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平仄讀古詩,如何寫平仄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如何用平仄讀古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如何寫平仄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輕松掌握詩詞的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很難嗎?
一點也不。其實人在正常說話中,有意無意地都會遵守平仄。一句話說出來,朗朗上口,清爽不拖泥帶水,不讓人產生歧義,必然是平仄規整的。所以在長年累月的淘汰中,我們平時使用的成語,以及各種歇后語,順口溜,兒歌,快板唱詞,都是平仄有致的。因為不合平仄的,說得幾遍不順口,就被大家拋棄了啊。
唐宋詩人在前人詩歌的基礎上整理出來平仄規律,用于一種全新詩體格律詩,也就是近體詩的創作,是為了幫助后學者通過學習平仄快速達到詩歌通順,上口即誦的效果。綜合排除了一些容易發生誤讀的錯誤,比如“三平尾”,“孤平”之類的。我們在學會使用平仄后就會自動避開這些錯誤。這是一種省事的工具,并不是什么攔路虎。只要是中國人,有一定的古文基礎,都可以學會的。
至于押韻,分為唐人的“平水韻”,和今人的“中華新韻”,咱們現在學寫詩是基于普通話的,押“中華新韻”更通俗易懂,畢竟都學過漢語拼音,同韻母壓起來實在是太簡單了。有些好古的人推崇“平水韻”為正宗,一定要按古韻來,這是個人追求。各取所好吧。文學創作,沒有定數也并不互相排斥。就好像古詩和現代詩,都并存發展得挺好。
我們以五絕來詳細講解一下如何掌握平仄規律。因為五絕字數少,看得更清楚。格律詩的基本格律只有四種,“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平起不押韻”,“仄起不押韻”。然后格律詩體分為七絕,七律,五絕,五律,四乘四的組合,大家可以自行推演,我們重點講一種。學會推演平仄關系是最重要的,可以根據四種基本格式推出所以格式,并不需要死記硬背。
我們舉個例子說明。
我們要學平仄,讀詩先看首句。記住一點所謂“平起”,“仄起”是以首句的第二個字為準。首字一般可平可仄,對格律沒有影響。“圓魄上寒空”,“魄”,四聲,所以這首詩是仄起。然后看首句是否押韻?格律詩的韻腳一般是平音,而且“空”,“同”,“風”都屬于平水韻中的“一東”韻腳。顯然這首詩是“仄起押韻”的起勢。那么我們就可以依照格律詩的平仄規律來推出整首詩的平仄。
格律詩的平仄推導規律是什么?兩個字,“對”,“粘”。“對”就是一二句的平仄完全相反,三四句的平仄完全相反。“粘”就是二三句的平仄相似。其實就是音調相反和相似。
首句仄起押韻:“圓魄上寒空”——“仄仄仄平平”。根據“對”的原則,第二句該如何?“平平平仄仄”?但是偶數句必須要押韻,所以只能收平,改成“平平仄仄平”。第二句的平仄就出來了。
再根據“粘”的原則,第三句的發音要和第二句相似,但是第三句話沒說完,一般仄音收,所以只能是“平平平仄仄”,再根據“對”的原則,直接推出第四句的平仄關系:“仄仄仄平平”。得出整首詩的平仄,大家對應看一下:
不但合律,還實現了音韻上的起承轉合,回到了首句的發音,完美聯結。
七絕就是在五絕前面加上連個字,平仄關系也一樣。律詩呢,則是多四句而已,一樣的可以使用這種規則推導,回答篇幅不宜太長,就不一一講了。
要注意的是我們這是選了一首特別合規的五絕來分析,所以才這么完美,這一推導規則是通用規則,不排除有異同。但是如果差別太大的話,就不是五絕了,會劃入不守格律的古風。
實際上大家如果自己寫詩的話,首先是意境構筑,確定好首句,或者說想好了整首詩,再根據平仄關系校驗一下,完美合律固然好,偶有不和,只要意境在,不是大問題。
畢竟古人早就說過“不以詞害意”。
當然能在格律中揮灑自如,才是真的高手。
古詩平仄怎么理解,怎么用?
古詩的平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一二聲。
仄就是我們的三聲和四聲,還包括一個入聲。但是入聲只存在一些方言里。
古詩的平仄規律
你問的應該是近體詩,包括七律、五律(律詩),以及七絕和五絕(絕句)。近體詩出現在唐朝,格律很嚴,此前的詩平仄要求不嚴,于是人們將此前的詩稱為古詩,而將律詩絕句稱為近體詩。
近體詩的四種形式七律、五律、七絕、五絕中,每一種都有四種格式:平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仄起首句不入韻。所以,近體詩一共有16中格式,這些格式就是它們的格律,包含平仄規律在內。具體內容需要閱讀“近體詩格律”方面的書籍,這里僅舉一例:
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韻格律)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韻)
其中,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對仗。
例詩: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關于古詩中的平仄
古詩中的平仄介紹: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
擴展資料:
古詩中平仄的辨別: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一、平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二、仄
1、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2、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3、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仄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