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死時多少歲,晏嬰年齡
大家好,關(guān)于晏嬰死時多少歲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晏嬰年齡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晏嬰資料(50字以內(nèi))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以生活節(jié)儉,謙恭下士著稱。據(jù)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晏子活了多少年?
晏子
名嬰字平仲,萊之夷維(今山東濰坊市高密)人,春秋齊國名相。據(jù)專家考證,他活到95歲(前595-500年)。
晏子使楚的主人公“晏嬰”,晏嬰的簡介
一、足智多謀,治理東阿
晏嬰(?——公元前500年),高不滿六尺,心雄萬夫。字平仲,又稱晏平仲,世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公元前556年,晏弱死后,晏嬰繼任為上大夫。輔佐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以賢智名聞于諸侯。他一生尚儉惡侈,反對貪污腐敗,主張善政治國,勵志圖強。晏嬰的賢智,還表現(xiàn)于他的忠誠耿直,強諫直言。乃至司馬遷感慨道:假如晏嬰還在世的話,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個仆人,也是我高興和向往的啊!
春秋時期,齊國名臣晏子受命治理東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實地調(diào)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親自指揮修筑道路,開墾荒地,維護社會治安,凈化民俗民風,懲治懶人惡人,處事不卑不亢……經(jīng)過三年的精心治理,東阿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百姓樂業(yè),一派興旺景象。而此時,許多佞人四處告狀,訴晏子治理不力,沒有政績,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于是,召見晏子數(shù)落說:我以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東阿,可你越治越亂,實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職務(wù)。晏子沒有強辯,而是請求齊景公再給他一次機會去治理東阿,如若治理不好,甘愿為此而死。景公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
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懲治懶人惡人,決獄斷案,袒護豪強,甚至營私舞弊、欺上瞞下,但贊譽之聲卻傳遍了全國,景公聽到一片頌揚聲,便親自迎接晏子,并對他祝賀道:您將東阿治理得很好啊!晏子回答說:過去我治理東阿,堵住小路,關(guān)緊后門,邪民很不高興;我獎勵勤儉孝悌的人,懲罰小偷壞人,懶民很不高興;我斷案不偏袒豪強,豪強很不高興。您左右的人求我辦事,合法我就辦,不合法就拒絕,您的左右很不高興;我侍奉權(quán)貴不超過禮的規(guī)定,權(quán)貴們也不高興。邪民、懶民、豪強這三邪在外邊說我的壞話,您的左右和權(quán)貴這二讒在里邊進我的讒言,三年內(nèi)壞話就灌滿了您的耳朵。后來我小心地改變了政策,不堵小路,不關(guān)后門,邪民很高興;不獎勵勤儉孝悌的人,不懲罰小偷壞人,懶民很高興;斷案時討好豪強,豪強們很高興;您的左右求我辦事,我一概答應(yīng),您的左右很高興;侍奉權(quán)貴超出了禮的規(guī)定,權(quán)貴們很高興。于是三邪在外邊說我的好話,二讒在里邊也說我的好話,三年內(nèi)好話就灌滿了您的耳朵。其實,我過去招致指責的行為才是應(yīng)該獎賞的,我現(xiàn)在招致獎賞的行為正是應(yīng)該懲罰的。所以,您的獎賞我不敢接受。說完,拜了又拜,便要離去。
景公趕快向晏子道歉說:您還是繼續(xù)盡力治理好東阿吧!我就不再干涉了。從此,景公對晏子更加信任,并把更大的職權(quán)交在了晏子的手里。
