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蘇軾是寫哪里的,首句是望海望海
今天給各位分享望海蘇軾是寫哪里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首句是望海望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望海樓晚景五絕原文_翻譯及賞析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青山斷處塔層層,隔岸人家喚欲應。江上秋風晚來急,為傳鐘鼓到西興。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喧笑語中。為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宋代·蘇軾《望海樓晚景五絕》 望海樓晚景五絕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
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青山斷處塔層層,隔岸人家喚欲應。
江上秋風晚來急,為傳鐘鼓到西興。
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
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
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喧笑語中。
為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 詠物 , 寫景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海上波濤初來時像一條白線,轉眼在望海樓前就變成雪堆一樣了。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層樓,再來觀看白浪形成的銀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大風吹打雨水斜著飄進望海樓,壯麗的景觀應該用華美的辭句來夸贊。
風雨過后潮水平靜江海碧澄,時時閃過的電光形成紫金般的龍蛇。
青山斷開的地方有層層的塔,隔條江水想要回應對岸人家的呼喚。
傍晚,江上的秋風吹得很急切,為的是把鐘鼓的聲音傳到西興。
夜晚,誰家在望海樓下點燃爐香,玉笙哀怨的的樂曲在剛剛有涼意的時候響起。
有位客人面對秋風在扇子上題詩,祭拜明月讓人無法看見你的晚妝。
沙河上的船燈將山照紅,歌聲鼓聲在笑語中喧響。
問一問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見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頭發散亂。
創作背景 這組詩共五首,作于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當時蘇軾被派往杭州擔任州試的監試。院試余暇,蘇軾得以到鳳凰山上的望海樓閑坐,寫下這五首詩。 賞析
這組詩分別詠江潮、雨電、秋風、雅客、江景,五首各具情韻。其中第二首(“橫風吹雨入樓斜”)曾作為詩歌鑒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湖北卷的語文試題中。
有人認為,蘇軾詩中的“橫風”、“壯觀”(“觀”在這里讀第四聲,不讀第一聲)兩句,寫得不夠好。他既說“應須好句夸”,卻不著一字,一轉便轉入“雨過潮平”了。那樣就是大話說過,沒有下文。
這話雖說不無道理,但蘇軾這樣寫,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寫一組望海樓晚景的詩,眼下還不想騰出筆墨來專寫忽來忽去的橫風橫雨。所以他只說“應須”,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說得上“壯觀”,就須有相應的筆墨著力描寫,老把它放在“晚景”組詩中,是不太合適的,不好安排。
蘇軾寫下這組詩后的第二年,他游覽了有美堂,適逢暴雨,就立即寫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驚人,是一首名作。應了他那“壯觀應須好句夸”的話了。
其實在這首詩中,他的思想有過一段起伏變化。在開頭,他看到一陣橫風橫雨,直撲進望海樓來,很有一股氣勢,使他陡然產生要拿出好句來夸一夸這種“壯觀”的想法,不料這場大雨,來得既急,去得也塊,一眨眼間,風已靜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戲拉開帷幕之時,大鑼大鼓,敲得震天價響,大家以為下面定有一場好戲,誰知演員還沒登場,帷幕便又落下,毫無聲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蘇軾這開頭兩句,正是寫出人們(包括詩人在內)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過以后,向樓外一望,天色暗下來了,潮水穩定地慢慢向上漲,錢塘江浩闊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顏色。遠處還有幾朵雨云未散,不時閃出電光,在天空里劃著名,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猶余雪霜態,未肯十分紅。——宋代·王十朋《紅梅》
紅梅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猶余雪霜態,未肯十分紅。 詠物 , 梅花品格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宋代·趙匡胤《詠初日》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詠物 , 太陽 , 抒懷壯志粉靨金裳。映繡屏認得,舊日蕭娘。翠微高處,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陽。避春祗怕春不遠,望幽徑、偷理秋妝。殢醉鄉。寸心似翦,飄蕩愁觴。 潮腮笑入清霜。斗萬花樣巧,深染蜂黃。露痕千點,自憐舊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聲不到東籬畔,滿城但、風雨凄涼。最斷腸。夜深怨蝶飛狂。——宋代·吳文英《惜黃花慢·菊》
惜黃花慢·菊
粉靨金裳。映繡屏認得,舊日蕭娘。翠微高處,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陽。避春祗怕春不遠,望幽徑、偷理秋妝。殢醉鄉。寸心似翦,飄蕩愁觴。
潮腮笑入清霜。斗萬花樣巧,深染蜂黃。露痕千點,自憐舊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聲不到東籬畔,滿城但、風雨凄涼。最斷腸。夜深怨蝶飛狂。 詠物 , 菊花憂愁
蘇軾簡介 簡單的說下他的重要作品(詞)他的生平 密州出獵和浣溪沙的寫作背景
作家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古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賈誼論》 《石鐘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游》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詩詞賦】 1《赤壁賦》 2《后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后北臺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2《踏青游》 73《玉樓春》
【對聯】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蘇軾書法賞析(20張)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竹石圖》 《枯木怪石圖》
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于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一十五卷,今存。
《江城子 密州出獵》的寫作背景: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愿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
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寫了這首出獵詞。作者在詞中抒發了為國效力疆場、抗擊侵略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作者在《與鮮于子駿書》中曾說:“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指的就是這首詞。
這首詞通過出獵場面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渴望親臨戰場、衛國殺敵、建立功業的豪情壯志。全詞感情奔放,氣概豪邁。
《浣溪沙》詞的寫作背景:元豐元年(1078)徐州發生嚴重春旱,蘇軾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
Help me!望海樓晚景的古詩和解釋.
