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游覽過哪里,白居易去過西湖嗎
很多朋友對于白居易游覽過哪里和白居易去過西湖嗎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白居易一生 都去過哪些地方 對應到現在哪里呢
他生于“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后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后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后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于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
白居易去過涂山寺嗎,有沒有誰知道這個典故
公元818年,對于大詩人白居易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他因向皇上直言進諫,從左拾遺位上被貶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白居易時年46歲,接到公文后,他打點起行裝,從長安起程,經劍閣入川,輾轉來到渝州。白居易在渝州沒有親朋好友,拿著朝廷的公文,加上赫赫的詩名,本可以去渝州府請求接待,但他沒有這樣做,作為被貶之人,何必給人增添麻煩呢?權作渝州的匆匆過客吧!
白居易下榻在南岸下浩旅館,夕陽西下時,他推開窗欞,只見窗外一帶大山蒼蒼莽莽,山中隱隱露出廟宇的飛檐。白居易問店小二:“請問此是何山、何廟?”店小二回答:“此山叫涂山,廟即涂山寺。”白居易心想:我自幼熟讀經史,均言涂山是大禹娶涂山氏之所,沒想到卻在這里,心中頓生游覽涂山寺的想法。
第二天,白居易吃過早飯,準備進山了。店小二見他沒找向導,就借給他一匹識途的老馬,那匹老馬慢悠悠地馱著他往涂山寺走去。
涂山寺的香火十分興旺了,但由于時近黃昏,寺前依然門可羅雀。白居易對佛一向虔誠,老遠就下了馬,牽著僵繩徒步行進。見有香客到來,老和尚迎上前,雙手合十,道了一聲“阿彌陀佛”,問道:“施主黃昏到此,有何貴干?”白居易也雙手合十,道了一聲“阿彌陀佛”,回答:“請問師傅,天色已晚,能在此留住一宿嗎?”老和尚聽出來者不是本地口音,又見他風度翩翩,氣度非凡,隨口問道:“施主從北方來吧?”白居易點頭回答:“在下白居易,從長安來,到忠州去,路過渝州,特來貴寺拜謁。”老和尚一聽,連忙丟下掃帚,俯身便拜:“原來是香山居士,久仰久仰!請進請進!”老和尚頗愛白詩,如今大詩人近在咫尺,欣喜若狂。他打掃出一間上房,請白居易休息,又從香積廚叫來飯菜,請白居易享用。隨后,他手捧《白氏長慶集》,亦步亦趨地挪到白居易面前,向白居易討教律詩。白居易游覽涂山后心情很好,當夜倒也十分健談,他從律詩的句式講起,重點講了七言和絕句。老和尚聽得津津有味,夜深了,還扭住白居易不肯罷休。
次日,白居易本來想趁早下山,老和尚因為想聽白居易談詩,死活挽留他。白居易被扭不過,只得在寺里一連住了四天,先后給老和尚講了律詩的押韻、平仄和對仗……
第四天清晨,白居易想到自己忠州的行程,無論如何堅持要走了。老和尚見留不住,在大雄寶殿擺下文房四寶,懇請白居易留下墨跡。白居易心想:自己一來在寺里打擾老和尚多日,二來游覽涂山心有所感,便拈筆蘸墨,寫下一首《獨游涂山寺》:“野徑行無伴,僧房宿有期。涂山來去熟,唯是馬蹄知。”——這首《獨游涂山寺》現已收入《全唐詩》。
西湖的白堤跟白居易有關嗎?白居易在西湖做了什么事?
這樣說吧,白堤不是白居易修的,卻是因為他而出名了,下面是依據:
其實,認為白堤是白居易筑的是一種誤解,而這種誤解是由于望文生義,主觀臆斷造成的。
白居易有兩首詩都曾提到過白堤,《錢塘湖春行》的最后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里,白居易告訴我們,白堤原名白沙堤。唐代人或去白字單稱沙堤,不考者因與樂天姓合,遂誤為白公所筑之堤。但白沙堤誰筑的,何時筑的,歷史文獻沒有記載。傳說蘇小小和阮郁是在白堤上相見相愛的。如果這一傳說是真的,那么,白堤早在南齊(公元479~502)時就已存在了。白居易(公元772~846)到杭州的300年前就已經有白堤了。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確曾修筑過一個白公堤,《新唐書·白居易傳》、《西湖游覽志》、清代《西湖志》、《湖山便覽》均有記載。這個白公堤又名捍湖堤,因夾堤種柳,宋時稱柳林。由于滄海桑田的原因,白公堤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的白堤,從斷橋起到平湖秋月止,全長987米,寬33米。
《游大林寺序》中用自己的話說說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蹤?
行蹤:
作者及其好友共十七人,從遺愛寺旁邊的草堂出發。
經過東林寺和西林寺,抵達上化成寺,然后在峰頂院歇息一會,再登上香爐峰,在大林寺住宿。
大林寺在僻遠之處。這里由于山高地深,季節轉換得很遲,人物風俗氣候與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樣。
初到這兒恍忽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于是作者作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一行人遍觀了房間的墻壁,看見蕭存郎中、魏弘簡郎中、李渤補闕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但自從蕭、魏、李三人到此游覽之后,至今相隔將近二十年無聞問津了。
原文: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與河南元集虛輩,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日:“此地實匡廬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無繼者。嗟呼,名利之誘人也如此!” 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樂天序。
賞析:唐代人詩人白居易在被貶為江西江州司馬后,同好友元集虛等十余人一起游覽江西廬山大林寺時所寫的一篇記游散文,幾乎是他寫《琵琶行》同時。
作品以游蹤為線索,重點描繪了大林寺獨特的景致:粗筆勾勒“清流蒼石,短松瘦竹”,細筆刻畫“山桃始華,澗草猶短”;用“山高地深,時節絕晚”寫出其總體特征;用“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特色。接下來的一首七絕,作者以奇妙之筆抒寫情致,把詩人游賞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你看,在平地桃花已凋落的季節,山寺的桃花卻開得異常繁盛。
看到花落,我常常怨恨春天歸去沒處尋找,誰知它竟然轉到這人林寺中來了!欣喜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最后筆鋒一轉,發出感嘆:如此勝境,又臨近人路,竟然人跡罕至,可見世人是多么熱衷于追名逐利而無暇欣賞美景啊!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