從上面這個故事中,我們只少可以看出三點。第一是齊王一人說了算,缺少嚴謹?shù)脑u價機制,即使有左右大臣參議,也是少數(shù)人的意見,沒有能夠充分體現(xiàn)民意;第二是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齊王看似是根據(jù)公論下的結(jié)論,但因缺乏深入調(diào)查,被饞言所害。晏子成績斐然時被評為不稱職,成績平平時卻被評為優(yōu)秀。第三是合乎仁義道德的政策頂不住巨大的壓力,被迫向潛規(guī)則轉(zhuǎn)變。這三個要點構(gòu)成了一個堪稱經(jīng)典的制度變遷模型,這是歷史的幽默,也是對歷史的嘲弄。
晏子在第一個三年的治理中,老百姓還是要納稅,但是有得吃,有得穿,晏子納的是合理的稅,老百姓們交的是心甘情愿,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評,卻失去官場上伙伴的支持和傳達。因此,也得不到齊景公的認可。
而晏子在第二個三年的治理中,卻換了一個做法。老百姓照樣納稅,然而稅卻大大的增加了,使老百姓交過稅之后,已經(jīng)沒有剩余的了,一至于一半的人挨餓,然而卻大大的填飽了晏子官場上的伙伴。
其實,這就像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鏈一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為吃淤泥。老百姓是蝦米,靠泥土中的微生物生活。晏子官場上的伙伴是小魚,靠百姓生活。然而,蝦米的生長繁殖速度是固定的,吃的只要不過分,不超過蝦米繁殖的速度以及數(shù)量,那么這個食物照樣可以維持下去,而這也是合理的。孟子所謂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治于人者食(音飼,喂養(yǎng)之意)人,治人者食于人,就包含了這個意思。
正因為晏子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他在第一次治理東阿國時,是一種現(xiàn)象,而在第二次治理阿東國時,又是另一種現(xiàn)象,用這兩種現(xiàn)象為齊景公做一下比較,以小喻大,告誡齊景公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則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晏子把關(guān)系著治政好壞的人分成了兩類,以此來告訴劉景公應(yīng)該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既沒有惹怒齊景公,也達到了他預(yù)期想要的效果,讓齊景公明白治理國家就如判斷一個人一樣。判斷一個人是否忠誠、賢能,不能憑個人好惡,道聽途說,而應(yīng)客觀公正、準確評價,才能慧眼識才、知人善任。
二、巧施陰謀,借桃殺人
公元前7世紀時的中國,諸侯國并列。當時齊國有三位武士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三人英勇善戰(zhàn),被人們稱為三勇士,很受齊國景公的寵愛。久而久之,這三位勇士自恃功高過人,于是傲慢狂妄起來,別說頂撞一般大臣,就是景公也敢頂撞。因為他們勇武過人,但又沒有什么頭腦,對國君也不夠忠誠,萬一受人利用教唆,則必成大患。
齊國的相國晏嬰眼見惡勢力擴張,內(nèi)心十分擔憂。為了國家的安定,晏嬰決定尋找機會除掉這三個勇士。可是乃是一介書生,怎樣才能殺掉景公信任的三個武士呢?有一天,齊國的鄰國魯國的國王來訪,齊國國王在王宮設(shè)宴款待他們一行。晏嬰、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嬰見三勇士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進行到一半,晏嬰上前奏請景公,讓他到景公的花園里摘些桃子來宴請貴客,國王同意了。于是晏嬰到王宮后面的花園里摘了六個桃子回來。這六個桃子,兩國國君各吃了一個,兩國的相國各吃了一個,最后剩下兩個桃子。景公把他們?nèi)齻€宣上來,然后叫奴役用盤子端出兩個鮮桃給他們,并對他們說:三位愛卿,你們都是寡人深愛的大力士,寡人想獎賞你們,可是今日奴役們在后花園里摘桃子,只有兩顆,寡人想把它們獎賞給你們?nèi)齻€其中功勞最大的兩個人,你們開始比自己的功勞吧!