望海樓晚景(宋·蘇軾)
海上濤頭一線來,
樓前指顧雪成堆。
從今潮上君須上,
更看銀山二十回。?
【注釋】?
(1)望海樓:在杭州鳳凰山上,一名望潮樓。?
(2)指顧:指點顧盼之間,形容時間短暫,猶說須臾,一會兒。?
(3)君須上:上,指上樓。??
【導讀】?
蘇軾《答范夢得書》:“某旬日來,被差本州監試,得閑二十余日,在中和堂望海樓閑坐, 漸覺快適,有詩數首寄去,以發一笑。”所指即這一組詩,此選第一首。此詩描繪錢塘潮的 壯觀景象,氣勢逼人。“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將海潮洶涌迅疾的狀態,描摹 得 十分生動逼真。以“雪”喻浪花,以“銀山”喻潮頭,使人想起作者《念奴嬌·赤壁懷古》 中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幾句。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多面手天才,他在詩、詞、文里所表現出來的豪邁氣象、豐富的思想內容、超逸的藝術風格是歐陽修、梅堯臣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進一步發展的成果,表現 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蘇文今存四千余篇,體裁多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最突出的是具有孟子和戰國縱橫家的雄放馳騁的氣勢及莊子的豐富聯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風格。他在《自評文》中說:“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可謂對其文頗為中肯的 評價。南宋朗曄曾揀選蘇文四百余篇,編成《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是今存最早的蘇文注本。
蘇軾《望海樓晚景(選一)》描寫錢塘江潮詩篇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②。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十二回③。
【注釋】
①望海樓:又名望潮樓,即中和堂東樓,在杭州鳳凰山上,能看到錢塘江潮,是杭州名勝之一。此詩共五首,這里選第一首。
②指顧:指點顧盼之間,形容時間極短。猶言頃刻、須臾。
③十二回:一作“二十回”。
【評析】
錢塘江大潮是舉世聞名的海潮奇觀。特別是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有時是十七日)那一天,海水由杭州灣涌入喇叭形的錢塘江口,與江水相激,形成高達3—5米的潮頭,猶如萬馬奔騰,洶涌而來,發出震天動地的轟鳴聲。潮頭撞擊在錢塘岸上,濺起數十米高的浪花,景象極其雄偉壯觀,這就是著名的錢塘江大潮。古往今來,錢塘潮吸引了無數騷人墨客,激發了他們多少奇妙的藝術靈感,因而寫下了許許多多歌詠錢塘潮的名篇佳作。蘇軾的《望海樓晚景》(之一),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望海樓晚景》這一組詩共有五首絕句,是熙寧五年(1072)八月,蘇軾在監考貢舉時登臨望海樓所作。他在《答范夢得書》中說:“某旬日來,被差本州監試,得閑二十余日,在中和堂望海樓閑坐,漸覺快適,有詩數首寄去,以發一笑。”即是指此。這里選的第一首,描寫的正是錢塘江大潮。
此詩的第一句:“海上濤頭一線來”,寫作者站在望海樓上,極目遠眺海潮在天邊初起的情景。南宋詩人周密在《武林舊事·觀潮》中曾記載:“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明末清初的張岱在《白洋潮》一文中,也有“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這樣的話,可見作者在這里用“一線”來描寫天邊的潮頭,是非常真實而準確的,
可是接下來,作者卻并沒有描寫海潮“際天而來”的具體過程。作者并沒有寫它“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周密)的氣勢,也沒有寫它“海涌銀為廓,江橫玉系腰”(楊萬里)的顏色,更沒有寫它“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潘閬)的轟響。而是將這些統統避開,用“樓前指顧雪成堆”一句,直接寫出潮頭撲到江岸,激起沖天浪花,噴珠濺玉、猶如雪堆的情景。也就是說,第一句寫潮起,第二句已是寫潮終了。
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是因為海潮從天邊涌來的景象不值得寫嗎?當然不是;是作者寫不出來嗎?當然更不是。我們分析,作者這樣寫,可能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前人描寫潮涌的文字已經很多,作者即使變盡方法,刻意描摹,恐怕也很難自出機杼,超出前人的窠臼;二是因為作者寫的畢竟只是一首七言絕句,在這樣短小的篇幅中,即使句句寫涌潮的景象,恐怕也難以說得十分詳盡。所以作者干脆砍掉了這一過程的敘述,造成結構的大幅度的跳躍,把天邊的一線潮頭,一下子引到了讀者的面前。
