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到現在多少年了,昭明太子死因
大家好,關于昭明太子到現在多少年了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昭明太子死因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昭明太子(蕭統)死時幾歲﹖
31歲而卒
蕭統(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為蕭衍的貴嬪丁令光,又稱丁貴嬪。于天監元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謚號“昭明”,故后世又稱“昭明太子”。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我是第一個哦,望采納
南朝梁文學家、昭明太子蕭統簡介,蕭統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
南朝齊中興元年(501年),蕭統生于襄陽。父親蕭衍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后乘南朝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
天監八年(510年)九月,蕭統于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年十二,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后,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 刑官答應了,于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天監十四年(516年)正月朔旦,梁武帝臨軒,冠太子于太極殿。舊制太子著遠游冠、金蟬翠纓,至是詔加金博山。太子儀態優美,舉止端正,讀書數行并下,過目都記憶下來了。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有的時候作劇韻,都思考一下便出來了,無所點易。帝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素信三寶,遍覽眾經。乃于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諦法義》。
蕭統畫像、塑像普通元年(519年)四月,甘露降于慧義殿,都認為是至德所感。時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普通七年(526年),蕭統因為蠟鵝厭禱事件與父親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蕩舟,落水后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葬安寧陵。有子蕭歡、蕭譽、蕭、蕭譬、蕭鑒。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蕭建立西梁,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廟號高宗。
主要成就 文學 蕭統篤好玄學,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昭明太子集》。亦信道教、術數、佛教,相傳曾為漢傳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
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讀書時,“數行并下,過目皆憶”。他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所以他身邊團結了一大批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經常在一起“討論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薄赌鲜贰繁緜鞣Q“于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p>
政治
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后,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 刑官答應了,于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梁普通年間,由于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蕭統 *** 山水,不好音樂。曾經泛舟后池,番禺侯軌盛稱宜奏女樂。蕭統不答,詠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于色。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后,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后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
個人著作 文選 昭明文選李善注六十卷《昭明文選》是現存編選最早的漢族詩文總集,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余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
蕭統主持的《昭明文選》,主要收錄詩文辭賦,除了少數贊、論、序、述被認為是文學作品外,一般不收經、史、子等學術著作。
選的標準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即情義與辭采內外并茂,偏于一面則不收。蕭統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同學術著作、疏奏應用之文區別開來,反映了當時對文學的特征和范圍的認識日趨明確。后世注本主要有兩種:一是唐顯慶年間李善注本,改分原書30卷為60卷;一是唐開元六年(718)呂延祚進表呈上的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本。近代以來有《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及中華書局以胡刻本斷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詩詞
下列內容記載于《 昭明文選 》,部分創作來源具有爭議。
《三婦艷》
《飲馬長城窟行》
《上林》
《詒明山賓詩》
《玄圃講詩》
