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作者如何解決忠和孝,陳情表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來說服武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陳情表作者如何解決忠和孝,以及陳情表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來說服武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陳情表》忠和孝,情和理是一對矛盾,作者是怎樣處理這一矛盾的?
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李密先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使晉武帝對此啞然,之后陳述自己對于朝廷征召的無奈,來說明自己為盡孝無法應召,“烏鳥私情,愿乞終養”來委婉地向皇上提出請求,忠君之事,來日方長。
二、作品簡介:
《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晉武帝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讀作xiǎn mǎ 官職名),李密不愿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與強烈的感染力。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三、附原文如下:
【原文】
臣密言: 臣以險釁(xi n),夙(su)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xian)兄弟,門衰祚(zuo)薄,晚有兒息。外無期(j i)功強(qiang)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qiong qiong)孑(jie)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xian)馬。猥(謙詞)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u) 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i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o),寵命優渥(wo),豈敢盤桓(h uan),有所希翼。但以劉日薄西山,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呼吸微弱,生命已是危險短暫,早晨不能預料晚上。我沒有祖母,無法活到今天;祖母沒有我,無法來了結余生。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因此我一心一意不忍棄她而遠行。
【翻譯】
臣李密上奏; 我因為命運坎坷,幼時就遭遇不幸。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拋下我去了;過了四年,舅舅強迫我母親改嫁。祖母劉氏可憐我孤單體弱,親自撫養我。我幼年時身體多病,九歲還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伯,又沒有兄弟,門庭冷落,福分淺薄,年紀很大才有了兒子。外面沒有關系較近的親戚,家里沒有照應門戶的僮仆。孤孤單單,無依無靠,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而祖母早就纏繞著疾病,經常臥床不起。我侍奉湯藥,不曾停止和離開過。
等到侍奉圣明的當朝,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前些時候有太守臣子逵,訪察并推舉我為孝廉;后來剌史臣榮舉薦我為秀才。我因為侍奉祖母無人,辭謝沒去就職。皇上的詔書特地下達,授予我郎中的官職,不久又蒙朝廷賜國恩,任命我洗馬的職務。我憑著微賤的身份,居然擔當侍奉東宮太子的職務,這不是我掉腦袋所能報答的。我用表章上奏,辭謝不去就職。現在詔書急切嚴厲,責備我逃避職守,輕慢皇命;郡縣長官逼迫我,催我上路;州官也上門來催,比星火還急。我想遵奉詔書趕快上任,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而想暫且曲從個人私情,卻申訴又得不到許可。我的處境,實在是狼狽不堪。
我恭敬想,圣明的朝代用孝道來治理天下,凡是故臣遺老,尚且受到憐憫供養,何況我孤單困苦,特別是更嚴重。況且我年輕時在偽朝蜀國的郎署里做過官,本來希望官職顯達,并不敢炫耀什么名聲氣節。現在我是一個亡國的卑賤俘虜,最低微最鄙陋,過分地蒙受皇帝提拔,恩寵如此優厚,哪里敢猶疑,另有什么企望呢?只是因為祖母好像太陽迫近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我李密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盡臣子的節操為陛下服務的日子還長。而報答祖母的日子卻很短了。烏鴉尚有反哺的私情,懇求皇上讓我為祖母養老送終。我的辛酸苦楚,不只蜀地的人士和二州的剌史所看見、明了,連天地神靈也確實都看得清楚。希望陛下憐憫我愚拙的誠心,聽從我微小的心愿,或許祖母可以僥幸,確保了結她的余年。我活著會拼命效勞,死后也要結草報恩。我滿懷犬馬恐懼之情,恭恭敬敬地呈上這份陳情表讓皇上知道。
四、作者簡介: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給他時,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被隋軍屢敗。后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于熊耳山。
由《陳情表》談忠孝之道