“指顧”二字似乎是說,在作者指點顧盼的剎那間,潮頭已從天邊撲到腳下,這自然是夸張的寫法。因為盡管海潮涌來時速度可達每秒鐘10米,但從天邊的“濤頭一線”,到樓前的雪浪成堆,這中間也有一個過程,絕不會是轉眼之間的事情。作者用“指顧”二字,顯然是極言潮涌之速;他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造成一種強烈的印象,而不是去作具體的描寫,這就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我們仿佛看到了海潮涌來時那洶涌澎湃、呼嘯奔騰的情景,看到了那“濤似連山噴雪來”(李白)、“頭高數丈觸山回”(劉禹錫)的壁立的潮頭,感到了大自然中那種排山倒海、令人心驚目眩的偉大力量。在這種自由的、創造性的想象中,我們大大豐富了作者提供給我們的畫面,獲得了更強的藝術感受——而使讀者做到這一點,應當說,正是這首詩取得的最大成功!
詩的后兩句,“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十二回”,已經不再是對錢塘江大潮的正面描寫,而是由實寫轉向了虛寫和烘托。他勸告同來的人們,要珍惜每一次觀潮的機會,每當潮起,一定要登上望海樓,來觀賞這壯美如畫的奇景,千萬不要錯過,直到“更看銀山十二回”!字里行間,流溢著對海潮美景的無比熱愛和由衷贊嘆,可謂意篤情深。這種虛處落筆的寫法,不僅沒有削弱全詩的形象性,反而擴大了詩的感情容量,進一步渲染了錢塘海潮之美,使此詩寫得景動人、情亦動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是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山水名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詩最后的“十二回”三字,有的本子作“二十回”,對于究竟應該使用哪種寫法,過去的解釋似乎都不夠充分。例如有的本子說:用“二十回”是“極言其多”,可是,用三十回、四十回,豈不是更見其多嗎?為什么偏用“二十回”呢?也有的本子說:“當以十二回為佳”,但“佳”在何處,卻沒有作出說明,因而難以令人信服。
我們認為,詩中的“十二”應是一個實指的數字,即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銀山十二回”,即是指每個月一次的潮觀。由于太陽、月亮與地球同在一條直線上形成的引潮力的作用,錢塘江每個月望日后的兩三天都有一次較大的海潮,只不過沒有八月十八日的秋潮那樣壯觀、那樣舉世聞名罷了。“更看銀山十二回”,實際上是說,每個月的潮景都不可放過,而尤其是等到明年的八月十八日,再重睹一次奇偉壯麗的大潮,才算是了卻了心愿。這就把作者那種急切、渴望的心情,更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我們覺得,這樣去理解,較之其他的解釋,也許更為實在一些吧。
浪淘沙·望海原文_翻譯及賞析
蜃闕半模糊,踏浪驚呼。任將蠡測笑江湖。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釣得六鱉無。竿拂珊瑚。桑田清淺問麻姑。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清代·納蘭性德《浪淘沙·望海》 浪淘沙·望海 蜃闕半模糊,踏浪驚呼。任將蠡測笑江湖。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
釣得六鱉無。竿拂珊瑚。桑田清淺問麻姑。水氣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壺。 寫景 , 邊塞大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站立在海邊,遠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濛蒙夢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驚呼了。面對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說的道理,故任那淺薄無知者去嘲笑吧。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又好像給月亮洗了澡。我要乘著木筏到海上去看個分明。
乘桴于海上垂釣,可曾釣得大鰲嗎?其實那釣竿也只是輕拂珊瑚罷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只有麻姑知曉,要想知道這巨變,只有問麻姑了。白浪滔天,一片迷濛中,哪得見蓬壺?