《詠同心蓮詩》
《詠彈箏人詩》
《貌雪詩》
《示云麾弟》
《餞庚仲容》
《細言》
《上朝值雪》
散文 人物評價 人物總評
《南史》本傳稱“當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這里,文學風氣之鼎盛,晉朝、宋朝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歷代評價
姚思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錄,太子獨使孝綽集而序之。
孫承恩:睿資天啟,令德夙聞。恭儉自居,仁柔愛人。纂輯辭章,博典籍。潛文梵教,茲其蔽惑。
趙翼:創業之君兼擅才學,曹魏父子固已曠絕百代。其次則齊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
司建平:蕭統,是個很淵博的學者。
軼事典故
古玄圃
“古玄圃”建于齊,改建于梁,是梁昭明太子蕭統私園。太子于園中建亭館、鑿善泉池。邀集各人文學史泛舟湖上。游詠其間,并在此編著《昭明文選》。
顧山紅豆
當時南梁武帝篤信佛教,在國內興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顧山興建的是 "香山觀音禪寺",寺內還建造了一樓閣,名為“文選樓”。太子蕭統代父出家來香山寺,一則為回避宮廷斗爭,二則精心修編文選。一日,太子下山來到當時的集市古塘視察民情。偶見一秀麗的尼姑法號叫慧如的,無意中談及釋家精義,太子見慧如才思敏慧,頓生愛慕之情,跟蹤到草庵,又就釋家經義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談情說愛,但由于一個是太子,一個是尼姑,終難成眷屬,尼姑相思成疾而終。太子聞訊,痛哭不已,含淚種下雙紅豆,并將草庵題名紅豆庵,滿懷相思悲苦離去。此樹歷經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敗成枯樹,但到乾隆年間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長到現代,猶如虬龍老樹了。
衣冠冢太子廟
昭明太子長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愛戴,是因為昭明太子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關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間顆粒無收,在池州百姓發生嚴重的饑荒時,蕭統(昭明太子)目睹這一切,多次上書給皇上,親自安置送糧賑災,才使池州百姓度過劫難。在蕭統逝后,池州百姓哭聲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請來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過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廟。世世代代都供奉著昭明的牌位(稱作“案菩薩”)至今。
昭明釣臺
昭明太子與貴池有著特殊的關系,貴池當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貴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監年間,石城大旱,田地龜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餓蜉遍野。昭明太子聞訊趕來石城,開倉放糧,救濟災民,深受百姓愛戴,頌為救星,視作神靈。
蕭統求雨蕭篁塘
在義西蕭皇塘村一帶的地里勞動,經??梢酝诰虻揭恍┢扑榈拇u瓦。而民間傳說,在很久以前,這一帶經濟曾經較發達、人口眾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溝,就有村莊18個??墒堑搅四媳背牧撼瘯r,天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餓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敗蕭條。
此時梁朝大興佛教,昭明太子蕭統巡視各地,代父親在全國各地選擇地方建造寺廟。這一天他來到義烏,聽人說義西大旱又生瘟疫。他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義西賑災。
他從吳店經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見百姓紛紛外逃謀生,一路上他費盡口舌勸說百姓回鄉居住。當他來到蕭皇塘一帶,只見十室九不全,村民個個有病色,已無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糧賑災,然后又親自進山尋找草藥。他不顧山路崎嶇陡峭,荊棘遍野,為此他還扭傷了腳。經過眾人一起艱辛的努力,他們找到了治療瘟疫的藥?;卮搴笏钟H自為村民們熬藥送藥。村民服藥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與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圓塘邊筑壇做法事,親自誦經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開始轉陰,但雨還是不見下來。他覺得可能上蒼怪他不誠心,又向村民打聽是否有更清靜的地方,村民說覆釜巖景色雄奇,清靜秀麗。
他一聽不顧腳痛,拖著傷腳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顧不上欣賞沿途美景,一口氣登上巖頂。站在山頂,但見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條人工開鑿的石徑通巖頂,再無他途可攀。腳下辟峰村落盡收眼中,崖邊幽竹秀木,清風徐徐,頓感心曠神怡。蕭統不由贊嘆道:“真是孤峰獨秀,佛門圣地?!庇谑撬凸蛟趲r頭誦經求雨,老天終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見18莊人煙稀少,就動員幸存者搬遷集中居住,他還親自為村民選擇安家之所,規劃村子布局。從清朝光緒23年繪制流傳至今的蕭皇塘村陽宅圖看,該村仍顯得錯落有致,布局美觀合理。
村民們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巖筑廟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巖改名為蕭皇巖,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稱為蕭皇塘。
昭明太子讀書處
蕭統鎮江招隱山讀書臺據清乾隆《烏青鎮志》記載,梁天監二年(503年),蕭統曾隨老師沈約來烏鎮讀書,并建有書館一座。后來,書館塌毀,遺跡殘存。
古池州城秀山門
