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更南征去哪了,從此更南征全部音聲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從此更南征去哪了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從此更南征全部音聲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后一句的最后兩個字是“晚晴” 這首詩叫什么名
出自唐代杜甫的《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湖闊兼云霧,樓孤屬晚晴。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譯文
洞庭湖廣闊無邊還兼有風起云涌,岳陽樓孤獨無依又處于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當徐孺子那樣對待禮遇有加,我應和著裴使君就像應和著謝宣城。
我感覺我就像湖岸積雪之中的一叢梅花綻放了,我還感覺我就像百草一樣從春天泥土里萌生。
我哪敢違背漁父的關問呢?我從此就要更改我原來的念頭不再像屈原那樣去南行。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的作品譯文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杜甫
湖闊兼云霧,樓孤屬晚晴。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后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
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寫作背景]:
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岳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裴隱宅出發的。《陪裴使君登岳陽樓》一詩,“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寫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可知杜甫在岳陽的數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謝宣城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他文章清麗,善長五言詩,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謝宣城之稱。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甚為贊譽。“詩接”一語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山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岳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高興的。當看到饑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溫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陽時得到了精神和物質上的安慰。故有“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的詩唏。
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何處,是現今哪里?
諸葛亮南征也就是對南中地區蠻族叛亂進行平亂戰爭,廣為流傳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源于這場戰爭。此戰發生在公元225年,這場戰爭規模雖然不大,但涉及范圍還是很廣,將四川與云南都包含在內,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穩定了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心態,為蜀漢政權的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南征背景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劉禪即位。此時蜀漢政權剛經歷了夷陵之戰的大敗,國君劉備又去世,川蜀本土勢力與荊州外來勢力的矛盾也隨之再起波瀾,蜀吳關系也因夷陵之戰而惡化,內部黃元叛亂又興起,因此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態。
六月左右,益州郡雍闓,趁機叛亂,殺死建寧太守正昂,并將張裔送至東吳為俘虜。隨后策動越巂酋長高定起兵,攻殺派駐將領焦璜,自立為王,隨后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殺死從事常頎,一同北攻新道,被李嚴打退。
“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雍闿
諸葛亮采納馬謖之策,根據國內形勢以安撫為主,并未采取軍事行動,但這并未得到良好效果,反而使南中地區少數民族更加肆無忌憚。諸葛亮于是改變策略,先派鄧芝出使東吳修好兩國關系,解除東境威脅,又在漢中布重兵防御魏國偷襲,并積極訓練軍士,制造軍械,補充軍資,準備南征,徹底平定南中混亂局面。
南征過程
諸葛亮以楊儀為參軍,龔祿為主將,率軍1.5萬人于西路南下,意圖沿線消滅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軍,進而攻擊益州郡雍闓與孟獲大軍;令庲降都督李恢,率本部2千余人走中路,由平夷縣(今貴州畢節)迂回山路至益州郡(今云南東部),攻擊孟獲本部,切斷孟獲與高定之間的聯系;令門下督馬忠,領2千余人走東路,攻擊牂柯郡(今貴州黃平西南)朱褒所部叛軍。
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大軍按照戰前部署開始進軍。諸葛亮大軍走水路到達僰道(今四川宜賓),建立大營,分兵南下。
東路馬忠按既定戰略自僰道南下攻擊牂柯郡,一戰即定,隨后留下安撫當地軍民;中路的李恢軍亦按既定戰略偷襲孟獲的后方。
諸葛亮軍到達卑水(今四川美姑)地區后,扎下營寨,吸引高定集結部隊,以便決戰。
高定將主力向卑水地區集結時,雍闓、孟獲受高定請援,亦親率部隊進發此地。但此時叛軍產生內亂,雍闓被高定部將所殺,孟獲得知此事后,便停增援。
諸葛亮見叛軍無法集結到一起聚殲,便改變策略,先將高定擊潰。
高定潰敗后率部撤至邛都(今四川西昌),諸葛亮率軍追擊,再次擊潰高定軍,并斬殺了高定。隨后諸葛亮開始追擊向益州郡撤退的孟獲軍,而此時的中路李恢所部已經蕩平了益州南部地區,并占領了孟獲的大本營,孟獲軍已無退路。
225年五月,諸葛亮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味縣(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所部,并生擒了孟獲。隨后,諸葛亮與李恢會師于味縣,二者合兵一處繼續西進至滇池(今云南晉寧東),平定了周圍部族。
整個南征除了李恢深陷包圍,誘騙后才得以戰勝以外,其他戰事均很順利,在南中地區平定以后,諸葛亮分南中地區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為六郡,即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興古,并以當地人或將領統領,且不留一兵一卒,并派遣士卒幫助少數民族部落發展農業、水利設施,傳授制鹽、冶煉、種茶的技術,從此,南中地區趨于穩定,成為蜀漢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綜上所述可知,諸葛亮南征最遠是打到了云南曲靖和滇池附近。
注解:
“七擒孟獲”在《漢晉春秋》與《華陽國志》中均有出現,但作為三國時期正史的《三國志》并未記載,而裴松之注解里提到了此事,司馬光也將此事記載在《資治通鑒》里,所以關于這個事件,在歷史上還是存在爭議的。而南征之戰并非大戰,諸如魏延、趙云、吳懿、馬謖等人并未隨征。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翻譯及分析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湖闊兼云霧,樓孤屬晚晴。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杜甫曾兩次登岳陽樓,《登岳陽樓》所記當是第一次,時間大約是到達岳陽之初,這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寫了詩,詩題是《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因系應酬之作,不如前一首有名。
首聯:寫景,從遠處的洞庭湖寫到近處的岳陽樓,“晚晴”是指傍晚雨后初晴,詩人和岳州太守一起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湖面煙波浩淼的情景。
頷聯:杜甫把自己比做“徐孺子”,即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是指可知杜甫在岳陽的數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詩接”一語是指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謝宣城”是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山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岳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興奮的。當看到饑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款待是必然的。
頸聯:繼續寫景,站在岳陽樓上遠眺,可以看見湖岸的景色,望遠而實如近在眼前,“雪”、“叢梅發”“春泥”“百草生”點明此時大概是在初春。
尾聯:"漁父"用屈原被放逐遇漁父的典故,古代論詩者謂“落句深有意于裴,言己不異屈原之放逐,漁父倘肯見問,豈敢違之而更南征乎。”“南征”是“南行”的意思。短短兩句,寫盡了詩人的凄苦遭遇和無限悲哀。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