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剛說完,勇士公孫捷首先站出來說:從前我陪國王打獵時,曾親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國王的圍,這算不算功勞大?晏嬰說:這個功勞大,應(yīng)該受賞賜。于是,國王賞給公孫捷一只桃,公孫捷立即露出得意的笑容。
田開疆趕牛
三勇士中的第二位勇士田開疆見狀,搶著站起來說:打虎不算什么,當年主公被敵軍圍困,我一人手持兵器兩次打退敵軍,才救出主公。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自吃一個鮮桃,不與別人分吃一個!國王聽了,覺得他說得很對,于是把剩下的桃賜給了第二位勇士。
這時,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古冶子坐不住了。上前說:我曾經(jīng)跟隨君王渡過黃河,一只黿魚咬住左驂馬,把它拖進砥柱山下的漩渦里,我就潛入河水下面,逆流追出百步遠,又順流追趕了幾里遠,擒獲黿魚而殺死它。左手抓住左驂馬的尾巴,右手提著黿魚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渡口的船夫都說:‘黃河水神出來了!’他們仔細一看,原來是我舉起的黿魚頭。像我這樣中流砥柱的功勞,也可以單獨吃一個鮮桃,不與別人分吃一個!國王無奈,安慰他說:你的功勞確實很大,可是你說得太遲,桃子已經(jīng)沒有了,下次再賞賜你。
田開疆聽不下去,覺得自己為國征戰(zhàn)反倒受了冷落,而且在眾目睽睽下受到侮辱,氣憤之間,當場拔劍自刎而死。第一位勇士公孫捷見狀,也拔出劍來說:我功勞小而受到賞賜,田將軍功高而沒有得到賞賜,這確實不合情理。說話之間,順手一劍也自殺身亡。這時,剩下的勇士田開疆跳出來說:我們?nèi)嗽?jīng)發(fā)誓同生死,今天他們二位已死,我怎么能獨自活著呢?說完,也自殺了。
說話之間,三位勇士都自殺身亡,齊國景公連阻止都來不及,所有的來賓也都嚇得目瞪口呆。晏嬰以他的智慧,僅僅用了兩只桃子,就殺掉了三個英勇的武士,巧妙地除掉了國家的隱患。
通過案例來看,對付這四個人關(guān)鍵在于瓦解他們的同盟,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內(nèi)部之間產(chǎn)生矛盾。性格成功學家楊濱曾說過:生活的矛盾、沖突大部分都源自我們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有些人不管別人怎么激他,他都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去面對對方,不至于落入對方的圈套,而有些人卻經(jīng)不起別人的激將,別人一說他就怒,最終落入了對方設(shè)下的圈套,要后悔也來不及。后者屬于那種不服輸,容易被情緒沖破頭腦,而這種人做事往往容易失敗,因為只要對方巧施陰謀就可以利用他達到目的,甚至是除掉他自己。從以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晏子就是利用三個武將沖動好強的殺死了他們。
在這個故事中,晏嬰之所以能夠以二個桃子殺掉三個武功高手,靠的就是他清楚明白的了解他們?nèi)齻€人性格上的缺陷,完美的利用并他稍施手段便推動了事件的發(fā)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我們遇到強大的對手時,不要與他們硬碰硬,那樣的結(jié)果只能是一敗涂地,而是要知己知彼,巧妙的利用對方的缺陷,便可達到目的。
三、以禮治國,減輕賦稅
晏子生在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出現(xiàn)的時期,他曾做過齊國的相同,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廉政思想,突出表現(xiàn)在愛民的主張上。他強調(diào),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國君對于平民不能奪其財而饑之,勞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嚴聽其獄,痛誅其罪;應(yīng)該體察平民的痛苦,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要散百官之財,施之民。
齊國有一年下雨,連下17天不止,洪澇災(zāi)情嚴重。齊景公對此不聞不問,依舊飲酒作樂日夜相繼,還派人到各地去尋找能歌者。晏子多次奏請救濟災(zāi)民,都被景公拒絕了。晏子把自己家里的糧食分給了災(zāi)民。把車馬、器物等放在路旁供人們隨便使用,徒步前去見景公說:百姓‘凍寒不得短褐,饑餓不得糟糠’,而‘君不恤’,‘民氓百姓,不亦薄乎?’然后,就氣憤地離開了。于是齊景公就下令開倉救濟災(zāi)民。
晏子反對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主張實行善政,減輕賦稅。他大聲疾呼,統(tǒng)治者奢侈腐化,就是與民為仇,其結(jié)果會導致民叛,得罪于民的國君,將遭到民誅。齊景公出游麥丘,問那里的封人,年歲多大?封人告訴他:85歲。景公說:您真長壽啊!您祝福我吧!封人先祝他健康長壽,有益于國家,景公不滿足;再祝他的后代長壽,景公仍不滿足,封人便說:使君無得罪于民。景公聽了不高興,說,只有百姓得罪于君主的,哪有君主得罪于百姓的?晏子在一旁插嘴說:君主錯了,桀紂不是被百姓誅滅的嗎?