秀山門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門。歷史上秀山門,是宋朝池州太守為紀念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將原城西秋浦門易名秀山門。
襄陽古城昭明臺
昭明臺是襄陽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襄陽古城正中。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昭明臺為襄陽標志性建筑。史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p>
蕭統讀書招隱山
鎮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隱山,山上有一處坐北朝南的三間平房,窗明幾凈。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澗。這就是梁太子蕭統的讀書臺。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梁武帝蕭衍
母親:貴嬪丁令光
兄弟
二弟豫章王蕭綜,字世謙,豫章郡王
三弟梁簡文帝蕭綱,字世贊,晉安郡王→皇太子→皇帝,謚簡文皇帝
四弟南康簡王蕭績,字世謹,南康郡王,謚簡王
五弟廬陵威王蕭續,字世,廬陵郡王,謚威王
六弟邵陵攜王蕭綸,字世調,邵陵郡王,謚攜王/忠壯王
七弟梁元帝蕭繹,字世誠,湘東郡王→皇帝,謚孝元皇帝
八弟武陵王蕭紀,字世詢,武陵郡王,謚貞獻王
妻子
太子妃蔡氏,即蔡皇后,生子蕭歡。初謚敬皇后,后改謚為昭德皇后。
兒子
長子蕭歡:字孟孫。初被梁武帝封為華容公,父親蕭統死后,進封為豫章王,534年去世,謚號安。其子蕭棟即位后,追尊其為安皇帝。
次子蕭譽:字重孫。普通二年被梁武帝封為封枝江縣公。中大通三年改封河東王。550年被叔父蕭繹殺死。
三子蕭:字理孫。中大通三年被梁武帝封為岳陽王。549年被叔父蕭繹擊敗,逃亡西魏,西魏封其為梁王。西魏再于555年立其為梁帝,于562年去世。
四子蕭譬:武昌王。
五子蕭:義陽王。
女兒
廬陵長公主蕭氏,夫王漩,王琳之孫,王錫之子。
孫女
宣成公主蕭氏,三子蕭之女,下嫁蔡大寶次子蔡延壽。
史料記載
《南史》
《梁書》
《資治通鑒》
墓葬紀念
昭明太子墓
南京棲霞獅子沖南朝大墓為2013年發現的兩座罕見的帶有明確紀年的大型南朝磚印壁畫墓,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墓室曾遭嚴重盜毀,墓主推測為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蕭統及其生母丁貴嬪。但由于種種原因,墓室發掘工作還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被國家文物局下令回填了。
根據出土文物,考古工作者雖然因為專家教授與民間愛好者或錯過最佳搶救性發掘時間,但正式排除了獅子沖南朝大墓是陳文帝永寧陵的可能性,而認為墓主極有可能為梁昭明太子蕭統及其母丁貴嬪。
昭明太子是怎樣一個人?
人物評價
總評
《南史》本傳稱“當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這里,文學風氣之鼎盛,晉朝、宋朝以來從來沒有過的?!?/p>
歷代評價
姚思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錄,太子獨使孝綽集而序之。
孫承恩:睿資天啟,令德夙聞。恭儉自居,仁柔愛人。纂輯辭章,博渉典籍。潛文梵教,茲其蔽惑。
趙翼:創業之君兼擅才學,曹魏父子固已曠絕百代。其次則齊梁二朝,亦不可及也?!潦捔焊缸娱g,尤為獨擅千古。
司建平:蕭統,是個很淵博的學者。
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祖籍江蘇武進)人。南朝梁代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丁貴嬪(丁令光)。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謚號“昭明”,葬安寧陵,故后世稱其為“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蕭詧建立西梁,又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廟號高宗。曾主持編撰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人物生平
南朝齊中興元年(501年),蕭統生于襄陽。父親蕭衍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后乘南朝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
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
天監八年(510年)九月,蕭統于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年十二,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后,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 刑官答應了,于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天監十四年(516年)正月朔旦,梁武帝臨軒,冠太子于太極殿。舊制太子著遠游冠、金蟬翠緌纓,至是詔加金博山。太子儀態優美,舉止端正,讀書數行并下,過目都記憶下來了。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有的時候作劇韻,都思考一下便出來了,無所點易。帝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素信三寶,遍覽眾經。乃于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諦法義》。
普通元年(519年)四月,甘露降于慧義殿,都認為是至德所感。時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普通七年(526年),蕭統因為蠟鵝厭禱事件與父親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蕩舟,落水后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葬安寧陵。有子蕭歡、蕭譽、蕭詧、蕭譬、蕭鑒。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蕭詧建立西梁,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廟號高宗。
簡介一下昭明太子?