嘗聞“讀《出師表》不流淚,此人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此人不孝”,由此可見,作為我國古文學史上重要散文名篇的《陳情表》具有怎樣的歷史定位。而以上兩篇傳世佳作雖均以陳詞殷切動人見長,主題卻各不相同,單就《出師表》而言,諸葛亮在位者言忠、述忠,雖出自真誠肺腑,卻是正常的履職需要,其間滲透的情和辭既有社會背景的縮影,又有作者個人忠義觀的闡釋,但無論如何,始終循著主流思想的正常脈絡,娓娓道來,千百年間誨人不倦。與《出師表》不同,《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名不見經傳,前半生為官僅做到劉禪的郎官,位階不高,后為降臣,受晉武帝封為洗馬,卻以“盡孝”為名堅拒,并為此擬就此《陳情表》,最終憾動新主龍威,挖掘其一點惻隱之心,得以全孝道以終老,并成人間佳話。
然而事實上,《陳情表》中用以陳情的主題是孝,拒官的理由卻并非完全是孝,還有作為漢之降臣的自尊心態,或稱一種另類的節義觀。《陳情表》中李密言:“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陳詞中雖仍把孝字擺在最耀人心目的位置,卻一筆帶過的渲染自已的降臣地位,自輕自賤之余深刻的表達了一份泣血的慮思。古代降臣眾多,心態也是五花八門,有詐降的,有真降的,有真假摻半的。以明末錢謙益為例,清兵攻破南都之后,面對新主和舊主的兩難相從境地,其伴侶柳如是力主夫婦倆以身殉國,及至湖畔,錢謙益突發感嘆:“水太涼,不如改日再來”。殉國不成,到了入關剃頭之時錢卻異常積極,而后又背著新主暗搞反清復明,分裂的忠分裂的義,歷史也無法準確評說其人其事。李密不同,歷史的遞進他是接受的,可為人臣者自有為人臣的尊嚴,所謂一臣不事二君,天下還是天下,你方唱罷我卻未必跟著登場,退隱是他這一類并不愚頑,并不忤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忠臣的唯一出路,于是有了《陳情表》,一來讓自己可以體面的退場,二來讓新主可以體面的收回成命,李密的“大局觀”、“得失心”放在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歷史事件中都是值得稱道的。而孝道和文辭則是李密的另外兩個殺手锏,我始終認為,是李密的質樸大孝和華麗詞藻迷亂了晉武帝的雙眼,忽視了盡孝與盡忠在選擇上并非絕對的單一性,事實上二者并不沖突,只是李密在概念上過度放大了盡孝的緊迫性與排他性,從而將人們的視野全部追隨了孝義,這不能不說,是古代知識分子玩文弄字方面的一種狡黠示范。
閱讀《陳情表》,回答下面問題:1.作者是如何通過“陳情”來達到為祖母盡孝的目的的? _______________
1.這篇文章是在晉武帝要其做官,李密辭而不就的情況下寫的。“忠”“孝”是封建政權賴以鞏固和延續的最高倫理準則,作者在忠君、孝親二者之間暫不能兼顧的矛盾中上表請求“矜憫”,因此,他為了達到目的,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從封建的道德觀念出發,同時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情辭懇切,娓娓道來,字字發自肺腑,打動了晉武帝,也贏得了后世人們的贊譽。
在寫作文章時,作者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 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后是對祖母劉氏的孝情。但寫作此文時,作者壓抑了前兩種感情,而對后一種感情大肆渲染,并造成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情境。(意對即可)
2.作者當時的確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出任吧,對新朝不摸底細,禍福難測;辭不就職,終養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殺身之禍。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巧妙的說話技巧派上了用場。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確實存在的供養祖母為理由,向晉武帝陳情。其次行文時先說后說、輕說重說處理巧妙。第一段作者陳述少小時父死母嫁、無兄無弟的孤苦無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撫養成人、祖母臥病在床的情況。寫得凄切哀婉,使晉武帝同情。第二段作者寫新朝對自己的禮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進退兩難的狼狽。尤其是開頭作者說“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認新朝的合法性,讓陰謀立朝的晉武帝怕李密反對新朝的疑忌頓消。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為自己“辭不就職”尋找借口,同時不惜卑身自污,說自己“少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至此,晉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最后一段還指出“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的事實,表明先盡孝后盡忠的觀點。這樣武帝完全被說服,還“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意對即可)
關于陳情表作者如何解決忠和孝和陳情表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來說服武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