鑒賞
這首《浪淘沙·望海》,借用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成語典故,賦予“水氣浮天天接水”的蒼茫大海以浪漫色調,寫得雄渾壯闊,豪邁奔放。
“蜃闕半模糊”,這是詞人佇立岸邊,游目騁懷臨遠望海所見海市蜃樓的壯觀美景。因蜃樓是大氣層折光形成的幻景,它飄浮在海面上空,云氣迷濛,無論是樓,還是山,似隱若現,虛無縹渺,遠看并不真切清晰,所以,謂之“半模糊”。第二句。寫自己望海的感受。大海一片蔚藍,濤生浪卷,橫無際涯,氣象萬千,再兼之海面上空迷離的蜃樓幻景,構成一幀絕妙的巨幅畫作。怎能不令立于海邊,任憑舔岸的海浪沖刷、打濕靴子和褲角的觀海人驚呼贊嘆不已呢!“踏浪驚呼”之余,不由得浮想聯翩,感慨不盡:“任將蠡測笑江湖”,不論是那位想用貝殼來測量海深的人,還是那位望洋興嘆的河伯,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寬廣無垠的大海面前,竟顯得不僅見識淺薄,孤陋寡聞,可笑得很,而且又是多么渺小卑微,微不足道啊!接下來,描繪大海吞吐日月的壯麗景象。“沐日光華還浴月’’,清晨,朝霞散彩,噴薄的紅日,躍出海面,剛剛洗完海水浴,就帶著濕漉漉的水霧緩緩爬上天空,把金燦燦的光輝灑向大海;月亮君I臨的晚上,一貫以晝夜不歇卷浪示人的大海,幻化出另一幅別樣的靜謐圖案,素月東升,銀輝四瀉,海水拓印下暗藍色的天幕上閃爍的繁星和月亮的倒影,仿佛在給月兒沖個涼水澡,海浪輕輕地搖蕩著水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好像鑲嵌在大海上的一枚珍珠,頗富詩情畫意。具有秀心慧思的詞人,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不想只做一個立在岸邊的觀海者,他愿投入大海的懷抱里:“我欲乘桴”,我真想乘上木筏,出海去做個弄潮兒,探尋大海的秘密。“我欲乘桴”,化用《論語》中孔子的話“乘桴浮于海”。到海上去探尋什么呢?換頭處“釣得六鰲么?”詞人豪情激蕩,也欲效法龍伯國身長三十丈、能活一萬八千歲的巨人,一下鉤就把負載支撐加固海上五座仙山的十五只大鰲中的六只釣上來了。可是,詞人雖被大海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但頭腦畢竟還是十分清醒的。古代神話中的龍伯國那位巨人不是明明已釣走了六只,難道我這個俗世凡子還能一鉤下去再釣得六只大鰲嗎?問句問得諧趣橫生,答句答得幽默風趣:“竿拂珊瑚”,恐怕只能是釣竿拂著珊瑚吧。倒有自我解嘲的韻味。“竿拂珊瑚’’,語出杜甫的《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呈李白》詩:“詩卷長留天地間,釣竿欲拂珊瑚樹”。和劉克莊的《木蘭花慢·漁父詞》:“只怕先生渴睡,釣竿拂著珊瑚。”二人雖同用“竿拂珊瑚”一詞,但寓意迥異。杜詩意在贊美孔巢父具有神仙風姿;而劉克莊則是戲用《列子·湯問》,寓莊于諧,言出邪氣,劍癱偏鋒,挪借杜詩成句用作調笑之資。語帶調侃,冷嘲熱諷那位癡心妄想爭做姜太公第二的海邊釣叟,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釣翁之意不在魚,想釣的分明是封建帝王這只巨鰲而已。釣叟象征著一心一意企盼奢望能被封建帝王提攜見用的天下寒士。