蕭統(501-531)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南蘭陵人。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立為太子,未即帝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學之士,編集《文選》三十卷,對后代文學頗有影響。原有集,已散佚,后人集有《昭明太子集》。
《梁書》列傳第二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高祖長子也。母曰丁貴嬪。初,高祖未有男,義師起,太子以齊中興元年九月生于襄陽。高祖既受禪,有司奏立儲副,高祖以天下始定,百度多闕,未之許也。群臣固請,天監元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子。時太子年幼,依舊居于內,拜東宮官屬文武,皆入直永福省。
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東宮。太子性仁孝,自出宮,恒思戀不樂。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還宮。八年九月,于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臨軒,冠太子于太極殿。舊制,太子著遠游冠,金蟬翠緌纓;至是,詔加金博山。
太子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蛎鲃№嵸x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高祖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崇信三寶,遍覽眾經。乃于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談論不絕。太子自立三諦、法身義,并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義殿,咸以為至德所感焉。
三年十一月,始興王憺薨。舊事,以東宮禮絕傍親,書翰并依常儀。太子意以為疑,命仆射劉孝綽議其事。孝綽議曰:“案張鏡撰《東宮儀記》,稱‘三朝發哀者,逾月不舉樂;鼓吹寢奏,服限亦然’。尋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雖可奪,情豈無悲?鐃歌輟奏,良亦為此。既有悲情,宜稱兼慕,卒哭之后,依常舉樂,稱悲竟,此理例相符。謂猶應稱兼慕,至卒哭。”仆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陸襄并同孝綽議。太子令曰:“張鏡《儀記》云‘依《士禮》,終服月稱慕悼’。又云‘凡三朝發哀者,逾月不舉樂’。劉仆射議,云‘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雖可奪,情豈無悲,卒哭之后,依常舉樂,稱悲竟,此理例相符’。尋情悲之說,非止卒哭之后,緣情為論,此自難一也。用張鏡之舉樂,棄張鏡之稱悲,一鏡之言,取舍有異,此自難二也。陸家令止云‘多歷年所’,恐非事證;雖復累稔所用,意常未安。近亦常經以此問外,由來立意,謂猶應有慕悼之言。張豈不知舉樂為大,稱悲事??;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事為國章;雖情或未安,而禮不可廢。鐃吹軍樂,比之亦然。書疏方之,事則成小,差可緣心。聲樂自外,書疏自內,樂自他,書自己。劉仆射之議,即情未安。可令諸賢更共詳衷?!彼巨r卿明山賓、步兵校尉朱異議,稱“慕悼之解,宜終服月”。于是令付典書遵用,以為永準。
七年十一月,貴嬪有疾,太子還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帶。及薨,步從喪還宮,至殯,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高祖遣中書舍人顧協宣旨曰:“毀不滅性,圣人之制。《禮》,不勝喪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可即強進飲食?!碧臃铍罚诉M數合。自是至葬,日進麥粥一升。高祖又敕曰:“聞汝所進過少,轉就羸瘵。我比更無余病,正為汝如此,胸中亦圮塞成疾。故應強加饘粥,不使我恒爾懸心?!彪m屢奉敕勸逼,日止一溢,不嘗菜果之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每入朝,士庶見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萬機,內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纖毫必曉,每所奏有謬誤及巧妄,皆即就辯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天下皆稱仁。