齊景公把平陰和槁邑這兩座大城賞給晏子。晏子辭謝說:我們君王喜歡建造宮室,但是百姓的體力是有限的,他們已經(jīng)沒有力氣再負擔這些了;君王喜歡娛樂游玩,喜歡給自己的女人打扮得漂亮一些,百姓已經(jīng)沒有多余的錢財來支付這些了;君王又喜歡用打仗來證明自己的強大,百姓們每天都在為自己能不能活過今天而擔心。讓百姓體力疲憊,錢財耗盡,接近于死亡,這是百姓們最痛恨的!這就是我不敢接受賞賜的原因。景公說:這倒可以,但是,難道君子就不想富有和尊貴嗎?晏子說:我聽說,做臣的先為君王后為自己;先安定國后考慮家;讓君王居尊位,自己隱退在后,怎么不想富有和尊貴呢?景公問:既然這樣,那我該賞賜給你些什么呢?晏子趁機提出在稅收和刑罰方面各答應(yīng)他三個條件作為賞賜。放寬魚鹽方面的稅收,對關(guān)卡和市場只稽查不征稅,種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稅。減輕刑罰,假如是死罪惡就減為判刑,假如是該判刑的就減速為懲罰,假如是該懲罰的就赦免。晏子說:如果主公能夠做到這三條,那就是對臣的最大賞賜了,而且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
在晏子看來:減輕賦稅是人民百姓們十分渴望的,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飯吃,有衣吃;君王不以打仗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強大也是百姓們渴望的,因為只有在沒有硝煙的地方生活才能過得平靜,不用時時擔心,也不必為了擔心自己的親人在戰(zhàn)場上死掉;而君王在再亂用勞動力和財力也是百姓們渴望的。而晏子在這里以百姓們的需要為前提,以禮治國,仗義直言,犯顏直諫,指出了君王荒淫享樂,窮兵黷武,讓百姓們非常討厭;申明了自己先君后己,先國后家的為臣之道;處處為民著想,提出了寬刑省禁,愛民慈眾的具體辦法和要求。不過,最終晏子的意見竟然被齊景公采納了。
古人云:誠于中而形于外。要做到言辭上以禮待人,其核心就是對他人的真誠尊重。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對每個人都以禮相待,這種付出是值得的!關(guān)于以禮治國,以下就讓我們看看晏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尊重國人,以實際行動去感化國人。
一次景公向晏子問及安邦治國之道,晏嬰并沒有馬上回答他,因為晏嬰比誰都清楚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想聽的是對他的肯定,而非是對他的批評。然而,晏嬰又不想說謊話,在百姓面前失了信用。因此,他陪景公一起微服私訪。他們先是到了一家鞋店,景公見買假腳的人很多,買鞋子的人卻很少,大惑不解。后聽店老板說:當前國君動輒處人以刖刑,砍去腳的人只有買假肢,不買鞋的人就少了。一路上景公所見全是低矮破敗的房屋和面黃肌瘦的百姓,還有很多人乞討。景公神色黯然。晏子趁機勸景公施仁政,講述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的道理。就這樣,晏嬰在不失信于民,又在不得罪君王的情況下把實況贊許了齊景公,由此可見,晏嬰的愛國愛民之心。
其次,以身做則,緊受禮法。
自古以來,對于上級的賞賜哪個不是你爭我奪的,甚至是半路攔截也要弄點貢品來。然而就有人以身作則,緊禮法,即使是上級賞賜的也建議上級把他運用在百姓們的身上,而這個人就是大家熟知的晏子。
第三,時常提醒君王緊守禮法,才能治國。
一次,齊景公舉行酒宴,飲到高興處,便對大臣們說:各位痛快地飲酒,不要拘束君臣禮節(jié)!然而,晏嬰?yún)s違背了齊景公的意思,勸說齊景公,然而齊景公并沒有聽從,最后晏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齊景公懂得了沒禮法的國家就像是一盤散法,無法凝聚。
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能夠為了百姓的安穩(wěn),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和君王過不去的,而晏子就是其中的一個,其的膽量、謀略令無數(shù)人為之嘆服!
四、不辱使命,雄辯四方
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中,作者史馬遷記載了一位機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紀齊國的晏子。關(guān)于晏子的故事中國廣為流傳,以下就他出使楚國的故事。
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顯示一下楚國的威風。他們知道晏子是個矮個子,就在大門旁邊開了一個小洞,讓晏子從這個小洞進城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招待晏子的官員聽他這么一說,只好請晏子從大門進去。
話都已經(jīng)說到這份上了,楚王還能讓他從小門入嗎?那不是自打嘴巴,給自己侮辱,不得已之下,楚王只有命令人把大門打開,讓晏子從大門入。
楚王為了侮辱晏子,讓晏子從小門入,想看看晏子氣惱卻又不能發(fā)作的窘樣,可是晏子卻令他失望了,只是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xiàn)在是出使楚國,不應(yīng)該走狗門。當楚王見到晏子矮小,就嘲笑齊國沒人,晏子卻巧妙的回答說:出使什么樣的國,派什么樣的人,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國來了。巧妙的回擊楚王說楚國是下等國。
晏子進去以后,就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是因為齊國再沒有別人,才派你來的嗎?
