人。也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成就一批人在這里也能合情合理。
以上愚見,不足為慮,是為拋磚,以求引玉。
陳沆一字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一字詩
(清)陳沆
一帆一槳一漁舟,
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反映了嘉慶年間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揭示了社會的腐敗,民生的艱辛。貫穿著作者濟世憫民的胸懷。
陳沆的妙答一字詩妙在哪里?
字用的很好,一字雖然看起來簡單無奇,但用在了作者筆下,卻能組合成一首押韻流暢的詩。還可以仔細分析一下讀音,恰好像我們展示了一的獨特之處,有讀YI(四聲)YI(二生)......并且恰好反映出了當時的情景:有寫景、寫事、寫物、人...】并且根據詩意仔細想想,竟是個卡字!你看,一帆一槳一漁舟不就像個上嗎!然后是一位漁翁一釣鉤不就是下字嗎!一仰一附一場笑不就是上下組合!一江明月一江秋不就是上面的明月和下面的秋天 嗎?!!!
誰能告訴我陳沆一字詩的故事?!
陳沆《一字詩》的故事:
清朝嘉慶年間,詩人陳沆去黃州趕赴選拔舉人的鄉試,求取功名。剛行至巴河岸邊,不巧渡船剛剛離岸,船上早坐滿了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個方便,將船開回岸邊,一道渡他過河。
那艄公見站在岸邊的是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說:“相公前往趕考,必是滿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個‘一’字的七言絕句,老夫即刻撥轉船頭,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黃州,上岸再喝上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
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這時,恰好江心劃過一條漁船,只見一個漁翁坐在船頭,身邊擱著一根釣竿,雙手劃著槳,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著漁歌。陳沆舉目四望,見江心秋波,正隨波蕩漾。陳沆靈機一動,當即作了這首詩。
擴展資料
陳沆于嘉慶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詩文雄海內。他對龔自珍十分傾倒,稱其所著古文為“奇寶”,又與魏源為“講學最契之友”。他著《詩比興箋》,著意推求古人通過比興手法言志諷世之意。
陳沆的詩較富有現實內容,反映了嘉慶年間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樂府四章》、《濮州道中》、《蘭陽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貫穿著作者濟世憫民的胸懷。贈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實感。不過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銳意朱熹之學,詩作多有性理色彩。
陳沆的詩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隨俗轉移,其詩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語言琢煉而達于質樸,才情流溢而氣韻沉深。陳衍論道光以來詩學時,將陳沆列為“清蒼幽峭”一派之首,指出了他在晚清詩發展中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沆
關于陳沆的詩妙在哪里和陳沆的詩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