性寬和容眾,喜慍不形于色。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恒自討論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閑則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于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性愛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館,與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嘗泛舟后池,番禺侯軌盛稱“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答,詠左思《招隱詩》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侯慚而止。出宮二十余年,不畜聲樂。少時,敕賜太樂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軍北討,京師谷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為小食。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密加振賜。又出主衣綿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貧凍。若死亡無可以斂者,為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色。常以戶口未實,重于勞擾。
吳興郡屢以水災失收,有上言當漕大瀆以瀉浙江。中大通二年春,詔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節,發吳郡、吳興、義興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伏聞當發王弁等上東三郡民丁,開漕溝渠,導泄震澤,使吳興一境,無復水災,誠矜恤之至仁,經略之遠旨。暫勞永逸,必獲后利。未萌難睹,竊有愚懷。所聞吳興累年失收,民頗流移。吳郡十城,亦不全熟。唯義興去秋有稔,復非常役之民。即日東境谷稼猶貴,劫盜屢起,在所有司,不皆聞奏。今征戍未歸,強丁疏少,此雖小舉,竊恐難合,吏一呼門,動為民蠹。又出丁之處,遠近不一,比得齊集,已妨蠶農。去年稱為豊歲,公私未能足食;如復今茲失業,慮恐為弊更深。且草竊多伺候民間虛實,若善人從役,則抄盜彌增,吳興未受其益,內地已罹其弊。不審可得權停此功,待優實以不?圣心垂矜黎庶,神量久已有在。臣意見庸淺,不識事宜,茍有愚心,愿得上啟?!备咦鎯炘t以喻焉。
太子孝謹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門開。東宮雖燕居內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臺。宿被召當入,危坐達旦。
三年三月,寢疾??仲O高祖憂,敕參問,輒自力手書啟。及稍篤,左右欲啟聞,猶不許,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惡”,因便嗚咽。四月乙巳薨,時年三十一。高祖幸東宮,臨哭盡哀。詔斂以袞冕。謚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寧陵。詔司徒左長史王筠為哀冊文曰:
蜃輅俄軒,龍驂跼步;羽翿前驅,云旗北御?;实郯Ю^明之寢耀,痛嗣德之殂芳;御武帳而凄慟,臨甲觀而增傷。式稽令典,載揚鴻烈;詔撰德于旌旒,永傳徽于舞綴。其辭曰:
式載明兩,實惟少陽;既稱上嗣,且曰元良。儀天比峻,儷景騰光;奏祀延福,守器傳芳。睿哲膺期,旦暮斯在;外弘莊肅,內含和愷。識洞機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寬綽居心,溫恭成性,循時孝友,率由嚴敬。咸有種德,惠和齊圣;三善遞宣,萬國同慶。
軒緯掩精,陰犧弛極;纏哀在疚,殷憂銜恤。孺泣無時,蔬饘不溢;禫遵逾月,哀號未畢。實惟監撫,亦嗣郊禋;問安肅肅,視膳恂恂。金華玉璪,玄駟班輪;隆家干國,主祭安民。光奉成務,萬機是理;矜慎庶獄,勤恤關市。誠存隱惻,容無慍喜;殷勤博施,綢繆恩紀。
爰初敬業,離經斷句;奠爵崇師,卑躬待傅。寧資導習,匪勞審諭;博約是司,時敏斯務。辨究空微,思探幾賾;馳神圖緯,研精爻畫。沈吟典禮,優游方冊;饜飫膏腴,含咀肴核。括囊流略,包舉藝文;遍該緗素,殫極丘墳。績帙充積,儒墨區分;瞻河闡訓,望魯揚芬。吟詠性靈,豈惟薄伎;屬詞婉約,緣情綺靡。字無點竄,筆不停紙;壯思泉流,清章云委。
總覽時才,網羅英茂;學窮優洽,辭歸繁富。或擅談叢,或稱文囿;四友推德,七子慚秀。望苑招賢,華池愛客;托乘同舟,連輿接席。摛文扌炎藻,飛纻泛干;恩隆置醴,賞逾賜璧?;诊L遐被,盛業日新;仁器非重,德輶易遵。澤流兆庶,福降百神;四方慕義,天下歸仁。
云物告徵,祲沴褰象;星霾恒耀,山頹朽壤。靈儀上賓,德音長往;具僚無廕,諮承安仰。嗚呼哀哉!
皇情悼愍,切心纏痛;胤嗣長號,跗萼增慟。慕結親游,悲動氓眾;憂若殄邦,懼同折棟。嗚呼哀哉!
首夏司開,麥秋紀節;容衛徒警,菁華委絕。書幌空張,談筵罷設;虛饋饣蒙饛,孤燈翳翳。嗚呼哀哉!
簡辰請日,筮合龜貞。幽埏夙啟,玄宮獻成。武校齊列,文物增明。昔游漳滏,賓從無聲;今歸郊郭,徒御相驚。嗚呼哀哉!