只怕這位先生坐在青苔覆蓋的石磯上,一個勁兒死心眼地傻等,一旦瞌睡上來,甭說壓根就釣不著巨鰲或大魚,恐怕連手中的漁竿也拿不穩了,不小心拂掃著海里的珊瑚礁吧。釣鰲客通常用來比喻那些具有狂放胸襟,遠大志向,偉岸舉止的高士奇杰豪客。李白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謁見當朝宰相時,亦自稱是“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的“釣鰲詞客”。納蘭性德的“釣得六鰲么?竿拂珊瑚”,用意頗近杜詩,滿腹詩情,錦心繡口,擅長騎射、文武兼備,具有雄心壯圖、豪健英杰之氣的詞人,也像李白、孔巢文那樣“詩卷長留天地間”,具有神仙般風神散朗、倜儻不羈、飄逸不群、清韻雅致的風采英姿。換頭二句,寫得陶然醉然,狂放疏宕。
眼望波濤洶涌的大海,詞人豪興橫生,逸興遄飛,向仙女麻姑發問:“桑田清淺問麻姑”。前一段時間曾到蓬萊山,今又重來,發現海水又清淺了許多,于是疑竇頓生,禁不住請問三見大海變桑田的麻姑女神,難道大海又要變成桑田了嗎?舉目遙望,只見“水氣浮天天接水,哪是蓬壺?’’大海一碧萬頃,水汽蒸騰,渺渺茫茫,浪拍蒼穹,遠接天宇,哪里有海上仙山蓬萊、方壺的蹤影呢?“水氣浮天天接水”一句,首尾均是“水”字,中間鑲嵌“天天”疊用,音韻回環往復,悠長諧美,恰到好處地繪出大海天連水、水連天,水天一色雄闊曠遠的壯麗畫卷如在眼前。
這闋《浪淘沙》,在納蘭性德詞集中,當屬于雄渾豪放之作。詞人模海范水,緊扣一個“望”字。不僅繪出海市蜃樓若隱若現、迷離不定的朦朧美景,和紅日跳海,金光四射,熱烈奔放的海上日出圖,以及皎月映波,銀輝傾瀉,清麗素雅的月海靜謐畫。“沐日光華還浴月”僅七個字,便把兩幅色彩殊異,風格迥別的畫卷并排呈掛在讀者面前。既有霞飛云走般地放縱,又有禪意深藏般的寧靜;于華美瑰麗的色澤里,淡出空靈與雋秀。體現出納蘭性德詞豪氣干云的狂放和如歌行板的嫻雅。而且文筆洗練簡淡,言約意豐,文采燦然,真是一字挪易不得。而“水氣浮天天接水",更是潑墨酣暢淋漓,大寫意般縱筆揮灑出一幀海天相連。浪濤拂云拍天,水天難分界限,浩浩蕩蕩,容納乾坤渾成一切之大氣的巨幅立體畫面。有撼人魂魄、蕩滌胸襟、凈化心靈、催人向上的力量。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納蘭性德隨康熙帝東巡,途中駐扎于山海關,塞外的闊大景象和壯麗的山海風光,引發了詞人心中雄渾之感,于是詞人寫下了這首詞。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納蘭性德
渠水紅繁擁御墻,風嬌小葉學娥妝。 垂簾幾度青春老,堪鎖千年白日長。——唐代·李賀《三月過行宮》
三月過行宮
渠水紅繁擁御墻,風嬌小葉學娥妝。
垂簾幾度青春老,堪鎖千年白日長。
寫景 , 抒懷 , 寫人遭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宋代 : 蘇軾
古詩三百首 , 國小古詩 , 紀游 , 寫景 , 寫山 , 廬山 , 哲理早教古詩100首鞭影匆匆,又銅城驛東。過雨碧羅天凈,才八月,響初鴻。微風何寺鐘?夕曛嵐翠重。十里魚山斷處,留一抹、棗林紅。——清代·朱彝尊《霜天曉角·晚次東阿》
霜天曉角·晚次東阿
鞭影匆匆,又銅城驛東。過雨碧羅天凈,才八月,響初鴻。
微風何寺鐘?夕曛嵐翠重。十里魚山斷處,留一抹、棗林紅。 婉約 , 紀行寫景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