晏子出使
晏子回答說:您這是什么話!單是我們齊國首都臨淄,就有七八千戶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張開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匯集成一場大雨,人擠得肩膀挨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您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接著問: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派你出訪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們齊國派使節(jié)出訪很有講究,對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們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對那些愚蠢無能的使臣,就派他們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國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國來了。晏子的話使本打算要戲弄他的楚國君臣們面面相覷,半天說不出話來。
在這次出訪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子要來,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xiàn)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
侍臣回答說:等晏子來的時候,我叫兩個士兵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綁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說:‘齊國人。’大王再問:‘為什么要綁他?’士兵就說:‘因為他偷了東西’。楚王覺得這是一個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種方法布置。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設(shè)宴招待他。正在飲酒的時候,兩名士兵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士兵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
楚王故意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東西的嗎?
晏子從席上站起來,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聽說,有一種埴物,長在齊國就可以結(jié)出很好吃的果實,長在楚國,盡管它的枝葉看起來與長在齊國一樣,但結(jié)出的果子卻很難吃。之所以會這樣,是水土不同的緣故。現(xiàn)在,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學會了偷盜,是不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得善于偷盜啊?
對于一個平凡的人來說,這樣的說辭會使對方馬上困窘的不知所措,然而面對這一情景不是平凡人,而是不平凡的晏子。晏子不慌不忙的用一種植物巧妙的回擊了楚王,說楚國的水土不好,反之就是說楚王治國無道。就這樣晏子再一次躲過了晏子的侮辱。
楚王聽了晏子一番反駁,苦笑著承認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有一首詩形容農(nóng)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讀書的人,希望一日能夠高中;經(jīng)商的人,希望財源滾滾。因此,他們?yōu)榱烁髯缘哪繕撕屠娌活櫼磺械南蚯皶r,甚至碰的頭破血流也再所不惜。如果這時候懂得以退為進,轉(zhuǎn)個彎、繞個路,世界還是一樣會有其它更寬廣的空間,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所以,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處事,必須要能謙恭禮讓,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yè),必須要懂得以退為進。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發(fā)更大的動能;空氣越經(jīng)壓縮,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軍人作戰(zhàn),有時候要迂回繞道,轉(zhuǎn)彎前進,才能勝利;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須低頭不匍匐前進,才能成功。而在上面的故事中,晏子就是采用這種手法對楚王給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在談笑風生間,揮酒自如,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既不長對方志氣,又利用對方無禮的玩笑以退為進,使辱人者自辱,這也可以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機智。司馬遷曾經(jīng)說過: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司馬遷對晏子如此忻慕,甚至甘愿為他作和執(zhí)鞭的奴仆,可以想見晏子的為人。
五、清廉儉約,屢拒賞賜
《史記 管晏列傳》中記載: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主貴族憑借其世卿世祿的特權(quán),生活極端腐朽墮落,奢侈之風盛行。晏嬰雖然身為輔相,卻大力倡導儉樸節(jié)約,而且身體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并以[廉節(jié)儉為齊人所稱道。