背絳闕以遠徂,轥青門而徐轉;指馳道而詎前,望國都而不踐。陵修阪之威夷,溯平原之悠緬;驥蹀足以酸嘶,挽凄鏘而流泫。嗚呼哀哉!
混哀音于簫籟,變愁容于天日;雖夏木之森陰,返寒林之蕭瑟。既將反而復疑,如有求而遂失;謂天地其無心,遽永潛于容質。嗚呼哀哉!
即玄宮之冥漠,安神寢之清飐;傳聲華于懋典,觀德業于徽謚。懸忠貞于日月,播鴻名于天地;惟小臣之紀言,實含毫而無愧。嗚呼哀哉!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師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聞喪皆慟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誥文言,為《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為《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哀太子大器,字仁宗,太宗嫡長子也。普通四年五月丁酉生。中大通四年,封宣城郡王,食邑二千戶。尋為侍中、中衛將軍,給鼓吹一部。大同四年,授使持節、都督揚、徐二州諸軍事、中軍大將軍、揚州刺史,侍中如故。
太清二年十月,侯景寇京邑,敕太子為臺內大都督。三年五月,太宗即位。六月丁亥,立為皇太子。大寶二年八月,賊景廢太宗,將害太子,時賊黨稱景命召太子,太子方講《老子》,將欲下床,而刑人掩至。太子顏色不變,徐曰:“久知此事,嗟其晚耳?!毙陶哂砸聨Ыg之。太子曰:“此不能見殺?!蹦酥赶祹じ拖吕K,命取絞之而絕,時年二十八。
太子性寬和,兼神用端嶷,在于賊手,每不屈意。初,侯景西上,攜太子同行,及其敗歸,部伍不復整肅,太子所乘船居后,不及賊眾,左右心腹并勸因此入北。太子曰:“家國喪敗,志不圖生;主上蒙塵,寧忍違離?吾今逃匿,乃是叛父,非謂避賊?!北闾殂豇Q咽,令即前進。賊以太子有器度,每常憚之,恐為后患,故先及禍。承圣元年四月,追謚哀太子。
愍懷太子方矩,字德規,世祖第四子也。初封南安縣侯,隨世祖在荊鎮。太清初,為使持節、督湘、郢、桂、寧、成、合、羅七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湘州刺史。尋征為侍中、中衛將軍,給鼓吹一部。世祖承制,拜王太子,改名元良。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立為皇太子。及西魏師陷荊城,太子與世祖同為魏人所害。
太子聰穎,頗有世祖風,而兇暴猜忌。敬帝承制,追謚愍懷太子。
陳吏部書姚察曰:孟軻有言:“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比裟瞬家马f帶之士,在于畎畝之中,終日為之,其利亦已博矣。況乎處重明之位,居正體之尊,克念無怠,烝烝以孝。大舜之德,其何遠之有哉!
昭明讀書招隱山
鎮江的南郊,有座山叫招隱山,山上有一處坐北朝南的三間小平房,窗明幾凈。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澗。這就是昭明太子讀書臺。昭明太子怎么放著九五之尊的帝王不做,跑到深山幽林、杳無人煙的招隱寺來讀書呢?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叫蕭統。傳說他自幼就喜愛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到了十幾歲,已經是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了。他在宮里什么事都不問,只知道埋頭讀書,再好的東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宮里,光藏書就有三萬卷,但他還不滿足,成天纏住梁武帝,要走出建康城,遍找讀書處,讀一輩子書,做一輩子學問。梁武帝可不是這樣想的,他想叫兒子繼承皇位,安邦定國??墒钦衙魈悠筒幌矚g做皇帝。梁武帝愛子心切,沒法子,只好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昭明太子離開建康城,頭一站就到了揚州。他在揚州,看到一處地方,雖然離城較近,但竹林茂盛,繁花似錦,還算清雅,就在這里造了一座文選樓。然后又沿江向東,到了常熟。他看到常熟的虞山,風景秀麗,怪石林立,也覺得不錯。最后,到了鎮江。
在鎮江,他找到了遠離城市的招隱山。剛進山里,他就被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下去,一峰靠一峰,一山連一山,山里有山,山外還有山,峰巒疊嶂,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幽靜得很。他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這里造房起屋,讀書選文。
昭明太子剛到招隱山,山上只有幾間東倒西歪的破房子,這是東晉末年音樂家戴颙在這里隱居時留下來的。除了這破房子外,這里什么也沒有。就連吃水還要從山下的珍珠泉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挑。梁武帝知道以后,心疼得要命,就派了不少宮娥彩女、太監侍從,帶著珍珠寶玩和山珍海味來到招隱山。梁武帝的意思,是招隱山太荒涼了,送些珍珠寶玩,可以讓昭明太子鑒賞把玩,散散心;派些太監、宮娥,一來可以多一些人侍候太子,二來還可以讓那些宮娥彩女為太子吹簫彈琴,唱歌跳舞,解解悶。哪曉得,昭明太子什么都不要,對派來的大臣說:“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敝涣粝掳藗€太監,并且叫大臣回稟梁武帝:“父王如果痛惜孩兒,只要把東宮的三萬藏書運來就夠了?!?/p>
昭明太子一心撲在該書上,哪有什么閑情雅致去欣賞歌舞,把玩古董呢?只是,不看歌舞,不玩古董可以,沒有水吃卻難了。
一天夜里,昭明太子正在一盞青油燈下專心致志地看書,忽然聽得外面有響聲,像是刮風,又像是什么東西在吼叫,他就走出門外,順著有聲響的方向朝前走。那時候的招隱山,峰奇山險、峭壁懸崖,一條羊腸小道,高高低低,坑坑涯涯。走起來,深一腳,淺一腳,一腳踏空,就會摔到山下的深洞里去。昭明太子想看個究竟,不顧險阻,還是一個勁地走去。他走呀走的,突然停了下來。他在月光下,清清楚楚地看見有兩只大老虎趴在地下扒土。他嚇了一跳,不敢再向前走了。他定定神,再向前望望,連老虎的影子都沒有。只看見從地下冒出來一條像白線一樣的東西,這條白線越來越粗,越來越長,還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他連忙走到近處一看,原來是泉水,他高興得不得了。打那時候起,山上就有了泉水,因為是老虎扒出來的,所以叫“虎跑泉”。
又有一天夜晚,昭明太子看書看累了,就站在門外,伸伸腰,蹬蹬腿,舒舒筋骨。突然,看到山上有幾個頭戴黃冠,身穿白衣的姑娘,在樹叢里轉來轉去。他心里很奇怪,父皇派來的宮娥彩女早就打發走了,哪里來的年輕姑娘呢?她就三腳兩步地爬上山去,想看個究竟。哪曉得,等他上了山,眼睛一眨,老母雞變成了鴨,定睛一看,哪有什么白衣姑娘,原來是幾株又大又高的樹,開著雪白金黃的花,香噴噴,水靈靈的,著實好看咧!據說這種花叫玉蕊花,是天上的仙花,幾百年才開一次花,可惜這種花到唐代末年就杳無蹤影了。后人為了紀念她,就在這里蓋起一座“玉蕊亭”,離玉蕊亭不遠的地方還有一處“玉蕊仙蹤堂”遺跡。
過了幾個月,讀書臺造好了。在讀書臺邊,還造了一座雕欄畫柱、寬敞明亮的五開間小客廳,起名叫“增華閣”。傳說舉世聞名的《昭明文選》,就是在這里編纂成功的。房子造好后,昭明太子整天和當時一班文人:沈約、庾信、鐘嶸在增華閣里讀書談心,編選文章。那時候,《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已經在鎮江城里的彌陀寺出家當了和尚,昭明太子時常把他請到招隱山,當面求教。他還常常在山下的聽鸝山房,接待四面八方來訪的文人。
他在山上住了十一年,終于編成洋洋灑灑三十卷的文選稿本。據說由于他勞累過度,不到三十歲,雙目就失明了,三十一歲過早地離開了人間。他身邊的八個太監相繼死去,死后,葬在附近的一個山洞里,當地人稱它為“八公洞”。直到現在,在招隱山上的昭明太子讀書臺,還保存著一塊當年昭明太子讀書的石案,上面鐫刻著八個大字:“普通元年、歲在庚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