晏嬰平時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過是把衣服和帽子洗干凈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國或參加盛典時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每日粗茶淡飯,正餐也不過是糙米飯,只有一葷素兩個菜。據(jù)記載,一天,晏嬰正要吃午飯,齊景公派人來見他,晏嬰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來人共進午餐。景公知道這件事后,感嘆地說:相國家里竟然如此清貧!說完,立即命人給晏嬰送去黃金千兩,以供他接待客人的開支。不料晏嬰不愿接受,叫來人帶回。景公命人再送,他還是執(zhí)意不肯收下,當景公命人第三次送來時,晏嬰對來人說:請稟報大王,我并不貧困。大王給我的俸祿,不僅足夠我供養(yǎng)家人、接待客人之用,還可以用來接濟窮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額外的賞賜了!來人非常為難地對晏嬰說:相國,我也是奉命辦事,您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去回報大王呢?晏嬰想了想說: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進宮,讓我當面向大王辭謝。
晏嬰見了景公,首先感謝他對自己的厚愛,生怕景公再堅持,便先向景公說:作為一名臣子,將國君的賞賜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奸臣是不這樣干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來,那就變成一個裝東西的箱子,仁義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上對不起國君,下對不起百姓,只干守財奴的事,聰明的人是不會干的。所以,請您千萬不要再賞n臣下了。景公不解,問:想當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賞的五百個村莊嗎?你晏嬰為什么要推辭呢?晏嬰便以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的話相對答,并認為自己雖然愚笨,但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可能是正確的。景公見他把話說到如此地步,也只好作罷。
晏嬰平時上朝,總是乘坐一輛劣馬拉的破舊車子,有時甚至步行。景公知道后,覺得晏嬰乘坐的車馬與他的身份太不相稱了,便三次派人送去新車駿馬,卻又都被晏嬰所拒絕。景公非常不{興,責問他為何不收,晏嬰說:您讓我管理全國的官吏,我深感責任重大。平時,我反對奢侈浪費,要求他們節(jié)衣縮食,以減輕百姓的負擔。我若乘坐好車好馬,百官們便會上行下效,奢侈之風就會流毒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再也無法禁止了。
晏嬰的相府地處鬧市,卻陰暗狹窄。齊景公提出要為他修造僻靜寬敞的新宅院,但被晏嬰婉拒。齊景公并不死心,趁晏嬰出使他國之際,為他新建了一處豪華的相國府。晏嬰回國之后,馬上從新相府搬回了原來低矮狹小的住處,同時將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給了原來住在那兒的人。
我國有句古話:成由節(jié)儉敗由奢,一個沒有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i一個沒有勤傖節(jié)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個沒有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這一道理,對國家建設(shè)如此,對個人行為同樣如此。而晏子就是秉持著這樣的原則度過了一生。以身作則對于齊景公的賞賜用各種理由推辭,不接受,全心全意為國家著想,為老百姓們著想。不僅如此,晚年的晏嬰,對于齊景公的賞n,不僅不接受,還把自己以前接受的封賞退了回去。景公認為,這在齊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先例,堅決不同意。就這樣,二人推來讓去,但最終齊景公還是被晏嬰說服了,答應(yīng)撤回封賞。晏嬰的一生清廉儉約,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實踐了他所大力倡導的清儉節(jié)約的作風。即便是在臨終之際,仍不忘諄諄告誡家人:喪事要從簡,絕不許厚葬。
晏子的這些言行舉止,抑制了宮室上層的腐化墮落,避免了許多勞民傷財?shù)氖录瑢τ诙糁购透淖儾涣硷L氣起到了積極作用。明代《青州府志》評價說:齊地漢以后尚儉倡廉,與晏子的移俗不無關(guān)系。在晏子的節(jié)儉美德之外,那種與民為伍、體察民情的作風更加值得人們稱贊。
晏子的資料
晏嬰
政治家
晏嬰(?-前500年),字平仲,又稱晏平仲,世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lián)姻,曾預(yù)言齊國政權(quán)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zhàn)國時人搜集有關(guān)他的言行編輯而成。敢于犯顏直諫,糾正國君的錯誤;提倡節(jié)儉并且自己能身體力行。
智諫省刑。因景公濫用刖刑,無數(shù)人被割去了腳,使臨淄城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現(xiàn)象,鞋子很便宜,都賣不出去,假腳很貴,卻買不到,叫做“踴貴履賤”。晏嬰借景公為他遷府之機,機智地向景公進諫,省去了刖刑。
賑濟災(zāi)民。由于齊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而出現(xiàn)了人民勞動所得公室征去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供老小食用。國庫的糧食腐爛生蟲而老百姓受災(zāi)凍餓而死。一年臨淄連降幾天大雨,晏嬰先把自己家中糧食分給災(zāi)民,三次進諫景公開倉濟民。
力行廉潔。晏嬰身為三朝宰相,竟始終過著清貧生活,穿粗衣,吃粗糧,居陋室,騎劣馬,景公給他新房,他拒絕搬遷,給他金銀裘皮、好車好馬,他堅辭不受,景公見他的妻子又老又丑,把女兒賜給他,晏嬰更是婉言謝絕。晏子拒賜成為千古美談。也許正是這樣高尚的品格,才使后來的司馬遷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就是為他執(zhí)鞭架馬,也是心向往之啊!”
晏子是怎么死的
晏子死于山東淄博齊國古城清潔里,根椐歷史從書記載,是病死,享年96歲,埋葬于故宅旁,在漢代為了紀念晏子,學晏子思想,黃帝下旨在全國建了很多晏子墓及晏子廟,供大家祭拜敬仰。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